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

一、农村社会学定义

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

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

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

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

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

找到第三条路。

2、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

抗战以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知识分子用教育、科学、文化和实业救国的一次大规模实验,历时不长,但具有一定的意义。

代表人:晏阳初、梁漱溟

3、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性

不发动群众;

不想持久、深入的工作;

忽视了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a?a依靠当时政权力量用和平办法谋求中国根本问题的解决的改良主义是注定失败的。

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

晏阳初的观点

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其根本是人的问题。“愚、贫、弱、私”

是中国人的四大病根。

愚指大多数农民不但缺乏知识,而且简直是目不识丁;贫指农民的生活简直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弱指大多数农民是病夫,根本谈不到科学治疗、公共卫生;私指农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训练。

晏阳初的观点:

要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解决愚的问题;以生计教育解决贫的问题;以卫生教育解决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解决私的问题。

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

西方是一个“个人本位,阶级分立”的社会;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

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

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论:

强调世界观对调查过程的决定作用;

强调调查者本身态度对调查的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方法上,提出要有明确的调查纲目和调查方案;在运用正确的统计和调查指标、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如何开调查会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

名词解释:农民

简答:1.简述农民的产生 2.当代农民的特征。

论述:当代中国农民问题分析。

一、农民的定义

1、农民:

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人。

2、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理或纯地域划分的人口学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相当于人口统计上的“农村人口”。

二、农民的产生

⒈农业的产生是农民产生的前提

农业的含义

?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有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

作为一个群体的农民的产生,定居、从事农业等应是必须的前提。

有了农业的产生还不一定有农民,因为农民是一种有相比的职业。

⒉社会分工与农民的职业性特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三、当代农民的特征

1、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当代农民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

2、从经济地位上看,农民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3、从农民的生活状况来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4、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

5、从农民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

6、从农民的思想观念来看,农民的价值观念(包括是非观、荣誉观、金钱观、婚育观、择业观等)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正在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的支配和制约着农民的言行。

四、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

1、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

8亿农民在19亿亩土地上做文章,不搞特色不行,特色多了也不行,特色只能是一部分,大部分农业现在没有出路。我的观点就是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以前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现在的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没有就业就没有出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

农民的问题过去是土地问题,而现在是就业问题。——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温铁军

农民问题,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

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樊纲

2、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人权问题

增收,到哪去增?减负,谁去减负?裁机构,人往哪安?费改税,谁补窟窿?结构调整,启动资金安在?国民待遇,农民冒充老外?农不养政,几套班子谁养?村民自治,有何实质意义?发展小城镇,谁来投资建设?向农民还债,九亿人的债还得起吗?废户口制度,城市可愿承受?农民社保,保险基金何来?

如果解决的前提是:中央和省级财政不打算掏大把钞票,城市强势群体不打算为三农买单(而且还想继续从民工身上揩油),靠农村“吃饭财政”养活的大部分官员不打算另找饭碗,最要紧的,如果政治体制不打算彻底改革,农民仍然不能成为平等的公民,国家与农户的关系、农村政权的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没有彻底的改变,那么,所有的药方,到了农民农村农业那里,都会水土不服。

中国农村的三个世界,在中国内部,也存在着“三个世界”:大城市是第一世界,那里集中了主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资源,左右中国命运的精英人物在那里聚集、从全国搜集的大量的财富也在那里聚集,中小城市是第二世界,广大农村则是第三世界。作为中国之第三世界的农村基本上受“类殖民统治”,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弱势、文化上落后,其对城市的功用被定位为提供原材料和供应廉价劳动力。

温铁军先生曾写过一篇好文章叫《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问题》,其实同样可以说,土地有问题但不是土地问题,民工潮有问题但不是民工问题,?-?-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的大共同体本位传统加上改革前大共同体一元化体制对人的个性与公民权利的压抑使现代化受阻,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但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非种田人的问题。

