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合集下载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意识双性同体在生物学上指的是体型构造和生理特征的两性混合。

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运用高度的幽默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鸣不平,并且从一对青年男女钻进出租车、共同消失在伦敦繁华的车流当中阐发了“双性同体”的观点,鼓励女性成为独立于男性、与男性和谐相处的自我。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叙述者写道:“当然,当我看到这对青年钻进了出租车,头脑的感觉就好像在被分离开之后,又在一种自然的融合之中再次聚在一起。

其明显的原因就是两性之间进行合作是自然的事情。

”(P585)当弗吉尼亚·伍尔夫将这一概念运用到文学理论中时,并没有明确界定“双性同体”的内涵,而是写道:“在我们每个人当中都有两个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

正常而又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这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

如果一个人是男人,那么头脑中的那个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响;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头脑中的男人有着交流……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只有在这种融合产生之时,头脑才能变得充分肥沃,并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雌雄同体的脑子是能引起共鸣的、可渗透的,它能没有障碍地转达情感,它天生是具有创造性的、光辉绚丽的、未被分开的。

”(P578-579)二、双性同体在《到灯塔去》的体现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主人公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体现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和相互区别的现状。

作为传统婚姻家庭的代表,拉姆齐夫妇不得不承受社会强加于他们的种种社会规范,承袭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夫人居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探讨了性别认同与性别界限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理论呼吁打破以二元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提供包容与认同。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

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通过对二元性别的主观性进行质疑,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框架的思维方式。

传统性别观念将人们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并为这两个性别设定了特定的行为和角色。

而“双性同体”研究认为,性别不是生理特征的简单划分,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间的交织。

通过超越二元性别,探讨性别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催生了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内容:1.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主张取消以传统性别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认为性别可以是多种不同因素的集合,如文化、社会角色等。

这一理论为非二元性别认同的个体提供了自由和机会,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界限的超越: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关注性别界限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歧视。

对于二元性别系统的批判,鼓励个体去超越性别界限,摆脱社会对性别表达的限制。

这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努力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了平等和尊重的权利。

三、实践探索:1. 性别教育的重构: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提倡对性别在教育中的重构。

重视培养个体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避免传统性别观念对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推崇性别平等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

2. 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制度中性别的特权和歧视。

致力于改善社会对性别非二元的个体的认同和包容,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平等权益。

_双性同体_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_双性同体_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女性主义理论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

但她的女性主义观却把她掷于褒贬两极,既遭到男性评论家的非议和轻蔑#$%,又受到英美女权主义姐妹的拒绝#&%,在当代又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赞赏#"%。

本文试图以“双性同体”为切入点,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探析并作出公正中肯的评价。

一双性同体’()*+,-(-.,又译雌雄同体,雌雄同体性。

由’()*+,-(+/01-构成,指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的。

“’()*+2”意为!男人的或属于男人的,"雄的,兼有雄性的,#雄蕊;“,-(+/02”意为!雌性的,与雌性有关的,或有雌性特征的,"具有许多雌性器官的,#雌蕊#3%。

’()*+,-(-在生物学上指同一个体身上既有成熟的雄性性器官,又有成熟的雌性性器官4雌雄同体5;在体型构造及生理特征方面,这些个体都是正常的雄性及雌性的混合物。

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表现。

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一般都摈弃了其生物学上的涵义而发挥它的象征寓意,但使用时区别很大。

在神话时代,双性同体神作为创世神和人祖之神的情景相当普遍,在雕塑和神话中随处可见。

在原始思维和意识中,双性同体对应着人类处于无性意识的阶段,包含着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造是由两性共同4通过合体形式5完成的#6%。

两性同体代表了人类精神上最初的浑然完整的圣洁状态,随着完整性的分裂和两性的分别,人类也就进入堕落和罪恶的时代,生理性别随着文明制度的出现而负载了社会属性的含义,有了“078”与9,7()7*”之区别,性的对立和压迫也就由此开始。

