新药研发系列之——中国新药研发国际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药研发国际化

国际化策略-中国医药研发产业的解锁之匙

(本文发表于2012年6月《医药经济报》)

今天刚看到新闻说Merck以1.2亿美元的前期款最多8.8亿美元买下Endocyte的EC145市场权;上周有有Amgen1.35亿美元收购KAI-4169;再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光丙肝领域就有Gilead、BMS、Roche对Pharmasset、Inhibitex、Anadys达数十亿美元的并购…我不禁在想,这些故事的主角何时能变成中国公司呢?

谈到中国的制药行业,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关键词恐怕是4000家药厂、以仿制药为主、低水平重复建设。几十年来不仅真正的创新药屈指可数,就算在我们属于强项的仿制药领域,也没有产生如印度Ranbaxy, Dr. Reddy’s, Luping 那样的世界级仿制药公司,在疫苗、器械、诊断试剂、biosimilar等领域的研发突破也很有限。

但是另一方面,近15年中国健康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目共睹,新药开发在最近几年也呈现出一些良性势头并且在某些点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1年中国批准的埃克替尼、艾拉莫德等几大创新药让中国新药研发人看到了一丝成功的曙光,但这点成绩还不足以让我们相信我国医药研发行业即将爆发。

但是以我看来,中国的新药开发虽然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基础,正面临着行业爆发的大好机遇,这是因为:

1)几十年来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增长迅速;

2)国际领先医药企业的关注和投入持续增强;

3)海归人才带来的累累成果;

4)中国整体研发的成本优势;

5)国内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人才学术国内药厂实力显著提;

但是行业仍然受困于:

1)相关法规对新药研发,尤其是临床研发存在的巨大限制;

2)临床研究整体环境依旧是短板;

3)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不能满足需求;

4)研发资金不能满足高质量研发的需求。

所以如何有效利用我们的优势和资源将直接左右中国新药研发的成败。而国际化策略,则是扬长避短,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和优势的有效手段,是引爆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一爆发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健康产业,也将为日渐低迷的全球健康研发产业注入新的能量并有可能创造一个中国引领的亚洲和欧美日共分天下的世界新药研发新格局。

首先是我们的市场着眼点需要国际化

要实现新药研发的国际化,首先需要眼光长远,做到市场着眼点的国际化。

高质量的创新当然需要大投入,与之伴随的是高附加值的回报。世界新药研发的动力正是来源于高投入高回报。但是,只有当新药获得国际认可才有机会进入更多国家的市场才能最大化研发投入带来的回报。此外,国际研发合作,分享市场,甚至出售产品出售公司都也能带来巨大回报,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传统思维只看到上市后再去做销售再去计算每年销售额的增长带来的效益。

国际上一个新药开发需要十几年时间十几亿美元最后产生的回报可能是几十亿美元。所以我们很多药厂一提到国际化就首先想到没有资金缺乏经济实力,缺乏国际化经验,不会讲英语,不敢往外看不往外尝试。这样的结果是永远没有进步,永远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其实,没有经验不要紧,可以在实践中积累;没有人才不要紧,可以在实践中培养,没有相关能力也不要紧,可以找国际性CRO或者顾问。这一点,实力不比我们更强的韩国药厂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前段时间一个韩国公司改基团me-too降糖药在韩国获批上市,与此同时他们开始了进入更大市场的计划。在中国,对方和一家中国大药企达成了在中国合作开发分享市场的计划。在美国日本欧洲,因为进入的门槛较高成本较大超出公司承受的能力,则计划相对慎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国际化尝试。他们最初找到我们了解进入海湾六国和拉美国家的可行性,然后又扩展到其他亚太国家甚至非洲国家。

了解的结果让他们很受鼓舞,因为除了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其他国家几乎都不需要再单独做临床试验只需要整理已有数据报批即可,很多国家仅需几个月的时间几万美元的注册成本即可进入一国市场。

这个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国际市场,并不是那么难以企及。欧美日难度大,我们可以考虑亚太、拉美、东欧甚至非洲国家。只要有意识和决心,合理利用跨国CRO的帮助,完全可以达到目的并且通过这些项目积累经验锻炼人才为今后更大的计划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要相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仿制药开发也可以国际化

我国是药品生产大国,可惜的是,目前我国虽然在API领域已经成为出口大国,但是附加值更高的制剂领域却在国际上声音微弱。最近恒瑞制药的伊利替康仿制药在美国获批,成为中国药厂首个在美国获得批准的处方药制剂产品,也算是给我们一点安慰。

美国仿制药上市执行的是ANDA申报政策,简化的申报流程加上比较容易操作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获得一定的临床数据即可完成申报,总共耗时不到2年时间,注册和临床费用总共不超过100万美金。

相比而言,中国新药审批限制仿制药的数量,仿制药的申报走完临床试验申请、临床试验、产品批准的流程一共约需要3到4年时间,费用约需要30到40万美金。虽然省了几十万美金但是时间上多花去50%到1倍的时间,而且一旦美国获批你面对的是美国几千亿美元的仿制药市场以及美国批准后其他大量国家的免临床批准,意味着这百万美元去美国ANDA的成本带来的是巨大的全球市场。这样看来,谁贵?

当然美国申报需要我们的制剂和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需要大决心大投入。然而,我国仿制药企业数量庞大产能过剩,提高制剂水平谋求突破本来就应该是份内之事,眼光长远一点的话,这笔成本是不应算作ANDA成本的。

所以在这个方面已经和即将取得突破的恒瑞和海正等企业为我们带了个好头。除了PPD 这样在美国的拥有全套服务体系的跨国CRO可供选择外,其他的一些专注于制剂开发,GMP咨询,同时又能做BE试验的中美都有试验室和技术力量并且价格上也有竞争力的中小CRO也可以成为有ANDA梦想的中国企业的理想伙伴。

中医药、疫苗及其他健康产品的国际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