中国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民问题。

第三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婚姻、择偶梯度、家庭结构、家庭功能

简答:简述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简述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特点。

论述:传统农村家庭有那些重要的功能?试联系实际谈谈当前农村家庭功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农村婚姻问题

一、婚姻(marriage)的含义(名词解释)

三种解释概括起来,婿于昏时娶妇,妇因婿而来,随之而定夫妻称谓,建立

两家姻亲亲属关系。因此,婚姻的概念产生于嫁娶婚以

后。即先有嫁娶,后有婚姻。婚姻专用于表示聘娶婚。

二、择偶(mate selection)

1.择偶梯度:指在择偶时,女性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则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的趋势。

关注被爱情遗忘的“他们”

?婚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女性的“梯级迁移”。婚姻挤压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婚姻“梯级迁移”的结果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就成为婚姻挤压的直接受害区。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教育发展缓慢,现在又面临“婚姻资源”的流失,出现“弱势累积”。

第二节农村家庭问题研究

一、农村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的含义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即家庭中成员的

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

二、农村家庭功能

1.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

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养老功能;教育功能;

祭祀功能;婚姻生活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2.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

建国以来农村家庭生产功能的变化

农村家庭的消费功能: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重心下移

3.农村家庭的生育功能

生育观念生育的数量要求生育的性别要求生育的质量要求

生育行为

4.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一)家庭是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的主体。

(二)家庭承担着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主要责任。

(三)家庭是农村老年人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如:婆媳关系建议

?给彼此留下自在的生活空间,适度的关心交流,保持一种亲近而不失客气的

关系。

换位思考。

?养老,顾名思义是指老年人的生活与生存问题。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因此养老的内容理所当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可概括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我国农村一直以来基本实行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家庭承担着养老的所有内容,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

?传统的生育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亲属文化的特色,推崇家族的利益绝对高于

个人的利益。首先,生育制度的首要内容是传宗接代,《礼记2婚义》中记载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被认为是婚姻的最高宗旨。

四、农村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建立阶段、扩展阶段、继续抚育阶段、收缩阶段、空巢阶段、消亡阶段

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的总体发展特点:

建立期由早变晚;扩展期由长变短;继续抚养期由短变长;空巢期从无变有并正在延长;家庭整个生命周期越来越长;家庭生命周期中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如:从家庭建立直接到家庭消亡的过程形式增多,数量增多。

第四章农村社会组织(上)

本章思考问题

?名词解释:社会组织、村民自治

?简答: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建国以来农村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趋势。

农村村民自治的推行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第一节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组织(名词解释)

社会组织是相对静态的组织实体和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特点

血缘、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纽带。

非正式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过程从根本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强大影响。

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通常用于具有大量的分工与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的组织。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法国人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向我们展现了法国农民从传统走向现代以

至消失的过程。而李培林教授《村落的终结》一书告诉了我们,村落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和社会关系网络,其终结过程要比农民的身份转变更加延迟和艰难。

三、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1.农村基层政治组织

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

特征:基础性、继承性、地域性、自治性

2.村民自治组织

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农村基层经济组织

类型:

农村社区与经济混合性经济组织,如乡镇供销合作社、农机站等。

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如乡、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农村基层事业组织

依据组织功能和性质划分: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组织、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组织、

