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双性同体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双性同体人物
作者简介:甄艳华(1964-),女,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冯志冲(1987.8-),女,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自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将双性同体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而作为其笔下的双性同体代表人物奥兰多,也备受关注。
本文简析了奥兰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了其不同时期性别的角色性格。
关键词:奥兰多;双性同体;伍尔夫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同时她也是意识流小说大师以及随笔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提出的双性同体观点与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是紧密相连的。
1929年,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提出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双性同体观点。
随后,在充满幻想的小说《奥兰多》中,双性同体的观点在其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
生物学上是指在同一生物体上既存在雄性特征又存在雌性特征。
而随着这一概念的传播和发展,其原有的生物学含义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衍生出新义。
尤其在文学中,双性同体则是指作家通过将两性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来表达他们对
男女平等的追求和和睦相处的希望。
而弗吉尼亚·伍尔夫正是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先驱,写出了风格迥异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小说《奥兰多》。
《奥兰多》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达400年之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奥兰多曾经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贵族,是女皇的宠臣,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在君士坦丁堡发生动乱的时候,沉睡数日后,转而成为了一名美丽的女性,她结识了许多文豪,并嫁给一位船长结婚生子。
回到英国后,奥兰多又成为了一名知名女作家。
伍尔夫这一将双性同体融入到文学创作的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伍尔夫在《奥兰多》的后三章将主人公奥兰多从男性转化为女性,将近小说的一半篇幅。
前三章的奥兰多则作为男性形象出现,然而作为男性的他却是拥有女性的品质。
其实,文章从一开始便已经指出奥兰多双性共体的这一特点:“他,这自然就表明了他的性别,虽说其时代风气对此有所掩饰,正朝梁上悬下的一颗摩尔人(摩尔人,非洲西北部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的混血后代,公元8世纪成为伊斯兰教徒,进入并统治西班牙。
)的头颅劈刺过去。
”我们由此句可以看出奥兰多的衣着打扮十分的女性化而且非常优雅。
但是他却轻易的砍掉了摩尔人的头颅以像其先人一样抗击敌人,这同时也说明了他又有血性而且具有男人的非凡魅力。
然而行文不久,他很快的转变成了性别模糊的人物。
伍尔夫十分喜爱将这一人物描写的及其细致,如:“一层细细的绒毛覆盖在红润的脸蛋儿上,唇上的
绒毛不过稍稍硬一点儿。
秀气的双唇有些翘,遮住杏儿白色精巧的牙齿。
他的眼睛仿似湿漉漉的紫罗兰,大得好像有一泓碧水充盈其间。
”通常,像“红润的脸蛋儿”、“精巧的牙齿”和“眼睛仿似湿漉漉的紫罗兰”这样的辞藻,多数用来描述一个女孩的容貌,然而他们却出现在奥兰多的脸上,从这一点来说,也暗含了奥兰多雌雄同体的特质。
另外,奥兰多的服饰打扮,在当时的时代也是十分的时尚,如“猩红色外套、布里奇马裤、蕾丝领圈、鞋子上的玫瑰花结大似重瓣大丽花”。
蕾丝的领圈在那个时代对于男孩的装扮可能还算普遍,但是玫瑰花结的鞋子却是女性的装扮。
另一方面,尽管奥兰多样貌的刻画以及他装扮的描述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困惑;但是奥兰多的性格却并不女性化。
许多形容男性阳刚的词语也用于描写了奥兰多,如强壮,优雅,浪漫等等。
实际上,他是一个十分有个人魅力的男人,他非常受女人的欢迎。
甚至是伊丽莎白女皇也被他倾倒,也会因为他与一位女仆十分亲近而感到愤怒。
许多女性疯狂的爱上他,其中至少三位与奥兰多缔结婚约。
然而这三个人却并不了解他,不是他的心灵伴侣。
连俄罗斯的公主也爱上了奥兰多,虽然最后他们并没有在一起。
但却将他带回了自己在郊区的大宅,随后任命他为土耳其大使。
在土耳其奥兰多仍旧十分受女人的欢迎。
这些风流韵事都可看出奥兰多男人的一面,也可以证明奥兰多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男人。
即使这样,他双性同体的本性仍继续存在。
当他遇到女王时,他很害羞以至于在为女王奉上玫瑰水的时
候只看到了女王的双手。
作为一个男人,他有变幻莫测的情绪以及爱幻想的性格。
童年时期起他就特别的敏感。
他喜欢去山顶,在那里他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全貌,而且那里有他最喜欢的橡树。
当萨沙第一次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被萨沙深深的吸引了,此刻,许多的比喻在他的脑海浮现。
此外,奥兰多也关注死亡与孤独—“后来,奥兰多忽然陷入阴郁之中,这在他倒也是常事……”,《奥兰多》中如是写到。
任何他周围的事物都可能让他想到死亡。
总之,奥兰多是一个优雅而又拥有魅力的男人,但是却有着如女人般敏感的性格。
直到奥兰多变为了女人,他才逐渐的成熟并且完全的成为双性人。
在土耳其,奥兰多在陷入了深深的七天睡眠后奇迹地变成了女人。
传统上来讲,性别的转变即是身体上的转变,而奥兰多的女性和男性的外貌非但丝毫没有改变,却结合了男人和女人的优雅。
而这些也证明了奥兰多还是奥兰多自己,他的身份仍与以前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他”成为了一个女人。
“与以前的我并无区别,只是转换了性别。
”奥兰多对自己的性别并没有惊讶,而是十分坦然的接受了。
奥兰多身为男人经受了爱情,事业,政治,友情上的失败后失望达到顶峰,由此产生了性别的变化,因此奥兰多对自己变成女人感到理所当然,无论性别如何他那一个敏高,忧伤,天真纯良的心是不会改变的。
奥兰多是勇敢的,他在拼命的寻找自己的终极幸福,而他现在还没有找到。
只是从男人变为女人,体验女人的生活。
在回到她的大宅后,没有人怀疑奥兰多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奥
兰多了。
伍尔夫隐含的意思是奥兰多是一名女性,但她却穿着不同于性别的衣服来追求不同的目的。
作为女性的她仍然十分酷爱文学以及创作。
奥兰多此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义所在: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性别、地位、职位和责任只是人们主观意识中强行赋予自己的桎梏。
人在这些规定中,循规蹈矩,逐渐忘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都是自然人。
当抛下一切束缚自身的定义时,我们获得自由,找到了作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奥兰多由此大彻大悟:女人是不属于男人的,她只属于自然,男人也一样,人是自然人,由此,性别也就毫无意义了。
现在很难说也很难抉择奥兰多是男人还是女人。
奥兰多这一个人物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观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它超越了男女的机械结合,达到了一种精神的融合。
伍尔夫作为女性作家从未停止过对女性权利的争取,她认为解决两性冲突的理想办法就是“双性同体”。
这一理论不仅为女性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理论平台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m].林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吕洪灵.双性共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3]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翟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全集[m].张学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