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盆山耦合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八大典型盆山耦合系统分析以准噶尔盆地为中心的北天山—北准噶尔盆山耦合系统;

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南天山—昆仑山盆山耦合系统;

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秦岭—祁连山盆山耦合系统;

以羌塘盆地为中心的特提斯造山带盆山耦合系统;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龙门山—大巴山盆山耦合系统;

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中心的秦岭—阴山盆地耦合系统;

以松辽盆地为中心的大兴安岭盆山耦合系统;

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的环太平洋带盆山耦合系统。

准噶尔盆地—北天山—北准噶尔盆山耦合系统

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拉美丽有限洋盆拉张-聚敛旋回、晚石炭世—三叠纪的古亚洲洋全面消亡旋回、早侏罗世—古近纪的陆内断坳旋回、新近纪—第四纪的压扭-强挤压聚敛造山旋回[1]。

塔里木盆地—南天山—昆仑山盆山耦合系统

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具陆壳基底的克拉通盆地古生代盆山转换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两大阶段。塔里木陆块为散落在原特提斯洋体系和古亚洲洋中的块体,早震旦世裂解,周边环绕的为不对称型的大陆边缘,陆块的北、西、南侧可能为窄边大陆架,东侧即满加尔,较宽缓并与阿尔金小洋盆相连。

柴达木盆地—秦岭—祁连山盆山耦合系统

柴达木—祁连山盆地-造山带构造体制是我国盆山构造体制的典型。

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及其变形直接受深层拆离滑脱、水平伸展和周边造山带逆冲-推覆变形构造的控制,属于伸展型(拆离伸展、垂向伸展)和走滑型组合的盆地-造山带耦合构造体系[2]。

羌塘盆地—特提斯盆山耦合系统

羌塘盆地属特提斯构造域中带的中亚段,夹持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和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之间,是一个发育在不同性质基底上的大型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经历了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2个发育阶段[3]。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阴山盆地耦合系统

与塔里木盆地相似,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发育克拉通盆地,至中新生代转化为前陆盆地构成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的叠合及与周缘秦岭—阴山等造山带的耦合系统[4,5]。

四川盆地—龙门山—大巴山盆山耦合系统

四川盆地演化大致经历2 个主要阶段,其中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主要为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克拉通盆地的沉降及隆升与扬子板块边界的离散和聚合有关;晚三叠世开始的复合前陆盆地阶段。因此,四川盆地为扬子板块内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叠合的盆地,周缘为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和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所环绕。

松辽盆地—大兴安岭盆山耦合系统

松辽盆地是叠置在2 个沟弧盆系之上,即:古生代中亚—蒙古沟弧盆系,后期转化为中亚—蒙古岩浆增生造山带,近东西向展布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最终闭合于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中生代西太平洋沟-弧-盆系,后期转化为锡霍特阿林特造山带与乌苏里造山带,近南北向展布于太平洋西侧,西则为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带,这就构成松辽盆地基底与岩浆活动的复杂性,处于古亚洲域与古太平洋域的构造叠合地区[6]。

渤海湾盆地—环太平洋带盆山耦合系统

渤海湾盆地—环太平洋带盆山耦合系统属于伸展构造体系盆山耦合

类型。在渤海湾盆地与环太平洋盆山耦合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渤海湾盆地与太行山隆起的耦合关系。渤海湾盆地与太行山隆起的耦合是底侵作用的结果[7]。底侵作用是大陆演化的一种特殊模式,常发生在大陆裂谷环境中,镁铁质幔源物质侵位于花岗质地壳底部。由于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加热使地幔驱动的岩浆增生到地壳中去。底侵作用及其热源可以驱动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并引起造山带地壳增厚和上隆,形成大陆裂陷盆地与变质核杂岩块断山岭的耦合。

盆山耦合是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首创的地质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但是中国地质学家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表明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张朝军,何登发,吴晓智,等.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1):46-58。

[2]周炎如,李相博,袁剑英.祁连—柴达木构造域盆地-造山带耦合构造体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5):387-390。

[3]余光明,王成善.西藏特提斯沉积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4]许效松,刘宝珺,牟传龙,等.中国西部三大海相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沉积-构造转换与生储岩[J].地质通报, 2004,23(11):1066-1073。

[5]刘和甫,汪泽成,熊保贤,等.中国中西部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J].地学前缘,2000,7(3):55-72。

[6]许靖华,孙枢,王清晨,等.中国大地构造相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55。

[7]罗建宁,彭勇民,潘桂棠.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C]∥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司、地质矿产部科技司编.地质科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67-175。

本文由张闻翔个人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