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规划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当前中国贫困村庄帮扶政策和农村现实背景,明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国内外贫困村庄整治创建的案例,确定对柯木村美丽乡村规划的研究内容、思路、框架。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国家主要经济主体由农村逐渐变为城市,农村逐渐沦为城市的附庸,被城市的发展所支配,“农村”一词也成为了“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农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让以传统农耕文明为载体的农村适合高速发展的社会,引起学术界与政府高度重视与讨论。
1.1.1 政策层面
(1)“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提出
“美丽乡村”计划是“美丽中国”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最早是在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旨在指导农村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位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的要求不仅仅是指自然蓝天绿地、街道干净整洁等视觉上的“美丽”,还要在经济、产业的发展上也做到“美丽”,通过产业规划、产业升级等各种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使村民的幸福感更加“美丽”。2012年,党十八大正式提出“美丽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并提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一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从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提出了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乡村振兴计划以“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为切入点,为传统农业型村庄提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思路。
当前,广东省正在实行“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通过对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积极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绿化美化、信息通讯、道路硬化等,同时重点建设旅游厕所、咨询中心、停车场、医疗站、垃圾站、标示牌、购物商店等乡村旅游工程,建立乡村旅游产业链,并培育旅游扶贫示范点。目前,取得较大成就的有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安庆村,每年以油菜花美食嘉年华等活动为当地带来收益约30万元;通过千亩蔬菜基地、省级保护文物五汪村谭氏宗祠、五汪村高甲第门楼和“最美乡村公路”等特色景观吸引游客的韶关乐昌市长来镇和村等。“农村变景区,农民变旅游从业

者,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正在为贫困村的发展打开一条新的道路。
(2)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2017年广东省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 2277 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确定了贫困村整治创建规划的内容包括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村道硬化、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推进集中供水全覆盖、提升农民住房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并对此提出了整治标准和示范标准。
随后,河源市及河源东源县分别发布了《河源市255个省定贫困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方案》与《东源县 50 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确了整治与创建规划的具体内容与成果,并要求根据村庄整治创建需求台账,提出村庄整治的思路与项目,从近期和远期两方面共约7年的时间,将省级贫困村打造为美丽乡村。
1.1.2 现实需求
柯木村位于河源市东源县灯塔镇内,处于灯塔盆地腹部,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型村落,正与帮扶单位开展“互联网+”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同时村内计划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但由于村内基础设施欠缺,人居环境差、劳动力外流等各种原因,导致村内经济发展缓慢,被评为省级贫困村。柯木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尤为迫切。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柯木村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对柯木村的整治创建规划进行分析,为村内进一步治理人居环境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供方向,同时推进村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对策及建议。通过柯木村特色的“互联网+”产业模式及旅游业发展进行总结概括,探索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柯木村的“美丽乡村”规划的分析,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居民收入提高的交集点,及如何通过政府、村委的主导支持转化为村民自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内需动力,避免在扶贫过程中由于片面发展经济而导致村民流失、环境破坏等问题。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能为我国脱贫扶贫攻坚战提供新的模式,建设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体现乡村价值的重要途径。
1.3 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通过对党中央的各项关于乡村扶贫政策的分析与理解,并汲取国内外乡村扶贫成功案例的方法经验,提取出适合柯木村规划的理论方法,结合柯木村的特点及优劣势方面,研究最符合其“美丽乡村”设

