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活动途径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活动途径探究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高校共青团的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第三部门的兴起、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特殊性以及共青团志愿服务体系的制度性缺失等,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共青团志愿服务活动的困境。把握共青团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引导,需要不断从高校共青团自身和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上寻找新出路,才能保证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共青团志愿服务途径

0 引言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日益兴起和志愿服务体系的日渐完善,各级部门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也逐渐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靠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引导来开展活动。目前,面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日益加快步伐。其中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新的背景和形势,对高校共青团的志愿服务途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高校共青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由于高校共青团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我国高校共青团在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和引导方面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共青团的特殊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限制

高校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育和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这使得在其引导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始终以锻炼大学生身心素质为目的,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活动。而且,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始终是课余生活的社会实践,必然受到学生学业的影响,也注定了这样的志愿服务会随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改变,而并非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这是高校共青团的教育教化功能对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限制。

另外,由于高校有很大的地方依赖性,也使得高校共青团的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依赖地方共青团的支持才能顺利展开。高校共青团握有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而被服务的对象资源则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统一配置,也就造成了高校共青团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被动地位,从而导致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1.2 高校共青团对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制度性缺失

目前,各大高校共青团均下设有专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承担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但是,从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再到志愿活动的服务标准、处理原则,鲜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加以规划。多数高校的志愿组织管理存在刚性化管理的倾向。由于志愿者的服务完全是自愿的,加入志愿者组织以后,志愿者骨干承担组织义务,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成员,严格按照布置任务、落实责任、组织验收、反馈信息等程序开展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往往被制约。其结果是导致

普通志愿者在参加组织的事务和会议中消耗过多时间,而在真正的志愿实践中的服务时间反而不多。

高校共青团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直接管理者,但在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方面,仍然缺乏一套完整的培训服务机制来提高大学生的服务能力和素质。而且,由于没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明确标准,高校在承接志愿服务项目方面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有些服务项目甚至超出了大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高校的志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1.3 第三部门的兴起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冲击

我国的第三部门是随着社会转轨而迅速产生出来的一类社会组织,主要出现在公共服务领域,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行业。它比高校和其他性质的事业单位有着更大的灵活性,这就决定了第三部门在公共志愿服务方面有着更大的主动权。由于第三部门组织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各机构部门不乏大量的志愿者进行公共服务,且提供的志愿服务较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志愿服务而言,具有更大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随着近几年第三部门的飞速发展,各机构招募了大量的社会志愿者,他们较大学生而言具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从而直接冲击了高校共青团的志愿服务“市场”。而且,第三部门的发展越来越具规模,越来越注重专业服务技能的质量,加入该机构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如各种基金会、扶贫会等,都是通过社会的途径来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不受高校管理的限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专业性,因此备受社会各界

的青睐。

2 完善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的新途径

面对现阶段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的困境,高校共青团应从自身体系建设着手,结合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高校共青团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使志愿服务能真正在高校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1 紧密结合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工作是指高校团组织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以实现团的思想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高校共青团的志愿服务活动,就可以纳入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中去。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开展贡献性实践的重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身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组织学生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开展志愿服务等实践工作,以自己和团队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人、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帮助学生实践生命价值向社会价值的升华。

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是一套完整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方针。而将志愿服务纳入此体系中去,有利于高校共青团从全局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和规划,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志愿服务活动制度来进一步规范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实现手段,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志愿服务上的人员优势,跳出地方政府的项目局限,依靠自主的工作品

牌来逐渐强化志愿服务在社会的影响力。例如,各高校可推出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接力计划”,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各高校周边城乡居民社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助学、助老、助残等服务,并形成长期结对共建的高低年级接力服务,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以形成高校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2.2 强化高校志愿活动的校内外舆论导向

舆论具有强化心理暗示、增强认同的功效。校内媒体的舆论宣传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动员学生参与活动、增强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也为强化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的舆论导向来加强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和社会对高校

志愿活动的认同,增强高校组织志愿活动的主动性。首先,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推介会,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展示校级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进行社会机构和校内同学的双向选择,确立志愿服务对象。既保证了志愿者对项目的积极性,又得到了社会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同。其次,定期进行志愿服务的总结评价,走访服务单位和个人,及时总结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媒体渠道得到回应和改进。最后,定期召开表彰大会或茶话会,对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升华志愿服务的精神价值,让志愿者、高校、社会三方在媒体舆论的作用下达到共赢。

2.3 创新高校志愿者的选拔管理机制

能否保持高校志愿服务互动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志愿者的服务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