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厦门红砖古厝精品集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红砖古厝精品集萃
龚洁
闽南的红砖古厝,是我国民居建筑中最靓丽的一种。
厦门的红砖古厝,龙其是海沧区华侨回乡建造的红砖古厝,乃是闽南大地上的锦绣艺术品,特别精美漂亮,令人过目难忘,长留记忆。
特精选五幢,作简要介绍。
邱新样豪华厝
邱新样豪华厝座落新垵北区,是邱新样在缅甸致富后,于1933年携款回乡,在马銮湾海边建造的一座豪华三合院红砖大厝,取名“锦庆堂”。
其用料之上佳,工艺之精湛,是新垵600多幢红砖大厝中的精品,虽七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金碧辉煌,宛如新的一样。
锦庆堂所有梁、檩、桁、枋、均施以彩绘或漆金,云纹、故事栩栩如生。
枋为整块透雕漆金板,精致华丽。
梁檩间坐斗、趖瓜上的狮、象、花草形象逼真,甚是可爱。
格扇的边挺,格心的彩绘,尤其是中厅屏门上的彩绘,颇富闽南文化色彩。
雀替雕成龙凤、鳌还加上花草,装饰性极强。
垂花、斗拱以及花篮坐斗,漏雕漆金,十分鲜丽。
这些屋内雕饰与大厝燕尾上的剪粘、水车堵里的彩塑,互相呼应,更显得格外高贵华美!
锦庆堂的石雕工艺也十分精湛,墙裙均为精琢细磨的泉州白花岗岩,其手工雕琢的精度,完全可以与机磨比美,且有一股机磨无法达到的人智润度。
花岗岩基础均雕柜台脚,和谐匹配,内墙上嵌以浅雕青斗石,增加了艺术美感。
大门为方形马鞍脊门罩,罩下石库门楹联镌“克勤克俭善人是富,美轮美奂君子之居”,眉批是“新江启宇”。
石库门两旁装饰青斗石竹节窗,窗下又是大片精琢的泉州白,甚是气派。
墙石组砌成寿字花纹,水车堵特地镶上玻璃,以防强光风雨的侵蚀。
山尖的悬鱼饰也颇有特色,金鞍里藏着盾形浮雕,把大厝装点得分外妖娆,更显得雍容华贵,人见人爱。
锦庆堂的两厢甚是宽敞,厢外增加卷棚顶敞廊,廊间的梁枋、趖瓜、月板、斗拱、雀替,均为透雕,施以漆金。
坐于其下,空气通畅,眼观四方,华贵之气阵阵袭来。
这种敞廊一改传统的家居功能模式,变成可以在廊下会客、叙读、品茗、纳凉、读书、议事的共享空间,这说明主人经过外部世界的生活体验,把开放意识融入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里,使古建筑悄然发生了改变,这在新垵古民居中是惟一的。
锦庆堂的豪华,中厅表现得淋漓尽致。
厅的两旁摆放镶有大理石的酸枝太师椅,古色古香,油光埕亮,一进去就有一种高雅之气。
厅中上首高挂“仁能济众”匾额,其下为四扇雕花神龛,两侧为冠字联“新竹敷茶繁茁儿孙万个,江霞焕彩平铺锦乡千重”。
长供桌、八仙桌置于龛下,桌上均有透雕几腿罩,极为华丽。
这些与神龛上方的漆金板装饰和铺地大红砖互为呼应,形成金碧辉煌的气氛,极显豪华。
锦庆堂的右侧,特意修建了一座二层小洋楼小巧精致,专供儿孙读书之用。
小洋楼为金马鞍脊,彩色磁砖,铁栏杆外廊,整洁安静,确是读书写文的好地方。
堂前为大石埕,埕左
边建有一座小磨坊和水井,乃是专门用来磨制豆浆的“豆浆坊”。
如此设计,已经不是单纯的农耕经济生活方式,颇有点现代生活气息了!
邱新样,生于1881年,少时家境贫寒,常到马銮湾讨小海,挖苦螺。
青年时赴缅甸打工谋生,做过多种生意,最后经营大米、盐业致富,成为仰光邱氏贻谷堂和邱曾氏龙山堂堂长,是缅甸颇有影响的华人。
抗战期间,应老朋友陈嘉庚先生之邀,定居新加坡,1955年去世,终年74岁。
邱扬陈绣楼厝
邱扬陈,是新垵的巨富。
他青年时出洋打拼,后驰骋商海致富。
致富后不忘行善,热心公益事业,建学堂、捐医院、造寺庙,修桥铺路,造福社会,造福家乡。
他选定马銮湾南岸“出洋码头”前头的大片滩地,建造宅第。
为了营造出安居清悠的环境,竞把村前的几座小山买了下来,引山涧的溪水绕红砖大厝缓缓流过,汇于厝右的大水池,形成活水绕厝流,储水于大塘的理想环境。
大厝的后方是大海,海边是码头,每当人们出海出洋,这里人声鼎沸,人气极旺,确是风水宝地!
