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本课选自《孟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本课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揭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智慧和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我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资料,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体会孟子思想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以及当时梁国的现实社会环境。

三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是:

1. 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 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文章语言的独特魅力;

学法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1、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2、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4、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今天我们将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领略孟子的谈吐风范。环节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首先我将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然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同学自由朗读,讨论交流,之后我将进行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环节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从而将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结构,领悟文章内涵。

环节四:拓展延伸,放飞个性(可有可无)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再次接触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深刻体会到了他对百姓的人文关怀。1987 年初春,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 2500 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孔子的智慧”指的是施行仁政,重礼仪教化等。其实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后,感受更为深刻,不得不去佩服古人的襟抱与睿智。带着这种感叹,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此时,我将播放录音,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民不加多

原因:王好战,行小惠

措施: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

结果:行仁政,王天下

各位评委,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本单元还选入了《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提示里告诉我们,本单元主要是学习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颁、涂、无、直”4个通假字;识记“寡人、河、凶、走、或、谷、斤、兵、岁”9个古今异义词。

2、掌握“数、直、发、兵、胜、时、王、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3、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4、掌握孟子的生平及“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5、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6、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并当堂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原文语句分析课文,归纳总结孟子为说服梁惠王采用的说理方法的能力。

2、体会并欣赏孟子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的论辩风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归纳掌握多义词义项,背诵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由于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因此,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二,说学情。

我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是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下面说一下我们的学情,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初中有长足发展,且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第三、说教学方法

王荣生先生把课文分为了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类型,在归纳一些文言知识方面,我是把《寡人之于国也》当成例文来教;在分析文章中孟子的思想方面,是把它当成定篇来教。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诵读法是文言文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

第四、说教学流程

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提起孟子,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接触过这位光耀千古的思想家,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课文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能通过以前这些学过的课文回忆起孟子文章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孟子的思想吗?

我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孟子》的篇目,回忆孟子为文特色及孟子思想。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领略他的雄韬大志,感受沐浴他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