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 我们当地的风俗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2、你知道有哪些尊老的风俗吗?
3、总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交流。
最后,学生通过对“尊老”习俗的交流,再次体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说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二、重阳节
1、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说说把重阳节定位“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节风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爱幼
其他风俗
尊老
第二课时:奇妙的节日风俗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2、能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产生积极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
3、珍视传统民族节日,尊重各民族不同的节日习俗。
教学重难点:
能了解并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设计了三条线索:第一,知道风俗就在我们身边,不同的风俗代表着不同的祝愿。第二,知道有趣、奇妙的节日风俗,从了解风俗的由来和各地不同风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知道风俗的演变,了解风俗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改变,发现社会对风俗的重视。借助教材事例,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保护风俗,保护传统。
2.学情分析:
二、了解“爱幼”风俗
1、介绍关于出生、满月、周岁、等伴随学生成长的风俗。
2、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还有很多,你们知道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吗?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说课稿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不够清楚,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传承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翻阅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5.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6.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增强对家乡风俗习惯的认识。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四、总结
中华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风俗随处可见,丰富多彩,民族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欣赏和享受身边的风俗文化。
板书设计:
风俗就在我身边
奇妙的节日风俗
作业设计:
以小队为单位,表演一个身边的风俗小品。
3、端午节的传承告诉我们,节日风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值得被人们继续、发扬。
4、师:受到中国端午节文化的影响,一些邻近国家的人民也过起了端午节。(出示相关图片)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交流)
学生根据课前调查进行发言
根据书本、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端午节的活动和习俗。
小组交流汇报。
将风俗在各民族间的个性与共性相联系,体会节日风俗被发扬光大的原因,发掘风俗对人们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2
执教时间: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这些风俗蕴含的传统美德。
2、通过对身边(家乡)文化、风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身边(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这些风俗蕴含的传统美德。
你还知道哪些与成长有关的风俗?
3、板书: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观赏胎毛笔
学生交流
通过实物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感受传统。
对应目标1
1、视频播放
师:与出生相关的不仅有成长的风俗,还有古人为出生年编写的十二生肖呢。一起欣赏视频《十二生肖的起源》。
2、生肖故事分享会:
师:你最喜欢哪个生肖?还知道哪些与生肖有关的故事、传说?请在课本第3页写一写,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说课稿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大量的实例分析,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风俗习惯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知道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风俗习惯的来源、种类和特点,知道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课堂讲授法:结合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风俗习惯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篇课文,第二课时主要围绕当地的风俗展开,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课文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认识到风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身边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难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口语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小组合作讨论的道具和材料。
3.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
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呈现不同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进行讨论和表演。
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风俗习惯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时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以及探讨风俗习惯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乡风俗习惯的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家乡风俗习惯的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2.资料:收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道具和物品,如家乡的特色食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家乡风俗的习惯。
2.呈现(10分钟)展示家乡风俗习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自己小组的风俗习惯及其来历和意义。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五四学制)
第1课我们当地的风俗1、生孩子的习俗有哪些?吃喜蛋,报喜,剃胎发2、“十二生肖”是我们熟悉的风俗之一,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4、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的风俗有:寿宴上摆放寿桃、寿星吃长寿面、亲友们聚在一起给老人祝寿。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每逢此节,民间有戴香包、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香包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吃屈原,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6、地方特色的节日有哪些?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的“饮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新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歌节,福建省福州市的“孝顺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7、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举行。
大会上有精彩的赛马,射箭,摔跤,棋艺、歌舞,物资交流等8、不同的风俗寄托着人们不同的愿望,如: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剪成蝙蝠、麋鹿、白鹤和喜鹊,寓意“福”“禄”“寿”“喜”贴在门窗上。
9、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这里除了观灯展、猜灯迷,家家户户还要吃汤圆,意在祝愿一家团圆和睦。
10、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也被称作“踏青节”。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凭吊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
11、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1、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列举我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北京京韵大鼓、东北秧歌、广东舞狮、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华县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江苏苏州刺绣、四川川剧变脸3、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有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如:山西省寿阳县,这里的“得胜鼓”浙江省杭州市,这里的“余杭滚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我国各民族的敬老习俗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史。