在面对女权主义者对文学父权的指责和批评时,有人曾以文学的形象思维、情感特性声称:尽管作者是男性,而文学本质上是女性的,因而是双性的———即西苏所批评的那种传统概念上的“双性”:“在阉割恐惧象征的碾压之下,带着一种‘完整’的存在的幻想4尽管这存在是由两半组成的5”,是“自我抹杀和吞并类型的双性”#:%4;$<!5女性主义者中也有不少人在提“双性同体”,伍尔夫是第一个,在伍尔夫之后,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可以 说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双 性 同 体 ”的 创 作 观 , 对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学批评思路的开阔有着很大的意 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任何人的本体是纯粹单一 的, 人的自我是多元的, 这才是真正的人, 人性之所在。 作 品 中 的 人 物 形 象 也 应 该 是 多 元 的 、复 杂 的 、极 具 丰 富 性的。而双性同体意识使得作家可以达成人性的完满, 也可以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超越社会对性别的限制, 对 人 性 的 压 制 。但 是 应 该 指 出 的 是 虽 然 伍 尔 夫 把 莎 士 比 亚 、托 尔 斯 泰 、简·奥 斯 丁 等 作 家 奉 为 “双 性 同 体 ”的 完 美 代表, 但是她只是从他们的成果角度出发的, 我们从创 作起始思考, 这其实是作家为了解决自身矛盾和冲突 ( 包括自身两性间的矛盾) , 通过艺术创作来达到解决冲 突, 获得灵魂解脱而作的努力。
命就有可能在这轮回中重复历世, 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 而已。祈求生命长驻, 灵魂永存。这几乎所有民族都渴望 的。日本本土也有有关灵魂轮转的思想因素, 所以就很容 易接受佛教的思想了, 像 《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 子》、《方丈记》等等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世事无 常 , 万 事 皆 空, 因果报应, 生命轮回这样的佛家思想。湿过的青苔, 不 定在那天还会湿; 日日皆今日。但宇宙充满了变数, 青蛙 之跳正是生命的喧哗之始。而俳句也产生了。
132
体无意识, 所以内涵极为复杂, 其实仔细梳理之后, 我们 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有着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生理层 次, 这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这包括生理上的“雌雄同体”, 即第一性别不明显; 还有性取向上的双性同体, 既同性 恋。二是语言行为层次上的双性同体, 这包括在行为、服 饰等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异性的表现, 这是很常见的现 象, 如在戏曲艺术中, 许多女性角色都是又男性所扮演。 三是精神层面的双性同体, 即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更偏向 男性的理性客观、逻辑性强或是偏向女性的被动依赖、 多愁善感、思维跳跃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现象是 没有优劣之分的, 都是人性的真实体现。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

“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

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

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

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

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

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

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

_双性同体_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_双性同体_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第33卷第1期2007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 mal Uni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33,No .1Jan .,2007[收稿日期]2006208212[作者简介]何亚惠(1955—),女,江苏建湖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何亚惠(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伍尔夫;《奥兰多》;“双性同体”;女性创作意识[摘 要] 《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并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它集传记、史记、小说为一体,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以性别突变、时空穿越等特征,有意识地突出了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女性奥兰多的成功,揭示了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进一步说明20世纪确实是女性小说高度发展的时期。

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神奇地穿越了近4个世纪、数代王朝这一事实,微妙地批评了男性强权社会的无情以及女性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与同等智慧。

按照伍尔夫的观点,女性要成为自己,首先决不能完全臣服于男性的压迫。

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主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生生不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主人公由男到女的变性,集男女于一身,直到婚后她又可以写作,都清楚地说明伍尔夫是遵循她自己提出的“双性同体”这一写作理论的。

伍尔夫运用“双性同体”这种隐喻的写作手法,借助奥兰多奇异的变性,以达到她对男权社会的斥责。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7)0120045206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 irginiaWoolf ,1882—1941)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富有才气的小说家和现代小说理论家,然而人们却较少关注她还是一个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

_双性同体_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

_双性同体_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
一 、“双性同体”观念的产生
各远古文明普遍认为 : 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 , 或者是雌雄同体的 , 这非常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 彼此封闭的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和其他遗物中 。 这种奇特的共性包含了一个共同文化代码 , 反映了 人类的原始思维进化到语言阶段后形成的 “双性同 体”神话 。
艾利亚德在《比较宗教学模式》中 “神圣的双 性同体的神话”一节中写道 : “由于在神性之中同 时存在着所有的禀赋 , 所以完全必要的是从神性中 或明或隐地看到两种性别的合并表现 。神圣的双性 同体只不过是表达神的二位一体的一种原始公式 ;
婆罗门教的圣书《往世经》说 : “至高无上的 精神在创世的行动中成为双重的 : 右边是男性 , 左 边是女性 。她是玛亚 , 永恒不灭的 。”又说 : “神圣 的创世因体验不到极乐 , 是孤独的 。他渴望有一个 同伴 , 直接满足欲望 。他使自己的身体分成男性和 女性 。他们结合 , 创造了人类 。” ⑤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18 —
○文论百家 ○
在埃及神话中 , 始祖之神也是双性同体的 。地 神格卜和天神努特原来相互拥合 , 难以分离 。后来 其父 (一作其子) 大神舒将努特即天宇高高举起 , 努特才同她的兄长 , 也是她的丈夫地神格卜相分离 ④。
在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中 , 也流传着天和 地被扯开而分离的故事 。天神拉吉和他的妻子芭芭 在无止境的性拥抱中联为一体无法分开 , 他们产生 了诸神和万物 , 后来这对夫妻被他们的孩子 (其他 神) 扯开而分离 λω。
在中国神话中 , 天公地母从合为一体到一分为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间 的 一 种 相 辅 相 成 、 可 剥 离 的 状 态 。这 可 以 从 国 不
出 , 古老 的欧 洲并 不存 在 以 阶级 或 者 以性 别 为 基 在
础 的 等 级 社 会 , 时 的社 会 是 平 等 的 , 家 都 受 到 有 那 大
关 人 性 的 教 育 。 在 其 他 民 族 的 神 话 、 物 及 生 活 习 文
娃 , 来 爱 情 把 他 们 重 新 结 合 在 一 起 。在 中 国 的 创 后 世 神 话 中 , 早 已 有 了 “双 性 同 体 ” , 话 中 暗 含 着 也 观 神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代 恰好 体现 了历史 的倒 退 。在 父 权 制 社 会 里 , 性 男 利 用 特权将 女性 排 挤 出政治 、 育 、 济 等 两性应 共 教 经
俗 中都 有 发 现 诸 如 此 类 的 早 期 “ 性 同 体 ” 文 化 遗 双 的
留 。这 一 思 想 的 印 迹 , 现 了 原 始 人 类 朴 素 的 性 别 表 平 等 意 识 , 含 着 最 基 本 的 意 义 : 类 的 文 化 、 自 蕴 人 对 然 的 开 拓 以 及 自身 的 发 展 是 由 两 性 共 同 完 成 的 , 男
内 外 很 多 古 籍 、 话 和 文 物 中 得 以 证 明 。基 督 教 经 神
典 《 经 》 蕴 含 着 “双 性 同 体 ”的 思 想 , 本 是 双 性 圣 里 原 同 体 的 上 帝 仓i 了 亚 当 — — 由 男 性 和 女 性 两 个 部 分 . 1  ̄t
组 成 , 帝将 2 上 , 1 分 成 了两 半 , 一 半 就 是 女 性 夏 E当 另
放。“ 平等” 不仅仅是 性别上的, 更是文化上 的, 必须清 除人 们价值观深处 的传统 的、 错误 的、 滞 的观念 , 一名 自在 停 做 的、 成功 的、 自身 掌控 的“ , 由 我” 推动人 类文 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 关键词 : 女性主义 ; 双性同体 ; 父权制 ; 平等 文章编号 :7 —7 0 1 —4 2 ( O 0 O —0 1 0 9 8 —8 72 O —3 2 1 )4 9 - 3

