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开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能力要素分析与行为表现研究”项目课题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刘岁芝湘潭市和平小学

由湘潭市和平小学数学课题组组织申报的“小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文号为:XJK011CJJ10311)。

根据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数学室、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的要求,特就本课题研究的筹备工作,课题研究方案以及课题实施计划等,提出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本开题报告分以下四个方面:选题论证(问题提出、意义及价值、研究综述、核心概念)、课题设计(目标、内容、方法、措施、步骤过程)、可行性分析(人员构成、研究条件、保障机制)、成果预测(结论分析、实践成果、理论成果、社会效益)等。

一、选题论证

1.问题的提出

(1)鲁宾斯坦在说明思维过程的心理本质时指出:“思维的最初时刻通常是问题情景,当人要了解某件东西的需要时,他开始思考,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可见问题是学生思维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起点。《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尝试解决。”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目标的基础学科,所以我们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与获得的信息,自觉地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2)我国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短时间内可让学生大剂量的获取知识;解题训练好,学生解题能力(计算、推理、论证等)强等等,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问题意识差,不会主动发现及提出问题等。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吕传汉、汪秉彝教授和美国德拉华大学(UniVersity 0f Delaware)的蔡金法博士对中、美小学高年级学生联合进行了“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高于美国小学生,特别是在计算、推理能力上较强;但解题思维不活跃,囿于套公式、模仿范例,直观猜测、动手能力弱于美国小学生;美国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明显高于中国小学生,且思维活跃,直观猜测、合情推理能力较强。可见,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去探索解决非常规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

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深入的思考数学,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提高,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3)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创造从问题开始”有了发现,才能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4)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进了近十年,但是,学校教育始终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阴霾,尤其是近几年来本地区几大名校提前招考小学毕业生,更是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重重压力扑向学校,部分数学教师的课改理念受到了冲击,个别班级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加重的趋势,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消极和被动。本研究课题的提出,正是为了坚定数学教师新课改的信念,让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为出发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迎合了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顺应了国内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2.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非常主张通过问题意识让学生来掌握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学会学习,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教育家、心理学家巴特勒在这方面都很有建树,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为此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在“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即所谓的“问题教学法”。

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也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美国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有“发现和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的能

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国内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研究的较少,尤其是像这样在小学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3.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现代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科学家、高新科技人才的重任。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各种创新行为与创新成果都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创造、创新的结果与形式都是数学问题,所以要加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存在最大的缺撼是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疑问从何而来?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疑问来自思考,思考才能做到“心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读书必须想到质疑,敢于质疑。要质疑必须思考,思考才能“濯去旧见,以求新意。”思考才能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思路,才能有新的成果。正如顾颉刚先生说的,“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如果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不会进步了。”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和超越,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和对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的怀疑就没有伽俐略的落体理论,没有对“热质说”的批判人们就无法认识热其实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

学生自主创新的核心即是问题。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态度,学会在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011年教育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稿的重大进展就是在《标准》原来已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在解读《标准(修订稿)》时就提到:“教师要树立基于‘全面知识’的教学观,‘全面’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形态,而学生发现和提出问能力正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一隐性知识的重要方面,很值得研究”。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深刻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4.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主要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中进行研究。

(1)“问题”——是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在认知心理学上,所谓问题,是指个人在有目的的待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