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合集下载

浅析萧红作品中的双性同体思想

浅析萧红作品中的双性同体思想
目前西方一些女性主义者将双性同体的诗学理论作为女性文学的终极理想而在我国随着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少数女性文学研究者也开始增强了双性和谐的文化意识并认识到两性其实是可以通过自我的认知而达到和谐的
文 字评 论
浅 析 萧 红 作 品 中 的 双 性 同体 思 想
李 丛丛 四 川 大 学 文 学与新 闻学 院 的代 表作 的 《 死场 》深入 刻 画 了人 物性格 的转变 , 生
这些 变化是 因为抗 E救 国这一 时代 背景 的催 发 。王 婆不 同与其它 t 女性 形 象 ,她 虽 然忍 受 生 活 之 苦 ,遭 受 男 权 统 治下 的摧 残 ,但 是 自身却具 有强 烈 的反抗精 神 ,她 不屈 服的 态度 ,将女性 人格 中 坚韧 的一面 彰显 出来 。在第 一 次嫁 人 以后 ,因为丈 夫的残暴 ,凶
有平 等 的权益 ,他们是 真正 意义 上的女 权 主义者 ,要求 平等 。第 双性 和谐 的状态 。她认 识 到 “ 任何 写作 者念 念不忘 自己的性别都 二 阶段是 16 年以后 出现 的 、女 人 以差别 的名义 摒弃男 性象 征秩 是致命 的 ;任何 纯粹 的 、单 一 的男 性和 女性都 是致命 的 ;你必须 98 序 ,他们 是激进 的女权 主义 者 ,颂 扬女 性本 质 。第 三 阶段女人 摒 成为 男性化 的女 人和 女性 化 的男人 。”她把 人物 置于战争 的背景 弃作 为形 而上学 的男性 与女性 二分 法 ,提倡 个性差 异 。这是 当时 下 ,在救亡 的环境 中彰显他 们性格 中的两性 冲突和融合。
了女性 主义运动 逐步走 向理 性 的趋势 。法 国 的女 性主 义理论 家茱 苦命 运进行 控诉 ,从 而达 到改 良和拯救 的 目的 。但 是深层 的动 因 莉 亚 . 里斯 蒂娃 在她 的 《 女 的 时间 》中曾 经提 出女权 主义 斗 在于她 看到 了女性 的内在力 量和 男性 的刚强特 质 的存在 。 同时也 克 妇 争 应该被 划分为 三个 阶段 : “ 一阶段 女人 要求 在象 征秩序 中享 洞察 了男性 外钢 内柔 的性 格特 点 ,因此 试 图缓和两 性矛盾 ,达 到 第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探讨了性别认同与性别界限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理论呼吁打破以二元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提供包容与认同。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

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通过对二元性别的主观性进行质疑,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框架的思维方式。

传统性别观念将人们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并为这两个性别设定了特定的行为和角色。

而“双性同体”研究认为,性别不是生理特征的简单划分,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间的交织。

通过超越二元性别,探讨性别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催生了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内容:1.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主张取消以传统性别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认为性别可以是多种不同因素的集合,如文化、社会角色等。

这一理论为非二元性别认同的个体提供了自由和机会,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界限的超越: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关注性别界限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歧视。

对于二元性别系统的批判,鼓励个体去超越性别界限,摆脱社会对性别表达的限制。

这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努力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了平等和尊重的权利。

三、实践探索:1. 性别教育的重构: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提倡对性别在教育中的重构。

重视培养个体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避免传统性别观念对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推崇性别平等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

2. 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制度中性别的特权和歧视。

致力于改善社会对性别非二元的个体的认同和包容,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平等权益。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论文摘要: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

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正确的文学创作状态。

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表达。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文学创作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

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

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

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

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著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屡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

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阻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

只有在精神上到达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

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

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

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

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

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重要的女权主义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创新性地提出双性同体理论。

她认为女权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性的融合,认为这样才能实现两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性同体女权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71-01作为世界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和西方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极富女性主义色彩的主题观点,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女性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马克·赫西曾评价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中意义最重大、最为可喜的成果之一,便是纠正伍尔夫对自己国家给她颁布的‘官方版式’:一个精巧的文学家,她对那些被传统叫做‘政治’的东西的不敢兴趣。

重新装饰伍尔夫的形象和地位,是更为恢弘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以性别为标记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作为研究的主体,关注女性意识,认为所有的写作都具有性别属性。

