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

解读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
解读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

解读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 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 应用意识 和 创新意识 。

课程标准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等核心概念,为什么提出这些核心概念? 首先,核心概念是课程目标的支点, 起着沟通课程目标与具体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作用。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设计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的培养目标,同时选择编排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如数的知识、运算的知识、图形的知识、测 量的知识、 统计和概率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又各有许多具体的内容, 如数 的知识就有整数、小数、分数,其中的整数知识有数字符号、计数方法、数的顺序、数之间 的大小关系、用数表示和交流等。再如测量的知识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基本图形的 周长、 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 如何把比较宏观的培养目标与众多十分具体的数学知识有 组织地联系起来?核心概念就起这方面的作用。 在中小学数学课程这个结构里, ‘核心概念' 介于课程目标与众多具体数学内容之间, 是课程目标的落脚点。 课程目标通过有关的核心概 念得到比较清楚的描述, 也通过相关核心概念的教学和形成得以实现。 学思考'方面的培养目标是如下表述的, 这样的叙述指出了‘数学思考' 方向去落实,也使‘数学思考'的培养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数感、 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象思维。

--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意识,感受随机现象。

--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 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其次, 核心概念起着统领众多具体数学内容, 导向其教育价值的作用。 课程标准提出的 核心概念,有些和 ‘数与代数 '领域的内容联系密切, 有些和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内容联系密切, 有些和 ‘统计与概率 '领域的联系密切, 有些和 ‘综合与实践 '领域的内容联系密切。 围绕每一个 核心概念都有许多具体的数学内容, 通过这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才能在学生头脑里形成核心概 念。使学生形成必要的核心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有效的数学教学的归宿。

概念起着统领具体数学内容及其教学的作用, 使众多数学知识之间不是隔裂的, 每个数学知 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课程标准提出核心概念,一方面指 出了某个核心概念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另方面指出了这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应该形成核心概 念,成为学生的意识与能力。 如‘数感 '主要和 ‘数与代数 '领域里的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以及 ‘数量关系 '有着联系,课程标准指出: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 计等方面的感悟。 '学生的数感是他们认数学习和计算学习中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经常接触 并领悟常见数量关系的经验升化。 数感的形成使数的知识、 运算的知识、 数量关系的知识转 化成个体的数学素养。 小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 能够用数刻画客观对象的量的多少或大小, 能够估计客观对象有多大、 有多少; 能够估计运算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能够评价笔算或计算 器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能够用常见数量关系描述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能够体会到常见数 量关系里的简单函数关系。数感就这样把与 ‘认数 '和‘计算 '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组织起来了, 教学数及其运算的知识应该归结到培养和形成数感的上面。 再如,课程标准指出 ‘符号意识 洋县南街小学

邓艳云 如,课程标准关于 ‘数 的培养应该往什么 发展形象思维与抽

核心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 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小学数学里有数字符号 0?9,运算符号+、- 关系符号>、<、=,字母符号

h 表示形体的高、s 表示图形的面积(有时表示路程)、 v 表示立体的体积(有时表示速度) ??…,这些都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符号。人们学

习数学、应用数学时,还可以使用个体的符号。如用一横、一竖或者一个

’表示一个物体, 用字母 A 、 B 、 C 分别表示某些对象等。符号具有简单明了、使用方便等优点,学习数学离 不开它。 小学数学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让他们知道并使用人类已经共同使用的一些符 号,用符号表示运算律、求积公式、常见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设定的符号进行记录, 开展统计活动,不仅方便交流与表达,还体会到符号的价值。 示数(数量关系或运算规

律)、 对含有字母式子的运算、 组织起来,有效解决众多知识相互割裂、 过于分散的现象, 如,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出图形等。 空间

形式是数学的研究对象, 在运动变化, 物

体之间有着相互联系。 这些内容反映在人的

头脑里, 形成的有关概念、 产生的想象、引发的形象思维,就是个体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教学许多基本的形体知识, 学生应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一般表现为: 头脑里有常见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 些形体

的名称、 形状、结构特点,看到某个物体能够想到其数学模型和数学名称, 模型或者听到某个

名称, 能够在身边找到相应的物体; 从正面、 侧面和上面观察某个简单的 物体,能够用分别看到的图形表示这个物体的形状与结构; 能够想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 开图,能够根据表面展开图想象出几何体;能够把稍复杂的组合形体分解成若干简单形体; 能够数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以及所在位置。 可见,核心概念不是指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的数学知识, 而是许多相关数学知识的概括提升; 核心概念不是另外教学的数学内容,而是蕴涵在相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的上位概念。 正如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所说的: ‘核心概念体现数学内容 的本质。 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 反映了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以及数学思维 方式。数学内容的四个方面都以 10 个核心概念中的一个或几个为统领,学生对这些核心概 念的体验与把握,是对这些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标志。