邱扬陈建的红砖大厝是大四规三开间门厅,两护厝二进四合院,十分规整。
大厝建成后,在厝与大水塘之间留下一块空地,但不够再建一座与大厝同等规模的红砖厝。
于是,他因地制宜,建了一座二进式的规厝,紧贴于大厝的护厝上,并在厝后建一座二层的绣楼厝作为后界。
绣楼厝的伸脚不是通常的平房,而是别出心裁建成两层观景阁楼,楼下为灶间和储藏室,楼上是敞开式阁楼,楼顶为半弧形卷棚顶,通秀明亮,视野宽广,十分别致美观。
公子、小姐们在这宽敞的阁楼里,眺望马銮湾的海天美景,文圃山的蓊翳苍翠,满眼山景、海景、林景、村景、融成一体,心旷神怡,别是一番情趣,这是新垵所有红砖厝所不具备的。
所以,邱扬陈的这座绣楼厝,地理形胜优良,周围环境上佳,有海上仙阁的韵味。
它既有海天合一的大环境,又有活水绕厝的小环境,十分适宜人居,是难得的一座精品红砖厝。
绣楼厝的所有木雕、石雕装饰,十分精美细腻,十分规范形制。
尤其是阁楼上的木雕和石刻、组砌,其工艺之精,手法之巧,更是美丽无比,把红砖文化推到了极致。
如今,彩绘、漆金依旧闪亮,不减当年风韵。
可惜的是,邱扬陈回乡建造绣楼厝露了富,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浪人盯上,遭到绑架,勒索巨款。
后经邱姓在厦门的势力,包括洋行买办出面保释,他心力交瘁,重返南洋,再也没有回来。
他留下的这两座红砖大厝和绣楼,让人怀念!
邱菽园四护龙大厝
新垵惠佐的邱正忠,在越南西贡经营米业致富后,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前后,回家乡在老屋后面建成三落四护厝(亦称护龙)红砖大厝一座,称之为“后楼”。
同时,在海滨县豆巷建一座99间半的红砖大厝,作为乡试的考场(今龙海二中)。
大厝建成后,邱正忠携15岁的儿子邱菽园回乡读书,希望儿子不再经商,以科举进入仕途。
后楼的中落是邱菽园居住了八年的故居,他在这里研习古文,中了举人,但会试落第,未能如父愿进入仕途。
23岁回新加坡与弟弟德祥继承父业。
后楼是颇有特色的一座红砖大厝,主厝两落、后界一落,左右各有两条护厝,这在新垵数百座红砖大厝中是惟一的。
为什么要多建一条护厝呢?乃是邱家人口众多,先把一、二落之间的距离拉长,增加伸脚厢房的间教,再在护厝之外再建一条护厝,这样住人的房间增加了许多,就可以安置众多的家人。
一家人因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其乐融融,这是古时家族追求的和睦大家庭。
护厝为马鞍脊,脊分两段,脊头高扬,形势精美而有气派,与山尖里的悬鱼饰配搭起来,四个金马鞍脊头一字排开,夹着两燕尾脊,分外秀美,平添了大厝几多和谐气势!
双护之间、主护之间,各有两个日月龙虎井,中间用过水廊相通。
左护里的日(龙)井,水质甘冽,至今仍可饮用。
由于厢房的护厝拉长,面积多,房间也多,仅厢房就有16间之多,可见是一家人口众多的大家庭。
厢房最前面的二间与门厅相连,这与其他红砖厝的做法不同,颇有个性。
厢房靠明堂一侧,特意修了一条内小走廊,方便家人出入,颇具匠心!
第三落为后界,系二层楼,抗战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三分之一。
1959年“8・23”大台风吹倒了剩余的三分之二,至今没有复建。
房基和花岗岩长阶石仍完好地躺在瓦砾中,清晰可见。
后界外面原来是花园,颇有规模,如今种上了龙眼,成了果林。
邱菽园三落四护龙大厝是相当有气派的,尤其是他中了举人后,在第二落中厅挂起“举人第”匾额。
可惜,邱家在解放后被评为“华侨地主”,房屋分给别人居住,家什被人占用。
“社教”中,又在厝内办电机厂,将前落正厅的格扇,屏门拆去,木柱换成石柱,厢内还砌了土墙。
“文革”中,“举人第”匾额,木柱楹联也被砸毁。
至1983年,落实华侨政策时,“后楼”才全部还给邱家。
此时,房屋内部已被损坏得面目全非了。
菽园的玄孙将残缺的“举人第”匾改制成长供桌,这算是与邱菽园这位举人有关的惟一实物了!