双性同体的和谐思想及当代女性的发展状况

双性同体的和谐思想及当代女性的发展状况

双性同体的和谐思想及当代女性的发展状况作者:时永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女性和男性构成了世界的人类,其中女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女权运动的三次浪潮逐渐解放了女性,女性由男性的附属品成为独立的女性,社会的半边天。

双性同体的和谐思想符合当代女性人格的完美发展趋势。

关键词:双性同体;女权主义;男权社会;女性独立;完美人格;双性对话作者简介:时永玲,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222-01前言世界上有女性和男性,而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女性逐步站到了一个新的位置。

本文将从双性同体的观念出发,分析当代女性具备的时代精神所体现的完美人格。

再者,略述在男权社会文化影响下女性在人格方面的发展历程。

1、双性同体阐述双性同体即是雌雄同体,在生物学上,此词意为同一个体上拥有两种性别,表现为雄性与雌性的共生体。

在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阴阳相互调和,合二为一。

在西方神话和东方神话故事里均有对双性同体的细致描述。

中国民间神话中,素有天公地母之说,在乾坤未开之时,天地原是一体的,即为二性一体。

在新西兰的土著居民中,流传着天与地被扯开而分离的故事。

天神拉吉和妻子芭芭在无止境的性拥抱中联为一体,无法分开,他们产生了诸神和万物。

后来他们被孩子扯开而分离为两种性别。

本文着重点在人格方面的双性合一,即为男性气质的女性和女性气质的男性特点。

简言之,即为男人的优点,如勇敢,果断,强大同样可以在女性身上得到体现,相反,女性的体贴,爱心,温和,聪慧同样可以在男人身上得到锻炼。

二者气质的解饿可以更好地使一个人平衡发展,拥有完美的人格。

柏拉图曾经说过“从古代起,人与人彼此相爱的就植在人的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痛”,这既是说一个人只有找到另一半才是完整的人,这一半可能是异性也可能是同性。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而闻名。

在她的文学作品和批评作品中,她表达了对性别身份和文学创作方式的深刻思考和质疑。

本文将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并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含义。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到灯塔》(To the Lighthouse)中首次提出了“双性同体”概念。

她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男性和女性两个方面组成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既是男性又是女性的“双性”意识。

这种“双性同体”意识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产生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想法。

伍尔夫进一步指出,这种“双性同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

她批评当时的文学作品过于男性化,没有充分反映女性的经验和思维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发展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来表达属于女性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她也呼吁男性作家去超越传统的男性意识,接受并欣赏女性的视角和文学成就。

在伍尔夫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性同体”意识的运用。

她以内省与交际为主题,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对话的形式,塑造了多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她的小说《豪婿》(Mrs. Dalloway)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就是一个典型的“双性同体”角色,她既有男性意识的理性和冷静,又有女性意识的敏感和感性。

通过这种写作方式,伍尔夫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更真实和立体的形象。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了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应该追求平衡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观点,文学应该包容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和不同立场的声音。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伍尔夫的理论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创作的框架。