在男性的话语统治中,男性占据作为主体的绝对统治地位,而女性则被界定为“他者”。

因此,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心任务就是消解父权思想系统,进而颠覆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

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试图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传统,重新挖和梳理女性文学传统,向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经典发起挑战。

沃尔夫作为西方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其作品展示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观点,她的“双性同体”理论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

20世纪的女权运动确实为女性争取到了受教育权、选举权、从业权、婚姻自主权和一部分财产权,但人们意识中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使得男女两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不平等以一种更为隐蔽的形式继续存在。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这种制度是不能通过模仿它来推翻的。

伍尔夫将斗争的目标直指父权制这个靶子,勇敢地向男性中心主义发起进攻。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论文摘要: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

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

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文学创作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

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

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

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

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着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多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

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妨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

只有在精神上达到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

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

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

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

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

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金色笔记》的主题分析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金色笔记》的主题分析

作者: 史玮璇[1];李静[2]
作者机构: [1]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2]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14-116页
主题词: 《金色笔记》;女权主义;双性同体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该小说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意义.。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间 的 一 种 相 辅 相 成 、 可 剥 离 的 状 态 。这 可 以 从 国 不
出 , 古老 的欧 洲并 不存 在 以 阶级 或 者 以性 别 为 基 在
础 的 等 级 社 会 , 时 的社 会 是 平 等 的 , 家 都 受 到 有 那 大
关 人 性 的 教 育 。 在 其 他 民 族 的 神 话 、 物 及 生 活 习 文
娃 , 来 爱 情 把 他 们 重 新 结 合 在 一 起 。在 中 国 的 创 后 世 神 话 中 , 早 已 有 了 “双 性 同 体 ” , 话 中 暗 含 着 也 观 神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代 恰好 体现 了历史 的倒 退 。在 父 权 制 社 会 里 , 性 男 利 用 特权将 女性 排 挤 出政治 、 育 、 济 等 两性应 共 教 经
俗 中都 有 发 现 诸 如 此 类 的 早 期 “ 性 同 体 ” 文 化 遗 双 的
留 。这 一 思 想 的 印 迹 , 现 了 原 始 人 类 朴 素 的 性 别 表 平 等 意 识 , 含 着 最 基 本 的 意 义 : 类 的 文 化 、 自 蕴 人 对 然 的 开 拓 以 及 自身 的 发 展 是 由 两 性 共 同 完 成 的 , 男
内 外 很 多 古 籍 、 话 和 文 物 中 得 以 证 明 。基 督 教 经 神
典 《 经 》 蕴 含 着 “双 性 同 体 ”的 思 想 , 本 是 双 性 圣 里 原 同 体 的 上 帝 仓i 了 亚 当 — — 由 男 性 和 女 性 两 个 部 分 . 1  ̄t
组 成 , 帝将 2 上 , 1 分 成 了两 半 , 一 半 就 是 女 性 夏 E当 另
放。“ 平等” 不仅仅是 性别上的, 更是文化上 的, 必须清 除人 们价值观深处 的传统 的、 错误 的、 滞 的观念 , 一名 自在 停 做 的、 成功 的、 自身 掌控 的“ , 由 我” 推动人 类文 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 关键词 : 女性主义 ; 双性同体 ; 父权制 ; 平等 文章编号 :7 —7 0 1 —4 2 ( O 0 O —0 1 0 9 8 —8 72 O —3 2 1 )4 9 - 3

