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导学案

合集下载

导学案 7.2 欧姆定律(1)

导学案 7.2 欧姆定律(1)

第七章欧姆定律7.2 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对上一节课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总结。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电阻串联和并联后总电阻的认识及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串、并联电阻的关系时用到等效替代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姆定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难点:(1)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电阻串联和并联后总电阻的认识及简单计算(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板书设计:第二节欧姆定理及其应用一、欧姆定理: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电阻的串联与并联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导学过程课前预习自我检测:1、欧姆定律的内容:2、公式:课堂导学上一节课的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把上一节课的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即为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的内容:2、公式: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U——R——I———说明: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3、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1)、利用欧姆定律求电流:应用公式:例1:一条电阻丝的电阻是97Ω,接在220V的电压上,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2)、利用欧姆定律求电路的电压:由公式变形得例2、一个电熨斗的电阻是0.1KΩ,使用时流过的电流是2.1A,则加在电熨斗两端的电压是多少?(3)、利用欧姆定律求导体的电阻:由公式变形得例3、在一个电阻的两端加的电压是20V,用电流表测得流过它的电流是1A,,则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4、通过以上的简单电学题目的计算,提出以下要求:(1)、要画好电路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物理公式再数值计算,答题叙述要完整。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标要求】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素养】能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政治认同)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公共参与)【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难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主学习】——仔细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达成共识。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3.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情境探究】探究一:《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21世纪,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更要结合时代内涵扬其精华,让远古的思想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同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

当然,《道德经》里诸如“道法自然”“无为无执”等理论用在生命修养上是大智慧,但用于解决现实的、时代性的问题便不契合,这需要我们辩证地区分不同层面来看待。

分析材料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探究二:某村原是空心村,土地闲置多,村民收入低,村容村貌差,但是它与拥有5 000年历史的半汤农耕文化渊源深厚,农耕文化元素丰富。

该村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打出组合拳:成立合作社,让闲置土地成为花海;成立免费电商培训中心、农创基地,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充分利用农耕文化元素,辅之以现代元素改造村居,形成独特的村落景观文化;开发农耕工艺品,修改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建立二十四节气馆;等等。

这些措施使该村面貌一新,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7.2-1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导学案

7.2-1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导学案

自 导
主 学







C D B 2.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 ) A.温带水果之乡 B.鱼米之乡 C.亚热带动物王国 D革命旅游胜地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的特征是(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 C.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 D.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米以 4、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5、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墙体高、房顶坡度大是为了( ) A.通风防潮、利于排水 B.便于拆迁,适合游牧生活 C.防寒保温 D.房顶坡度大是为了防止冬天积雪过多 6、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同为什么我国江南是 “鱼米之乡” , 而阿拉伯半岛水资源匮乏( ) A.地形因素 B.海陆位置 C.洋流影响 D.纬度位置 7、临沂的小明同学来到“鱼米之乡”看到的景观是( ) A
《 7.2 鱼 米 之 乡 — 长 江 三 角 洲 》 第 一 课 时 导 学 案
学习 目标 重 点 难 点 1、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2、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巩固测评】 1.下列图片哪一张是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 )游地 区,濒临( )海和( )海,地 处江海交汇之地。 2. 长江三角洲包括( )市、 ( )省南部、( )省北部地区。 3.“鱼米之乡” 本区地势( ),河网( ), 湖泊星罗,盛产( ) (粮食作物), 也是我国重要的( )产区, 自古以 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 4.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 ( ) 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 ( )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 ( )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 ( )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 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合作探究】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 P52 书中图文材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 原发展的影响。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3、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变葫芦|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变葫芦|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变葫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掌握变葫芦的意义和性质。

2.能够观察分析图形并画出规律图形。

3.通过感知、比较、分类等方式,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辨识和掌握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推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观察图形并归纳规律。

2.通过图形分析,找出并列出数学结论。

3.输运用个体的感性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熟练掌握变葫芦的特性和相关命题。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形并分类,找出规律。

2.成组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团体活动,分析特定的问题,并构思解决方法。

3.教师引导法: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简要讲解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4.手抠法: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根据自己的认识手抠图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课程主题和对图形各项要素进行简要讲解,引起学生对于本新课学习的兴趣,为后续活动的展开打下基础。