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
老年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筑成了社会的生命线,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需要人们去爱。
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
“老年人是一座活着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敬老”。
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
需要谈心时,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慰问。
只有在这种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个世界充满欢声笑语。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到敬老,爱老,助老。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各民族都有良好的尊老敬老风俗习惯。
1、景颇族每年初秋时节举办隆重的“敬老会”。
青年们打响火枪,放爆竹,争着请村寨老人到自家竹楼作客接受敬酒。
黄昏时分,人们集体跳起“敬老舞”。
哈尼族每年农历腊月十五日为哈尼族的敬老节。
小伙子要将小松树栽在过节的坪场周围,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小松树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人祝愿老人们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2、侗族贵州南部地区侗族的老人节定在春天。
过节时,寨与寨之间的异性老人们相约到坡上过。
节日早上,甲寨男性老人吹着芦笙向乙寨出发。
乙寨女性老人们陪甲寨男性老人们上“老人坡”,他们各自寻找自己过去的相好,谈论往昔友情,倾诉当家后的苦衷。
到了中午,集体进餐,食罢尽兴地唱歌。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知识解析与习题
第一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1.我们当地的风俗一、核心词汇我来填1.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2.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出生的年号。
3.每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中国的“十二生肖”指的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4.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5.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6.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7.每年的七八月间,内蒙古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8.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9.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10.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清明时节凭吊革命先烈,也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常规活动。
11.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为“双龙节”“老人节”。
二、眼花缭乱我来选1.( B )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A.祭敖包B.那达慕大会C.赛马节2.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七律( B ),就是写重阳相关习俗的名篇。
A.《望岳》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登高》3.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B )、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老人的节日。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地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当地风俗的同时,也能欣赏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所在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可能有所了解,但对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增强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并尊重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不同风俗习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思辨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收集各地风俗习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教材内容和媒体资源。
3.学习单: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记录和整理所学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风俗习惯。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四学制)
福州市“孝顺节”
添加标题文字内容楷体32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添加文字内容 楷体24号,添 加文字内容楷 那达慕大会体24号
添加标题文字内容楷体32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三:
风俗的演变 添加文字内容 楷体24号,添 加文字内容楷 体24号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图片
九日定为“老人节”。因为九九重阳
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
健康长寿的寓意。
添加文字内容
批准2列00入6年第图5一月批片20国日家,级重非阳物节质被文国化务遗院楷加体文2字4号内,容添楷
产名录。
体24号
添加标题文字内容楷体32号
重阳节风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添加文字内容 楷体24号,添 加文字内容楷 体24号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添加标题文字内容楷体32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节日,收集相关资料,并
与大家分享。
图片
添加文字内容 楷体24号,添 加文字内容楷 体24号
添加标题文字内容楷体32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二:
奇妙的节日风俗
添加文字内容
图片
楷体24号,添 加文字内容楷
添加标题文字内容楷体32号 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添加文字内容 楷体24号,添 加文字内容楷 体24号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这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家乡风俗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特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第三部分引导学生体验风俗习惯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热爱家乡,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特色。
2.引导学生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特色。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让学生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风俗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风俗习惯的相关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风俗习惯的特点,感受家乡的特色。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分享自己了解的风俗习惯。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增强民族团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了解其他地区的生活习俗,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团结。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了解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风俗习惯资料,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用于学生绘制心中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礼仪习惯等,让学生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讨论结束后,各组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民俗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身边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俗习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