农村基层科技事业组织、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组织、

农村基层体育事业组织。

农村基层事业组织

农村基层教育组织:普教组织、幼教组织、职业教育组织、成人教育组织。

基层科技组织,问题:人数少、待遇低、后顾之忧多、经费不足、队伍不稳。

文化组织: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设施少。

体育组织:问题组织不健全、管理弱交流少、人数相对较少、设施少。

5.农村基层群团组织

类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妇联等

新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协会、农会等

村民自己组织的群众组织,如红百理事会等。

特征: 群众性、中介性、自主性、开放性、民间性

6.农村基层宗族组织

?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同宗同族人组成的社会组织。

?主要宗族活动:续修族谱及联宗;建筑、修缮宗祠、宗庙;祭祀祖先;制定

族规;选举族长等负责人;操办红白喜事,举行节日活动;组织生产互助和扶贫济困。

7.农村基层宗教组织

?特点: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国际性

四、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将逐步向着以业缘关系为基础转化。

一向由行政指令干预的农村被组织状态将转变为逐步出现大量的自组织。由正式组织向大量存在非正式组织的格局转变。由传统组织向现代化组织转变。

第二节农村村民自治

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条件下,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对农村的严格控制开始松动,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国家权力上收至乡,乡政府是农村最低一级的政权机关,村级实行村民自治,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公社和生产大队那样的上下级关系了,而是一种新型的“乡政村治”关系格局。

一、村民自治的含义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自治,是自治组织依据法律独立自主的管理

本村的事物,使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村民自治需要处理的几类关系

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村民的关系

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

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第三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名词解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族组织

简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农村家族组织复兴的原因。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1.专业大户牵头型

2.龙头企业带动型

3.主导产品带动型

4.基地带动型

5.行业协会带动型

6.股份合作型

7.以政府为外在推动力量成立起来的“官民结合”型

第四节农村家族组织

一、农村家族的内涵

家族并不是一个凝固的、一成不变的概念。由于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几乎找不到以严密的组织形式、宗法制度的严格约束、有实质性的宗族活动及一定数量的宗族财产为其外显特征的宗族(家族)了,与此同时,随着姻亲关系地位的不断上升,它已经被真正纳入家族的范围,因此,家族的概念也应该发展,应包容姻亲关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是指以家庭为构成单位,以血缘和姻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社会群体。

三、农村家族复兴的原因分析

1、农村基层调控能力的弱化为家族复兴提供了发展空间

2、聚族而居为家族复兴创造了环境条件

3、家族观念的留存使家族复兴获得了心理基础

4、社会互助的需求是家族复兴的直接诱因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滑坡是家族复兴的文化背景

第五章农村社区发展与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社区社区发展农村社区

简答:农村社区有哪些特点?

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有哪些?

简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简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第一节农村社区发展

一、社区的含义

一般认为,社区(Community)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的。

中文“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一些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依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创的。

社区的含义

?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

2.这些人群程度不同的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

3.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二、农村社区的含义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三、农村社区的特点

1、社区大小:农村社区相对较小

2、人口密度:农村社区比较低

3、人口组合:农村社区多为同质性,比较简单

4、工作环境:农村多为户外

5、职业:农村多为农业,差异性小

6、技能:农村普通而有殊异

7、家庭人口:农村相对较多

8、家庭与工作场所:农村两者距离相对较近

9、社会接触:农村社区机会比较少而且多为直接

10、社会阶层:农村社区少

11、社会地位:农村多为先赋的,比较稳定

12、社会流动性:农村低,城市高

13、生活水平:农村低,城市高

14、机关团体:农村少而简单,城市多而庞大与复杂

15、教育娱乐机会:农村少,城市多

16、社会心理:农村富于迷信、保守,城市思想比较自由、易变

17、社会病态:农村少,城市社区多

18、社会控制:农村社区多依靠民俗、道德,城市多依靠法律

第二节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1.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手工劳动仍占不小比重。农业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粮食、肉类、水果等农产品的数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人均占有的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数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

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大

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是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

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29.2%,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5%。全国有30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约4600

万农民看不到电视。

4.农村安定和谐面临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不健全。

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还普遍失地农民不断增多,目前已有4000万。

农村社会治安不好,封建迷信等活动盛行,有的地方宗族、宗派势力问题突出

5.农民收入低、消费低

农民收入低、增长持续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农民购买力持续下降,农村消费不旺

工业生产力出现过剩与农村需求不足

6.国际经验借鉴

韩国的新村运动实践证明,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的拉大不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一定是一个必经阶段。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乡经济是可以同步提高的。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

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生活宽裕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

完善增收减负政策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3.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4.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能直接感观的表象化目标,村容整洁就

是要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

民生活条件。

村容整洁

村庄布局要合理

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

5.管理民主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简答: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背景是什么?