《远航》与《奥兰多》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双性同体理想的实现

《远航》与《奥兰多》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双性同体理想的实现

文学 � 中的妇女 � � , 努力为妇女的文学添砖加 瓦 本文选取了伍 形式和内容 远航 这一部混杂着两种 截然不同的风格的作 的女 性主义文学特征 , 以期能勾画出伍尔 � 夫的女性主义与文 间的印象打乱 , 它从一问世就贬褒不一 有人认为它属于传统 � 小说 ,但是明显地 技巧拙劣 ,人物不丰 满 ,属于模仿之 作 但是 � 布鲁斯伯里 的中坚分 子之一利 顿 斯特雷奇 却独具 慧眼地称 � � � 赞道 , 远航 完全是非 维多利亚式的小说 它抛弃了细致描写 一 远航 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 主人公周围环境的写法 , 公然让 "精神 主义 "压倒 " 物质主义 ", � 远 航 是 伍尔夫 的第一部 小说 , 从 190 8 年动笔 ,一 直到 是与传统小说大胆决裂的标志 � 伍尔夫所要表达的女性主义思 想也是昭然若揭的 她描 1915 年出版 在这期间 , 伍尔夫多次重写这本书 , 她留下了五 绘了茫茫大海上的一条行船 , 这条船 仿佛是一个浓缩了的社 种草 稿 ,不包括烧掉的 更多草稿 伍尔夫的内心躁动不安 , 她 想象 这部作品应该是一部充满着创新 的小说 事实上 , 在传 会 ,在它上面汇集 着各色人等 ,产生出 各种各样思想和观念的
理性别随看文明制度的出现 而负载了社会属性的含义 , 有了 "性 " 与 "性别 " 之区别 , 性的对立和压迫也就由此开始 . 站在女性的立场上 , 将双性同 体作为文学创作的思维机 制 ,设想出一 个双性同体的 ,半雄 半雌的头脑的作为文学批评 的一般标准 , 伍尔夫首开先河 . 伍尔夫认为人是有许多个 自我构成的 ,比如她 说她自己 , 就有二十多个自我 , 在这些构成 个体的不同的自我中普遍都 包含着两性的气质 , 即男性的气质和女性的气 质 ,尤其是那些 敏感的 ,有艺 术感的人 ,更是如此 . 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 学 理论中 ,双 性同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 她说 , 一个作家是没有 别 ,认为这样 会妨碍艺术的完美 , 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应该是 双性同体的 , 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 . 她 说 ,在我 们 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 一切 ,一个男性 的力量 ,一个女性 的力量 .在 男子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 , 在女子的脑子里女性 胜过男性 . 最正常最适宜的情况 就是在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 双性同体是伍尔夫生活和 创作的一个基本的理念 . 她探 讨男女的关系 , 男女的分化与合作 . 如果说 , 令伍尔夫醉心 并 迷惑的是这种男女的二元对 立 , 不如说她是在追寻一种普 遍 的意义上的人的生存状态和 理想的创作状态 . 这一思想在一

【推荐下载】浅谈雌雄同体理论

【推荐下载】浅谈雌雄同体理论

浅谈雌雄同体理论《啊!拓荒者》突破了作者以往的写作领域,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

本文试用伍尔夫的雌雄同体理论从凯瑟对人物性别角色的把握方面展现凯瑟在塑造主人翁的另类尝试,浅谈雌雄同体理论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当美国文明逐渐从农村和小城镇转向工业化都市时,美国女小说家威拉凯瑟在保持着她一贯的荒野风格的同时不忘展现她浓烈的性别意识。

《啊!拓荒者》是凯瑟拓荒系列的开山之作也是她首部成熟小说。

其塑造的亚历山德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雌雄同体理论述评 在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中表现最为充分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弗的女权主义思想,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层层剖析,最终提出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双性同体思想,但在其成为理论被用于文学评论之前,柏拉图就曾在《会饮篇》中讲到远古人类都有两幅面孔和两幅四肢,由现在的两个人合成。

周四由于害怕人的力量过于强大又不想灭绝人类便将人劈成两半,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伍尔夫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往往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

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

双性同体的思想是对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也显示了对男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的抗议。

所以她认为断然割裂良性或排斥另一行是不可取的,两性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是合作。

因此,亚历山德拉如何从一个性格刚强的面具男性转变为一位刚柔并济的完美女性的性格发展过程应该尤其引起我们的重视。

雌雄同体概念涵盖了双性矛盾和双性和谐两个方面。

凯瑟的《啊!拓荒者》对雌雄同体的关注是对双性和谐的推崇,不管是从女性主义还是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双性和谐才是一种完美性格。

 二、对《啊!拓荒者》的文本解读 《啊!拓荒者》突破了作者以往的写作领域,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

在征服蛮夷,驯化自然的过程中,她摈弃女性自我的局限性努力追求人性的完美。

凯瑟不仅赋予她男性的刚强,智慧,独立,创新也给与她女性的冲动,包容与仁慈。

理想文化之一-双性同体

理想文化之一-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冷东阴阳人的厌恶“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的生物学本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本文所涉及的“双性同体”则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因为性别矛盾使人类距离两性和谐的理想一直相当遥远,在伴随人类不断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