计的方案。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网上查阅文献资料,包括近年来对城市边缘地区、农村地区的政策、研究等,及以“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旅游扶贫”等核心词语相关的期刊、著作。对所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后,形成对新农村规划较为全面、系统的逻辑认知,在此基础上对柯木村的总体规划形成大概思路,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整治创建建设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不同发展模式,剖析农村在规划过程中应怎样体现出特色田园内涵,及如何面对产业发展问题,建构乡村规划策略。
(3)实地调研法
结合亲身经历的美丽乡村规划项目,针对村内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实际调研,并根据县委、镇政府、村干部、村民的访谈,了解上位规划及村的发展前景。同时,对村民派发问卷,了解村民最迫切的需求,积累规划的原始资料,为研究成果增加群众基础,进一步总结探讨“美丽乡村”在规划与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政策、上位规划的理解,并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探索“美丽乡村”规划的思路及内涵。同时,根据对柯木村的土地、经济、环境、资源、文化保护、村民意愿等情况,探索如何实现“美丽乡村”,促进产业发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乡村建设经验与模式
国外比较著名的有日本平松守彦1979年提出的“一村一品”运动和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新村”运动。
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发展,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大量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耕地荒废导致贫困地区经济更加落后,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数量多、劳动力少,日本采取的措施是建设“生态村”的方式,即对农村进行生态化改造,而不是扩建或新建。平松守彦在通过对日本农村的研究后,号召每一个村镇培育一种自身最具本地特色、经济收益最高、最令人自豪的“拳头作物”,而不是单纯听从政府的指导,大量种植粮食作物。其形式可以为一村二品、二村一品、多村一品等,但一定是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政府在发展这种产品时是担任指导者、支持者、服务者的角色,民众是实践的主体。“一村一品”实际上是将发展的方向放在农村最优资源上,重点开发并与媒体、政府合作,打造出知名品牌,使其全国闻名,乃至打开世界市场。“一村一品”运动使日本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如高之县马路村曾经是交通闭塞、人口锐减、劳动力流失严重的典型农业型村庄

,在引进韩国柚子后,打造出产业群,到2015年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
与日本由农民主导的“一村一品”运动不一样,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在70年代由政府发起的。韩国首先通过政府投资及免费提供原料的方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在运动期间,通过发放仅限于修建村庄福利设施的水泥、挖掘机等物品,基本完成了韩国农村道路修建、河堤修建、饮水系统改善等工程。同时,由村庄自主选择工程项目,再上报至乡镇、县政府,保证国家有足够的材料用于乡村建设。“中央发动主导、地方配合执行”成为新村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除此之外,韩国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组织、妇女协会,提供信贷服务等措施,使韩国在数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地、彻底地改变了农村贫困落后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推进了全国范围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与韩国对农村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给中国的农村改造指引了方向。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很注重农民的理念的转变。日本的改造要求农民去寻找一个最大利益的改变方向,韩国的改造要求农民寻找村内需要迫切改变的地方,这对于中国新农村规划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5.2 近期国内乡村建设发展情况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型国家,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农村保甲制、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公有制、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等阶段,跨越时间长,因此只选择以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研究。
我国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从旅游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陆宇荣对湖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目前乡村旅游主要有农家乐、观光旅游两种模式,但这两种模式发展的竞争力并不高,也难带来高收益,以此来论述了乡村建设中旅游发展的对策及目标。谢培秀在以湖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参考,论述了安徽应从产业支撑、富民为先、环境和谐、机制创新、项目切入和科学管理六个方面着力,建设美丽乡村。陈芳从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入手,分析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黄杉分析了国外典型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路径及其阶段特征,总结出东亚模式与西欧模式,与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对比,归纳出国内外包括乡村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框架。黄克亮研究了现阶段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并通过简析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广州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


我国对美丽乡村的研究仍然较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未能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模式,但已经有各种研究方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具有广阔前景。
2. 美丽乡村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美丽乡村“内涵
“美丽乡村”一词来源已久,最早是在2008年由浙江省安吉县提出的。当时安吉县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并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表示要在10年内把安吉县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通过这项计划,安吉县的农村情况大幅度改善,不但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还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打造出知名农产品品牌。根据安吉县的经验,在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海南省等地也明确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方向,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其具体包括三方面:
一是生态美。生态美包括了农村的自然环境、道路、河流等具有美感,让人在视觉上感受到美。具体的表现为道路绿化、污水处理、垃圾整治等各方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环节。简单而言,就是要农村保持青山绿水,建设保洁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优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二是生活美。这一方面主要是对于村民而言。乡村建设不仅要满足村民物质层面的需求,还有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村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村委、公厕等基础设施,其完善程度越高、服务质量越好,乡村景观建设也越成功。在精神层面上,村内需举办老年活动、棋类竞赛、书法比赛等能丰富村民日常生活,增添村民知识的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及对生活的热情。
三是生产美。顾名思义,对村庄创建的产业要环保绿色,且有旺盛的生命力,能欣欣向荣。产业经济是带动村民经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利用村内的自然资源合理带动经济发展,并使得生态旅游与产业能齐头并进,是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目标。
2015年,国家颁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美丽乡村正式定义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简单而言,美丽乡村即是村民获或游客置身其中时,感到身心舒畅,充满幸福感的乡村。
2.2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实施后,“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正式落实,并分别从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机制等提出了量化标准21条,作出了乡村建设