如何确定农村社会分层标准?

社会流动的分类。

社会流动的途径。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方法

分层方法二

社会分层的标准之一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的标准,则可以中国社会划分为新富阶层、中等收入者阶层、贫困者阶层三个阶层

新富阶层

由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三倍以上的家庭所组成的群体。

新富阶层的成员大约占农村社区总人口的10%左右,绝对数量达8000多万人。

新富阶层的特点

自身素质较高。他们中的大多数成员见多识广,或者拥有某项专业技术,或者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交往能力,其商品经济经营意识和环境适应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农民;

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其中经营工商服务业的个体户(含无照经营者)、私营企业主占相当大比例,职业分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拥有相对多的“关系”资源。财富和职业优势造就了这个阶层的成员交往面宽,交往层次高的特点。

中等收入者阶层

由不属于新富阶层的农村家庭中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左右以上的农村家庭所构成。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一个社会群体,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多。

根据富裕程度和收入水平,可细分为上中等收入者阶层、中中等收入者阶层、下中等收入者阶层。

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特点

?一是经济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或温饱有余;

?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维持生活;

?三是很少有高层次关系资源,来往多限于亲戚、乡邻之间;

?四是具有一定的商品经济意识,但还缺乏规模经营的能力、条件。

贫困者阶层

农村的贫困者阶层是由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下,生活难以自立的农民家庭和孤老、儿户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群体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5%左右。

贫困者阶层的基本特点

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

自身素质较低,基本上不具有现代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的经营能力,或者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久病、残疾。

三、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人们地位、位置的变化,具体说,它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

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

社会流动的分类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

?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

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代际流动: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升降‘

二、社会流动的途径

职业的改变;经济的成败;政治的成败;教育成就;权利的控制;婚姻途径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离土不离乡,实现职业间的流动,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离土又离乡,向城镇流动。这种流动途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伴随

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入而出现。流入城市的农民主要从事建筑、保姆、环卫、小商小贩等职业或成为企业的合同工、临时工。

?向发达农村地区流动。

向发达农村地区流动的流向

?流向是进入发达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从事工商业生产活动

?流向是到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郊区租种或承包当地农民不愿耕种的土地。

流向是聚集到城市郊区,从事个体加工或其它二、三产业的活动,这类流动的农民一般具有一技之长,因为在城区从事个体加工等活动受发展场地的限制或城区管理政策的束缚,才聚集到城市郊区的

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流动特点

1、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

2、绝大部分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暂时性与不彻底性。

3、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等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不少农民流动目的的明确性与流动趋向的盲目性同时并存。

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流动特点

1、就总体或平均值而论,农村社会成员的流动比率低于城市社会成员

2、就流动者个人而论,他们代内流动的平均次数低于城市社会成员

第七章农村社会问题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社会问题贫困

简答:简述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现阶段农村贫困的特征。

农村扶贫的阶段。

论述: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看法。

一、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

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

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

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二、社会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中产生和客观存在的,影响(或妨碍)社

会生活和社会机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解决,且需要和只有以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失调现象。

第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事实”。

第二、社会问题是一种“公共问题”。

第三、社会问题是需要“公众认定”。

第四、社会问题是一种借助社会力量、采取社会行动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

三、社会学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

作为过程的贫困研究;作为互动的贫困研究;作为行动的贫困研究作为过程的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是指以贫困自身的特征和机理为目的的研究。主要包括贫困定义、贫困类型及贫困发生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贫困特征和类型界定,贫困何以发生、何以再生,贫困的原因和机制,贫困缓解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构成了整个贫困研究的基础。

作为互动的贫困研究:

贫困作为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表现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群体未能分享主流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由于中国贫困是在两极分化的社会变迁格局中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的,它引发了作为互动的贫困研究,其中数量众多的文献集中讨论区域不平衡格局、贫富差距和发展主体。如何真扶贫?如何有效地扶贫?如何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在宏观利益格局中的处境等,这些都是学术领域关注的问题。

作为行动的贫困研究

作为行动的贫困研究,主要探讨扶贫体制、风险机制、扶贫制度创新的路径和规则。

四、现阶段农村贫困的特征。

1.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相对贫困有扩大趋势;

2.农村贫困人越来越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解决贫

困的难度越来越大;

3.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

4.“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五、农村扶贫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到1985年,主要措施是农村改革,这个阶段减得最多,从2.5亿减到1.25亿,在7年时间里减了一半。第二阶段从1986年开始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国务院扶贫办就是1986年成立的。第三阶段从1993年到2000年,称为“8000万扶贫计划的实施”。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执行的是“中国农村开发纲要”。

六、论述: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看法。

第八章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城市化逆城市化现代化

农村城市化的模式。

现代化的特征。.

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背景。

论述:试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模式选择与存在问题的看法。

一、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

转移,使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

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展的过程。

二、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

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

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三、现代化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整体进程,永远具有正向的矢

量演化,即在?°自然-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中,阶梯式地朝向一组

复杂的、具有空间边界约束的、纳入时代内容特征的、其相对目标集合

不断提升的、非线性的动态轨迹,其演化序列的极限追求即构成全人类

现代化的绝对理想终极。

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发展水平的标准,更是一个过程,即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各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不

等于西方化;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农村城市化的模式。

⒈小城镇论;⒉大城市论;⒊中等城市论;⒋多元模式论;5.区域现代化五、中国现代化的特征。

模仿性;长期性;不平衡性;二元结构呈稳定性;政府指导的重要性

制度背景

资源背景

社会资源人口众多等

自然资源环境总量多,人均少

六、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背景

国际背景历史背景制度背景资源背景

国际背景

中国现代化的国际背景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国际背景

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划分

七、论述:试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模式选择与存在问题的看法。

1、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特点是以集体企业为主

以中小城市为中心构成城镇群体,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一体的格局。

2、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家庭小工业。第二个特

点是专业大市场。第三个特点是形成了系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珠江三角洲模式。作为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模式,珠江三角洲模

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发挥本国、本地区优势,取得比较好的利益。二是积极创造外向型经济的前提条件,超前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比如电力、交通、通讯等,改善投资环境。

4、其他的模式:如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等,不管哪种模式,都受

特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任何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都不可能是普遍适用的

农村社会学 (2)

1、如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 答: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典型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福利化、大众传播和普及义务教育等。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全世界有些国家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接近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有些国家如英美已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理论与实践表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路径可以借鉴但不能等同或复制。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艰难探索,深感中国乡村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乡村建设的艰巨性。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国,不断思考国家与民族现代化的走向。那种现代化路线就是“道路通向城市”,“农民变市民”,现代化目标就是“把90%的农民市民化”,“剥夺农村甚至是消灭农村进而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方案并不适用于中国。我们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的时代,处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代,处在全球化及农产品武器化时代。农村和农业是城市和城市人的命根子,农村文明和农业文明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应该科学设定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线,需要在这样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下思考中国乡村的建设方向,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和创新乡村生活方式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而不是在单向度的“所谓现代化”过程中消灭乡村文明和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国不可能有13 亿人全盘城市化,甚至是6亿人真正城市化都是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已有的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用于指导今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建设,只能是误导。我们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指导实践的前进路线与现代化理论。 2、试论乡村社会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村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乡村社会建设涵盖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方面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首先,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必须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我国正面临四个不可逆转的状况:人口增长趋势不可逆转;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可逆转;全球化挑战不可逆转。中国人均耕地少,如果粮食严重短缺,必将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阔;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能以“丢弃农民”和农村衰落为代价,也不能让世界养活中国人。否则,就会与社会主义及其目标背离,动摇国家政权基础,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因此说,“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什么是城乡二元社会?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定义: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户籍制度的分割、就业制度的分割、教育制度的分割、金融制度的分割、保障制度的分割、土地制度的分割)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党的城乡政策有着内在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发展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共存、强迫种植制度)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 (二)分家析产继承制。(促使人口过密化) 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集体把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合法化,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消极的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人地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农村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类型 ?按社会关系涉及的领域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按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分一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三是群体与群体 ?根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社会学试题系列1