━自然篇(一)自然界中的雌雄同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受骗上当被一个孬种所勾引。

如果她们采用孤雌生殖,她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

至今还有几千种动植采用无性或孤雌生殖,就避免了那“百分之五十”的代价。

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百分之五十”的代价?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与其独占一个坏丈夫,不如与别人分享一个好男人。

)这可以说是进化生物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自从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已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战。

这就象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机率,而有性生殖却是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更有可能中奖。

通过在每一代改变基因,有性物种能更好地躲避敌人(寄生虫和捕食者)的追捕。

为了能够生存,必须不断地更新(相应地,寄生虫和捕食者也必须不断地进化)。

如果象单性生殖那样,母子一成不变,原地踏步,就会被敌人追上,最终导致灭亡。

所以,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得到传递,也要比什么都没能传下去的好。

_远航_与_奥兰多_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双性同体理想的实现

_远航_与_奥兰多_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双性同体理想的实现
90
冲撞。风浪滔天的海面孕育着未知的无穷的风险。在这样的背 景下, 最终的结局是一个惘懂的女孩子在自己的内心的召唤 下抛弃了传统的束缚,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追求 自己应得的幸福。 雷切尔在海上的航行生活暗中契合伍尔夫 的精神上的远航。 她不是伍尔夫的自我写照, 但是伍尔夫在 她身上融入了自己的许多经历和感受。 她们同样都是一个从 维多利亚时代的童年里成长起来的姑娘,同样地焦虑,天真,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已经看到,伍尔 夫所隐喻的新一代的女性已经踏上了征程, 并且获得了自我 的解放。 伍尔夫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企图唤起广大女性的自我 意识,号召她们追随雷切尔的脚步,开始心灵上的远航。 雷切 尔的最终死亡并不代表这个自我解放的企图的失败, 她的死 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 会无形中召唤更多的女性去继续雷 切尔所向往的新生活,这正是妇女们新生的开始。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8499 (2009 )01-0090-03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家、文学评论家、布鲁斯伯里 文化 圈 子里的中心人物、 现代主义文学的女祭司和公认的女权主义 者。 她的生平和创作一直是评论界研究的焦点。 过去,国内外 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文学成就上,而近年来,她的女 性主义者的身份被逐渐彰显出来, 并且有高于其女作家的身 份的趋势。 无论事实究竟如何,有一点不可否认:女性主义者 伍尔夫与女作家伍尔夫并不是也是不应该被分裂开来的。
三、女性自我意识与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的 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伍尔夫作为一位著名的女性作家, 现代小说理论家而名 流青史, 随着女性主义者对她的推崇和人们对她的进一步认 识, 伍尔夫又作为一位女性主义者而在女性主义运动和文学 理论发展史上占重要的一席之地。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伍尔夫(Virginia Woolf)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她的文学作品风格独具一格,深受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

而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双性同体”(androgynous)这一概念。

这一理论包含了对性别认知、作品创作、文学传统等多方面的思考,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伍尔夫认为,人的心智和思考是包括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而不是仅仅属于自己的性别。

她在《奥兰多》中从不同的性别角度讨论了性别平权问题,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理论。

她认为,一个人的心智和思考过程中融合了男性的理性和女性的感性,从而创造出更加完整、丰富的作品。

这一理论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文学传统的质疑与批判也是不容忽视的。

她对传统文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盲目追求男性视角的倾向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提出了对这种偏见和倾向的反思。

她认为女性在文学创作中应当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因为女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活体验,这些都应当得到尊重和重视。

这种批判性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导了后来更多女性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还对性别认知和社会性别观念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她认为,性别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和限制,而应该是一种自由和包容的存在。

她的这一理论对当时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导了更多人去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认知的问题。

她的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当时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一个极具深刻思想的文学创作理论。

它不仅对文学创作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性别认知、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这一理论仍然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有益的思想源泉。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

“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

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

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

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

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

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

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的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的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专业:文艺学方向:西方文论2003级研究生:周霜红导师:莫其逊内容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大师,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随笔家,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双性同体”作为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9年出版的论著《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提出来的。

她从两位一起钻进出租车的青年男女身上得到启发,阐发了这一观点,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

这一理论观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几乎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之中。

