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泰顺古廊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泰顺的众多廊桥中,泗溪镇的姐妹桥是比较典型的,非看不可。于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赶往泗溪镇参观姐妹桥。
姐妹桥离泗溪车站200米左右。我们先看的是“姐姐桥”——溪东桥,它是木质结构的拱形桥梁,跨在一条小溪的两岸。桥身外观是棕红色的,黑色的屋檐,两角翘起。走上廊桥,看到的木板和廊柱没有任何的装饰,呈现的是木头的原色。由于年代久远,看起来十分古朴陈旧。我感慨,天然去雕饰,这就是泰顺的廊桥,与泰顺的人民一样淳朴、自然。
廊桥之乡泰顺,堪称浙南古桥博物馆
泰顺境内有廊桥90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30余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在泰顺,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不但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也迎来了以廊桥为特色的旅游热。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亦名风雨桥。因地处山区,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往往外出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便在桥上建造屋檐,以保护木桥免遭日晒雨淋,也为来往的路人避风躲雨。久而久之,廊桥成了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廊桥中一般还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
第二天我们起了一个大早,赶往刘宅桥。晨曦中的田野分外清新和宁静,已是晚稻收割的时节,趁着大太阳还没有出来的凉爽时刻,有早起的几个村民已开始在稻田里忙着收割。就在这片稻田的尽处,又一座古老的廊桥——刘宅桥,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位于泰顺三魁镇刘宅村,系木平梁廊桥,二层重檐,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始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此桥全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踏进刘宅桥,似走入了一户农家。通道上铺满了晾晒的稻谷,木条凳旁随意摆放着农具。因时间尚早,又恰逢农忙,看不到村民们在廊桥内休憩的身影。沿着小木梯登上廊桥的二楼,有3间廊屋,两头的廊屋各设一佛堂供奉着佛像,花篮、供案、香炉、烛台等祭祀用具一应俱全,让人仿佛进入了一间寺庙。据《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载,“仙洞虹桥始建于明朝,一为高阳本境风水之系,一为往来负任担荷之便,一为经商过客休息之所,一为秋七迎福康乐之会。”由此可见,刘宅桥(仙洞虹桥)同时起到风水、交通、路亭、宫庙等方面的功用。
群山深处喜见三条桥,稻田边上细看刘宅桥
山回路转,汽车在盘山公路上曲折迂回,盘旋而行,向群山环抱的纵深驶去。到了洲岭乡,停车步行,一条来往于浙江和福建的古道顺着山势向山麓延伸。临近谷底,于茂密的枝叶间,喜见一座古朴端庄的廊桥,横跨在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涧溪之上。三条桥,就隐藏在这样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崇山峻岭深处。这座始建于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的叠梁拱式木廊桥,是泰顺历史最久远的木拱廊桥,由于距乡镇较远,而得以完好地原始保存。
站在三条桥的桥头极目远眺,青山依旧,而溪水已近枯竭。上游的水库将水拦截,三条桥下已不见了当年盈盈水势,沟底裸露,只残留下几处深深浅浅的水洼。一股涓涓清流在大大小小的岩石间蜿蜒流淌,发出轻盈细微的潺潺声。我拿着相机在桥下的岩石上跳跃移位取景,直到把每一个角度都拍遍了,才返身踏上这座古老的廊桥。木板铺就的桥面,在脚下发出沉沉的“咚咚”声,像是一位老者对岁月流逝的轻叹……
走读泰顺古廊桥
作者:梁凤英
来源:《百姓生活》2014年第10期
泰顺是浙江省最南部一个山区县,北接文成、苍南,南与福建为邻,境内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战乱,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与溪东桥相距100米,我们找到了“妹妹桥”——北涧桥。北涧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重建,桥长51.7米,宽近6米,高11.22米,桥屋中间一侧设有神龛。周围环境优美,山青水秀,朱色廊桥横卧在清清溪流之上,美轮美奂。桥头两棵千年古樟树,树阴遮天蔽日,犹如一把天然大伞为廊桥遮风挡雨。桥头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蓝天下,经历了200多年风雨沧桑的北涧桥,以质朴淡泊之态,静看尘世繁华,静候八方来客。
路遇南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追寻姐妹桥
一进入泰顺界,满目是青山翠竹绿树。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与在树林间穿梭无异。人说,山路十八弯,实际上,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少说也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弯道。我们午后赶到了泰顺泗溪镇,见路标牌上标示“南溪桥”。于是,我们在村民的指引下,先参观了进入泰顺后遇到的第一座廊桥南溪桥。
南溪桥造型古朴而典雅,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迄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据村民介绍,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里都会举行七夕祭桥活动。
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包括木拱廊桥、木平梁廊桥和石拱廊桥3类。以造型来分也有3类:八字桥、伸臂廊桥、双桥。据介绍,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镇姐妹桥,三魁镇薛宅桥,仙居村水尾的仙居桥,筱村镇文兴桥,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建成,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赞叹。泰顺被称为廊桥之乡,除了有一定的群体优势,还因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可以说,把泰顺这个廊桥之乡誉为浙南古桥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