社会学试题系列1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 2.农村社区 3.社会分层 4.社会流动 5.观察法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 ) A.农村社会现代化 B.农村工业化 C.农村城市化 D.农村城镇化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业 B.农村 C.农民 D.农村社会关系 3.下列属于言心哲农村社会学著作的是( ) A.《农村自治》 B.《农村问题》 C.《农村政策》 D.《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分析》 4.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创办人是下列哪位?( ) A.梁漱溟 B.费孝通 C.晏阳初 D.邹平 5.1983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小城镇研讨会上,费孝通做了一个长篇发言,题目叫

做_____,他认为这是做一个“破题”工作。( ) A.《小城镇,大问题》 B.《小城镇,再探索》 C.《小城镇,苏北初探》 D.《小城镇,新开拓》 6.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制度是( ) A.教育制度 B.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C.就业分配制度 D.户籍制度 7.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称为(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下列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的是( ) A.基层党组织 B.乡镇办公室 C.乡镇派出所 D.村民委员会 9.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可将农村社区分为集村、散村和( ) A.集镇 B.集村 C.基层村 D.中心村 10._____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经济来源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 A.农村社会保险 B.农村社会救助 C.农村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11.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 A.管理约束 B.观念约束 C.经济约束 D.其他约束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一、总体要求 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 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章农民 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 2、农民的社会化 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1、农村的婚姻观 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 3、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 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 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 3、农村社会流动 第七章农村社区 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 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3、农村社会发展 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1、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 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 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 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 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 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 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 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 《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2020年1月全国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 ) 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 ) A.中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3.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召开于( ) A.1951年B.1957年 C.1964年D.1968年 4.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 A.迪尔凯姆B.赫伯特·斯宾塞 C.马克斯·韦伯D.巴特菲尔德 5.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是( ) A.包含关系B.重合关系 C.种属关系D.交叉关系 7.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8.我国农村人口现状的特点之一是( ) A.男性比例偏高B.女性比例偏高 C.机械增长过快D.自然死亡率偏高 9.家庭是社会的( ) 1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10.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B.对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D.一夫一妻家庭 11.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B.直系家庭 C.单亲家庭D.核心家庭 12.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13.兼具城乡两方面特点,起着城乡之间纽带、桥梁作用的社区是( ) A.散村B.集村 C.小城镇D.市辖区 14.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 ) A.社会分层B.社会流动 C.社会整合D.社会变迁 15.按照四分法,可以将文化划分为( ) A.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B.智能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C.认知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认知文化 16.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B.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D.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社会救助 17.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 A.社会行为B.社会规范 C.社会秩序D.社会稳定 1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 ) A.北美B.欧洲 C.日本D.中国 19.在社会发展理论流派中,现代化与社会成长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 ) 2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 (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0年10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1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C.社会群众组织 D.经济组织 11.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哪个阶层?( ) A.中小地主 B.自耕农 C.佃农 D.中农 12.农民社会流动处于B类的国家,其农民或农村人口一般保持在占总人口的( ) A.8-15% B.10-20% C.15-25% D.10-30% 13.贫困者阶层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 A.8%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14.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比较简单 B.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 C.生活节奏缓慢 D.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 15.贫困就其本质的含义来讲就是( ) 2