2. 检查与巩固请学生根据上课所学两两配对排列几何图形。

3. 观察探究教师将变葫芦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差异。

之后,请学生同教师进行交流,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命题。

4. 个别探究引导学生做出不规则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等多种图形,进一步分析规律,探究命题真假性,达到深入思考问题的目的。

5. 小组合作请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特定不规则图形,通过总结提出规律,再将结果交给教师确认。

6. 课堂点拨针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和做的不足之处进行点拨,夯实知识结构,从而达成目标。

7. 扩展请学生自学扩展部分课本内容,究归纳总结。

学生详细探究变葫芦的本质和性质,以在巩固阶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2.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写出自己对变葫芦的理解。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变葫芦的命题,拓宽自己的思路。

六、学习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口头反馈和书面作业等多种途径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对变葫芦知识点掌握和理解情况有全面把握,并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为普及化的教育打下稳固基础。

《7.2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7.2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一首。

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

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

这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7.2 正负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7.2 正负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7.2 正负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正负数的概念2. 正负数的表示方法3. 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正负数的概念a.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楼层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正负数。

b. 讲解正负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正负数的表示方法a. 讲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如“ ”表示正数,“-”表示负数。

b.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正负数的书写规范。

(3)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a. 举例说明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表示温度、海拔等。

b. 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3. 练习与讨论(1)课堂练习a.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b. 讲解练习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分组讨论a. 让学生分组讨论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负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观察生活中正负数的应用,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正负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2 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

《7.2 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

太原市小店区一中课堂同步拓展高一物理
课堂同步拓展学案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1)知道万有引力存在于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知道其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完成了人类认识上的统一。

2.关键能力:(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学科素养:(1)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
(2)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
【学习任务】
已知:太阳质量为2.0×1030 kg,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为1.5×108 km,地球公转周期为365 d。

月球的质量为7.3×1022 kg,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3.84×105 km,月球公转周期为27.3 d。

地球的质量为6.0×1024 kg,地球半径取6.4×103 km,地面自由落体加速度为9.8 m/s2。

某人造地球卫星圆轨道半径为6.8×103 km,周期为5.56×103 s。

一、选择合适的数据,填写表格,分别计算地球、月球、人造地球卫星的k值。

二、根据计算结果猜想k 的表达式,并进行验证。

三、选择合适的数据,验证地面物体受到的引力和天体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力。

四、练习与应用
既然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他们不会吸在一起?我们通常分析物体的受力时是否需要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合理的数据,通过计算说明以上两个问题。

第- 1 -页共2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导学案(共1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种类及使用[教学重、难点、考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考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课前导学]1 、知识回顾(1)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的。

(3)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预习引导(1)预习课本中本节内容(2)预习配套练习中相关内容[课堂导学]一、课题引入联系实际想一想,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二、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一)、弹力活动1:(动手操作,观察现象)(1)用力弯直尺;(2)用力拉橡皮筋;(3)用力拉弹簧。

结论:(这些)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4)用力捏橡皮泥;(5)用力揉面团;结论:(这些)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6)将乒乓球分别压在橡皮泥上和弹簧上松手后观察现象;结论: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手,乒乓球仍静止;而压在弹簧上松手后,乒乓球会弹跳起来;而且弹簧的形变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弹跳的越高。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相互挤压;(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填一填:这种因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是从力产生的效果而加以区分的,从实质上说,其实质就是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活动2:认识弹簧测力计观察图7.2-2及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进位|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进位|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进位)|青岛版(五四学制)知识点总结在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时,当个位数相乘后的积大于10时,需要将结果分解并进位到十位数上,然后把个位和十位的结果累加得到最终结果。

例如,计算23 × 5的结果时,我们首先计算出3 × 5 = 15,然后将15分解成一个十位数和一个个位数,即1和5,将1进位到2,得到2 × 5 = 10。

最后,将10和5相加得到15,所以23 × 5 = 115。

相关技巧对于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算式,我们可以先将其中一个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然后将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结果。

例如,计算34 × 56的结果时,我们可以先将34中的3和4分别与56相乘,得到3 × 56 = 168和4 × 56 = 224。

然后将168和224相加得到392,即34× 56 = 392。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乘法运算时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效率。

