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赋-国立台湾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1-3. 在王侯身邊說故事的人
• 枚乘《七發》虛擬一篇醫生與病人的問答, 藉著吳客先向楚太子問診,然後逐步提出 不同的藥方,包括從事聽樂、飲食、馳騁 車馬、遊宴、田獵、觀濤等活動,來觀察 楚太子的反應,然而,只有末尾提出的各 家道術學說,才終於讓楚太子痊癒。
10
1-3. 在王侯身邊說故事的人
• 這是希望楚太子不要沉溺於享樂,應該剪 除種種嗜欲,尋求身體的平衡有節。這個 道理並不深奧,反而很簡單明瞭,楚太子 不可能不懂,那麼,吳客為什麼還需要不 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提出各種感官享樂來 進行測試呢?
15
• • •
1-5. 憑音達意與氣氛狀態


反覆傳授與背誦的記憶資料庫
一方面,它讓記憶循主線鋪展,方便講誦者當場串講, 比方以美味為主題,就從肉、魚、菜聯繫到飯、果等素 材。 二方面,當這種平行推衍的單元組合為聆聽 者所熟悉, 聽者被期待成為一個「知情者」,容易進入逐層推衍中 的反覆暗示,比如從烹煮的素材到提煉中和的品味,讓 聽者得以忽略過程中不完全聽懂、認得的一字、一物, 而順利掌握各單元組合後的整體主題。
8

1-3. 在王侯身邊說故事的人
• 從《周禮》、《國語》及《左傳》中的記載, 我們發現王侯身邊聚集著大夫、士、史官、 樂(工)這些人,他們有很豐富的人文知識, 孰悉歷史事件、四方風物、自然現象等等, 還懂得吟詩、誦賦,偶而也會機警的諷諫, 王侯可能接受勸諫,當然也喜歡聽到多采多 姿的歷史傳說,或他方異地的奇聞怪談。
13
1-4. 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聯想
• 伊尹在這番「滋味」說當中,並未明確指 出希望商湯理解的「道」,究竟是「仁義」 之道,或道家的「自然」之道,但是卻都 可以藉由滋味的「中和」體驗,暗示一種 天地萬物之間彼此相互成就、彼此成全所 獲得的美妙,就如同君王治理之道,也就 是融合天地、萬物與眾人而達到和諧狀態。
14
4
1-2. 如何讀/寫漢賦?
• 一定需要懂得每個字詞的意思嗎?一定要逐次把握每一 段的意旨嗎?如果不是每人手上都有一篇文章,那麼是 否更需要加強誦讀與聽聞?甚至我們可以假設,大賦是
否應該要召喚更多共同記憶,更多大家熟記在心的文字
段落?而我們因此是否就可以設想當時的君臣們,是多 麼博學多聞,而大賦又是如何契合一種當時的博學眼光? 而這樣博學雕藻的大賦就興盛於大一統的漢代,這種文 體究竟與當時的「天下」觀會有甚麼樣的關聯呢?
12
1-4. 欲望的聯想
• 從烹調的講究入手,每一項物品不再只是 個別地平行陳列,而是歷經滅除腥羶、沸 騰融合的過程,這一方面使得「味」不只 出自「物」本身,還牽涉烹煮必需的水、 火、木(所謂三材);另一方面,所以成 為「美味」,也不只是每一物所固有的單 一質性(如甘、酸、辛、肥、澹等),而 是透過水、火、木與物共同作用後的微妙 變化。
11
1-4. 欲望的聯想
• 《 呂氏春秋 》 的《本味》 篇記載, 伊尹正是 透過描摹天下的美味來打動商湯,包括「肉之 美者」、「魚之美者」、「菜之美者」、「和 (調味)之美者」、「飯之美者」、 「水之美 者」到「果之美者」,其中如「鰩」,形狀像 鯉魚,但是加上翅膀,「常從西海夜飛,游於 東海」,又如吃了之後可以解除疲勞、成仙不 死的崑崙之蘋、壽木之花、赤木與玄木之葉, 甚至還杜撰人所不知的水果「甘櫨」。
1-5. 憑音達意與氣氛狀態
• 這當然是迂迴的說話方式,臣子既不是直接講道理、提 原則,君王在狀態或情態的領會可能比單獨的字義或詞 意的理解來得重要。 從「美味」分成肉、魚、菜、和(調味)、 飯、水、果幾個段落。 將「嗜欲」分成聽樂、飲食、馳騁車馬、遊宴、田獵、 觀濤等不同面向。 將天子游獵分成水澤、山陵、宮觀、動植物、校獵馳射、 宴飲舞樂,以及最後節儉的反思。
7
1-3. 在王侯身邊說故事的人
• 西元前179年出生於蜀地的司馬相如,從小就 讀書學劍,文武兼備,更因為仰慕戰國時藺 相 如的智勇雙全,能夠憑藉辭令保全趙國,而與 秦國周旋,於是將小名「犬子」改為「相如」。
藺相如,是一個能夠周旋大國之間,以機智的 言詞化解紛爭危難的著名人物,先秦這類人物 不勝枚舉,如子產(?-前522年)、晏嬰(? ─前500年)、蘇秦(?─前317年)、張儀(? ─前310年)等。
3
1-2. 如何讀/寫漢賦?
• 漢代大賦最重要的作家司馬相如的名篇 ── 超過 3500 字的《子虛/上林賦》,除了長篇 大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充滿典故, 駢儷華詞,以及許多悅耳的重言疊字與複音 詞,查詢相關字詞就要花一番功夫,讓人不 禁好奇當時宮廷中的君王、大臣們,是如何 理解並欣賞這類大賦作品?
漢賦
古典抒情文學
第四講:嗜欲體驗與帝國想像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鄭毓瑜 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 3.0版授權釋出】
1
1-1. 漢代與漢大賦
• • 西漢、東漢相加總四百多年的歷史(公元前 206—公元220) 漢代是中國政治上統一之後,統治時間最長久 的朝代,在漢武帝鼎盛時期,府庫充實、 人才 輩出,向內削弱藩國、實施郡縣制,又向外伐 匈奴、通西域,不斷開疆闢地,如何維持一統 「天下」的局勢,因此成為漢武帝終生最重要 的議題。
5
1-3. 在王侯身邊說故事的人
• 沒有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

• •
沒有出現總集、別集的區分
沒有體裁上「詩」與「文」或「騷(或稱「辭」)」 與「賦」的區分 「文學」與經學、史學或諸子思想不須分別開 來。
6
1-3. 在王侯身邊說故事的人
• 《 子虛/上林賦 》其實不是以我們現在認定 的 「 賦」體來寫作,而是優 遊在還沒有嚴格 限制的書寫型態(而不是嚴格劃分的「文 體 」 )中,當然也可以說司馬相如的書寫其 實 是承接了先 秦各種各樣的口說或書寫型態 與 題 材 。漢大賦的源頭 ,可能是屈原 、宋玉 的楚辭類作品 ,也可能是源自於 戰國時代遊 說之士(Warring States traveling persuader)的 修辭技術。
2
1-2. 如何讀/寫漢賦?
• 公元前 141 年漢武帝即位時,還是以竹簡布帛 與毛筆刻刀為訊息記載與傳遞的主要工具,在 書寫工具的侷限下,西漢朝廷中竟然出現動輒 數千言的大賦,我們想像漢大賦作者,在下筆 前的思考、記憶與字句斟酌,是如何在心中一 次又一次的編織與重整,而閱讀者似乎也必須 事先具備某種程度的共識,否則難以在閱聽的 瞬間做出預期與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