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干旱与对策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成因及相应对策
一、引言
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
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
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面对如此极端的干旱,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应该致力于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为云南干旱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
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
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
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的省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自然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
气象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高压坝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最主要原因。
高压坝就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年~2006年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
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分,云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变暖迹象,而90年代后期的增温最明显,而滇中地区则是最近
10多年来全省增温最明显的地区。
另外,通过计算全球、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与云南四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与上述实际降水演变趋势基本一致。
1961年~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年~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在分别计算了这两个时期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后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
这些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证明,气温变暖让云南的降雨减少了。
气象局资料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云南省的气候变化同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
近百年来,全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非常明显:1920年
以前云南偏冷;1920年至1960年云南偏暖;1960年至1990年云南又转入一个偏冷时期;1990年以后云南进入另一个偏暖时期。
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
截至 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
同时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
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
另外,云南省近1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极端降水值有增强的趋势,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自然灾害增多,强度增强。
最显著的例子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2.连续三年降水量减少
在过去的三年里,云南省全省平均降水总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云南中东部地区更为严重。
云南省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约为1090毫米,即过去的3年里全省平均降水量总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
其中云南中东部地区更为严重,比如昆明3年的累积距平均为-943毫米,昆明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为1012毫米,即过去的3年里偏少的降水量接近一年的降水量。
入冬以来,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尤其是热带印度洋东部地区,该地区对流活动明显偏强,激发经向垂直异常环流,热带印度洋东部上升,其北
部的下沉支刚好位于我国云南地区上空。
从而使得该地区处于位势高度正距
平控制,对流活动偏弱,降水受到抑制。
即3年中云南降水偏少主要是雨季
降水偏少,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库塘难以有效蓄水。
2009年以来,云南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连续三年持续偏少,其中2009年和201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1961年以来的最少值和次少值。
云南有气象记录以来,曾经在1987—1989年出现过连续三年降水偏少的情况,但2009—2011年的三年累积降水距平为-530毫米,远远超过1987—1989年的三年累积降水距平-306毫米。
滇中及以东地区三年降水累积偏少幅度最大,如昆明三年降水的累积距平为-846毫米,而昆明多年平均的年降水为979毫米,即过去的三年里偏少了接近一年的降水量。
由于2009—2011年云南降水量累积偏少的程度为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三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缺墒严重、江河来水量减少、库塘蓄水量严重偏少,从而致使云南旱情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干旱不利影响呈累计增长,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程度历史罕见。
3.季节性干旱
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属季风气候。
由于是高原地形,省内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较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云南山多坡陡,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大。
特别是云南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全省129个县中,118个县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于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受季风气候影响,云南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每年85%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而11月到次年的4月是旱季,降水只占全年的15%左右,而且蒸发量大,很容易形成季节性干旱。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导致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也出现明显异常,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
四、人为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
1.生态水文系统遭到破坏
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内很多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广引进的单品种经济林,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明显,大面积引种经济林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
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物种引进管理方面的现状:对引进物种缺乏风险分析,生态意识淡薄的盲目引进,缺乏科学监管体系。
2.工程因素
1)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
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1/3。
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无雨补水,就会出现水资源紧缺,导致旱灾频发!云南省的一名水利专家表示,无论是水库还是各种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新建工程了,甚至对老的设施也缺乏维护甚至肆意破坏。
目前,历史欠债太多,农村地区须投资兴建水利设施以及整治病险水库的地方比比皆是,虽然近年来云南省也花费无数个亿进行了各种“润滇工程”、“扶贫工程”,甚至计划实施“滇中调水工程”等,但是这些工作要么还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落实不到位。
总而言之,每一场大旱都暴露出了当地政府工作中的许多问题,甚至责任。
传统上,云南省的城市饮用水主要靠水库供水,也有部分从各种河流中抽取,而广大农村地区基本都是靠各种山泉水和水井来解决,但是连续三的干旱已经使大部分泉水和水井干涸。
水库建设不够、蓄水不足,引水、提水设施缺乏、不配套,脆弱的水利基础设施让云南省政府在抗旱时有颇多掣肘。
因此,云南传统的饮水供水模式与落后的水利设施相冲突,再加之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了云南水资源利用,使干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减缓与控制。
2) 水利设施分布城乡不均