她鼓励女性作家勇于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理想文化之一-双性同体

理想文化之一-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冷东阴阳人的厌恶“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的生物学本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本文所涉及的“双性同体”则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因为性别矛盾使人类距离两性和谐的理想一直相当遥远,在伴随人类不断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

━自然篇(一)自然界中的雌雄同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受骗上当被一个孬种所勾引。

如果她们采用孤雌生殖,她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

至今还有几千种动植采用无性或孤雌生殖,就避免了那“百分之五十”的代价。

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百分之五十”的代价?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与其独占一个坏丈夫,不如与别人分享一个好男人。

)这可以说是进化生物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自从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已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战。

这就象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机率,而有性生殖却是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更有可能中奖。

通过在每一代改变基因,有性物种能更好地躲避敌人(寄生虫和捕食者)的追捕。

为了能够生存,必须不断地更新(相应地,寄生虫和捕食者也必须不断地进化)。

如果象单性生殖那样,母子一成不变,原地踏步,就会被敌人追上,最终导致灭亡。

所以,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得到传递,也要比什么都没能传下去的好。

耶利内克两部剧作中“双性同体”意识探析

耶利内克两部剧作中“双性同体”意识探析

罢 了”。…根据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的 “ 潜意识双
性化”概念 ,“ 双性 是性 别差 异确立之前 的一种性特征 尚未 分化的状态” 从而将 “ , 双性 同体”这一概念 引入了心理
意识模式 。 一方面 , 这表明女性开始摆脱男权社会强 加给 她
们的束缚 , 不断拓展 自己的生存空间 , 并努力通 过 自我书写 来实现 自我价值 ; 另一方面 ,这种文学概念与写作策略 ,也
第3 卷 第 6 3 期 2 1 6月 0 2年
湖南科技 学院学报
J u n l fHu a ie st f ce c n n i e rn o r a n n Un v ri o in ea dE gn e ig o y S
V l 3 No 6 b - . 3
心场所 , 妻子与母亲是女性存在 的身份标签 , 养育子女与家
在 娜》中, 娜拉 出走后 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纺织厂里找
到人事经理 ,想 “ 通过工作来完成 自我 由外而内的发展 ”,
努力争取 自我 的实现 , 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 她决心通 过 自己
的劳动去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 , 实现经济独立 , 自食 其 过 力的生活 , 逃离婚姻与家庭的牢笼 , 在社会 这个广大的天地 里 ,发现 自己的才能 ,认识 自己的命运 ,赢得 自己的尊 严, 活出 自己的价值。 在 克 中,克拉拉面临着丈夫罗伯特对 其音乐 才能 的 压抑 , 却始终不肯放弃 , 她时时回忆起 自己儿时练琴 的美好 时光 ,渴望着弹琴 ,期待着 创作 ,在 生命 走向尽头 的时候 , 她觉醒 了,“ 男人 塑造 ,女人被 塑造” ,怒吼着 :“ 我不再 害 怕女性的极端化了 , 并且正在努力攀登 男性 生殖器 的象征 ” ,

理想文化之一-双性同体

理想文化之一-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冷东阴阳人的厌恶“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的生物学本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本文所涉及的“双性同体”则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因为性别矛盾使人类距离两性和谐的理想一直相当遥远,在伴随人类不断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

━自然篇(一)自然界中的雌雄同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受骗上当被一个孬种所勾引。

如果她们采用孤雌生殖,她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

至今还有几千种动植采用无性或孤雌生殖,就避免了那“百分之五十”的代价。

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百分之五十”的代价?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与其独占一个坏丈夫,不如与别人分享一个好男人。

)这可以说是进化生物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自从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已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战。

这就象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机率,而有性生殖却是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更有可能中奖。

通过在每一代改变基因,有性物种能更好地躲避敌人(寄生虫和捕食者)的追捕。

为了能够生存,必须不断地更新(相应地,寄生虫和捕食者也必须不断地进化)。

如果象单性生殖那样,母子一成不变,原地踏步,就会被敌人追上,最终导致灭亡。

所以,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得到传递,也要比什么都没能传下去的好。

“双性同体”和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短篇小说《天文学家的妻子》

“双性同体”和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短篇小说《天文学家的妻子》

收稿日期:2020-10-14 1 研究背景凯·博伊尔是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短篇小说是博伊尔的强项,她曾凭借短篇小说两次获得欧·亨利奖。

博伊尔短篇小说的特点是语言流利。

她小说中清新、醒目的意象和隐喻使她的人物生活具有即时感。

她的作品多关注女性的双重异化,对中产阶级女性难以找寻和实现自我的困境尤为关注。

《天文学家的妻子》是博伊尔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清晨,凯瑟琳·艾姆斯悄悄地下床,尽量不打扰到她的丈夫。