练习题目1.计算52 × 6的结果。

2.计算48 × 7的结果。

3.计算77 × 8的结果。

4.计算63 × 9的结果。

5.计算83 × 4的结果。

6.计算95 × 3的结果。

常见错误在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1.没有按照十位数和个位数分别计算乘积,而是直接进行乘积运算。

2.计算时没有将进位的结果累加到十位数上。

3.没有仔细检查计算结果,导致出现计算错误。

总结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进位)时,我们需要掌握将个位数相乘后的结果进行进位的方法,以及通过分解两位数相乘的算式来减少计算工作量的技巧。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细节,例如检查计算结果和按照十位数和个位数分别计算乘积等。

通过不断练习和巩固,相信大家都可以掌握这一知识点,并取得好的成绩。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认识垂直|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认识垂直|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认识垂直|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垂直;2.学会如何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垂直;3.掌握绘制垂线的方法;4.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垂直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垂直;2.两条线段垂直的判断方法;3.绘制垂线的方法;4.垂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习重点1.两条线段垂直的判断方法;2.绘制垂线的方法。

四、学习难点1.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垂直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问题引入老师出示一张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这张图中的两条线段有什么特别之处?”2. 认识垂直老师解释垂直的概念:“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并且彼此互相垂直的状态,我们把它称为垂直。

”3. 两条线段垂直的判断方法老师教授如何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垂直:•方法1:通过两条线段的斜率来判断。

如果两条线段的斜率乘积为-1,则两条线段垂直;•方法2:通过两条线段的端点坐标来计算两条线段的斜率,如果斜率相乘为-1,则两条线段垂直;•方法3:两条线段中有一条是水平线,而另一条是竖直线,那么这两条线段垂直。

4. 绘制垂线的方法老师讲解绘制垂线的方法:•方法1:利用圆规和尺子绘制垂线;•方法2:利用垂直的性质,在已知的线段上绘制垂线。

5. 垂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垂直在生活中和实际问题中有什么应用。

六、课堂练习1. 判断垂直给出两组线段,让学生自行判断这两组线段是否垂直。

1. 线段AB:(2, 3)到(5, 7),线段CD:(4, 2)到(1, 6)。

2. 线段EF:(-1, -1)到(4, 3),线段GH:(2, 4)到(-3, -2)。

2. 绘制垂线给出一组线段和一个点P,让学生在线段上绘制从点P开始的垂线。

线段AB:(-1, 2)到(4, 6),点P:(3, 4)。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配套习题3-4页;2.思考垂直在生活中和实际问题中有哪些应用,写一篇相关的文字。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希望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垂直,掌握绘制垂线的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垂直的知识。

导学案 7.2弹力

导学案  7.2弹力

5.2 弹力学习目标1、在常见的力的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重难点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3、弹簧测力计原理。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巩固复习问题1:什么是力?问题2:用力拍桌子手有什么感觉?用力拉弹簧时有什么感觉?问题3:力的三要素有哪些?实验探究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话题研讨:我们用手按压桌子时桌子到底发生形变没有?归纳能力:交流合作与讨论活动一:观察弹簧测力计,说说它的构造。

并简单说明这些构造都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了解说说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利用什么测出力的大小?活动三按照书中第七页的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总结一下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归纳方法与总结弹力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2)正确使用方法P84:a、了解量程b、明确分度值。

C、校零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套靠在刻度盘上。

堂清1.用一跟头发栓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2.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3.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三题。

物理故事会罗伯特·胡克,又译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年7月18日-1703年3月3日),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

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也就是弹力定律)尽管胡克并不贫穷,但是他的日子过得实在不怎么样,晚年生活更是灾难性的。

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图形的初步知识7.2 线段、射线和直线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图形的初步知识7.2 线段、射线和直线导学案(含答案)

