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方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16-01-20T13:59:02.22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2期作者:王璐[导读] 河北省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在未来,语言文化的交融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础。

河北省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王璐 075000

【摘要】: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导致中西文化差异很大。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在中西方间的文化的交融的大形势下文化冲突也日益增多。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所以“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在未来,语言文化的交融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语言习惯;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正是由于社会文化的迁移和发展,语言也随之拓展、转化。在发展过程中,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距离越远,地区差异性就越大。国际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就源于此,宗教信仰、价值观、历史文化、种族、气候、地域等方面的不同为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就中国与西方国家来说,语言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一、称谓及称呼

中国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由于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所以汉语把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而在英语中的称谓名称中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堂表兄弟姐妹。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在西方是得体、亲切、合乎常理的。而在中国,一般只有同辈或晚辈及其彼此熟悉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昵称更是只在亲密的人之间应用,而在西方人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二、敬语谦词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先生、犬子、敝人”等敬语谦词。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不愿突出自己,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自由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西方人在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 " 、"试论…" 、 "…初探" 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如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科学与语言》) 三、问候语

在中国打招呼的方式比较独特,十分贴近生活和个人,一般常说"你上哪去呀?"或"你去干什么啦?"或是“吃饭了吗?”、“这段时间忙吗?”虽然用的疑问句,但并不需要确切的回答,因为它只是一种问候方式。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不代表问题本身。但是在西方国家看来,这是想要探知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如果你一见面就问: “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 isn't it?”。

四、餐桌语言

在中国吃饭是一件大事,中国人注重饮食,更注重餐桌气氛,餐桌上可以聊很多话题,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在用餐过程也是十分活络,劝酒、劝菜更是频繁。而在西方国家,餐桌上大声说笑是相当不得体的。在家里,他们也许会在餐桌上边看报纸边讨论时事,也许会安排一周的计划,也许会和孩子们交流,但不会大声笑闹。聚餐时也不会像中国聚餐那样,喧哗热闹,猜酒划拳之类的,一般都比较安静。

在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请别人吃菜时往往会说:“没什么吃的,请随便”、“别客气!”,而回答往往用“哪里!这么多菜,太丰盛了,让你又破费了!”在西方人们却会说: “Help yourself, please!”,“try to talk to people sitting beside you.”在中国,当就餐结束客人要离开时,主人家常会挽留,西方国家却是告别。中国的客人即使对主人家招待的饭菜不是很满意也会夸奖菜色好吃。并不是虚伪,而是对主人家的尊重。而西方国家在感谢主人家的招待的同时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主人也会乐于接受,而不像中国那样,陷入尴尬局面。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在餐桌语言上的体现。

五、动物在语言之中的含义

动物文化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中,但是,它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比如说人类的好友——狗,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狗是一种很卑微的动物,人们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做坏事的人或贬低某人,因此在中文里有“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之说。任何中国人都不希望自己被称之为“狗”。比如说“走狗”“黄狗”在中文中皆含贬义,走狗多指为恶势力卖命,为虎作伥的人。曾经有人把它翻译成“running dog”,这一翻译仅仅表法了“跑着的狗”之意,不含任何贬斥,所以此翻译应为不妥。英语中的“yellow dog”也不能直接译为中文“黄狗”,此词在中文中曾经指代国名党反动势力,带有贬义,现多译为“卑鄙的家伙,胆小鬼,杂种”等贬义色彩颇浓的词。而英美文化主流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和罗马人多把狗当作人的忠实朋友。除一些外来词汇带有贬义以外,大部分属于中性或褒义表达。在英语中,dog既可以是中性,也可以含有贬义,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的关系。

1.dog在做动物之意理解时是中性的,没有褒贬可言。如: police dog(警犬) ,mad dog(疯狗)

I could hear the neighbor’s dog barking.(我可以听见邻居家的狗叫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