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新媒体传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和应对策略_1.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新媒体传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和应对策
略
新媒体传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信息公开,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法定必须保密的机构和事项除外),是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必然内涵和必经途径。
传统的信息公开,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立了门户网站,但是形式单一,信息量较小,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发布方控制,互动功能比较缺乏,与主流网站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仍相当于一份“宣传报刊”。
)等传统载体,以工作信息和新闻报道的形式单向公开,或者依管理相对人的申请,通过电邮、xxx、信件等定向公开。
以xxxx短信、微博、播客、xxx、xxx群、人人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成为社交媒体、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兴起,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带来了什么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不仅是研究者,也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实务工作者所xx的。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学界对新媒体的定义莫衷一是,有人概况各家所长,归纳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
①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是,这种新兴的传播介质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的。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xxxx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作为新媒体的追随者和使用者,笔者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和使用体会,总结出它较之于传统媒体的十大传播特点:(一)全球化传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任何一个地方发布的信息,都能实现全球覆盖——只要有通讯和网络信号。
这一优
势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精确传播
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分众化媒体,对特定人群的特定时间段内,形成“强制收看”。
群发xxxx短信,也可使信息精确送达。
为了加大征兵新政在市民中的知晓度,今年,xxxx市征兵办协调省内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部门,推送征兵公益短信,截至7月15日,已群发征兵短信xxxx1.7万条。
②(三)真正的即时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世界各大通讯社比拼发稿速度,以分钟为单位进行竞争。
如今,微博直播、播客等传播渠道,使任何现场目击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实现了真正的即时传播。
(四)信息的表现形式被解构
传统的信息传播,要考虑其形式是消息、通讯,还是图片,要观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要素,如今的信息,既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高度融合,又可只言片语,甚至只有一些“表情”符号,信息被碎片化。
发布者随心所欲,传统形式被彻底颠覆。
(五)信息源呈现井喷
记者不再是特定人群,人人都是司马迁,人人都可记录、生产和传播信息。
截至20xx年12月底,我国xxxx网民数量为4.2亿,xxxx微博用户规模2.02亿。
理论上,这2亿人都是记者,随时均可发布新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语中心,每个人手里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影响社会”③。
更不用说早已存在的庞大xxx用户和异军突起的xxx用户。
(六)信息把关更加困难传统媒体中的——信息“把关人”,可对失真信息进行辨识筛选,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公开。
而新媒体传播时代,信息是否真实,全凭发布者的识见和良心,失真的可能性增大,虚假信息充斥网络。
(七)互动空前频繁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只设置了为数不多的领导信箱、咨询、投诉之类的版块,连论坛都很少见,因此基本上还是单向传播。
与政府门户网站不
同的是,微博、xxx、xxx群等能实现实时互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在一片议论、质疑、求证、声讨之中聚合人气,形成舆论,并很快被放大为热点、焦点。
(八)雁过留痕
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一旦发布,不仅能被瞬时扩散,而且时间固化,痕迹难以更改和涂抹。
传统媒体时代,可收回报纸,销毁有关信息的载体,而新媒体时代,将难上加难。
(九)正面信息更易“石沉大海”
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太大,热点太多,导致受众产生信息焦虑和疲劳。
一些政府部门精心制作并想努力推送的工作成就信息、典型经验报道,却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和眼花缭乱、稍纵即逝的热点炒作中被人忽视和遗忘,真正想传播的信息石沉大海,杳无反应。
(十)没有故事就没有传播
“躲猫猫”“钓鱼执法”“我爸是李刚”等网络热词,无不是因事件而产生,因故事而蹿红。
政府信息,除了突发事件和部分直接涉及民生的政策法规外,大多就工作谈工作,缺乏故事情节,缺乏可读性,难以被网友熟记和传播。
二、政府信息公开要主动适应和融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前述新媒体传播的十大特点,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果积极应对,将可消除工作中的各种不适应,打造政府信息公开的“升级版”。
一是消除观念理念上的不适应。
有的部门领导还没有把新媒体放到足够重要的地位,只是作为对传统媒体的补充;有的因为网络传播扩大负面消息,而拒绝、排斥新媒体;有的仍以管理、控制传统媒体的手段对待新媒体;等等。
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是客观存在,回避、拒绝都不可取。
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认真研究,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要树立阵地意识。
应当把新媒体作为政府信息传播的新阵地,积极抢占制高点。
据媒体报道,全球77%的国家领导人拥有社交媒体账号,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粉丝多达3352万,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总统居尔的粉
丝都有300多万,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哥伦比亚等国总统日均更新微博30条以上④;要树立镜头意识。
新媒体传播时代不再有藏在深闺人不识的部门和机构,任何部门不能也无法回避公开。
同时面对管理相对人就是面对镜头,就是面对监督,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记录和传播,都是被管理相对人偷录偷拍发布到网上的;要树立现代传播意识。
重视新媒体的传播效果,重视信息受众的需求,加强信息互动。
比如异军突起的移动电视(动车、高铁以及飞机上搭载的移动电视),以其“强迫收看”的特点,比家庭电视更有效果,进行信息传播更能精确到达。
二是消除体制机制上的不适应。
比如,在不少政府部门,信息发布机构之间互有冲突。
信息公开是办公室负责,新闻宣传是专门的宣教机构承担,网站发布又归信息中心管理,造成同一个信息对外传播口径不一,政出多门;比如,审稿程序过于复杂,业务部门、信息公开部门、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层层把关,造成信息时效性差,面对突发事件时真实信息迟迟不能发布,给流言谎言的野蛮生长留出了空间和时间;又比如,信息发布与解释的衔接问题,信息发布部门不是业务部门,对某些专业问题无法解释,业务部门又无权发布信息,造成推诿或者信息解读的滞后,引发受众不满,这种案例数不胜数。
体制机制问题是个瓶颈,需在领导层面引起重视,研究解决。
三是消除方式方法上的不适应。
制度不健全,公开什么,以什么形式公开,主要靠工作人员自由裁量;选择性公开,迷信把关人的角色,有意阻断某些重要信息的公开,认为只要媒体不报道信息就能“雪藏”;习惯于公开结果,不习惯公开过程,没有结果的时候等待观望,面对公众的需求不知所措;只从自己工作方便出发进行新闻宣传,没有从公众需求出发进行信息公开;信息表现形式过于正统,可读可视性差;缺少及时互动,缺少深入解读;信息发布随意,出了问题赶紧“删帖”,反倒给受众落下话柄。
方式方法是我们的工作形式,新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