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很庆幸这个学期修读了管理经济学这门课,这门课让我了解了很多管理与经济方面的思想和著作,所学到的很多都是很实用的理论和方法。在这期间我也相应的关注和阅读了一些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麦克·波特的《竞争论》、科斯/王宁的《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到了期末,老师要求读一本书作为作为期末考核,我想来想去,虽然在大学修读了宏观经济学,但仅限于教科书的知识,对于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却没有认真读过,所以我想选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来认真地读一遍。曾经听大学的老师说过:“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而最能代表凯恩斯思想的著作即《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它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共同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于是,我急急忙忙在当当网买了一本全新译本——《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进行阅读。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这个决定可能不是很明智,这本书真的就如同书里序言第一句所说的“本书主要是为我的同行经济学家所写……”,我的经济学功底那么浅,阅读起来自然是很困难了,真不愧被公认为是一本非常难懂的经济学著作,因此,我赶紧去又去买了一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作为参考,后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还陆续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让我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汲取其中的精华。由于时间有限,我也只能勉勉强强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很多内容都是囫囵吞枣。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确实感受到了大师的思想魅力,我将我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一、背景介绍
首先,我在看这本书的最大的感觉是,凯恩斯是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又才华横溢、雄辩的经济学家,他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内在含义。凯恩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切入了战斗模式,宣称《通论》的目标就是传统经济学。他的准星对准了所有的经济学前辈,不光有他剑桥的亲密同事亚瑟·庇古,甚至还有他的导师——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其实他也对他之前所信奉和发展的理论提出了质疑,我相信他尖锐地攻击古典经济学及经济学家,并不是要证明别人是错的,而是希望让分歧更加明确,希望挑起经济学家的争论,只有在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中,经济学的理论才能得到
更好的发展。
1936年2月4日,《通论》正式出版。正如他自己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预测“我相信自己正在写的这本经济理论书,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如何思考经济问题具有革命意义……”,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巨大反响,以至于凯恩斯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该书的重要性在西方更被认为是能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齐观,而他也被公认为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这里我得提一下凯恩斯写作这本书的背景: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原本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他也是古典经济的信奉者和支持者,他自己也承认“对于我抨击的理论,我本人曾多年奉为圭臬,因而,我想我不至于忽视该理论的有利之处。”。然而,当环境的变化导致旧的理论不能指导和解释新的经济现象,他开始对古典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改革,《通论》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凯恩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摆脱传统思想而长期奋斗的过程,《通论》也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误区,一讲市场经济,便认为是纯粹的自由经济,不须要政府的管理,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下的经济,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都需要宏观计划的管理,只有将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结合,才能使经济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通论》在当时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第一,它所提出的建议和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避免了1929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灭顶之灾,并使它们在二战后约为20年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其次,它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稳定战后西方国际经济秩序作出巨大贡献。此外,它还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研究主题提供了学术源泉。
二、内容梳理及理论介绍
毫不夸张地说,《通论》一书中的论点毫不含糊地恰如其分,理性呈现,覆盖全面,逻辑紧密。书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他的中心论点是:提高总需求是充分就业的关键。本书共分6篇24章,以下对各篇的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篇引论中,凯恩斯主要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中我所理解比较深的一点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单位的选择等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脱离主题的性质,凯恩斯在这里停下来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说明:1,选择一个合适与研究整体经济体系问题的数量单位;2,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3,收入的定义。
第三篇中,凯恩斯主要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第四篇中,他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利息率的一般理论、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并对一般就业理论做了重新表述。凯恩斯否定了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了需求。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利率取决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