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六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 计观念' ‘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课程标准( 2011)提出十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 ‘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模型思想'‘推 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把课程标准修改前后的核心概念比一比,可以看到: 新增加了四个——‘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模型思想'‘创新意识';较大改动了三个 —— ‘数据分析意识' ‘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 ;另外三个—— ‘数感' ‘符号意识' ‘空 间观念'的修改不大。下面我们看一看新增加的和较大改动的七个核心概念。

1.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重视运算能力是我国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我国学生的运算能力受到世界瞩目。 有 关运算的知

识主要是四则计算的意义、法则,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有 关运算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获得重要的计算知识,能够正确、熟练、

合理、 灵活地应用运算知 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包括计算题和实际问题。

进入新课程, 数学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增加了许多十分有意义的数学知识, 如‘符号意识 '就这样把用字母表 方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数学内容 并且给于它们明确的教学方向。 又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 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物体, 这些内容反映在人的头脑里,

知道这 想到某个 物体 模型,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

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数据统计活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索规律和实践活动等。有 关计算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大变动, 一是精简了大数目的计算, 整数加、 减法一般不超过三位 数的加或减,整数乘、除法只到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数;二是重视口算、加强估算;三是使 用计算器进行较繁琐的计算。而且, 用于计算教学的时间比过去少了。 所以,培养学生的运 算能力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课题。

学生的运算能力一般表现为: 能够选择恰当的计算形式解决问题, 做到可以口算就口算, 需要笔算就笔数, 不要精确得数就估算, 遇到大数目的计算就使用计算器; 追求计算结果正 确,有及时检验得数的习惯, 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验算并随时纠正计算错误; 算的意识,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

而灵活地利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提高计算效率。

课程标准重新提出运算能力, 是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计算毕竟是数学内容的一部分, 是常用 的数学活动之一, 是学习和应用其它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工具。 既不能因为增加了许多其它 数学内容而忽视计算教学,也不能以传统的计算教学来要求和衡量新课程的计算教学。 学

生的计算应该达到适当的速度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

10 题/分;百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 笔算, 2? 3 题/分; 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三位数笔算, 这些速度要

求, 是大多数学生经过适量练习就能够达到的, 响其它数学内

容的教学。 这些速度要求, 能够基本满足继续学习数学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需要。 这些速度水平,一但形成,能够维持,不会有过大的衰退。

2. 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简明、 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几何直观可以看成‘数形结合'的手段与方法。 利用代数里的模型来抽象地表示几何图形的本质内容, 里的关系。 数学是抽象的, 儿童喜欢具体形象的思维, 几何直观经

常能够解决抽象与形象之间的矛 盾。数学教学往往会利用简单

的图形来表示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或数量关系, 如用线段图表 示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相遇问题的已知、 未知和数量关系, 用简单图形表示 田地面积的变化等,这些都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找到问题的解法。

几何直观是人们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 探索其解法的手段, 是人们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 的策略。 课程标准提出几何直观, 不仅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手段教学数学知识, 还应该培养 学生自己运用几何直观的习惯和能力。 要联系实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几何直观, 感受几何直 观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 要指导学生画图, 初步学会几何直观; 要鼓励学生经常运用几何 直观,逐步成为个体的解决问题策略之一。

3. 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 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

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模型' 是一种表达形式。 数学模型表达的是客观现象里的数学内容, 是对数学内容的 高度抽象与概括,最本质且最简练的表达。所以,人们还把数学定义为‘模式的科学'。数 学关系式或者数学图像都是数学模型,如小学数学里的正比例关系就是用关系式‘ =k (一 定)'表示的;或者在直角坐标系里,用从原点( 0点)出发向右上方的射线表示。这些就 是数学模型。

弗赖登塔尔指出: ‘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学化'。所谓数学化,是指从数学的角度看现 象、用数学思维想问题, 用数学方法解决和解释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就是数学化。 建立和求 解模型的过程大致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从具体对象里抽象出数学问题; 二是用数学形式表示 变化规律或各种关系;三是求出结果、解释其意义。可见,建模过程是数学化过程,模型思 想有助于学习数学,有利于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教学应该重有简便运 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8? 3?4题/分;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 2 题/分。 不会耗费过量的教学资源, 而影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