在《自己的一间屋》里,弗吉尼亚·伍尔夫虽没有明确界定她的“双性同体”概念,但她把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提出,向传统的男性社会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挑战,不仅提出了“女人的男性”,也提出了“男人的女性”,象征着双性同体诗学思想的正式产生。

今天,这一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了诸多女性主义作家、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著作里,成为一个既有争议又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也是当下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力求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借鉴、运用多种理论、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描述双性同体诗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演变发展,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成就与局限。

第一部分:溯源——不同的历史描述。

追踪讲述从史前时代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现这一段悠久的历史里,“双性同体”这一观念,早就具有了一种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性别超越的内涵。

从“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在历史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发展与演变中,人们可以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女性主义批评中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理论,不完全建筑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达尔文的生物学的最新发展之上,更不是依赖于《创世纪》的名句或柏拉图的著作,它是她在实验探索式的勤奋刻苦的写作中产生的,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历史有着一种深刻的精神联系。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摘要:1928年,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超越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向传统的性别区分模式发出了挑战,将自己的“双性同体”构建在男女的社会性别上,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性之外的“第三性”。

这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成为后来众多女权主义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伍尔夫;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继文艺复兴之后再度兴起,并以更加迅猛的气势,更加规范的组织向“父权主义”发出挑战。

女性在,,上争取权利平等的运动,使男性感受到妇女对其“父权权威的威胁,因此,战后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贬低,厌恶女性的言辞。

这种“厌女症”的出现,反而刺激了女性作家的反抗意识。

她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与男性展开新一轮的激战,由此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一、“双性同体”理论本体特质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文学活动中性别差异的问题。

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为代表的“激进女性主义”,还是9o年代以后在英美兴起的“后女性主义”,“权利女性主义”等,都无可避免的关注着女性地位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问题。

其实,早在1928年,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者,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在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提出了一种解决男女性别对立的办法,即“双性同体”理论。

“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这一概念并不是伍尔夫的首创,而是源自一个生物学术语。

“最原始和最直观的含义是同一躯体具备男性与女性特征其字源便是‘男人’(andro)和‘女人’(gyn)加在一起的意思。

”但伍尔夫却是第一个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中援用这一概念的人。

双性同体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探讨

双性同体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探讨

双性同体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探讨作为世界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和西方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极富女性主义色彩的主题观点,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女性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学者马克·赫西曾评价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中意义最重大、最为可喜的成果之一,便是纠正伍尔夫对自己国家给她颁布的‘官方版式’:一个精巧的文学家,她对那些被传统叫做‘政治’的东西的不敢兴趣。

重新装饰伍尔夫的形象和地位,是更为恢弘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以性别为标记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作为研究的主体,关注女性意识,认为所有的写作都具有性别属性。

在男性的话语统治中,男性占据作为主体的绝对统治地位,而女性则被界定为“他者”。

因此,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心任务就是消解父权思想系统,进而颠覆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

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试图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传统,重新挖和梳理女性文学传统,向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经典发起挑战。

沃尔夫作为西方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其作品展示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观点,她的“双性同体”理论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

20世纪的女权运动确实为女性争取到了受教育权、选举权、从业权、婚姻自主权和一部分财产权,但人们意识中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使得男女两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不平等以一种更为隐蔽的形式继续存在。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这种制度是不能通过模仿它来推翻的。

伍尔夫将斗争的目标直指父权制这个靶子,勇敢地向男性中心主义发起进攻。

她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写道:“那些族长们、教授们,他们也有无穷的困难、可怕的障碍,需要对付。

他们所受的教育在某方面说和我所接受的教育一样有缺陷。

固然,他们有钱有势,可是得拿一只鹰,秃鹰,藏在胸里作代价。

这秃鹰总是在撕裂肝脏,啄剥肺叶。

那就是占有的本能,想获得的疯狂。

这驱使他们永远都想要获得别人的田地和货物,驱使他们划定疆界,制造旗帜,制造战舰和毒气,驱使他们牺牲自己和他们儿女们的生命。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

“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

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

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

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

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

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

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

从女性边缘化走向两性交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双性同体”观解读

从女性边缘化走向两性交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双性同体”观解读

从女性边缘化走向两性交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
“双性同体”观解读
王欣;李晓利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9)003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她的作品对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胆的批判,提出一系列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和"双性同体"思想,并深刻剖析了女性受压制的根源。

