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变形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利汽车变形记吉利汽车变形记
2018年04月18日
他再次震动了欧洲。
2018年2月24日,吉利控股集团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确认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将以90亿美元买入奔驰母公司股份,并一跃成为后者的最大股东。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戴姆勒,旗下拥有的奔驰轿车几乎世人皆知。
9年前,同样是他震动了欧洲。
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以吉利汽车为首的收购团队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这一被形容为“天仙配”的并购,最终在2010年8月2日落幕,吉利控股集团当天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吉利集团向福特公司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银行票据,余下资金在下半年陆续结清。这次彼时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画上了句号。
在开启收购沃尔沃的20年前,李书福的一句“名言”开始迅速传遍中国——“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据说他后来很想抹去这一痕迹。
时隔29年,李书福收购戴姆勒的初衷已经非常国际化:“要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低端之王为何低端之王为何要逆袭要逆袭要逆袭??
生于1963年的李书福,至今为止三分之二的生命都是用来折腾的。
从21岁起,高考无望的他就跟人合伙搞电冰箱配件厂,随后又开始捣鼓生产电冰箱;5年后年产值过千万,最终却又因没有生产资格而被迫关门。
之后,他搞过铝塑板、炒过房,直至1990年代初,他在深圳花6万元买了一辆中华汽车,凭着“轮子+沙发”的最初级认知,他雄心勃勃、跃跃欲试又要进入汽车领域。 但他的“汽车梦”却是从“曲线救国”与模仿开始的。
跟冰箱厂被迫关门一样,李书福也不可能获得造汽车的许可证,跟市里省里领导问了一圈,四处碰壁,所以他决定走迂回路线,先办摩托车厂;意外收获是,“在(对摩托车厂的)参观中,我发现制造摩托车原来如此简单,里面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他造车模仿的对象,则与其22年后入股的戴姆勒有深度关联。1996年,奔驰刚推出新车,李书福买了两辆;后来他又去一汽买了红旗汽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最后,他果真“照葫芦画瓢”造出一辆车。“玻璃钢的,红旗轿车的底盘、发动机,外观跟奔驰
E200一模一样!”李书福兴奋地开着这辆车上街兜风,不成想却受到了警告:没有生产许可证造出来的车是“犯法的”!
犯法的事肯定不能做啊,那么问题来了,到哪里去搞到许可证?
偶然跟人吃饭闲谈中,李书福得知四川德阳监狱下属一个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他急
急忙忙赶到德阳,很快就与其合资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改名为“吉利
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两年后,1998年8月8日,吉利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李书福专门精心策划了一个“下线仪式”。但当时这辆车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虽然发出去了700张邀请函,来捧场的只有一位副省长。“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
——聊以自慰的是,汽车到底是造出来了!
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李书福极为恳切地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不过,“失败的机会”也不是说有就可以有的。即便是第二年李书福就被《福布斯》
杂志评为2000年中国最富有的50人之一,那又怎么样?37岁的他不由得黯然伤神,甚至没有勇气拿起那张刊登《公告》的报纸——那上面并没有奇迹,更不会有“吉利”二字。
漫长的等待,或者说“漫长的考验”更准确些,直至2001年11月才告终结:在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夕,吉利豪情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这意味着:吉利集团成
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但是且慢高兴,有了资格,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考验仍会接踵而至:接下来,李
书福更头疼的是“低端问题”、廉价问题,登不了大雅之堂、被人冷嘲热讽,甚至陷入抄
袭与诉讼漩涡——这也是几乎所有民营企业早期崛起必然遭遇的问题。
彼时,李书福试图用廉价轿车敲开国内汽车市场的大门:吉利美日、吉利豪情的价格
都在3万多元;高档一点的“优利欧”售价也不过4万元。廉价问题也导致企业利润薄如
刀片;当时,吉利一位高管私下表示,卖一辆车利润不过三五百。
当然,超低价位引发同类车降价风潮,在意味着汽车不再是有钱人专属的同时,也让
李书福备受歧视——“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当时,山东一位销售
代理就抱怨说,提车的时候遭遇事故,此后不太敢卖吉利汽车。显然,国人更容易接受赛欧,其口号是“10万元的小别克”——重点是“别克”!
由于缺乏造车经验,模仿竞争对手或是直接针对竞争对手的做法,也不少见。2002年初,吉利宁波基地生产的“优利欧”汽车,名字就是李书福本人所取,意为“优于夏利与
赛欧”。——当然,频频陷入漩涡的不仅仅是吉利,比如比亚迪的某款车早期就模仿(也
有人称为“抄袭”)丰田的卡罗拉。
因此而时常陷入官司战,也一度让李书福大为挠头、郁闷不已。某次,李书福酒后嚎
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
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痛定思痛,据说从那时起,李书福就萌生了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念头。
这一次,他差不多经历了7年的漫长等待。
2007年初,李书福挖来曾任英国BP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BP集团财务与内控高级
顾问的张芃。6、7个月之后,他亲耳听到李书福说:“你应该看看沃尔沃这个公司,如果我们想并购的话,应该怎么做?”
“说句实话,刚开始我都是咯噔一下。”张芃曾如此表示,“(老板)还有这种想法?”
怀疑也好,认为老板开玩笑也好,两年后,李书福就开始动手了——他必须通过“天
仙配”式的并购,让吉利改头换面、血统高贵,“丑小鸭变身白天鹅”!
吉利变形记
吉利变形记
在决定收购沃尔沃之前,李书福手里也有牌,当然不是美日、豪情、优利欧,而是中
国汽车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他浸淫其间十余年所累积的资源及经验。
即便最初对此持怀疑态度的张芃,也逐渐意识到,李书福的设想,在战略上具有一定
合理性。
为此,吉利在美国聘请了顾问公司向福特表达购买沃尔沃的意愿,李书福也主动登门
拜访,一开始,福特对吉利抛来的橄榄枝没有任何表示。直到2009年年初,李书福收到
了福特的邀请,吉利的机会来了!
为此,吉利组建了专门团队负责沃尔沃收购项目。李书福甚至亲自出马,挖来时任菲
亚特集团中国区董事和副总裁、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CEO的沈晖。“有个大项目,你来
不来?”随后,他又挖来曾主持北汽引进奔驰的谈判并担任北京奔驰的高级执行副总裁、
北汽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时任华泰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童志远。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获得通过。10月28日,福特
宣布以吉利汽车为首的收购团队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
团队之外,收购资金也是大问题。这个热血沸腾的收购团队,最终感动了几乎所有人。李书福表示,吉利为沃尔沃轿车并购准备约27亿美元的资金,即18亿美元的收购资金加
上9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其中50%为中国内地融资所得,这中间吉利自有资金占了51%以上,其他来自国内银行;另外50%则来自海外市场,包括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地银行,而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此次收购提供了低息贷款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