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指 利

用几何图形来形象直观地表示代数

视模型思想的培养。 小学数学里称得上数学模型的不是很多, 但含有模型思想的数学内容却不少。 如从‘每小时 行驶的千米数X 行驶的小时数=一共行驶的千米数’ ’每分钟走的米数X 走的分钟数=一共 走的米数’等具体的数量关系式,概括出’速度X 时间=路程’,再用字母公式’ s = vt ' 表示, 这个过程里就有模型思想。 又如从大量事实概括出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 , 并用字母式子’a + b = b +a '表示这条运算律,也是富有模型思想的过程。再如’方程’就 是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建立模型、应用模型的活动。

小学数学培养模型思想,不一定要学生写出十分规范的关系式或画出十分规范的图像。 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或喜欢的其它方式表示发现的数学规律、 认识的数学现象, 都能促进模 型思想的发展。 4.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 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独立思考、 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 规律, 并加以验证, 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 学教育的始终。

历史告诉我们, 创新精神对于振兴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要的。 民族的创新精神, 源于其每一个 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 在不同范畴有不同内容。 创新的狭义含义是指创造出人类从未有的、 完全崭新 的成果,包括新的理论、新的作品、新的工艺、新的方法等,这些创新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创新的广义含义是指某个群体或某个人创造出对自己而言的的新认识、 新发现。 如果说, 对 于全人类的创新经常是科学家、 发明家和少数优秀人才的成就, 那么属于个体的创新则是每 一个人的可作可为。 而科学家、 发明家的创新能力,也是在个体的、初步的创新意识基础上 发展出来的。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

也间接关

系着若干年以后的人类新创造。

在现有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使一些数学内容的教学, 由教师 传授变为学生探索。鼓励学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经常在 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发现新知识、建构新认识,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5. 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 分析做出

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

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

的数据 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进入新课程以来, 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过去以制作统计图表为主要教 学内容,变成以统计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提出‘数据分析观念'

要促进统计教学的进一步 改革。

首先, 统计是人们认识现象、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要了解一个单位的员工年 龄结构和文化程度结构, 就可以就这两个内容进行统计; 要了解物价的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 的影响,需要进行有关的统计;要了解儿童的体质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统 计 收集数据, 通过 需要根据问题的

其次, 统计总是围绕数据而进行的, 统计的主要活动是关于数据的活动, 统计过程一般 是‘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利用数据'的过程。统计结果一方面有其客

观性,另方面有其 局限性。所谓统计结果的客观性,是指数据都是真实的, 一般是经过调查得到的; 统计结论 是根据实实在在的数据得出的。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都是肯定了数据的客观性。 所谓统计结果的局限性, 同一

组数据, 在不同的背景下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师的课堂

教学水平进行了调查,随堂听课的优课率 课 10 %。这组数

据如果与该校过去的课堂教学水平比,可能看到有了明显进步;如果与所 在地区各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水平比, 可以看到该学校处于什么位置上; 如果与其他高水平 学校比,可以看出还存在的差距。这是同一组数据在不同背景下, 反映出不同的信息。 离开 了现实背景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另外, 数据还是随机的, 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才能比

较客观地反映出事实或规律。 如评价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如果只考察他的一堂课, 往 往会有片面性。 如果考察几堂甚至几十堂课, 得出的评价就会客观一些; 如果对这位教师教 学各类知识的课堂分别进行充分的考察,得出的评价就更加可信。

统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与能力,具体些说,一要学生关注数据、 重视数据,体会到数据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二要学生收集信息, 通过整理获得有用的数据, 并用适当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 直观反映出数据特征; 三要学生 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用数据解释事实、判断是非、预测未来。

6.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人们 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 的事实出发, 凭借经验和直觉, 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 (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 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 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从已有的判断得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 推理是常用的思维形式, 人们经常通过推理, 实现‘由此及彼'的思考跨越。

数学教育历来很重视演绎推理, 因为它十分严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它 根据已有的事实,按照逻辑的规则,得出新的结论。例如,前面提到的六年级(上册)教科 书里的分数乘整数‘X 3'的算法就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的。从个别例题得出分数乘整数的 计算法则

以后, 再进行其它的分数乘整数,只要按照法则进行。这时, 计算,可以看作演绎推理。 再如,认识运算律以后的简便运算, 进行的,也是演绎推理。 数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推理不只是演绎推