她简单地伸展身体,接下来的一整天她都将忙于家务。

而她的丈夫此时要么还在睡觉,要么在假装睡着。

她的丈夫是一个天文学家,他每天都在学习、冥想、沉思,或者透过天台望远镜看星辰,或者在山间游荡。

她的丈夫十分聪明,总是专注于她永远无法理解的问题,他给予妻子的只有持续的、不可知的沉默。

于是,她忘记了自己的青春; 她灰色的眼睛里失去了光芒。

这一天清晨女佣上楼通报说修理漏水卫生间的水管工来了。

在修理的过程中,艾姆斯夫人与水管工展开了一番交谈。

在交谈中水管工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双性同体”和意识的觉醒□ 陈思雨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天文学家的妻子》是凯·博伊尔短篇小说中的佳作之一,却很少有批评家对其进行专门的讨论和解读。

本文尝试在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内,运用“双性同体”思想对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双性”不和谐导致的不幸婚姻,展现主人公凯瑟琳·艾姆斯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作者对不幸婚姻中的女性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支持。

[关键词]《天文学家的妻子》;双性同体;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7-0003-03化。

而她也意识到世界上的男人并不是都像她丈夫那样沉默,只喜欢一个人在高处冥想。

小说的最后她终于有了自我的意识并勇敢地决定和水管工一起到地下的管道看看。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

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冷东①“双性同体”(androgyny),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参见拙文《双性同体的历史衍变及文化含蕴》,《文艺争鸣》1999年5期;《妇女解放运动与“双性同体”观念的衍变》,《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2期;《寻觅理想的宗教期待—“双性同体”》(待刊);《文艺创作中的“双性同体”》(待刊))。

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本文仅列举中外部分有关成果,为目前的研究状况勾勒一个简单的轮廓。

一、“双性同体”中涉及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概念陈晓兰《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期,页167-172)一文认为,“双性同体”是“阐明一种非僵化地派分两性特质和本能的情境,而设法将个人由理教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是“两性间水乳交融的精神,它指的是一个宽广的个人经验的范畴,允许女人具有侵略性,也允许男人温柔,使得人类可以不顾风俗礼仪来选择他们的定点。

”在“双性共体”的起源和发展上,是人类未压抑、未分割前的性别混饨状态,也是完整和完美状态。

“双性共体”有其人类学和心理学基础,并摈弃了生物学意义,引伸到人际关系、政治统治及事物的本质之中,即一切对立面友好相处、结合一体,以此象征理想的心理和社会模式,得以消除人类处境的对立面两极:阴与阳、男与女、乾与坤、肉体与灵魂、公与私、社会与家庭、感性与理性、混饨与区别等二元的对立与分离,从而结束男女两性的对立不平衡关系,代之以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和可变换的、非恒定化的文化性别。

韦澍一《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2期)的文章,论述了西方关于心理双性化的研究。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伍尔夫(Virginia Woolf)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她的文学作品风格独具一格,深受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

而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双性同体”(androgynous)这一概念。

这一理论包含了对性别认知、作品创作、文学传统等多方面的思考,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伍尔夫认为,人的心智和思考是包括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而不是仅仅属于自己的性别。

她在《奥兰多》中从不同的性别角度讨论了性别平权问题,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理论。

她认为,一个人的心智和思考过程中融合了男性的理性和女性的感性,从而创造出更加完整、丰富的作品。

这一理论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文学传统的质疑与批判也是不容忽视的。

她对传统文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盲目追求男性视角的倾向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提出了对这种偏见和倾向的反思。

她认为女性在文学创作中应当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因为女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活体验,这些都应当得到尊重和重视。

这种批判性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导了后来更多女性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还对性别认知和社会性别观念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她认为,性别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和限制,而应该是一种自由和包容的存在。

她的这一理论对当时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导了更多人去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认知的问题。

她的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当时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一个极具深刻思想的文学创作理论。

它不仅对文学创作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性别认知、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这一理论仍然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有益的思想源泉。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对文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上。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对于理解她作品和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男女合一。

伍尔夫认为,性别是社会文化的构建,并非生理上的决定。

她主张要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追求男女合而为一的精神状态。

她并非认为女性应仿效男性,而是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渗透的精神维度,即“双性同体”。

伍尔夫在《三个房间》一文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理论。

她说:“真正新的女性恰恰是‘男性化’的女人,而真正新的男人则是‘女性化’的男人。

”她希望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限制,寻求一种在男女之间找到平衡的趋势。

在她看来,女性创作应该摆脱被动性别角色的限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男性创作则需要拓展视野,关注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至灵之波》中充分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着内在的困惑和性别自我认同的追问。

她通过一种模糊的叙述方式,使人物的性别在文本中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体现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伍尔夫在《牡丹之家》中也运用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学世界。

“双性同体”这一理论对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伍尔夫认为,女性文学应该摒弃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视角,找到自身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她主张,女性作家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世界和个人的经验,而不是局限于社会的制约和规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法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不仅局限于她的作品本身,更体现在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上。

她的这一理论使我们反思性别的二元对立,追求男女之间的平衡和联结,对于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1. 引言1.1 奥兰多简介《奥兰多》是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一部小说,于1928年出版。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伍尔夫最具挑战性和充满创新的作品之一,其独特的双性同体主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探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变性人物名叫奥兰多,他经历了数个世纪的生活和变化,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身份。

奥兰多的故事探讨了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文化的变化,展现了伍尔夫对于双性同体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探讨。