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借助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对其最具特色的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性别的改变、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王欣;李晓利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观 [J], 王瀛鸿;杨柏艳
2."双性同体"与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形成轨迹
略探 [J], 周霜红
3."双性同体"与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形成轨迹略探 [J], 周霜红
4.走向和谐——解读伍尔夫《奥兰多》中的"双性同体"观 [J], 傅霞
5.从《奥兰多》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 [J], 杜婧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史玮璇李静关键词:《金色笔记》女权主义双性同体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

该小说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引言多丽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用开阔的创作视野,真诚的写作风格来审视着一个分裂的文明。

其作品如同女性经验的史诗,常被译为多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莱辛的创作因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而达到顶峰,她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笔记》自面世以来就在文坛中占据主要地位,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描写了多种女性的思维、感觉和经历。

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触及到了战争、文学艺术、两性关系等20世纪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剖析了50年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

它的魅力犹如一块磁石,使它的周围聚集了当代各种流派的评论家。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沃尔夫是一位在政治追求中屡屡受挫的共产主义者,一位在写作障碍中苦苦挣扎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追求自由反被感情羁绊的单身母亲。

(作者将女主人公命名为弗里曼,英文Freeman的音译,并非偶然)安娜在经济上不倚仗他人,在思想上、政治上也孜孜求索,不肯盲从,是独立不羁的新型女性形象。

然而,她又被世代相传的蔑视妇女的思想所毒害,不时流露出某种自我厌恶。

虽然被置于“自由女性”的标题之下,安娜的生活从性爱到政治,从事业到心理又纷纷面临着崩溃。

为了在混乱的现实面前保持完整的人生,安娜同时记录着黑红黄蓝四本笔记。

其中黑色笔记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载着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了她对斯大林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她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创作的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小说;蓝色笔记则是她情感轨迹的记录。

年轻时代的她曾在非洲一个左派组织中参与种族战争。

她与麦克尔·沃尔夫破碎的婚姻恰恰始于她对人生充满理想的这个时期。

此后她一直独自抚养女儿,但从未放弃对爱的追求。

二、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

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

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尽管莱辛本人一直强烈反对被冠以任何“主义”,但这部作品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石。

评论家们对《金色笔记》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作品的主题上,即莱辛是一位女权主义作家还是一位带有反女权主义倾向的作家。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85)在《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中曾评说:“《金色笔记》是一本极易引起歧义的鸿篇巨制,可以视作妇女解放运动的一块里程碑。

”柯林·斯沃特里奇认为莱辛的《金色笔记》使得许多男性感到作者为太多的事情辩护,其中的某些章节已完全置于男性对其批评之中。

然而如果一部小说不仅仅满足于为读者提供娱乐的话,那么它必然会具有某些挑战性,小说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艺术探求出大的主题,寻得对于时代的理解,这些主题无疑是既现代又逼人的。

如果她的作品经常使读者感到“艰涩”,这是由于她不愿意选择一条平坦的道路,她有自己执著的政治观念和艺术信仰,她已承担起重大的挑战和巨大的目标,结果也总是极有价值的。

斯沃特里奇虽未直言莱辛是为捍卫女权而创作,然而点明了作品的时代感。

“主人公安娜在与迈克尔的相爱中,经历了盲目的依附、困惑迷乱,以及自我分裂。

她是迈克尔的情妇、珍妮特的妈妈,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职业作家。

但迈克尔既不喜欢她的母亲角色,也不喜欢那个反叛的、有思想的安娜,这使得安娜不得不在作家、母亲与情妇的三重角色中苦苦挣扎。

最后,她对于这种否定自我及个性的两性关系的彻悟,引发了她初露端倪的女权意识。

”而另一派评论者则从反女权主义视角来考察这部作品,认为“自由女性”在作品中是一个反讽。

安娜虽然深信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独立的自由女性,但是始终未能摆脱潜意识中的依赖感和对异性的感情需求,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在这派批评家看来,“自由女性”是被束缚的,她们面对外界的困扰和内心的压力,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困境。

无独有偶,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在《伦敦书评》上作了这样的评价:“多丽斯·莱辛……制作了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或许是一部小说,然而绝非虚构,其中的女主人公再现了自由女性原型所有最可怕的处境。

她把这个原型孤立起来加以描绘,从而树立了一个实例,以后的女权主义者们畏惧地、匆忙地、明智地与它分道扬镳,尽可能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安娜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们借以炫耀的成功的典范。