理,合情推理也很常见,主要有归纳推理、 到一般的推理, 它根据部分

实际例子,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或规则。例如,对小学生来 说,分

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很难通过演绎推理得出, 教科书采用合情推理, 鼓励学生猜想 并验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索空间,避免了‘直接灌输'式的机械学习。再如通过对若 干个长方形的研究,得出所有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直角’的特点。通过 1?2道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探索, 得出计算法则。 这些都是不完全归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的具 体应用。 归纳推理有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小学数学里一般都是不完全归纳。 类比推理是 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它根据个案之间已经存在的一些关系, 联想还会有其它的共同点或相似 点。如已经知道比与除法有联系,除法与分数有联系,于是认为比和分数也会有联系, 认为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已经知道除法有商不变性质, 分数有基本性质, 于是认为比也有 类似的性质。这些‘认为'都是类比推理的结果。

般是经过调查得到的; 用数据说明问题', 是因为分析数据要在现实的背景下进行, 引起人们不同的思考。 如某所学校对教 15%、良好课 50%、合格课 25%、较差 按已有法则进行同类 其思考是按照’因为…所以…' 也确实有着许多培养机会。 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

数学教育只重视演绎推理是不够的, 合情推理也十分重要。 合情推理比较开放、 比较活 泼,往往含有猜想、估计、预测的成分,人类的许多发明、发现都起源于合情推理。合情推 理得出的估计、 猜想, 经过演绎推理的验证, 如果是正确的, 就是人们的创新。 如果不正确, 还可以修正或者放弃。所以说,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既然数学教育曾经忽略了合情推理, 那么应该注意加强。 新课程重视合情推理, 并不意味轻 视演绎推理,而是在继续重视演绎推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心理学认为,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只要推理的前提和线索正确,结果就一定正确。 合情 推理是或然性推理, 即使前提正确, 结论未必一定正确, 其正确性需要证明。小学数学里的 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虽然难以进行严格的证明, 还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广泛地列举具体事例, 即学生人人举例, 各人具的例子不同, 从众多的实例中归纳出来 的结论,可靠性和说服力会强些。二是积极寻找反例,只要能够找到一件反例,就否定了原 来的结论。如果实在找不到反例,才能看成正确的结论(严格地讲,还只是猜想)。 7. 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 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 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 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 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 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人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只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应用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 法去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里的实际问题,即形成个体的数学能力。 具有数学知识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必要前提。 但是,知识的多与少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与低不 成正比,未必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影响数学能力的因素相当多,除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应 用意识也十分重要。 所谓‘应用意识',更多体现在个体主动地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去 解决实际问题,并有取得成功的愿望与信心。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眼睛‘看不到'数学,心 里‘想不到'数学,都是缺少应用意识的表现。

学生学习数学, 要完成许多数学练习题。 可以这样认为, 他们解答每一道数学题, 都在应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尤其是解答应用题, 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味。遗憾的是,几乎全体数 学教师和学生, 都把数学练习看成巩固知识、 培养技能的数学训练。 只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 是否正确, 做作业的态度是否认真, 他们的解题思考是否顺畅,解题方法是否熟练。并没有 把培养应用意识放上应有的位置。

对于数学练习能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曾经有过争论。 确实, 由于数学练习的某些特 殊性(练习环境、练习心态、练习题的素材与呈现、练习结果的处理等),在培养学生应用 意识方面有很大的不足。 但是, 数学练习是必须进行的, 如果改变数学练习题的素材、 结构 与呈现方式, 改变数学练习环境与心理状态, 改变练习的评价视角与方法, 应该在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方面有所作为。

课程标准把应用意识作为核心概念, ‘有知识' ‘会解题'变成学生‘善于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 。为此,数学教学应该很好地联系学生实际和

社会现实, 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特别是形成数

学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既是数学的源

泉, 也是数学的归宿, 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

和数学学习的目的性。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是必要的‘走出教

室',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走进学生身边 的社会,从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是不能少的补充。课程标准设计的‘综合与实践',是 培养应用意识的教学内容。 指出应用意识的两方面含义。 要求数学教学从学生 善于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数学 组织起有意义的教学素材和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 ‘现实' 虽然数学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本文主要结合美术新课标的理念在第四段中对“设计·应用”的教学法进行尝试,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教学实践,论述在新美术课程的理念中对学生学习“设计·应用”的探索过程,提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几点可行方案以及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论证了美术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其中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统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则主要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制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制作等。 一、“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重要性 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掌握详尽的、准确的技法过程,而在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大体了解其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形成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引领目标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通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设计活动是将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法,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该领域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较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更多地要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而不是创造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形形色色的媒材进行操作实践。 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这是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美术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美术学习应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应通过美术学习,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他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 4、养成事先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这属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培养,除了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对长时间工作的耐受能力,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有条不紊、耐心细致的行为习惯以及意志、毅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几何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