奥兰多的多重身份和性别变化引发了人们对性别认同的思考,伍尔夫通过这个角色展示了性别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文化、历史和个体影响的。

《奥兰多》揭示了双性同体思想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人们对性别、身份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在接下来的将进一步探讨伍尔夫如何通过双性同体思想探讨性别认同,以及双性同体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当代意义。

通过对《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伍尔夫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探讨伍尔夫在《奥兰多》中对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描述主人公奥兰多的性别变化和身份转变来探讨人类性别的复杂性。

奥兰多从男性转变为女性,体验到了两种不同性别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待遇,从而引发了对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的经历,揭示了性别并非固定和单一的概念,而是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构建中的多样性。

她探讨了性别自由和性别表达的可能性,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接纳自己的多重身份。

通过双性同体思想,伍尔夫挑战了传统性别观念和规范,呼吁人们拥抱自己的多元性别身份,并反思性别歧视和偏见对个体自由发展的束缚。

她认为性别是一个流动、变化的概念,在性别的边界模糊处,可以找到更丰富、更自由的人类存在方式。

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思想不仅是对性别认同的挑战,也是对社会与文化观念的革新和重塑,为当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思考和启示。

“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作者:张美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8期摘要:生态女性主义关注自然与女性、自然与地球各部分之间以及两性之间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依存关系,批判二元论和征服自然与统治自然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是女权主义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

薇拉·凯瑟的经典拓荒小说《啊,拓荒者》体现了作家深层次的生态女性意识。

关键词:薇拉·凯瑟;生态女性主义;二元论;“双性同体”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1873—1947)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与莫里森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两位女性小说家。

她是“平均主义社会中的贵族、工业化社会中的乡土作家、物质文明进程中精神美的护卫者”。

1 生存环境的恶化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为了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从采集与狩猎时代的钻木取火,到农耕时代学会使用农具耕种土地,随着工业的现代化,科技日新月异,人类想拥有一个无污染、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都成了奢望,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匮乏、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环境灾难时有发生。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成了很多作家讨论的话题。

薇拉·凯瑟9岁那年,随父母搬迁到内布拉斯加州大草原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属于待开发的地区,到处光秃秃的,没有什么路标,那里的人都住在草泥墙的房屋里,或者是泥石洞里,不容易被发现。

马路上铺满了红色的野草,留有微微的马车痕迹。

从一个繁华的老镇搬到一个几乎是原生态的乡村里,这对薇拉·凯瑟日后的创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谭晶华)。

广阔无垠的草原美景让作家流连忘返,自然给了她力量,让她充满了活力,她感觉到了自己跟自然之间微妙的联系。

正如谭晶华在作品中所说,作家觉得树木是整个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跟人类密切相关。

2 “亚历山德拉”完美的“双性同体”形象薇拉·凯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我们能在其拓荒小说《啊,拓荒者》中的女主角亚历山德拉身上发现端倪,作家笔下的亚历山德拉是具备“双性同体”人格的完美人物。

双性化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双性化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提高人们的性别意识,消除性别歧视,我国开展了双性化教育培训。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双性化教育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双性化教育的内涵双性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关注性别平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具有性别意识、性别平等观念的人才。

它旨在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使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双性化教育的核心价值。

首先,双性化教育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使男女在职场、教育、家庭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

其次,双性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性别意识的人才,使他们在面对性别问题时,能够理性思考、正确应对。

最后,双性化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

二、认识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在培训过程中,我了解到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首先,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性别歧视,使男女在各个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其次,性别刻板印象会限制个体的潜能发展,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束缚。

最后,性别刻板印象会阻碍社会进步,使性别平等观念难以深入人心。

通过培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我曾经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技术工作,女性更适合从事服务行业。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性别能力的误解,也是性别歧视的体现。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潜能和才能,不应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三、学习性别平等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在双性化教育培训中,我学习了性别平等观念,包括尊重性别差异、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等方面。

以下是我学习到的几点心得:1. 尊重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自然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性别特点,不因性别而进行歧视。

