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作者:贺文萍
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15期
评述由头
中国足球队虽然没有征战南非,但是南非球场上的“中国制造”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到“呜呜祖啦”,大到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中国英利”,似乎都彰显着“中国制造”在非洲的影响
力。足球大战硝烟仍酣之时,舆论就开始了关于非洲这块新兴市场的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意义的
探讨,而我们从美国《时代周刊》近期所刊发的长文——《中国在非洲的“出奇制胜”》,似乎也
嗅出了隐隐的火药味,文章从中国如何在非洲发挥影响,和非洲又在如何影响中国,得出结论——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在非洲“出奇制胜”,危机感溢于言表。
虽然美欧等西方国家了解非洲,但不站在非洲一边为非洲说话。中国站在非洲一边,但遗憾的是,中国还不十分了解非洲
实际上近十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有关中非关系的国际舆论层出不穷。其中既有负面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也有正面的“中国促进非洲发展论”和“中
国机遇论”。那么,中非关系如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在非洲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换句话说,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先天”不占优势
如同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也常常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和西方与非洲的关系相比,中非关系在这两个维度上似乎都不占优势。从时间维度看,虽然中非间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汉代,但真正意义上以及经常性的中非
交往则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时间跨度也就短短60年。而西方则从15世纪开始,就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在非洲进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可谓相当广泛和深厚。从空间维度看,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与非洲仅隔地中海相望,感觉上常把非洲当成自家的
后院。笔者认识的一些欧洲的非洲问题学者谈起去非洲调研,似乎真如同到自家后院散步一样,透着抬腿就走般的轻松和随意。相比而言,中国与非洲在地理上相距万里。大多数中国人仍把
非洲看成一个遥远和神秘的大陆。中国的非洲问题学者更是少有机会到非洲调研。偶有机会,
也大多是借助西方的财力资助,要经过长期和艰苦的课题论证和筹划方能成行。
不过,基于共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痛苦历史记忆,以及现当代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共同发展诉求,更重要的是,秉承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现当代的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在短短的60年里走过了建立、发展和全方位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目前,在政治层面,频繁进行的中非双边高层互访以及在国际重大问题和双边事务上的相互支持有力地推动着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在经济层面,中非贸易额在近十年里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68亿美元。如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投资也从2001年的5000万美元提高到近年来的年均10亿美元。非洲还成为了中国第二大海外劳务工程承包市场。据悉,在非洲的中国人数目前已近百万,在非洲开展经贸活动的中国公司已达1600多家;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在非洲雨后春笋般地建立,非洲来华留学生和各类人力资源培训班的数目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中国参与非洲事务是非洲发展的最新机遇
后发而勃兴的中非关系自然引发了非洲的兴奋和西方的关注。在非洲,虽然在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中也存在对中非关系的负面评述和报道,但积极和建设性的看法仍是主流。许多非
洲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虽然中国也到非洲来开采自然资源,但与西方半个多世纪以来免费攫取的做法不同,中国还向非洲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投资作为交换。中国参与非洲事务是非洲
发展的最新机遇(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历史机遇),非洲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再错过。即使是普
通民众,因其从中国的经贸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直接获益,也对中国人的到来持欢迎态度。
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自然令那些把非洲视为自家后院的西方国家感到不安。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把聚光灯对准中国政府、公司乃至个体户在非洲的一举一动,用放大镜观察中国人在非洲可能产生的任何瑕疵。一些负面的公司个案被渲染成带普遍意义的国家行为,正常的资源开发合作被描绘成“资源掠夺”。中国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以高效低价竞标成功的项目被指是搞了暗箱操作或者政府的幕后支持,等等。另外,指责和批评还指向了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认为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对所谓“无赖”或“失败国家”的变相支持,不利于
西方国家在非洲推动的民主、人权事业以及反专制和反腐败运动的进展。
暂且不说其他,这种关于中国政府“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批评论调,根本上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联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民主”、“人权”和“良政”并不是建立在沙基上的海市蜃楼,不可能通过漂亮的口号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法制、民主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中国在非洲大力发展经贸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大力开展对非人力资源培
训等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夯实非洲实现民主和良政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非洲的发展道路选择毕竟掌握在非洲人民自己手中。
中国在非洲到底还能走多远
我们在惊叹今日中非关系大发展的同时,更应当心存挑战意识和危机意识,现阶段,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贸易量的快速提升并不意味着经济竞争力的同步提升,贸易结构、经贸合作中的技术和科技含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有关法律和专家人才队伍的锻炼和培养等其他经济竞争力的指标要素都缺一不可。在提升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道义感召力和外交亲和力这四个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在非洲到底还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一些非洲关注的敏感问题,比如加强中国公司的属地化管理,当地劳工的雇佣不足问题、纺织品工业的竞争和保护非洲幼稚工业问题、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提高中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等,如何回应,如何在走入非洲的过程中真正从非洲的利益着想,切实做到、做好互利双赢。
加强中非间的相互了解也是决定中国在非洲到底还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笔者2009年9月到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和加纳三国调研时,就有非洲学者表示,由于西方在非洲数百年的殖民史和西方对非研究起步早,研究覆盖面广和比较深入,西方对非洲的了解以及非洲对西方的了解都要强于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但他们也同时指出,虽然美欧等西方国家了解非洲,但不站在非洲一边为非洲说话。中国站在非洲一边,但遗憾的是,中国还不十分了解非洲。
要加强中非间的相互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国内和非洲两边下功夫逐步培育。在国内,应设立“中非研究基金”,扶持和培养国内非洲研究机构和人才,使研究人员可以带着课题到对象国进行考察和调研;在非洲,则同样需要重视对研究机构和智库的投资。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那些在中国留学过并已返回母国工作的非洲学者的潜力和桥梁作用。只有通过中非间不断加强的相互了解,相知相伴的中非关系才能走得更远。(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