几何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

————————————————————————————————作者:————————————————————————————————日期:

几何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中学数学论文 几何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 谭代全 (重庆市开县岳溪初级中学,重庆405404) 摘要:几何直观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通过对几何直观相关概念的阐释,力求寻找加强几何直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几何直观;新课标;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9-010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前期试验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了数感、符号感等十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概念。 顾名思义,“几何直观”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一是几何,在这里主要是指几何图形;二是直观,这里的直观既是指直接看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依托现在看到的东西、以前看到的东西为基础进行思考、想象。综合起来,几何直观就是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几何图形所展开的空间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空间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图形”,除了美术,只有数学一直把图形作为最基本的、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数学研究、学习、讲授中,不仅需要关注研究图形的方法、研究图形的结果,更需要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3、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高中以——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4、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知识、技能、能力、态度 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为主要目的。实践能力 6、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 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本次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8、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的体现一的教育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 abcd )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abcd) A、走进社会:B、珍惜环境;C、关爱他人: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 cd ) 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 abc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生成性: D、自由性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 abd )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核心概念的解读

专题讲座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话题三、标准中核心概念的解读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把它称为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要设计核心概念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除了前面说的这些理念,怎么设计这个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一个讨论,在提出设计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一个就是希望课程的这些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如何整体的把握课程需要反复强调。从知识技能,从过程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来构架整个数学课程。这是一个渗透在整个标准的研制过程中。第二件事,就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凸显出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的数学内容,因为它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应该把它当做目标,也应该把它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记得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在过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些词,把这些东西彰显出来,经过讨论,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 (二)核心概念的理解 1.数感 数感在实验稿里边就提出来,在修订稿里边又进一步明确了数感的含义。在这里边,有这样两句话,来帮助理解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这是一层含义,是一种感悟,对那些数量、数量关系和估算结果的估计这种感悟。然后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两层意思都是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的功能。学习数学是要会去思考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一个核心就是抽象,而对数的抽象认识,又是最基本。 数感的学习,其实是和数的抽象,数的应用相连的。支撑数感的数学内容有很多,比如说,单位,在一个情景中,碰到一些量,总要选择一个单位来刻画它,这样一种感悟,对建立数量刻画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

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

立足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抓好新一轮初中数学教学 在《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并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这十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把它们称为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要设计核心概念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怎么设计这个课程标准,进行了讨论,在提出设计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一个就是希望课程的这些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如何整体的把握课程需要反复强调。从知识技能、从数学思考、从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来构架整个数学课程。这是一个渗透在整个标准的研制过程中。第二件事,就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凸显出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的数学内容,因为它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应该把它当做目标,也应该把它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记得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在过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些词,把这些东西彰显出来,经过讨论,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第一,这些核心概念,是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是义教阶段数学课程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二,核心概念是这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与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斌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去发展的数学素养。第三,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数的基本思想。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其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这些思想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目标;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数学思想本质。第四,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老师的教学予以落实。 (二)核心概念的理解 1.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两层意思都是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的功能。 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第一、应结合每一学段的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三学段,可以引导学生在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问题中提升数感,发展更为良好的数感品质。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2.符号意识 关于符号意识,注意到它在用词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稿有一个区别,原来是叫符号感,现在把它称为叫符号意识。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或代号。数字、字母、图形、关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 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认识: 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

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四、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与培养 数据分析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所以说,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数据分析观念是人对数据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课程核心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 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

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英语)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新课程是开放的,开放后的课堂我又应该如何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学好英语呢?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认为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学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正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课,所以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英语的同时,可以适时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对于初学者,这可以大大降低学英语的陌生感,提高其学习兴趣。 1.英语课与语文课相结合 这两门课都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英语的表达同样也需要像中文一样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我教的低年级学生初进校门,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们会认读拼音,我便把学过的单词、句子用拼音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用英语表达其内容,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学会了英语,同时又巩固复习了语文课的拼音,一举两得。 2.英语课与数学课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数字的时候,可以完全采用教数学的方法,比如:学会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可以将得数为十以内的算式写在黑板或纸上,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计算,如:" 1+2=3"便可以表述为"one and two is three ",有效地创造了学习英语的气氛。 3.英语课与音乐、美术相结合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唱歌、画画,在音乐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英