邱菽园到新加坡继承遗产后,成了富翁。
但他是个文化人,诗文俱佳,以诗文会友,人称“南侨诗宗”“一代诗哲”,是南洋华人文化界的首领。
可他不善商贸经营,却又乐善好施,且出手慷慨大方,无论谁人求他,他都给予。
他资助孙中山革命起义,全力接待“避难”的康有为,资助内地出洋的学生,送房子、银子给他的厨工,甚至无偿为游僧修建庙宇。
还创办许多学校、报纸,自任校长、社长,只顾付钱。
出版多部专著、文集等等。
很快散尽了家财,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客”,只得以卖文为生。
晚年,他遁入空门,皈依佛法,曾任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
1941年在贫困中逝世,人称其为“星州奇人”。
在临终前三天,他留下一首《梦中送人回国醒后记》:“满船都是同声客,才踏艅艃见故乡”,无限怀念新垵惠佐家乡!
邱得魏龙首大厝
龙首大厝座落新垵惠佐,又称“庆寿堂”,约建于清道光中后期。
主人邱得魏于太平军起事后不久,到越南西贡务工,先做杂役,后自办碾米厂,经营大米生意,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巨富。
他携款衣锦还乡,在马銮湾畔觅得风水宝地,建造了这座龙首红砖大厝。
他捐得二品资政大夫,受赏一支大玉如意。
按官衔在大厝屋脊上装龙首以示地位。
如今,“庆寿堂”两落主厝的燕尾脊上,8个龙首昂首背向临空而立,十分壮美俏丽!
庆寿堂为三落大六规红砖大厝,在新垵600多幢红砖厝中可称是佼佼者。
它前为对照,一排平房临马銮湾海岸而建,对照与主厝之间,为依地层层拔高的晒埕,取“步步高”之吉祥意。
晒埕两边,独立建一座马鞍脊私塾学堂,取名“观圃”,楹联是“观史愈征书味永,
圃荪最爱菜根香”,学堂前附建了一个四向敞开的亭子,供师生切蹉、交流、休息之用,其半接柱上挺立方形屋脊,异常美观。
晒埕后面就是两落大六规主厝和护厝,大门楹联为:“庆衍宗功百代源流远大,寿长世泽千秋俎豆重光”。
立护形制规整,二、三落之间的伸脚厢房,装精美的四关八扇雕花屏门,十分考究华丽。
经过明堂天井,就是第三落的中厅,一架高大的荔枝木透雕月洞落地罩代替屏门立在寿梁下,显得十分艺术化和门第的显贵。
这种中厅装饰,厦门仅有这一个。
庆寿堂的木雕特别精美,所有梁、檩、桁、枋及坐斗、瓜柱、垂花、雀替、屏门、格扇、边挺,格心等,均精雕细刻,那浮雕、浅雕、透雕、圆雕和漆金彩绘,特别精致。
第三落中厅的月洞落地罩,透雕成的人物、果瓜、小动物,形象生动可爱,加上漆金以后,更加华贵。
这种中厅装饰是刻意制作的,是为那二品高官选配的,一般农家是做不到的。
落地罩和屏门的格扇、边挺、抹头、格心、裙板、雕刻也极精美,人物、花草、龙凤等形象栩栩如生。
神龛、供桌上的浮雕、透雕也极秀美,寿梁上的垂花、雀替,过水廊上的斗拱、梁枋,坐斗、瓜柱上的狮象形象,夸张而生动。
大门是实心榉木,是越南长在海里的珍稀木料,色泽暗红,厚实沉重,不易着火,不受刀砍,一个人难以开启,至今仍完好。
主厝墙堵上的富贵、吉祥、长寿等纹饰组砌,颇为鲜丽。
泉州白墙裙、柜台脚、门鼓等,工艺也极精细。
墀头上用一对狮子以驱邪镇宅,颇为少见。
水车堵、主脊上的剪粘、交趾陶仍然华彩,是极精美的家居外墙装饰。
它与各幢屋顶的燕尾、马鞍及那翘首远望的龙首,形成十分俊逸的空间美!2003年,台盟主席张克辉为电影《台湾往事》选“台湾老宅”时,一眼就相中了庆寿堂,他感到有许多与脑海中留存的台湾老宅非常相似,拍摄过程中,倾倒了导演!