农村社会学概述

一、农村社会学概述 1、产生的社会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 (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 (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 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 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 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 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3、研究对象 (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 (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 (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 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 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 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 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 (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研究方法性质结果 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 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 6、乡村建设运动 定县模式邹平模式 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 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 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 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 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 二、农民、农业和农村 1、农民的定义 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 (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 *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 ?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 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 ?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 ?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 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 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 ?(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1、农民--从职业上讲是以土为谋生方式;从阶级上讲是“耕者有其田”的助人,解放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户籍上看是户籍在农村的农民。 2、农业--狭义上讲是指种植业,广义上讲是农、林、牧、副、渔,指通过劳动实现动物、植物在生产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3、农村--指以农业为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有同质性人口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4、补贴政策--广义上讲是指政府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性自己支持。狭义上讲是指对农业领域中某中农产品的生产、交换、贸易等或对居民的某些辅助性的财政资金支持。 5、农村经济--指以农民和农村组织作为农村市场额主体,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也、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6、农村经济制度--指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7、诱致性制度变迁--指人们争取获利机会,自发倡导与组织对现实制度安排的替换与变更。创造新的制度安排是人们在追求由于制度不均衡而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的制度变迁。 8、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安排。

9、土地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即在按照人口落实社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权,流转给经营组织经营,经营收入在扣除必要的集体积累以后按照社员的股份进行分配。 10、工业化--指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非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升高,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换的过程。 11、农村工业化--农业工业产值与就业上升,人口集中,城镇化,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力减少,非农劳动力增加;土地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就业结构变化,农民收入提高,导致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普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12、农民市民化--指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进农民工“个体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13、城市化--指农村人口与社会职能想城市集中,城市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扩张,最终城镇一体化的过程。 14、城镇化--指农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向城市形态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的过程。 15、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与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与过程。 16、人地关系--在基层上指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中层上指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综合上讲指人口与经济,

浙江省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 题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

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电大2011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村干班“开放专科”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 ?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 A 《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 《华南乡村生活》 C 《乡村社会学》 D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2. 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其领导者为 ()。 A. 杨开道李景汉 B C.吴文藻费孝通 D 3. 在传统乡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 A.农田种植 B C.乡村畜牧 D. 这种现象称之为()。 A.角色扮演 B .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 .角色冲突 5 .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 ()。 A .自然性 B .直接性 C.互动性 D. 社会性 6. 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家庭 B. 邻里 C .家族 D. 民间会社 7. 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 A .山东 B .安徽 C.河南 D .四川 8. 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 A .家长制 B .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 科层制 9.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李景汉吴文藻 .梁漱溟晏阳初 ()。 .农田养殖 乡村特种种植 4 .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 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 难以协调,

农村社会学试题(优.选)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农村社会学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解决的办法是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邹平实验县。 二、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费孝通。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第二步是比较研究。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1.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展的比较研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模式”“民权模式”。 3.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1.晏阳初认为农民的四大根本性缺陷是“愚贫弱私”,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以生计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2.费孝通认为农民的特性首先是“乡土性”,这里主要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是世代定居于一处,流动小,使得区域血缘化,“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第三是自我主义。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 五、二元结构 1.二元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其主要意思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这样两类差别很大的经济部门:一类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生存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类则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制度化了的。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多达十四项,有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等等。在这些制度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制度,其中核心是户籍制度。 其次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逐渐失去了自由支配生产成果的权力,只能将粮食售给国家,他们也只能从国家指定的价格中实现劳动成果的价值,长此以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就产生了。 第三是就业分配制度。二元结构的种种制度,不仅束缚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延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六、分层制度 1.毛泽东关于社会分层的双重标准,既强调经济标准,也强调政治思想标准。 2.“红五类”和“黑五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分层标准更是成了区分人们层次类属的绝对尺度。前者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军属,后者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红五类”“黑五类”这些术语不仅仅是指划分这些成分的本人,这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分层不仅是一种政治分层,而且还是“血统论”分层方式。 3.社会界关于社会成员的分化有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种是运用职业标准来描述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