7.2 线段、射线和直线【要点预习】1.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表示:线段可以用表示它的的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表示. 射线可以用表示它的和射线上任意一点的两个字母来表示,表示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可以用它上面任意的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表示.2.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课前热身】1. 关于线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端点B.有两个以上的端点C.有两个端点D.没有端点答案:C2. 经过一点可画_____________条直线,经过两个点可画____________条直线.答案:无数一3. 绷紧的琴弦给我们以的形象.答案:线段4. 如图,线段AB上有一点C,则图中共有条线段.答案:3【讲练互动】【例1】观察如图,指出图形中有多少条线段,请用字母表示出来.答案:8条线段, 分别是AB, AD, DB, AC, AE, EC, DE, BC.【变式训练】1. 在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时,则有_________条线段,________条射线;有3个点时,则有_________条线段,________条射线;有n个点时,则有_________条线段,________条射线.答案:1 4 3 6 (n-1)+( n-2)+…2+1=()12n n-2n【例2】画出下列语句表达的图形:ECABD(1)点A 在直线a 上,点B 在直线a 外; (2)直线a 、b 、c 相交于点M ;(3)直线a 、b 相交于点A ,直线b 、c 相交于点B ,直线a 、c 相交于点C. 解:如图.【变式训练】2. 指出下列句子的错误,并加以改正:(1)如图①,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C ; (2)如图②,延长直线AB ,使它与直线CD 相交于P ; (3)如图③,延长射线OA ,使它和线段BC 相交于D.解:(1) 延长线段AB 方向错误. 应为: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C ; (2) 直线AB 不能延长. 应为: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P ;(3) 延长射线OA 方向错误,应为:反向延长射线OA, 使它和线段BC 相交于D.【同步测控】基础自测1. 手电筒发射出去的光线,给我们的形象似…………………………………………( )A. 线段B. 射线C. 直线D. 折线2. 下列图形中,能够相交的是…………………………………………………………( )OCABCBABD CPA① ② ③ C B AcbaM a(3)(2)(1)cb BA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B.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C. 直线是无限延长的D. 直线的长度大于射线的长度4.如图,请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直线AO, 直线BO;直线m, 直线n.5. 要在墙上钉一根水平方向的木条,至少需要_____个钉子,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6. 如图, 以A,B,C,D,E为端点,图中共有线段条.7. 如图,四点A.B.C.D,按照下列语句画出图形:(1) 画直线AB;(2) 画射线BD;(3) 连结BC;(4) 线段AC和线段DB相交于点O;(5) 反向延长线段BC至E.能力提升8.经过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 )A. 一条或三条B. 三条C. 两条D. 一条9.在同一个平面内,四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不能是(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10. 在同一平面上,1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分成211222++=个部分,2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222242++=个部分,3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233272++=个部分,那么第6题图BACEDDCB8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部分.11. 某种棒状材料经激光束照射就会被切断.现从A处发出6条激光束, 材料棒a与激光束在同一平面内(如图), 则材料棒a将被激光束截成多少段?a创新应用12.由梅州到广州的某一次列车,运行途中停靠的车站依次是:梅州——兴宁——华城——河源——惠州——东莞——广州,那么要为这次列车制作的火车票有……………()A.6种B.12种C.21种D.42种参考答案基础自测1. 手电筒发射出去的光线,给我们的形象似…………………………………………( )A. 线段B. 射线C. 直线D. 折线 答案:B2. 下列图形中,能够相交的是…………………………………………………………( )答案:D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B.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C. 直线是无限延长的D. 直线的长度大于射线的长度 答案:D4.如图,请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直线AO, 直线BO ;直线m, 直线n.5. 要在墙上钉一根水平方向的木条,至少需要_____个钉子,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6. 如图, 以A,B,C,D,E 为端点,图中共有线段 条.答案:97. 如图,四点 A.B.C.D ,按照下列语句画出图形:(1) 画直线 AB ;(2) 画射线 BD ;(3) 连结 BC ; (4) 线段 AC 和线段 DB 相交于点 O ; (5) 反向延长线段 BC 至 E. 解:如图.nmOB A第8题图B A CEDDCBOEDBA能力提升8.经过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 )A. 一条或三条B. 三条C. 两条D. 一条答案:A9.在同一个平面内,四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不能是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 答案:A10. 在同一平面上,1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分成211222++=个部分,2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222242++=个部分,3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233272++=个部分,那么8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 部分. 答案:3711. 某种棒状材料经激光束照射就会被切断.现从A 处发出6条激光束, 材料棒a 与激光束在同一平面内(如图), 则材料棒a 将被激光束截成多少段?解:这6束激光与材料棒有3个交点, 这3个交点把材料棒分成3段. 创新应用12.由梅州到广州的某一次列车,运行途中停靠的车站依次是:梅州——兴宁——华城——河源——惠州——东莞——广州,那么要为这次列车制作的火车票有……………( ) A.6种 B.12种 C.21种 D.42种解析:将这7个车站视作7个点, 问题可转化为求这7个点的线段条数的2倍(因为任意两个车站间必须准备2种不同的起点和终点的车票).答案:Da。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导学案7.2 服务社会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导学案7.2  服务社会