语更是其乐融融。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音乐与美术都应当是必修课,一首动听的英语歌曲会让学生记住拗口的句子,并将功能句说的朗朗上口,一幅动人的画面会让学生很快学会单词的读法,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学习表示颜色的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幅黑白图上按照教师或学生的英语指令找出对应物并涂色;学习表示人体脸部器官的单词和句子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各种器官,然后根据教师或学生的英语指令剪贴在预先准备好的图纸上,最后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所画的图画。借助动手做做、画画,不仅使学生理解单词和句型,而且在做做画画中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在音画的情境中既学会了英文的表达,又享受了音乐与画面带来的美感,同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生是用肢体来学习,而不仅仅是枯燥的脑力劳动。 4.英语课与体育课相结合 在教“篮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等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时,最好的方法是将学生直接带到操场上,一边运动,一边教学,学生兴奋之余学到了知识,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5.英语课与自然课相结合 小学生天生就爱玩,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到室外去上英语课,走近大自然,告诉他们:"This is a flower"(这是一朵花),"That is a cat"(那是一只猫)。将他们感兴趣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用英语教给他们,收获一定不小。 6.英语课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如:在教学新纪元英语2B中Chapter3 In the park 的第二课时,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

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六、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标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

新课标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必修一:

: : :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

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衰老的细胞特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癌细胞:细胞受到致癌因子(三种)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必修二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意义: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密码子: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密码子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来源包括:①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②基因的交叉和互换③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 基因的概念: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功能:①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②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表达遗传信息.

201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 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

为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大核心概念解读

课题二笔算乘法 … 第1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⑴24+24+24+ ……+24=288 ⑵12+12+12+……+12=288 ⑶24×2×6=288 ⑷24×3×4=288 ⑸12×6×4=288 ; ⑹12×8×3=288 ⑺20×12+4×12=288 ………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讨论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 ×12 ———— 48 ……2×24的积 240 ……10×24的积 , ———— 288 ……48+240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24 ×12 ———— 48 & 24 ———— 288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 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23×13 41×21 23×31 、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比如,《打折销售》这一节,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线段的比较,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也许就会提出:用得着这么麻烦吗?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不同于教材而又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新课程是开放的,开放后的课堂我又应该如何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学好英语呢?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认为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学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正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课,所以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英语的同时,可以适时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对于初学者,这可以大大降低学英语的陌生感,提高其学习兴趣。 1.英语课与语文课相结合 这两门课都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英语的表达同样也需要像中文一样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我教的低年级学生初进校门,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们会认读拼音,我便把学过的单词、句子用拼音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用英语表达其内容,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学会了英语,同时又巩固复习了语文课的拼音,一举两得。 2.英语课与数学课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数字的时候,可以完全采用教数学的方法,比如:学会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可以将得数为十以内的算式写在黑板或纸上,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计算,如:" 1+2=3"便可以表述为"one and two is three ",有效地创造了学习英语的气氛。 3.英语课与音乐、美术相结合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唱歌、画画,在音乐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英

语更是其乐融融。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音乐与美术都应当是必修课,一首动听的英语歌曲会让学生记住拗口的句子,并将功能句说的朗朗上口,一幅动人的画面会让学生很快学会单词的读法,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学习表示颜色的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幅黑白图上按照教师或学生的英语指令找出对应物并涂色;学习表示人体脸部器官的单词和句子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各种器官,然后根据教师或学生的英语指令剪贴在预先准备好的图纸上,最后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所画的图画。借助动手做做、画画,不仅使学生理解单词和句型,而且在做做画画中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在音画的情境中既学会了英文的表达,又享受了音乐与画面带来的美感,同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生是用肢体来学习,而不仅仅是枯燥的脑力劳动。 4.英语课与体育课相结合 在教“篮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等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时,最好的方法是将学生直接带到操场上,一边运动,一边教学,学生兴奋之余学到了知识,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5.英语课与自然课相结合 小学生天生就爱玩,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到室外去上英语课,走近大自然,告诉他们:"This is a flower"(这是一朵花),"That is a cat"(那是一只猫)。将他们感兴趣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用英语教给他们,收获一定不小。 6.英语课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