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全世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并存两大核算 体系。
1993年后,联合国要求各国从1993年起各 国统一使用GDP指标,两大体系改为单一 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
1952年—1984年,中国采用的是MPS体系; 1985年—1992年,在中国,MPS和SNA两
4.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
主要问题是如何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国 民收入的调节功能。
从当前来看,调节和规范个人收入分配, 防止两极分化,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的工作:
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的收入; 4.调节过高的收入; 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等。
原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满足 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 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国民经济平 衡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手段:财政机制。
具体渠道有:国家预算(主要);劳务费 用;价格杠杆;银行信贷。
结果:形成派生收入,并最终归结为:积 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是以追求公平为原 则的。
五、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经济的两大核 算体系
(一)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为MPS
我国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前采 用的。它把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作为国民 收入的唯一来源。
(二)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为SNA
西方界定国民收入为全社会一切部门的工 资、利润、利息、租金(不包括间接税) 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本国内由本国居民与非本国居民和单位 投资所取得的收入总和。而GNP是本国居 民和单位在国内、外投资所取得的收入的 总和。
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投资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投资的收入)。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 劳务价值的总和,减去在这一生产过程中 所耗费的折旧后的余额。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三、决定分配关系的因素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分配的水平;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主
要是决定分配的原则和形式。
四、国民收入的会计结构或帐户体系:反 映国民收入的五个指标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 总值(GDP)
1.国民生产总值(GNP):或称“国民生产 毛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国民 和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之所以 称之为“总值”或“毛值”,是因为它未 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本的折旧费。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wk.baidu.com益蔚然成风。
市场进行第一次分配,是以追求效率为原 则的。
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结果:形成三种原始收入:物质生产部门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企业或集体的收入;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二次分配)
定义: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初次分配的 基础上进行的分配。
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是以追求公平为原 则的。
1.改革之初,经济学界多数人认为,投资率以 32%左右为宜。但实际上,除少数年份我外,中 国的资本形成率都在34%以上。20世纪90年代则 在37%以上。进入21世纪后还在上升,均在40% 以上。
2.这样高的投资率必然把最终消费压到了 底线,使得扩大消费和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成了空话。
3.有学者建议从2005年开始,投资率不应 超过38%,最好为36%左右,并提高居民 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
八、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
.效率优先(市场机制配置),兼顾公平 (国家宏观调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九、中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一)高度重视研究和调整国民财富的初次分配:
即从源头上贯彻五个统筹方针,认真研究和把握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它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 比例关系的关键。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三)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厉以宁):捐献 等。
社会进行第三次分配,是以公民自愿为原 则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
七、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及份额
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受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故其国民收入的分 配反映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分配的份额上, NI的大部分被资产阶级获得,小部分归无产阶级。 在社会主义社会,NI的绝大部分归劳动者共同占 有,国民收入的分配从属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
种核算体系并存; 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正式取消MPS,采
用SNA体系,实现了与国际通用核算体系 的接轨。
六、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现代社会的三 种收入分配机制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一次分 配)
定义: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在与物质生产 有直接联系的各部门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
不同所有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如 国企:税金、利润;工资;企业盈利。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全世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并存两大核算 体系。
1993年后,联合国要求各国从1993年起各 国统一使用GDP指标,两大体系改为单一 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
1952年—1984年,中国采用的是MPS体系; 1985年—1992年,在中国,MPS和SNA两
4.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
主要问题是如何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国 民收入的调节功能。
从当前来看,调节和规范个人收入分配, 防止两极分化,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的工作:
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的收入; 4.调节过高的收入; 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等。
原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满足 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 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国民经济平 衡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手段:财政机制。
具体渠道有:国家预算(主要);劳务费 用;价格杠杆;银行信贷。
结果:形成派生收入,并最终归结为:积 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是以追求公平为原 则的。
五、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经济的两大核 算体系
(一)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为MPS
我国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前采 用的。它把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作为国民 收入的唯一来源。
(二)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为SNA
西方界定国民收入为全社会一切部门的工 资、利润、利息、租金(不包括间接税) 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本国内由本国居民与非本国居民和单位 投资所取得的收入总和。而GNP是本国居 民和单位在国内、外投资所取得的收入的 总和。
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投资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投资的收入)。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 劳务价值的总和,减去在这一生产过程中 所耗费的折旧后的余额。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三、决定分配关系的因素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分配的水平;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主
要是决定分配的原则和形式。
四、国民收入的会计结构或帐户体系:反 映国民收入的五个指标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 总值(GDP)
1.国民生产总值(GNP):或称“国民生产 毛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国民 和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之所以 称之为“总值”或“毛值”,是因为它未 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本的折旧费。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wk.baidu.com益蔚然成风。
市场进行第一次分配,是以追求效率为原 则的。
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结果:形成三种原始收入:物质生产部门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企业或集体的收入;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二次分配)
定义: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初次分配的 基础上进行的分配。
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是以追求公平为原 则的。
1.改革之初,经济学界多数人认为,投资率以 32%左右为宜。但实际上,除少数年份我外,中 国的资本形成率都在34%以上。20世纪90年代则 在37%以上。进入21世纪后还在上升,均在40% 以上。
2.这样高的投资率必然把最终消费压到了 底线,使得扩大消费和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成了空话。
3.有学者建议从2005年开始,投资率不应 超过38%,最好为36%左右,并提高居民 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
八、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
.效率优先(市场机制配置),兼顾公平 (国家宏观调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九、中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一)高度重视研究和调整国民财富的初次分配:
即从源头上贯彻五个统筹方针,认真研究和把握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它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 比例关系的关键。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三)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厉以宁):捐献 等。
社会进行第三次分配,是以公民自愿为原 则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
七、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及份额
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受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故其国民收入的分 配反映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分配的份额上, NI的大部分被资产阶级获得,小部分归无产阶级。 在社会主义社会,NI的绝大部分归劳动者共同占 有,国民收入的分配从属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
种核算体系并存; 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正式取消MPS,采
用SNA体系,实现了与国际通用核算体系 的接轨。
六、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现代社会的三 种收入分配机制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一次分 配)
定义: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在与物质生产 有直接联系的各部门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
不同所有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如 国企:税金、利润;工资;企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