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的艺术
【摘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是很重要的一个技术问题。
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往往是其观念和素质的体现,也是影响具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就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使得课能上得轻松自如,从而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提问艺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提问,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
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常规武器,用好它能事半功倍,否则,就适得其反。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增加色彩,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一般的平铺直叙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是很重要的一个技术问题。
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往往是其观念和素质的体现,也是影响具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会提问的老师,课能上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提
问也要有一定的策略与艺术。
1、淡化优生与差生的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均等发展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理特点、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在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才可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各种规格、充分发展的人才。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
教育应当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重视个性的发展,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对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多样性、多层次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强调教学活动的层次性,课堂提问也不例外。
但在现实的课堂提问中,一些老师提问的对象往往是班上大部分学生或者少数成绩好而又听话的学生,而忽视了少数成绩差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发展的机会,更不能根据学生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提问。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小学生,上课时却很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候甚至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把手举得很高,问他时,他又不会,后来老师了解到,由于成绩不好,同学们总是看不起他,说他笨,他就不服气,因此,教师提问时,他会不会都要把手举起来,老师知
道后,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告诉他以后老师提问时,要是真会就举右手,要是不会就举左手。
这样老师就经常利用他举右手的机会提问他,并且及时表扬他,这样他的学习就慢慢好起来,同学们也不再挖苦他。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提问对有些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应敢于喊道:“是的,对于整体,我只是一角;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全部!”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是喊不出这样的话的。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存在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尊重成绩好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尊重学习差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这样他们才敢于“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在课堂上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能力的高低而重视或忽视他们,给每一个学生均等发展的机会,再差的学生也有他可取的一面。
本人在几年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课堂提问中,班上的好学生都还没回答出来之前,却有一个弱智的学生先正确说出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让我认识到,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在班上把这位同学表扬了一番,以后他也重新认识自己,不断提高
自己。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在无形中给学生划清界限,刻意强调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一般难度的中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由优等生回来,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害怕回答问题,使一部分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反正我不行”的观念,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边际人”而脱离课堂,这对他们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提问中适当淡化优生与差生的界限,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回答问题,留一份期待给每一个学生,多照顾后进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期待他们创造奇迹,使学生在我们的期待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大声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必然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在教师行为中表现出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暗含的期待并根据期待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坚持按自己的期待来影响学生,而学生会逐步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好学生会参与进来,就连差生也会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主人翁作用,尤其是大胆、大声、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是提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素质、思维素质、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有的时候学生心理素质差,害怕回答错误而遭其他同学耻笑,
因此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的学生硬着头皮站起来,回答时声音却只有他一个人才能听到。
针对这种状况,老师要教育学生贵在参与,参与光荣。
让学生明白,错误中孕育着真理。
让学生经常上讲台面对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家庭、家乡或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等,以此锻炼学生的胆量、心理素质。
2、提问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
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须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
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
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其意为“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
此理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同样具有启发性。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
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其实这种提问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
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给学生不留思考的时间,若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3、让学生学会质疑,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质疑,是要学生将所接受的知识,反复推敲,作出判断,定下疑点,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
所谓“愈悟则愈疑,愈疑则愈难。
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也。
”,正好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教师怎样做”而“忽视学生怎样学”的做法,必须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应掌握在学生手中。
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压抑。
要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同时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好,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并且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飞扬,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得到自由地翱翔。
4、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处理方法
对教师的提问,有些学生能正确理解知识并作出正确回答,对于这一类的回答我们当然会举双手赞同,并大力表扬,也会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但也有些学生会回答得不够全
面、深刻、正确,甚至一无所知、南辕北辙,对于这一类的回答有些教师往往处理不好。
因此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认真地进行处理:⑴启发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无所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去,找不到问题的正确思路。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指给思考方向,接通学生的思路,接通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就能按照教师指给的方向思考问题,对问题就会作出正确的答案。
⑵拨正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有时会有偏离了问题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要学生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搞清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从而拨正学生的思路。
学生明白了题意,拨正了思路,经过再读再思之后,对问题就可能作出正确的答案。
⑶深拓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时,教师就应该通过深拓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导,经过教师深拓学生的思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会达到应有的深度。
⑷广开思路。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有时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虽答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善,教师应该通过广开思路予以指导。
广开学生的思路,学生对问题就会较全面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作出完整的答案。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提问不仅要做到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
做到适时、适度。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贵在设疑,通过设疑激发兴趣,激起悬念,但应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情况设疑,千万不可千篇一律,更不能随心所欲。
因此,设疑应注意:一要相机行事,切忌满堂问。
二要启发诱导,切忌教师代办。
三是设疑有新意,切入点要新,切忌平淡无奇。
四要气氛活跃,切忌批评责难。
五在难易适度,切忌偏难偏易。
那种“一启即发”的浅的问题,“启而不发”的难问题,背离了教学目标的偏问题,没有启发性的死问题,都不应设置。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
2、《解读》华师大出版社
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师大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莫雷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