的具体规定。本次标准的出台,使得美丽乡村建设能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推广,确定了乡村建设中的框架性、技术性的指标,有效避免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乱开发、破坏自然的行为。同时,该标准对于乡村建设质量检测提供了依据,成为评价规划建设成效的工具。
表1美丽乡村建设量化标准
序号 指标 指标要求
1 路面硬化率 100%
2 饮水安全覆盖率 100%
3 村域内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100%
4 农膜回收率 80%以上
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70%以上
6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 100%
7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80%以上
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以上
9 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 70%以上
10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 70%以上
11 林草覆盖率 20%以上
12 卫生公厕拥有率 高于1座/600户
13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0%以上
14 村卫生室建筑面积 大于60平方米
15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85%以上
16 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
17 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巩固率 93%以上
18 农村五保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
19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 50%以上
20 建制村班车通达率 90%以上
21 管护人员比例不低于常住人口 2‰
2.3 “美丽乡村”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由吴良镛先生提出,该理论认为,人居环境是在地表空间上的人群集居、生活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人们利用自然,同时也改造着自然。优越的人居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在规划过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条件之一。人居环境中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其中,自然系统是地貌、矿产、水资源、动物资源的集合,如对其产生破坏,其损失难以弥补;人类系统则侧重于人的各种需求及人的各种行为方式;社会系统指社会关系、社会法律、经济、福利等各种人或人群间的运作体系;居住系统指建筑房屋;支撑系统指公路、铁路、自来水、污水处理等为生产生活提供支持的设施。五大系统如何相互配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2.3.2 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的目的是环境完善,加强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应变能力,使后代环境能在现有的环境状态下提高,而不是推倒重建。在服务当前社会的同时,为社会带来美感,使其最符合人们对美的认识。这就要求在规划中要有长远的目光,要有景观设计不但是要服务现在,还要服务未来的远大理念,为生态环境可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保障。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基本原则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在乡村规划中,既要发展经济、追求社会公平,也要时刻关注生态,才能达到乡村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三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公平、协调、高效、多维的发展。
2.3.4 大众行为心理学
人类每天的行为构成了大众化行为,代表着人群的行为和反应。在美丽乡村规划中,了解村民的日常行为,理解村民的需求,并为之构造相应的服务设施,是非常必要的。规划最终是为人服务,以人为导向的,把方便人的设施放到需求最大的地方,完成规划为村民服务的要求。
3. 案例分析
本模块中,选取了广州市白山村、重庆市林湾村、河源市龙江村三条村庄进行案例分析。三条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都各具特色,白山村成功发展旅游产业,成为旅游景点;林湾村通过政府与村民关系的协调与创新,选择发展农业产业;龙江村与柯木村同处于河源东源县中,规划建设多个农业基地,形成自主品牌。通过进行案例分析,借鉴经验,探讨最适合柯木村产业发展路径。
3.1 广州白山村美丽乡村建设
3.1.1 项目概况
白山村位于广州白云区内,毗邻帽峰山及和龙水库。村内有两条公路穿村而过,分别是一环路和北二环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的帽峰山出入口距离村庄入口仅500米。村庄绿化覆盖率高达90%,保持着典型的农村风貌。2012年,广州规划局展开新一轮的 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白山村入围首批示范村庄。2013年,白山村美丽乡村规划完成,当选为国家住建部在广东省唯一的全国村庄规划试点。
2012年,白山村户籍人口为2350人,村域面积为1016.65公顷。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与广州市平均水平差距达53.1%,相差较大,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种植、外出打工及从事建筑业等。白山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薄弱单一。由于其毗邻帽峰山,属于帽峰山控制范围,因此无法创办工业,只有少量地块可出租。村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村庄环境有待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足、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
规划中,白山村将打造成一个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型村庄。其建筑的主要风格为客家及广府文化,致力于打造成4A级生态旅游区,满足广州市民休闲需求。
图1 白山村鸟瞰图 图源:白山村规划文本 图2 白山村区位图 图源:白山村规划文本
3.1.2 规划与设计特色
(1)规划中,根据白山村毗邻帽峰山及和龙水库的区位,确立了打通联系帽峰山、白山村、和龙水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