邱得魏生于道光庚戌(1850年),民国三年(1914年)卒于越南,终年66岁。
家属为他特制了一副钖棺,运回惠佐,厚葬于厝后的大山上。
陈炳猷莲塘别墅
海沧镇西街,原有一四面环水的莲花州,水塘里种满莲花,出入以水舟为渡。
1906年,越南华侨陈炳猷在莲花州上建起一座三落红砖大厝,供居住;一座方口形别墅,开办学堂;一座两落家庙宛在堂,供祭祀,组成“莲塘别墅”,面积8235平方米。
莲塘别墅以莲花州的中心花园为基准,按莲花瓣五向伸展皆为吉利的地理观念,三座建筑围中心花园而建,形成家居、学堂、家庙三要素俱全的陈氏莲花社。
如今,四周的水塘均被填平,在其上建起了小别墅或做茶园,根本不见莲花!但莲塘别墅风貌依旧,组成中国农村的三要素完整地保留在莲花州上,这在厦门乃至闽南是难得一见的。
莲塘别墅是研究厦门、闽南农村的标本,它有许多建筑元素,这里择主要介绍给大家。
第一,精湛的砖雕工艺
砖雕始于东汉魏晋时期,大多为窑前雕,就是先在砖坯上雕花刻字,而后入窑烧制,但易变形破损,大面积拼装更是不易,因而晋以后就不再流行。
待到明清时期,砖雕在福建又流行起来,但乃是窑后雕,就是在已烧制成的砖面上作画雕刻,雕品有浮雕、浅雕等,颇具风味。
此类砖雕颇受富户大家和文化人家的喜爱,将它镶嵌在家居的墙裙上,以提高建筑物的文化品位。
莲塘别墅的砖雕为窑后雕,非常有个性。
在天井四周的外墙裙上有8组砖雕,
高80cm,长220cm,用12块大红方砖拼成,其旁还铺以60cm的陪衬砖雕。
走进天井,宛如到了泼墨山水画的画室里,一股高雅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厅堂内墙裙则镶嵌“百花”“百兽”拼成的图案砖雕,两面墙裙各嵌108个画砖,颇使厅堂艺术生辉,充分展示出民居建筑上的红砖装饰文化。
这里的砖雕面积大,图案多,工艺精,技法高,可称福建之最!
第二,集大成的空斗组砌
莲塘别墅的墙堵上,几乎汇集了闽南民居墙面空斗组砌的全部纹样图案,诸如:金钱形、五福形、寿字形、 字形,宫灯形、稜贝形,连环形以及吉祥平安、万福发财等等多种古篆、大篆字体组砌,异彩粉呈,美不胜收,表现了工匠的高超手艺。
这些组砌,在没有涂料,没有墙纸的年代,乃永不褪色,牢固美观,一次完成就一劳永逸,至今色泽鲜丽,光彩照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红砖文化的魅力!
第三,形制独特的戏亭
莲塘别墅的中学堂,正门的楹联是:“莲不染尘君子比德,塘以鉴景学士知方”。
方口形建筑的天井里,设中东西三个戏亭,正厅前的为演出亭,东西两侧的为观(听)戏亭。
每逢农忙季节,学堂放假让学生回家助农。
学堂里就请来戏班子演戏,以庆祝农业丰收。
如今,演出亭和西戏亭均已塌圮,但基础仍在,只剩东戏亭一个。
这种农忙季节学生放假,学堂演戏的乡规,闽南农村已不多见。
这个戏亭为我们留下了珍贵实物,对研究闽南农耕文化、民居民俗文化提供了依据,实是难能可贵!
第四,高超的石雕艺术
莲塘别墅的石雕,不论家居,学堂,还是家庙,都有丰富细腻的石雕作品。
墙基、墙裙、墙堵、踏脚之上,均雕有虎爪柜台脚。
廊窗、边窗、漏窗之上多为透雕,甚至用整块青斗石雕成竹节窗、书卷窗,足见工程之细致。
家居门厅前的两个墀头上,竟刻了一男一女锡克族卫兵人像,为主人保安守护。
这是陈炳猷出洋谋生致富,接受西方文化的表现。
也是厦门地区用“红头阿三”石雕像来保护全家的惟一实物,也说明厦门从“五口通商”以后,西洋思想、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形象思维,对建筑工匠的影响!
(作者系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顾问,原厦门博物馆代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