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田俊:十一诊断,这些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学校副校长田俊:十一诊断,这些年

2016年7月16日,“学校新智慧: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 高峰论坛在十一学校圆满召开。十一学校副校长田俊在会上以“十一诊断,这些年”为题发表了演讲,介绍了十一学校自我诊断所走过的历程、产生的变化及他对诊断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并经本人审核同意。未经许可,禁止。各位,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十一诊断,这些年》,主要想跟大家分享我们十一学校这几年在自我诊断上走过的历程,分享一点我们的感悟和思考。

十一学校自我诊断走过的历程

2009年,我在学校里刚开始负责人力资源,我们的校长希贵老师跟我提出了要研究指向帮助个体和组织自我

改进和完善的自我诊断,而当时学校部可以称得上诊断的只有教育教学诊断。随后我们成立项目组围绕当时的课程改革关键点的学科、学部各自必须发挥的作用,相继推出了“学部/年级主任、学科主任工作诊断”,修订处室工作满意度测评。

2012年,我们更加意识和看到自我诊断在组织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也意识到诊断必须与评价区分开,希贵老师直接在学校组织结构中增加了诊断中心这样一个组织,由一线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杜志华老师负责,以区别

于人力资源的业绩评价,更深入广泛开展学校自我诊断的研究与工作。诊断中心成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除了学部、除了课程,学校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核心的工作我们可以去诊断,可以去帮助个人或者部门自我完善,我们不断丰富着我们诊断的容。

随着诊断容日趋丰富的时候,我们发现诊断容日益繁杂,但总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毕竟我们都是老师,都是在一线教学实践层面,诊断容丰富后,体系化的需要势必出现,而我们缺乏更高位的视角和理论的引导。在诊断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对我们实施的工具、实施的办法、实施的流程有那么一点惴惴不安,于是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够找到专家指导着我们走得更加科学。于是我们就引进了第三方的技术平台,以及外围专家组成员,正式由第三方给我们提供诊断服务。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之下,在技术专家的协助之下,基于一定的理论架构完善学校的自我诊断体系和诊断的IT技术平台。这项工作基本上到2015年初步完成。诊断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更重要的是推动改进。从2015年开始我们重点介入的是怎么去推动改进,这图基本上是我们学校自我诊断一个基本的发展历程。十一诊断这几年的变化从这个发展历程来看,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诊断这几年有几个明显的改变。

第一,诊断容上,从零星逐渐走向系统化。当然还

没完全构成系统,但已经走在系统化的路上。我们的专家组成员凌艳老师带着国家课题组提出“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模型,这个模型老师肯定后面会讲到。我们把这个基于学生发展的八个要素,融入到我们学校实施的若干诊断项目当中。比如说,我们学校的诊断项目从外显的角度来看,有这么几个:学校基础诊断,学部、学科、教研组、课程诊断,学部的整个工作文化的诊断、氛围的诊断,对学部主任和学科主任工作诊断,当然也有学部生态的诊断等等,还有各职能处室以及外聘公司的诊断,还有最普适的,也是我们一般老师最关注的、一线老师最关注的教育教学诊断,以及职员诊断。这些诊断具体的诊断工具全部源自基于学生发展的八个要素。第二个改变,诊断工具的系统和完善。以前我们毕竟是一线老师,非专业人员去做专业诊断的事,工具是不是足够简洁,包括设置的若干问题是不是单一指向性等等工具科学性问题,尽管我们自己在学习,但是仍然缺乏权威的认定。在第三方进来之后,帮助我们完善了诊断工具,使我们的诊断工具由偏经验式走向了科学。比如说,原来我们的教育教学诊断是17道题目,在我们和专家组的协商后把它归拢到这么几个要素:个别化教育,在十一学校我们面向个体教育当然是非常强调个别化的;全面关注,全面关注对于我们老师而言,不仅仅只关注到学科教学,更多的应该关注到育人。还有学科素养,你作为老师而言,你的学

科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怎样的工具能更简洁地更好地体现学科素养;再比如说,我们建学科教室,让我们的资源离学生最近,让我们的教与学更加符合学科规律,因此学科教室的受欢迎程度也是我们看重的;还有一个综合性的“最喜爱的教师”以及一个主观问题,这个主观问题直接给发现不同老师的不同个性特点提供了机会,也推动了老师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个诊断工具里面,我们把它基于一定的理论架构进行了重构和优化。教育教学调查如此,其他的各方面诊断也是如此。

第三个改变,我觉得是诊断的实施方式。在2009

年的时候,采用的是纸质的问卷,人工统计相关数据。后面几年弄了一个简单的程序放进去做要调查的问卷,可以电脑上作答,但是背后数据还是基于人工统计,应该来说比较烦琐的。

但是自从2015年我们的合作方给我们搭建起这个

平台之后,诊断实施由以前的偏人工组织的集中实施走向了规定时间的随时随地。以去年第一学期的诊断为例,因为每个学生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时间安排,我们不想打乱,因此我们通常会给一周的时间,你登录一个网址去做诊断,当然分散诊断的话也需要一些机制来推动他们提升诊断的完成率。最后显示的结果是什么呢,这里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去年诊断不包括国际部的数据,总学生数就是3700人左右,

完成诊断的达到了3400人,比之前没有系统平台时的诊断完成率都高。学生使用移动端几乎占了一半,也就是用Pad 和手机几乎占了一半,老师相对传统,用电脑偏多,因为他们普遍有办公用的固定电脑。这种诊断实施方式,给我们的师生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诊断反馈从最开始的人工反馈,到现在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然后人工进行辅助修复和审核,这个审核主要是针对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一些前置的因素,前置的变量没有放进去的来进行审核,其他的基本上是一次性生成。我举个例子,就拿我们期末完成的这个诊断而言,学校的基础诊断反馈给我们的是四个文件夹和一个总的报告。四个文件夹里面有多少个文件呢?42个文件。拿一个文件举例来说明它是怎么样做分析的。这是基础诊断里关于学校领导力的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当然必须前置隐若干算法和逻辑。在这个报告里面,首先是整体的情况,学校领导力的主要结果,然后是从教师、职员、管理者这三个角度,分别看三个群体对学校领导力的认识。在教师里还分了不同群体,比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对学校领导力的不同认识,包括对学校文化的不同认识。例如不同年级的数据也是可以看出不同年级负责人的管理模式,还有不同年级间它的工作文化与十一整体文化的融合等。后面还有从教龄、性别、在本校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分类分析数据。这一个报告如此,42个报告基本都如此。而这些报告也就在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