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 三-10页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三
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
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鉴于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过于分散、杂乱、重叠,不利于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遂于开皇三年"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废诸郡而独以州、县二级制区划制度,州的职掌与郡守相同,无刺举之任,形同秦汉,全国共190个郡,1255个县。
唐代前期--贞观十道代表的地理空间
唐太宗贞观初年虽经裁并,仍有三百多个州。这么多州都直属中央政府管理,显然不便,于是李世民将全国疆域按山川形势之便划分了十个道,神龙二年(706)置巡察使或存抚使,景云二年(711)又置按察使巡视各道州县,临时派遣,不常设。
贞观十道的划分是:
开内道: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北边沙漠。(河,即黄河;陇坂,指六盘山;终南,即秦岭)
河南道: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薄于河。(函谷,指今河南灵宝境内的故函谷关;)
河东道:东距常山,西距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故塞。(常山,本名桓山,今河北唐县境内,此处经指太行山;首阳即雷首山,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匈奴故塞指今山西省北部)
河北道,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榆关、蓟门。(榆关,在今河北抚宁县境,蓟门指北京八达岭)
陇右道:东接秦州,西输流沙,南连蜀及吐番,北界沙漠。(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流沙指河西走廊西端,与新疆交界处)山南道: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二山。(荆、楚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陇,指六盘山;商山,在商县东南、秦岭东南余脉;华,即华山)
淮南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汉,指汉水)
江南道: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岭,指五岭)
岭南道: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群蛮,经指今湖南、贵州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区)
剑南道:东连牂牁,西界吐番,南接群蛮,北通剑阁。(牂牁,指今贵州东部,剑阁,指四川剑阁县剑门关)
贞观元年,设立的十道并无固定长官和治所,类似西汉武帝时开设的"十三部刺史"制度,道之划分也只是为了临时派巡访使巡行时各自有个范围。所以道的划分多以自然山河为界标。贞观十道实际上只代表地域而非行政区。所以,唐前期的行政区划仍是(府)州一县二级制。州刺史直接向中央尚书省负责。"十道"的划分对我国历史上划分区域的观念影响很大。"贞观十道"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托古于禹贡"九州"之说,无论地理书籍或是人们习惯上的天下分野。自此以后,凡大区域之划分则多比拟于"十道"。
盛唐时期--开元十五道代表的检察区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感到"十道"统辖区域太宽,治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乃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7)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道。•主要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东都洛阳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广阔,经济文化又已发达,遂一分为三,置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横跨巫山,东西过宽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东、西道,以大巴山、巫山为界。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开元十五道的区划,更符合地貌类型单元。譬如:川东和湖北分开了,浙江、福建与江西也分开了。与汉代十三州部比较,唐代的划分更显得合理了。
开元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专管弹劾不法州县官吏,并有固定治所,这样"道"的含义由地理区划演变为正式的监察区划:
京畿道治:长安
都畿道治:洛阳
关内道治:凤翔,"多以京官遥领"(通典172)
河南道治:汴州(开封)
山南东道治:襄州(襄阳)
山南西道治:梁州(汉中)
江南东道治:苏州(苏州)
江西西道治:洪州(南昌)
黔中道治:黔州(四川彭水县)
河东道治:蒲州(永济县蒲州镇)
河北道治:魏州(大名县东北)
陇右道治:鄯州(青海乐都)
淮南道治:扬州(扬州)
剑南道治:益州(成都市)
岭南道治:广州(广州)
开元十五道作为监察区,一切事务要上报中央,不能自行处置,所以,不能作为一级行政区。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插手民事,才渐渐成为各道的行政长官,(这一点与东汉末年刺史演化为州牧极相似)。不过,此时已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已开始独霸一方,节度使统辖的地区亦皆称"道"。意味着军事上的道与监察区的道渐渐合流,过渡到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因此,下面我们将谈谈唐代"道"发展的第三阶段。
唐代后期--道的演变方镇节度使统辖诸州
唐代节度使之置是由行军道大总管演变下来的。初为临时设置,唐玄宗改称"节度",为常设的军事区划,开元、天宝之际已有十节度之名,这些边防地区节度所辖地区也称"道",军事性质的道级序是:道--镇--军--守捉。
例:陇右道--安西四镇--新泉军--葱岭守捉。
边州"十节度"为:
河西道节度使治:凉州(武威)
陇右道节度使治:鄯州(乐都)
北庭道节度使治:庭州(吉木萨尔)
安西道节度使治:龟兹镇(库车)
范阳道节度使治:幽州(北京)
平卢道节度使治:营州(朝阳)
此五道与监察区道有别,河北、山南、淮南属内地,无军事"道"。
河东道节度使治:太原府
朔方道节度使治:灵州(灵武)
剑南道节度使治:成都府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
节度使最初主管军务,其后在内地也开始设立,总揽区内数州军民财政大权,亦可用"留后"的办法使子孙、镇将承袭。唐肃宗以后全国已有40多个道的节度使,其辖区也称:节镇、藩镇或道,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唐代的州县依其地位与人口开始分若干等级。州县等级的划分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地位加强地方管理,另一方面便于官吏的考绩转迁,不同级别授不同等级的州、县官位,所以是与中国封建王朝官僚体制分不开的。
少数民族地区设羁縻州府,凡奉唐朝为天子可汗的地区都划在唐版图之内。当地首领充(部分地区设汉官参治)可以世袭,中央命之,不征税,要求朝贡,军队受中央调遣,形同"自治州",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小结
道由最初的地理区划,无固定治所--→监察区,有固定治所--→行政区划,兼理民政、统辖数州,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五代十国时期,其行政制度皆因于唐。
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
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时期。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与州等级相当的还有府、军、监。
州,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后期藩镇权力过大,形成割据的教训,尽罢节镇统辖支郡,使各州直属中央,由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事,称"知某州军州事",即全权管理本州军政、民政,直接向朝廷奏事。以后为牵制其权,又设"通判某州军州事"同领州事,行文与知州联署,其主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事,但是兼有刺举监察权。
府,与州相等,但"设府者体制较尊",京师、陪都所在地,称"京府"。如:北宋有四京,首都东京开封府,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中祥符七年升),北京大名府(今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