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和他的女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茨杰拉德和他的女人
摘要:在菲茨杰拉德的一生中,姗尔达对他的影响很大,其次是他的初恋吉尼芙娜。

他许
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以这两人为原型的,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人间天堂》罗莎琳、《夜色温柔》的尼克尔、《重返巴比伦》中的海伦等。

这些女性代表着20世纪美国“新潮女郎”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

她们漂亮时髦,过分的追求享乐,贪图富贵。

她们成就了菲茨杰拉德,也在某种意义上毁掉了他。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吉尼芙娜;姗尔达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

由于他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社会风貌、生活气息、精神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转型的诸多特征,以深刻、凄婉的笔调描绘出了战后美国年轻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想”的幻灭所表现出的失落与悲哀,他被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称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以及优秀的“编年史家。

”他笔下的人物就是他本人形象的再现,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他一系列作品的原型。

他穷过,富过,又穷过,再富过,起起伏伏。

他纵情的参与了“爵士乐时代”的酒食征逐,是这个时代的化身,也是经济大萧条时代的自我牺牲品。

但他在追名逐利的同时却又能冷眼旁观,用敏锐的目光来审视生活和社会的变迁,用严峻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发生在周围的一切。

他高度戏剧化地表现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同时也具体入微地浓缩了一代人的欢乐与悲哀。

他的一生历程诠释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又为他谜一般的生平做出了恰当的注解。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看到那些似不可信、似不真实、似不可能的事情最终变成了现实。

”菲茨杰拉德不仅具有惊人的文学天赋,而且拥有英俊的外貌和翩翩的风度。

在菲茨杰拉德的一生里有先后走进了不同的女人,而这些女人中,吉尼芙娜和姗尔达对他影响颇深。

一、日月与星辰的距离
进入大学的菲茨杰拉德整日忙于创作和社交。

在一次舞会上,他与16岁的美貌少女吉尼芙娜·金(Ginevra·King)邂逅,并且对她一见钟情,为之倾倒。

吉尼芙娜明艳娇媚,靓丽无比,且出身豪门是出名的交际花,使不谙世事的菲茨杰拉德深陷其中。

他们成双成对的经常出入影院、舞会、宴会,他还带她参加大学的狂欢舞会,在同学中引起了轰动。

菲茨杰拉德对吉尼芙娜爱痴狂又热烈。

但虽如此,菲茨杰拉德却不是吉尼芙娜的唯一恋人,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年轻富有的追求者。

吉尼芙娜就如同天上的日月般,而菲茨杰拉德只不过是众多环绕在旁的星辰中微不足道的一颗。

吉尼芙娜与菲茨杰拉德的交往不过如同玩乐,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并且保持着与其他人的恋爱关系。

而蒙在鼓里的菲茨杰拉德仍在拼命追求着他所崇拜的青春偶像。

这种单恋式的浪漫爱情持续了长达两年之久,直至有一天,他无意听到有人说“穷小子休想娶富家女”时,这才有所醒悟。

随后,两人的恋爱关系宣告破裂。

吉尼芙娜结婚的时候,菲茨杰拉德并没有出席,但却一直珍藏着她的结婚请柬。

在吉尼芙娜的眼中,菲茨杰拉德是这样一个人,“他很年轻也很害羞,与其他追求着一样,很自负,自命不凡,却又遮遮掩掩,缩手缩脚。

”很久之后吉尼芙娜与地第一位丈夫离婚,她曾主动联系过菲茨杰拉德并要求见他。

但他已有20年未曾与她相见,菲茨杰拉德闻讯后百感交加。


还在给女儿的信中说道:“她是我毕生爱恋过的第一位姑娘。

直至此时,我都不忍心再去见她,目的就是为了能保持这份初恋时的完美纯真的幻觉,因为是她冷漠无情地抛弃了我。

我真不知道该不该去见她一面。

”此后他给她连续打了几天的电话,却再也没有去与她见面。

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成为了菲茨杰拉德日后的创作素材,他笔下的许多女主角都是以吉尼芙娜为原型写成的。

尤其是菲茨杰拉德与吉尼芙娜爱情破裂。

吉尼芙娜与富商结婚这段情景,被真实记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四章中,并贯穿在这部小说的始末。

小说中的黛西·斐伊就是吉尼芙娜的化身,黛西的脸。

黛西说话的声音里都充满了金钱的气息,而盖茨比却始终“保持着这份初恋时的完美纯情的幻觉”,依然对她一往情深,并千方百计要去赎回他早已失去的爱情。

也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让菲茨杰拉德明白在这个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现实是不允许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与富家女在一起的。

而为了能不再与心目中的姑娘失之交臂,菲茨杰拉德就如同他笔下的盖茨比一样,开始了追求金钱的历程。

二、金童玉女与欢喜冤家
姗尔达是20世纪美国“新女性”的原型,她美艳绝伦、风情万种,但却也挥霍无度、标新立异、恣意妄为、纵情歌酒。

在一个“萤火虫纷飞”的舞会上,他们相遇了,菲茨杰拉德被这位长发飘逸、衣着艳丽、“举止优雅,、声音甜美”的“新潮女性”深深地迷住了。

那时的姗尔达才仅仅18岁,花一样的年龄配着花一样脸庞的漂亮姑娘。

姗尔达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从小备受父母的宠爱。

由于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父母的过度娇惯,她自小就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思想开放,无所顾忌,风流任性,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

她蔑视传统的陈规陋习,喜欢标新立异,常有惊人之举。

她容颜娇艳,又行事大方,令许多男子为之倾倒。

当她与菲茨杰拉德相遇,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就如同菲茨杰拉德在《人间天堂》里的美貌女郎罗莎琳,美丽迷人却又粗野、自私、放浪不羁、唯我独尊。