由此可以看出,莱辛的这部小说实质上是在向女权主义提出质疑:这种思潮是否会给妇女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呢?关于《金色笔记》引发的女权主义论争,莱辛坚决否认此书是在宣扬女权主义,她指出:“我觉得妇女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原因并不在于这个运动的目的有什么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上的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一个新的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假如能胜利的话,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微不足道、离奇古怪。

”由此可见,女权主义并不是作者想要表明的真正主题。

三、《金色笔记》中的双性同体表现在西方文化中,双性同体的概念源远流长。

柏拉图曾说过,人类最初长着两张面孔,四只手和四只脚以及相连的两个躯体,后来两个躯体分离,从此每一半躯体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这说明了爱情的缘起。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也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潜意识的双性同体”。

他说:“科学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了双性同体的存在,就好像每一个人都不仅是男人或女人,而永远是两者兼而有之。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亚伯拉罕·马斯洛甚至将“双性同体”看作是人类健康人格的全新概念。

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早把“双性同体”作为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和人格理想在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然而这一思想在《金色笔记》中也有明显体现。

安娜不仅对她的保守和软弱痛感不满,而且对男人仍有很深的依附眷恋之心。

忌妒心和不安全感是依附心理的必然伴生物。

而潜伏在依恋之下的,是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危机感。

安娜的恐惧和忧虑无疑更博大、更深刻。

这位在南部非洲长大的女作家出于对种族主义的愤慨和对20世纪50年代初英美冷战政策的抗议,曾积极投身于左翼政治活动并一度加入英国共产党。

随之而来的是疑惑与失望——对苏联失望、对本国共产党不满,以及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困惑不安。

双重的疏离感折磨着她。

她一方面对现状下的英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实践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心安理得地回到早被她批判否决的旧资本主义体制中去。

整个世界似乎被盲目的恶意和暴力所统治。

内在与外在的“混乱”使她终日惶惶。

正是这种精神上的“破产”使得男人在这位“自由女性”的生活中显得举足轻重。

安娜得了“写作障碍症”,无法继续创作。

在她的梦里反复出现一个时而男性、时而女性的矮人形象,令她惊恐不已。

这时,她遇见了同样遭受写作障碍痛苦的美国作家索尔·格林。

这两人之间的相处让读者看到了一种新的男女关系,感受到男女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

于是,安娜新的梦境出现了:“我睡着了,并做了一个梦,我就是那个男女两性相混的矮人,索尔是我的伙伴,也是个既男又女的人,他是我的兄弟,也是我的姐妹,我们在几座巨大的白色建筑物下面的一块空旷地方跳舞,我们之间没有敌意。

当我醒来时,我感到快乐,感到宁静。

”读者在这里已经明显感觉到安娜和索尔即男人和女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解决男女之间问题的关键所在。

两人互相帮助,鼓励对方走出写作的障碍,索尔主动为安娜写下她下一篇小说的第一句话“两个女人孤独地呆在伦敦的寓所里”,并且接受了安娜为他的下一部作品写的第一句话。

这两篇打破写作障碍僵局的作品体现了双性同体的观念,也象征着两性合作的和谐与胜利。

四、结语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女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往往不被承认,只有依靠女性自强不息地自我奋斗和社会运动相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女性的解放不等于排斥男性。

女权主义的运动并不能终止于女性的“独立”。

在不断提升女性地位的同时,人类更体会到万物唇齿相依的关系。

整个大自然共享着同一个生态系统,女性无法真正的“独立”。

借助莱辛锐利的目光,读者感受到了对待男女关系的辩证态度,真正的女权精神应该是努力达到男女之间平等和理智的对话与交流,让两性都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及与异性和谐相处的方式。

个人的身心健康是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前提。

她的作品抛开了狭隘的性别主义偏见,她承认两性差异并对其进行完美整合,从而实现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达到双性同体,这也是当代女性主义者的终极关怀。

莱辛高瞻远瞩,超越了当时两性的战争,给读者预言了未来社会两性和谐共处的蓝图,对当代西方社会两性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文学界树立了一个重要先例。

(责任编辑:水涓)作者简介:史玮璇,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静,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华北电力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1] Anita Brookner. London Review of Books [J].London: Pro Circ,1987.[2]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3] 李玉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女主人公情感历程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4).[4] 卢婧.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9).[5]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牛津英国文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6]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