2. 消除性别歧视:我们要摒弃对性别的偏见,消除性别歧视,为男女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3. 促进男女平等:我们要关注性别平等问题,积极参与性别平等活动,为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就有可能在这轮回中重复历世, 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 而已。祈求生命长驻, 灵魂永存。这几乎所有民族都渴望 的。日本本土也有有关灵魂轮转的思想因素, 所以就很容 易接受佛教的思想了, 像 《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 子》、《方丈记》等等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世事无 常 , 万 事 皆 空, 因果报应, 生命轮回这样的佛家思想。湿过的青苔, 不 定在那天还会湿; 日日皆今日。但宇宙充满了变数, 青蛙 之跳正是生命的喧哗之始。而俳句也产生了。
俳句由五、七、五共三句 17 个音节组成。它的形式和 内 容 都 与 禅 宗 息 息 相 关 。首 先 二 者 都 与 自 然 紧 密 联 系 。禅 宗倡导 “山林水鸟皆宗佛法”“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 地”, 这种内外观察方式使得人的 内 心 情 感 释 放 于 大 自 然, 寄托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俳句源于连歌, 连歌 本 来 就 是 专 为 吟 咏 季 节 变 化 、人 生 无 常 的 诗 歌 。俳 句 也 继 承了此种传统, 但更为凝练。再次, 禅宗追求直觉体验、打 破 时 空 界 限 、求 得 梵 我 合 一 、事 事 无 碍 的 境 界 , 强 调 “本 心 ”的 澄 澈 空 灵 状 态 。这 种 由 心 而 生 的 直 觉 观 照 正 是 俳 句 构 思 时 所 追 求 的 精 神 状 态 。俳 句 在 构 思 时 凝 神 观 照 、沉 思 冥想, 除反映直观表象外, 并不表现思想, 甚至达到无知 无觉的境界。二者都于凝神沉思中, 让思维突破语言、物 象、概念、判断、推理的束缚, 使主体客体的界限 消 失 , 达 到物我两遗, 万物相融一体的境界。然后, 禅宗持的是一
注释: ①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著 , 王 环 译 , 《一 间 自 己 的 屋 子》, 沈阳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128 页。
参考文献: [1] Tracy Hargreaves: Androgyny in Modern Literatur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古池禅意
广西师大 李 霞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跃进池中央 水声扑通响 这 是 日 本 著 名 的 俳 句 家 松 尾 芭 蕉 的 名 俳 《古 池 》。 松尾芭蕉( 1644- 1694) , 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俳句诗人。他本名松尾宗房, 别号桃青, 下级武士 出生, 从小作主人的伴读, 一起向当时的名俳诗人北村季 吟学习俳句。23 岁时, 主人去世, 他即离乡到京都投入季 吟门下, 系统学习俳旨和古典文学。俳句从此成了芭蕉的 精神所寄之处。现在, 芭蕉的俳句被刻成“句碑”, 耸立在 日 本 各 地 达 三 百 余 座 。 日 本 人 民 尊 称 他 为 “俳 圣 ”。 他 的 《古池》( 作于 1686) 是他的巅峰之作, 也奠定了日后俳句 的风格基调。 俳句往往是参禅的结果。芭蕉写《古池》前, 曾有与佛 顶和尚相互问禅的一节。佛顶问他: “最近如何度日? ” 答: “雨过青苔湿。” 又问: “青苔未生之时佛法如何? ” 答: “青蛙跳水的声音。” 如雨下过后, 青苔必定会湿, 漫漫长日, 时光流转, 万 物 都 遵 循 着 宇 宙 的 规 律 。这 是 自 古 以 来 的 天 道 。《薄 伽 梵 歌》中说: “上而至于诸天, 诸界皆有轮回。”既然如此, 生
132
体无意识, 所以内涵极为复杂, 其实仔细梳理之后, 我们 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有着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生理层 次, 这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这包括生理上的“雌雄同体”, 即第一性别不明显; 还有性取向上的双性同体, 既同性 恋。二是语言行为层次上的双性同体, 这包括在行为、服 饰等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异性的表现, 这是很常见的现 象, 如在戏曲艺术中, 许多女性角色都是又男性所扮演。 三是精神层面的双性同体, 即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更偏向 男性的理性客观、逻辑性强或是偏向女性的被动依赖、 多愁善感、思维跳跃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现象是 没有优劣之分的, 都是人性的真实体现。
关注“双性同体”意识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级研究生 窦 兵
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的矛盾构成。对于人类而言, 也是如此, 人从性别角度来看, 一般分为男性和女性。值 得注意的是, 字面上的“男性”和“女性”只是生理意义上 的划分, 但是,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提到的“男性”和“女 性 ”就 是 带 有 社 会 意 义 的 性 别 划 分 了 。 在 我 们 日 常 生 活 中, 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男人应具有好竞争、逻辑性强、 直 率 、自 信 勇 敢 、主 动 、独 立 、攻 击 性 强 、客 观 理 性 、不 爱 哭泣等特征, 而女人一般具有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依赖 性 强 、多 愁 善 感 等 特 性 。 至 少 这 是 社 会 整 体 对 于 男 女 特 征的划分标准。从人格心理学上讲, 这叫做“性别刻板印 象”( sex- role stereotype) 。虽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男女性 别 的 划 分 以 此 为 标 准 , 但 是 千 百 年 来 , 这 种 所 谓 的 “标 准 ”不 是 某 个 地 区、某 个 国 家 、某 个 民 族 的 现 象 , 而 是 整 个人类社会最具普遍意义的现象。既然矛盾的双方存 在, 那么人们必然会对两性问题和人自身的矛盾复杂性 问题感到困惑和焦虑, 于是“双性同体”意识出现了。