《道德与法治》导学案课题: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第二框服务社会课型:新授课班级:_____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第一步:学习目标——明确方向1.懂得服务社会能体现人生价值、促进自我发展。

2.知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3.具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4.树立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意识。

5.具有服务社会的情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全面发展自我。

第二步:预习导学——不看不讲活动一:【理清线索】1、服务社会的意义有哪些?2、如何理解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3、如何理解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4、我们应该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第三步:合作探究——不议不讲活动二:【疑难解答】参见课本《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

第四步:导学测评——不练不讲活动三:【梳理要点】1、从G20杭州峰会的“小青荷”到江苏发展大会的“小流苏”,青年志愿者们积极传递文明礼仪,制止不文明的行为。

该举动告诉我们要()A.学会亲近社会,自觉服务社会B.体验生活变化,领略现代文明C.提高文化素养,突出个人发展D.强调服务社会,不应获得回报2、2017年是雷锋同志因公殉职55周年,我们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学习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说明()A.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需要顾及个人利益B.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C.我们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杜会提供服务D.雷锋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3、2017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第十个年头,在十九大2300多名代表中,有5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他们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上述材料表明()①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③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一定有所提高④到农村当村官只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对农村现状的改变没有什么积极意义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4、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帮助了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完整版)7.2《弹力》导学案

(完整版)7.2《弹力》导学案

7.2《弹力》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服务器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大弹簧1根、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米尺1把、拉力器、铁架台器材:直尺、橡皮筋、橡皮泥,几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弹力(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演示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一把直尺,使它发生形变,撤去压力,直尺会;2、把橡皮筋拉长,松手后,橡皮筋会;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橡皮泥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失去外力后橡皮泥;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松手后纸。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以上现象的共同点是:;不同点是。

2、像直尺、橡皮筋、弹簧等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3、像橡皮泥一样,一旦受力变形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三)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我们的手都有受到力的感觉,这种力叫做。

弹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发生了。

小结: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吗?猜想: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

(四)课堂拓展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

1、观察、看课文,撑杆跳高等都要利用弹力。

2、拓展、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弹力的例子,如: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板跳水、蹦极等都利用了弹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用倒序相加法求和|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用倒序相加法求和|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 用倒序相加法求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倒序相加法求和的方法;
2.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倒序相加法的运用,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具体内容如下:
1.倒序相加法的定义和基本方法;
2.练习倒序相加法并运用到实战中。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倒序相加法的方法;
2.学会运用倒序相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
4.1 导入新知
1.通过口算题目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倒序相加法。

4.2 理论讲解
1.定义倒序相加法;
2.介绍倒序相加法的基本方法;
3.举例讲解倒序相加法的应用。

4.3 练习题讲解
1.通过练习题讲解倒序相加法;
2.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4 练习与巩固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倒序相加法的练习;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5 反思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

五、课后练习
1.完成课堂练习;
2.继续巩固倒序相加法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倒序相加法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导学案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2014年高中政治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3.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4、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使用说明】1.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第七课的第二框,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

2.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提升理解能力,为课上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3.在预习过程中熟记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重要性)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重点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2、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学习过程】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民族精神作为的结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

(2)特征:深厚的性、鲜明的。

(3)表现: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时期:(1)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内容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表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

哪些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怎样形成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典型例题1] 国庆群众游行中的“奋斗创业”、“众志成城”、“北京奥运”彩车方阵,分别展现中华民族在共和国建设阶段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奥运精神。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展示上述精神财富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③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④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易错点探究]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7.2 共建美好集体(导学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7.2 共建美好集体(导学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新七上导学案第14课时《共建美好集体》【学习目标】1.懂得如何实现集体的共同愿景。

