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性格分析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作者性格分析综述

四大名著的作者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或者说他是不是历代版本中的作者之一?但是可以确定他是一位狂傲不羁的文人,从人物塑造到文化的蕴含都透露出自己独到的想法。本文以文本为出发点,从作者对孙悟空人物的塑造、三界及儒释道文化的融合、以及崇洋媚外和爱国两种倾向综合三个角度对作者的性格给予阐释。

一、从孙悟空的塑造看作者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孙悟空是从集日月之精华,聚万物之灵气的仙石中幻化出来的,无父无母,这违背了传统伦理,也是作者狂傲性格的第一处体现。无论是泰山的“石敢当”文化、羌族的白石崇拜、西藏灵石崇拜、从春秋时代开始的赏石文化乃至孙悟空的出世都与石有一定的渊源。

出身的大不同,与孙悟空后来不同凡响的作为有直接的关系。作者赋予孙悟空灵石的精神蕴含,因此他既有神的灵性和悟性、石的固执又有超凡的智慧和才华。孙悟空拜了超然物外的菩提祖师为师,学了七十二般变化、使得筋斗云,更有着只身与天庭作对来追求自由的超前思想,反映出强烈的反抗思想和自我意识,面对艰难险阻保持着一种昂扬的意志。其叛逆和战斗精神是神石英雄反抗精神的发扬光大,同时蕴含着一种对神石崇拜求得保护的意识。这种叛逆的成功映射的是作者对孙悟空人物形象的赞扬和支持,也是小民意识对“救世圣主”的一种期盼。玉皇大帝对应到王朝社会中就是皇帝,作者敢于塑造这样差点颠覆统治者的泼猴,可以看出其性格的不凡。

二、从三界及儒释道文化的融合看作者

《西游记》的作者以俯视三界的气魄和融汇儒释道的独创性思维,来调侃三界的神灵鬼怪人畜。天庭中的神以及西方诸佛应该是庄重神圣的,作者却以一种颇有凡人味的描述方式来写他们,这是体现作者性格不羁的第二处。道教向来以太上老君或者三清为其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几乎在所有道教典籍中,玉帝都只不过是道教的四御之一,但是在《西游记》中老君却是玉帝手下的一位神仙。如来佛祖仍是佛教创始人。老君在《西游记》里法力不出色,甚至想用八卦炉烧死孙悟空时都反而赠了他一双火眼金睛。相比于如来佛祖一个五指山就讲孙悟空压了五百年,太上老君着实逊色不少。虽然天庭法力远不及西方如来,但是西方天竺

国的布雨却是由玉帝手下的龙王掌管的。三个人在书中的权利和地位与他们在书外的记录是不对等的,作者对道教、佛教似乎并不是十分尊崇,比如很匪夷所思的一幕就是当师徒四人到达天竺国后,金平府慈云寺和尚的说:“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佛祖脚下的和尚尚且如此,更不必说那些平民百姓。天竺国外郡凤仙郡,也是连年干旱后,受孙悟空救助才说:“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与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相比,天竺国的人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

除了上述的佛教、道教创始人地位的不同之外,作者还在书中体现了许多处了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有着佛教的名字、道教的教育思想和儒家的行为准则。樵夫告诉猴王:“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即寻,斜月三星即心,二者结合即为寻心之意,充分表明了三教合一。

三、从“崇拜洋媚外者”和爱国者身份冲突看作者

佛教的来源地是天竺国,即印度。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却是为了到印度去取佛经,大唐皇帝因曾到地狱中而饱受冤魂困扰,所以叫人去取佛经普度冤魂。面对大臣的阻拦,唐太宗一言以蔽之,坚决要把“洋文化”引进来。而如来佛祖更是直言:“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不仅将唐朝的人民辱骂一通,甚至连儒家文化都予以否定。实质上是作者借如来的口来表达自身的想法。

同时,作者又给予师徒四人大唐荣耀,主动承担取经重任时曾说:“贫僧不才,原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路途所到之处听说是从东土大唐而来的高僧,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妖神鬼怪大都表示尊重。经过的国家常常赞叹唐僧口中富饶的唐王朝,不少国王表示想与之结交的国家,例如女儿国国王。与此同时,到了西牛贺洲却发现这里也充斥着宿娼、饮酒、赌博、抢劫等种种罪恶,更有寇员外因送唐僧而被灭口。如果说这只是普通百姓,那么天竺国脚下的僧人见到唐僧竟倒身下拜,希望去中华地托生以及大雷音寺内阿傩、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二事可以见得西牛贺洲也非净土,进而推演出对唐朝的一种热爱。这种崇洋媚外和爱国的矛盾冲突是可以体现作者性格不凡的第三处。

在这一方面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入主中原后与本土文化的摩擦,不能避免文化有其劣根性,所以在吸收、传播从印度引进的佛经时,本土的中华文化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进行筛选,最后形成了适合在中华大地生存的印度文化。

四、总结

《西游记》的作者是个未知数,所以略去了有关作者的一部分,选择了更贴近文本的地方来进行综述。从以上三个方面综合来看,作者确实是一位(群)思想高度自由化的文人,不仅能刻画出各种神灵鬼怪的各自特点,还能将各有体系的儒释道文化孕育在文字之中,尽管对其各有隐含的批评。对诸神顶礼膜拜的人,也能在其中发现神也有其过失和不足,大大拉近了人神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内容对作者性格的推断对研究作者有其意义,西游系列不应该是凭一人之力完成的,但是我们通读的《西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磨灭的。

参考文献:

[1]曹炳建:《西游记》的作者是爱国者还是崇洋媚外者

[2]曹炳建:《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太上老君谁最大

[3]齐慧源:孙悟空形象与中国民间拜石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