二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的 “双 性 同 体 ”创 作 观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从 两 位 一 起 钻 进 出 租 车 的 青 年 男 女身上得到灵感, 她说: “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种力量 支配一切,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 常, 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 精 神合作的时候。若是男人, 他脑子里女性那部分一定也 有影响, 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里面的男性有来往。”① 她 认 为 “双 性 同 体 ”应 该 是 一 个 伟 大 作 家 应 该 具 备 的 特 点。 伍尔夫通过研究几百年来文学史上作家的性别问 题发现, 从古至今, 女性作家的作品量少质不高。男权社 会中男尊女卑的生活生产模式, 使得女性无暇学习或者 根 本 没 必 要学 习 知 识 ; 生 活 范 围 的 狭 小 、生 活 经 历 的 单 调使得女性取材的范围被限制住了, 思路不开阔, 难出 好 作 品 。 许 多 历 史 、社 会 等 因 素 使 得 女 性 作 家 的 作 品 很 容 易 出 现 两 种 情 况 。一 是 由 于 女 性 在 生 活 中 时 刻 被 男 权 社会所压制, 对现实的愤懑会引起争强好胜的报复, 使 得 作 品 充 满 攻 击 感 强 烈 的 男 性 气 息 。另 外 对 现 实 无 原 则 地退让和隐忍, 会造成作品呈现出不自然的“温顺驯服” 的颓废气息, 偏向极端的女性化。这样两种作品实际上 都是把性别因素看得太重, 过于争论孰强孰弱, 从而丧 失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价值。在伍尔夫看来, 要想把 一部文学作品写好, 就要在创作意识中淡化过分的种族 意识、性别意识、国家意识等,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统观全 人类。从女性作家角度出发, 她认为, 女性作家可以学习 男性的自信和坦率, 思路的开阔和逻辑的清晰, 但是不 要为了急于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而用强硬的语言单 纯 地 发 泄 自 己 的 愤 怒 。女 性 作 家 也 不 需 要 为 了 得 到 社 会 的接纳和“称赞”而放弃自我本色, 采用男性对女性的审 美 观 、价 值 观 去构 思 作 品 , 应 该 相 信 自 己 天 生 有 着 和 男 人 一 样 的 思 考 和 分 析 能 力 。一 个 作 家 应 该 采 取 超 性 别 的 态度, 平静的心态去思考人生, 进行创作。不能让“该死 的 利 己 主 义 ”去 堵 塞 创 作 的 源 泉 。 作 家 在 写 作 时 应 该 诉 诸灵魂中那片无性别的领域, 它们的作品应该是给男女
“双 性 同 体 ”( Androgyny) ,又 称 “雌 雄 同 体 ”, 由 希 腊 词根男( andro) 和女( gyn) 组合而成。从字面意思上看, 是 指在一种生物体内同时存在着雌雄两种性别特征, 但是 在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源自中, 它 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
一 、追 溯 不 同 领 域 中 的 双 性 同 体 众多国家的神话传说中都会有一个 “雌雄同体”的 神 , 如 古 罗 马 的 天 神乌 拉 努 斯 和 地 神 盖 亚 、古 埃 及 的 始 祖 之 神 格 卜 和 努 特 这 些 阴 阳 相 拥 的 神 灵 。这 反 映 了 原 始 人类朴素的性别意识, 认同两性平等的创造力和协作 力。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 人们始终认为夏娃是由亚当 的一根肋骨所制, 两人既然同出一体, 自然有着双性的 特质。在哲学领域中, 苏格拉底认为人消除了自身的罪 恶, 就会恢复圣洁和无性的初试状态。柏拉图更是认为 爱情就是寻找各自相关的另一半。心理学中, 容格提出 了 “阿 尼 玛 ”和 “阿 尼 姆 斯 ”两 种 原 型 , 即 男 性 潜 意 识 中 的 女 性 意 向 和 女 性 潜 意 识 中 的 男 性 意 向 。他 认 为 一 个 人 内部的平衡, 依赖于两者的和谐共处。而且现代心理学 家 更 是 认 为 “双 性 ”人 格 是 更 加 健 康 的 人 格 。文 学 创 作 是 人类文明传播的载体, 希腊神话中极具人性的各种人物 形象、同性恋小说、文学中的性别主题研究等等, 都或隐 或显、有意无意地彰显着双性同体意识。在此之后, “双 性 同 体 ”又 和 女 性 主 义 批 评 结 合 在 一 起 , 在 女 性 主 义 理 论中不断地发展演化着。 我们可以看到, “双性同体”意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 各个领域中去, 成为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人们追求 的 是 这 两 种 性 别 特 质 的 和 谐 共 处、积 极 交 流 , 从 而 走 向 人 格 的 平 衡 、灵 魂 的 安 宁 。 由于双性同体意识历史悠久而且是整个人类的集
两性读者同样的教诲和提高, 使得整个人类都有所启 示。所以在她看来, 双性同体是一种创作的最佳心理状 态, 其作品对读者也是最有助益的。她认为许多著名的 作 家 都 有 “双 性 同 体 ”意 识 的 渗透 , 但 是 像 莎 士 比 亚 、济 慈 、柯 勒 律 治 、托 尔 斯 泰 、乔 治·桑 、简·奥 斯 丁 等 作 家 却 能把这种意识发挥到相对完美, 所以他们是伟大的作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