2.调查法:让学生分组调查身边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风俗习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当地的风俗习惯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调查身边的风俗习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风俗习惯,引出本课主题《我们当地的风俗》。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当地的风俗习惯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身边的风俗习惯。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 我们当地的风俗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1、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来历与历史小故事。
2、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有关这三个节日的优美诗词。课前老师已请同学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就让我们在这儿举行一个小小的节日诗词欣赏会。
3、小结:这些优美的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观看图片
分享诗词
接着通过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举行一个节日诗词欣赏会。通过这些优美的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交流调查情况
同学们,课后我们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了我们所生活的地区或家乡的一些风俗,特别调查了哲学风俗的变革情况及变革理由,下面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一下。
1、组内交流。
2、各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交流
组内交流
派代表上台交流
本环节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再各组派代表上台交流。既对学生课后调查作
3、从古到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开个重阳诗会吧
交流感受
交流想法
交流看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一些优良的风俗,清明节让学生懂得凭吊先烈,感念祖恩。
板书
风俗的演变
风俗名称……
风俗主要活动……
风俗淘汰变革情由……
个检测,又起到人人交流的目的,多种调查方式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
风俗演变看法辩论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好多风俗演变的过程,我们说有些风俗是因为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应该被淘汰;但也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一、我们就以春节放鞭炮为例,来辨一辨这个习俗是淘汰好还是不淘汰好。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俗,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学生对风俗习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不同地区风俗的差异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比不同地区的风俗,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
2.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俗,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当地和其他地区的风俗,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搜集不同地区的风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相关话题的讨论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的风俗画面,引导学生关注风俗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风俗,其他学生倾听,了解并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差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自己当地和其他地区的风俗,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地区的风俗场景,加深学生对风俗差异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风俗,以及自己对家乡风俗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重要性。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整理。
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家乡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更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六. 教学准备1.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文字等。
2.准备教学课件,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风景、节日、饮食习惯等,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家乡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风俗习惯进行深入了解,如调查家乡的饮食习惯、礼仪习俗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聆听过程中,对比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五四制PPT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第六页,共7页。
作
业 布
完成道法练习册第一课。
置
第七页,共7页。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我 们 当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地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的 年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级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风 上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册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俗 《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道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德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与第一节 法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节
治 》 第 一 节
第二课时
第一页,共7页。
第二页,共7页。
民 俗 展 览 秀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通过探究和分享,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对风俗习惯的认识和态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提高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学习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2.学生准备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教室环境布置,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吗?这些风俗习惯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回忆和思考家乡的风俗习惯。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家乡的风俗习惯案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简要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既 有 认
一
画
识
棵
中
不
小
在
到
草
沸
位
,
腾
、
每
的
经
一
汤
济
根
水
利
3.
杨 柳 枝 都 是 有 生 命 、
里 面 挣
扎 的 黄
鳝 宁 可
益 驱 动
的 原 因
, 也 有
近 日 新 区 法 院 审 结 了
2.
如 皋
最 近 的 一 项 社 会
有
让
教
这
市
调
感
它
育
起
五
查
觉
的
体
案
环
显
、
头
制
件
乒
示
有
烧
不
,
乓
,
情
焦
健
违
球
不
义
,
全
约
馆
少
的
尾
、
经
是
网
,
烧
教
营
经
络
这
烂
育
的
过
游是,资小 Nhomakorabea如
戏
古
也
源
张
皋
带
代
要
配
被
市
有
“
弓
置
判
体
暴
万
起
不
令
育
力
物
肚
合
赔
局
情
有
子
理
偿
、
节
情
,
、
原
如
和
”
保
地
告
皋
色
哲
护
区
好
市
情
学
肚
发
路
民
内
观
子
展
缘
政
容
念
里
不
商
局
,
的
的
平
贸
批
这
体
小
衡
公
准
无
现
生
以
司
的
疑
,
命
及
经
专
会
现
,
监
济
门
严
在
这
督
损
从
重
很
给
检
失
事
影
多
人
查
和
乒
响
人
的
不
诉
乓
青
都
心
严
讼
球
少
推
灵
等
费
运
年
崇
极
原
三
动
的
这
大
因
千
推
身
种
的
造
多
广
心
观
震
成
余
的
健
念
颤
的
元
团
康
。
。
。
。
体
。
.
1.
我
们 当 地 的五
年
风级 上
俗册 《 道 德 与 法 治 》 第 一 节
第二课时
民 俗 展 览 秀
风 俗 的 演 变
移 风 易 俗 辩 论 会
or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 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 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 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作 业 布 置
完成道法练习册第一课。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 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 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我们当地的 风俗》 部编版(五四制) 7
6
.
世
界
万
物
皆
有
4.
情
有
乱
义
收
,
费
丰
的
子
存
恺
在
5
的 画 中 每
. 丰 子 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