姐妹桥离泗溪车站200米左右。我们先看的是“姐姐桥”——溪东桥,它是木质结构的拱形桥梁,跨在一条小溪的两岸。桥身外观是棕红色的,黑色的屋檐,两角翘起。走上廊桥,看到的木板和廊柱没有任何的装饰,呈现的是木头的原色。由于年代久远,看起来十分古朴陈旧。我感慨,天然去雕饰,这就是泰顺的廊桥,与泰顺的人民一样淳朴、自然。
廊桥之乡泰顺,堪称浙南古桥博物馆
泰顺境内有廊桥90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30余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在泰顺,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不但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也迎来了以廊桥为特色的旅游热。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亦名风雨桥。因地处山区,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往往外出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便在桥上建造屋檐,以保护木桥免遭日晒雨淋,也为来往的路人避风躲雨。久而久之,廊桥成了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廊桥中一般还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
第二天我们起了一个大早,赶往刘宅桥。晨曦中的田野分外清新和宁静,已是晚稻收割的时节,趁着大太阳还没有出来的凉爽时刻,有早起的几个村民已开始在稻田里忙着收割。就在这片稻田的尽处,又一座古老的廊桥——刘宅桥,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位于泰顺三魁镇刘宅村,系木平梁廊桥,二层重檐,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始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此桥全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踏进刘宅桥,似走入了一户农家。通道上铺满了晾晒的稻谷,木条凳旁随意摆放着农具。因时间尚早,又恰逢农忙,看不到村民们在廊桥内休憩的身影。沿着小木梯登上廊桥的二楼,有3间廊屋,两头的廊屋各设一佛堂供奉着佛像,花篮、供案、香炉、烛台等祭祀用具一应俱全,让人仿佛进入了一间寺庙。据《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载,“仙洞虹桥始建于明朝,一为高阳本境风水之系,一为往来负任担荷之便,一为经商过客休息之所,一为秋七迎福康乐之会。”由此可见,刘宅桥(仙洞虹桥)同时起到风水、交通、路亭、宫庙等方面的功用。
群山深处喜见三条桥,稻田边上细看刘宅桥
山回路转,汽车在盘山公路上曲折迂回,盘旋而行,向群山环抱的纵深驶去。到了洲岭乡,停车步行,一条来往于浙江和福建的古道顺着山势向山麓延伸。临近谷底,于茂密的枝叶间,喜见一座古朴端庄的廊桥,横跨在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涧溪之上。三条桥,就隐藏在这样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崇山峻岭深处。这座始建于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的叠梁拱式木廊桥,是泰顺历史最久远的木拱廊桥,由于距乡镇较远,而得以完好地原始保存。
站在三条桥的桥头极目远眺,青山依旧,而溪水已近枯竭。上游的水库将水拦截,三条桥下已不见了当年盈盈水势,沟底裸露,只残留下几处深深浅浅的水洼。一股涓涓清流在大大小小的岩石间蜿蜒流淌,发出轻盈细微的潺潺声。我拿着相机在桥下的岩石上跳跃移位取景,直到把每一个角度都拍遍了,才返身踏上这座古老的廊桥。木板铺就的桥面,在脚下发出沉沉的“咚咚”声,像是一位老者对岁月流逝的轻叹……
走读泰顺古廊桥
作者:梁凤英
来源:《百姓生活》2014年第10期
泰顺是浙江省最南部一个山区县,北接文成、苍南,南与福建为邻,境内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战乱,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与溪东桥相距100米,我们找到了“妹妹桥”——北涧桥。北涧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重建,桥长51.7米,宽近6米,高11.22米,桥屋中间一侧设有神龛。周围环境优美,山青水秀,朱色廊桥横卧在清清溪流之上,美轮美奂。桥头两棵千年古樟树,树阴遮天蔽日,犹如一把天然大伞为廊桥遮风挡雨。桥头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蓝天下,经历了200多年风雨沧桑的北涧桥,以质朴淡泊之态,静看尘世繁华,静候八方来客。
路遇南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追寻姐妹桥
一进入泰顺界,满目是青山翠竹绿树。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与在树林间穿梭无异。人说,山路十八弯,实际上,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少说也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弯道。我们午后赶到了泰顺泗溪镇,见路标牌上标示“南溪桥”。于是,我们在村民的指引下,先参观了进入泰顺后遇到的第一座廊桥南溪桥。
南溪桥造型古朴而典雅,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迄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据村民介绍,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里都会举行七夕祭桥活动。
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包括木拱廊桥、木平梁廊桥和石拱廊桥3类。以造型来分也有3类:八字桥、伸臂廊桥、双桥。据介绍,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镇姐妹桥,三魁镇薛宅桥,仙居村水尾的仙居桥,筱村镇文兴桥,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的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建成,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赞叹。泰顺被称为廊桥之乡,除了有一定的群体优势,还因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可以说,把泰顺这个廊桥之乡誉为浙南古桥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