但这让菲茨杰拉德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他欣喜地认为,姗尔达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战后现代女性的典型,就如同他的黛西。

初恋对他来说是一个太过美好也不愿醒来的梦,而黛西就是他梦中的女郎,他已经失去一次,不想再失去第二次,所以为了重新得到这位女郎,他努力奋斗,拼命赚钱,想以成功来换去爱人的芳心,但最终他的痴情、他的才智乃至他生命奉献给的不过一具美丽的躯壳。

菲茨杰拉德与姗尔达这一路走的很不稳定,他们订过婚,却也因为爱情还是面包这个问题解除过婚约,姗尔达在爱情和面包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面包,她爱他,但是更爱金钱,财富和安逸可靠的生活。

她不能和“一个穷小子结婚”就如同《人间天堂》里的女主角罗莎琳所说的话,“我还只是个小姑娘呢。

我喜欢阳光,喜欢漂亮的东西,喜欢过快乐的生活。

但我害怕承担责任。

我不愿去设想锅碗瓢勺叮当响的生活。

我关心的是夏天能否去游泳,怎样才能保持我修长双腿的光洁鲜嫩。

”菲茨杰拉德这个穷小子又一次的被抛弃了。

也正是这一次抛弃,令菲茨杰拉德离开了浮华奢靡的纽约,返回了故乡。

他闭门反思,静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在他的小说中,就是这样将他从一个尚不成熟的业余作者转变成了一个技艺娴熟的职业作家。

也是这一段经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找到了创作的主旨、表达的方式和叙述风格。

这期间他也一度向姗尔达证明他的价值,表白他的心迹。

随即他的作品在杂志上先后发表,而《人间天堂》的出版令菲茨杰拉德一夜成名,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年轻作家,那年他年仅24岁,那年他从一个总被抛弃的穷小子一跃成为事业金钱双丰收的年轻作家,也是那年他终于与姗尔达步入了礼堂,他以自己的成功追回了他曾经差点儿就要失去的美丽姑娘。

三、婚姻——幻境的破灭
婚姻并没有改变姗尔达,她依旧风采照人、放浪不羁。

她的生活观、爱情观和她的行为方式极大地影响着菲茨杰拉德的文学活动,也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灵感和丰富的感性素材。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以姗尔达为原型的。

但婚后的生活并不总是如一开始般那样甜蜜。

婚姻的开始也就代表着恋爱时那些风花雪月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而婚后的菲茨杰拉德与姗尔达幸福快乐的日子并没有过了多久。

姗尔达还是那样娇艳,风情万种,也正是这风情万种向外透露着她那颗耐不住寂寞的心。

一支红杏出了墙,虽然人们并不知道出墙的程度,但这却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对金童玉女的感情和相互的信任,是他们的婚姻近乎崩溃的边缘。

一张纸被弄皱了,任人怎样抚平,也回不到当初那样光滑平整,正如他们的婚姻。

他们开始互相不信任,互相猜忌,也正因为如此心高气傲的性格加上风流奢侈的秉性,最终导致了姗尔达的精神分裂。

为了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菲茨杰拉德开始拼命的写作来赚取稿费,而且经常借酒消愁。

因此菲茨杰拉德写作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无可否认,姗尔达的无穷魅力和独特个性为菲茨杰拉德提供了写作的源泉,而也正是她这放浪不羁所产生的破坏力也给菲茨杰拉德的心灵上带来了难以抚平的创伤。

就同菲茨杰拉德写给姗尔达的信上所说,“我们是在亲手断送自己的前程——我过去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

我们是在自相践踏,我毁了你,你也毁了我。

”因此,这对“人间天堂”的金童玉女,在物质上虽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在精神上却是遍体鳞伤,伤痕累累。

对于菲茨杰拉德这一生的,他经历了贫穷也享受过富贵。

而他生命中的女人,既成就了他,也在某种意义上的毁了他。

参考文献: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菲茨杰拉德著巫宁坤唐建清译《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F.Scott Fitzgerald is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Great Gatsby, his greatest novel published in 1925, painted a vivid pic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after World War I, provided a panoramic vis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and was regarded as his most famous and deliberate novel by the critics. Its publication symbolizes his becoming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The Great Gatsby took a love tragedy as the major plot, carried on clear judgment, and made public the America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story occurred in a society of conspicuous wealth. During that period, the sole target of living was to pursue wealth and to seek pleasure. The novel, by depicting such women as Daisy, Jordan, Myrtle and others in such society, reveals vividly negative characterizations of women. In particular, Daisy seems poorly realized as a character. As Fitzgerald himself said, the women are "emotionally passive" and the novel is "a man's book".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 strong growth of feminist criticism wept over the world of words, it is necessary and meaningful to reread the tex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offers a rereading of the three books, The Great Gatsby,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The Last Tycoon, by means of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literary approach to the textual analysis. It attempts to research it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throw a new light on the study of the text.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four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his works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It illustrates the aims and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the paper. It also concludes a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critical reviews on the three novels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which Fitzgerald and the heroines lived in. It traces the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women character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the hope that it can equip our present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text with a rich and broad critical background. Chapter one discusses briefly th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 male sexism or patriarchal ideology in the texts. It focuses on approaching the women from the theory. Being the focus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to four are textu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approach to illustrating the images, especially the negative imagesof the three women presented in each novel and depicted by the critics. They also deal respectively with the causes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negative portrayal of the images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e above analyse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Women are not innately immoral, the immoral images of whom are partly products of the society and of men, thus deserving sympathy.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negative images, to some extent, reveal their desires of self-realization and of gaining equality with m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