2.正确认识集体中的合作与竞争。

3.懂得如何建设美好集体。

【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在美好集体中,我们能感受集体的,凝聚拼搏向上的,坚定自己的。

2.愿景是集体的精神,是推动集体发展的。

3.集体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集体的。

4.集体的发展既有赖于成员间的,也需要成员间的。

5.建设美好集体,需要我们坚持原则,发扬精神。

二、学习感悟1. 小组讨论:建设美好集体离不开你我他。

建设集体,人人有责。

大家共同讨论,制定出班级的美好愿景。

2.小组讨论:在班集体中,成员间既是团结合作的关系,也是竞争的关系。

那我们怎样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3.小组讨论:为了建设美好集体,我们应该怎么做?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自我检测】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载人航天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条船”的事业。

无数航天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不断铸就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

这表明()A.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B.集体是成员的简单相加C.美好集体是民主公正的D.集体成员之间和而不同2.【2024·福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使命,他们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快速成长为我军一支重要的空中力量。

由此可见,他们的快速成长得益于()①拥有辉煌的战绩②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③拥有共同的愿景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24·甘肃白银】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扎根大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不断升级完善文物的保护方法、技术,使敦煌石窟得到有效保护。

这样的团队()①拥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②充满着团队的协同与合作③凝聚着成员的才华和智慧④只看重集体的荣誉和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24·天津】“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可能性丨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可能性丨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7.2可能性引言在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可能性”这一概念,它是概率论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和不确定性有重要意义。

本导学案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可能性是描述事件发生不确定性的数值。

2. 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3. 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可能性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事件类型的判断: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

- 概率的计算与应用。

教学难点- 对可能性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概率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可能性的应用。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复习引入:回顾已学的概率基础知识,如随机事件、样本空间等。

2. 情景创设:通过抛硬币、掷骰子等简单游戏,让学生感受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存在。

第二阶段:新课讲解1. 概念讲解:介绍可能性的定义,解释“可能性”是描述事件发生不确定性的数值。

2. 事件分类:区分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并举例说明。

3. 概率计算:讲解如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强调概率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与应用1. 案例讲解:通过几个典型例题,展示如何应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彩票中奖的概率等。

3. 成果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阶段: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个别辅导: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第五阶段: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邀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弹力、力的测量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道弹力是物体的形变产生的。

2.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3.知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4.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学习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一、【预习导学】
1、弹簧受到拉力或压力而发生__________,在一定范围内,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__________越大。

2、在物理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3、如何使用测力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作弹簧测力计的材料主要是弹簧,而弹簧是由铁制成的还是用刚制成的?
【合作探究】
组内同学每人用测力计测量手边的一件学习用品,组内交流评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质疑探究】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观察什么?若指针不是指在零位置怎么办?
(3)在称量时应注意什么?
①所测的力能否超过它的量程?为什么?
②称量时,若弹簧秤与外壳发生摩擦,对称量结果有无影响?应该怎么办?
③若所使用的弹簧秤的弹簧不能自由伸缩了,还能用它继续称量吗?为什么?
【导学测评】
2.如图4所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测量范围是______,
指针所示被测物重力是_____N.
3.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在端点断裂了,小红把断裂的那一小段去掉,将剩余部分重新安排好,并校准零点,用这个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为测量值甲,与断裂前的测量值乙比较,甲_______乙.( > < = )
4、如下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挂在墙上,用F=490N的力拉另一端,弹簧伸长了20cm。

如果改为两个人分别拉弹簧的两端,把它也拉长了20cm,则每个人各自用的力F1= ,F2= 。

F F1
5.如图12-7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磁体,
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的A 端移到B
端的过程中,
能表示测力计示数与水平位置关系的是图12-8中的( )
【能力拓展】
1. 如右上图1测力计不小心被同学挂反了,在不挂重物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2N ,而挂上重物时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1.6N,则下面物体的拉力实际______N. 2.如右图用F=4N 的力拉弹簧测力计B ,然后用同样大小的力用弹簧测力计A 拉B,则弹簧测力计A 的示数______N,弹簧测力计B 的示数______N 。

课后反思
【使用说明】1、速读教材两遍,勾画出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再完成教材助读设计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
题,然后再读教材或者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

2、完成时间15分钟。

F 2 图12-7
图12-8 A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