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
水利工程大多集中于云南的州市等城区附近。
城镇旱情不严重,州市城镇一般都有较好的水利设施,或者城区都离水库较近。
饮水、输水都相对便捷。
自建省以来,云南干旱的年份有50年,但工程性缺水的提法直到2010年1月全省抗旱座谈会上才提出。
当时形成的共识是:“抗旱重点在农村。
”全市共有1400多口水井,但分布在四个主城区的就有1100多口,而目前云南省有大中小型水库5572座,但其中需要修缮的水库就有3000多座。
专家表示,如果
这些水库都是健康的话,那么在水库下游、在群众饮水上、在农田灌溉上都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干旱形势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
云南大部分的河流上游都有水库调节,但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的乏善可陈、年久失修、久未更新,甚至有的小水库既没有地表河流也没有地下水汇入,仅靠积蓄雨水,储水能力极弱,已经出现了开裂等现象。
雨季时水一多就必须开闸,到了旱季却很容易见底,这些水库几乎没有调节河流水量的能力。
云南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
由于“人在高处住,河在低处流”的特点,山区百姓多“靠天喝水”。
但是,大部分的农村抽水设备简陋,资金匮乏,即便山下有河也做不到引水上山。
河流干涸后,打井也缺乏统一的勘测和规划。
在连续三年的旱灾中,云南所暴露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农村缺水、农业缺水
但到目前为止,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仅为108亿立方米,水库蓄水总库容不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年缺水总量达41亿立方左右。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340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7%。
全省还有近13座中型252座小(一)型水库和2868座小(二)性病险水库、98座中型病险水闸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急需进行除险加固。
本次西南地区大旱,暴露出云南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局面。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云南水资源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工程性缺水仍是云南主要的缺水形式。
3) 森林被破坏导致干旱
以前,山林茂密一直是云南省的最大特点,但是后来的许多经济活动使森林、树木遭了殃。
不仅是毁林开荒,老百姓生活需要燃料,糖厂等各种工业也
需要燃料,甚至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许多燃料都取自山上的树木。
云南不像其他地方经常存在冷热空气交汇式降雨,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能依靠森林式降雨,可以说原始森林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被破坏的必然结果是连续干旱。
森林的失去会导致几个问题:露裸的地表温差变化大(过冷过热),冷空气和热空气都是阻碍水汽输送的,导致大量水汽无法到达云南;没有森林,就没有大量的生物凝结核,水汽就没有办法凝结水汽超过饱和质量的重力降雨条件,因而没有办法降雨;露裸的地表升温快,水汽的饱和质量就更高,水汽凝结的质量更没办法超过饱和质量而降雨;没有森林,就没办法蓄水,导致雨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干旱就更严重,局部还会引起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
相对而言,沿海地区的降雨对森林依懒性要弱些,但沿海的森林却是直接影响整个内陆地区的降雨,因为大量的水汽要通过“森林媒介”来输送到内陆。
目前,以云南为中心点来观察周边省份及东南亚国家,生物与气象已经呈现出了相互影响的状况。
泰国的森林被严重破坏,也是云南干旱和泰国洪涝的一个很大原因。
森林被破坏,大量水汽会被阻沿海,会引起三种结果:一是沿海暴雨、台风、洪灾以及泥石流等灾害不可避免,没有森林蓄水暴雨过后也一样出现短期干旱,甚至洪水也造成泥土流失而荒漠化,以及海水倒灌后的土地盐碱化等灾害;二是沿海水汽无法大量送到内陆,造成内陆干旱和沙尘;三是水汽被迫改道,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三、相应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水利建设
供水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的基础,而云南农村的水利基础建设普遍滞后,农民的收成基本取决于天年的雨水多少,还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
因此,为解决干旱问题,应结合县情,水情,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旱地节水灌溉方法。
据普查情况显示,干旱让人们认识到了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云南也掀起水利建设高潮。
据悉,云南省的水利投资2009年时为101亿元,2010年达到150亿元,去年达到了201亿元,今年的投资计划达到240亿元。
从整体投资的情况来看,城区一般是使用大型水库,县区使用中型水库,而山区主要靠五小水利,从几年的干旱情况来看,山区的严重程度要比城区高,为此,3年来,小水窖的投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截至现在已达到了85万件,而到今年年底,有望超过120万件。
防缺水昆明欲打34口应急井计划
为确保昆明主城供水安全,解决市民喝水、用水问题,日前,昆明市政府制订完成了《昆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方案》,准备在昆明的4个水源地,计划打井34口,以每天5.05万立方米的供水量,确保昆明主城供水安全,这些地下水井在旱情缓解后,将立即实行关闭。
(二)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并减少单一品种的经济林面积
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开发,短时间内给山区带来一些效益,但由于过量开发,植被破坏,再加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桉树经济林,最终酿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严重下降的恶果,现在应加紧采取绿化荒山荒坡,实施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桉树林种植面积等措施,进行水生态修复,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绿色水库”里。
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制定政策,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
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
一是贯彻风险预防原则。
二是统一风险分析工作基本原则。
可以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
三是规范风险风析流程。
包括风险分析的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
四是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评估机构。
基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应当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立跨部门的风险分析专业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来物种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三)必须进入常态防御
虽然云南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了一些制度努力,例如昆明市已经出台了《气候变化与昆明气象防灾减灾对策》、《昆明市关于抗大旱保春耕促增收的指导意见》、《昆明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也在2010年3月宣布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但由于具体操作情况复杂,一时很难见到效果。
要想完全战胜自然是行不通的,但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实现防灾减灾。
对于目前干旱所引发的水资源缺乏问题,专业人士首先应该对政府和民众进行一些知识普及,然后更有效地组织开展工作。
”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稀缺原因”主要有五大内容:资源型、污染型、工程型、失误型和分配型,如果不弄清楚各地的实际情况,许多规划、应对工作将“可笑且无用”。
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除了要反对那些总是在灾难发生后才积极表现,并借机建功立业的‘灾难官员’和‘灾难政客’,更要把‘灾’和‘害’分开来对待分析,而不能混为一谈。
认真总结连续三年大旱中出现的教训,将对国家今后许多工作的立项、决策和监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加强宣传、提高意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民的责任,在我们共同经历着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时,更应看到灾难背后的警示。
应积极响应相关号召,将保护环境的口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五、抗旱与可持续发展
抗旱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灾难,也是全民族全人类共同要面对的自然课题。
如何在抗旱工作中正确总结,吸取经验,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为加强云南省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服务。
1、干旱虽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是在不利之中也蕴含着某些有利因素。
干旱年份通常光温条件有利,目前云南常用耕地中,未受旱面积仍占72.1%,需要加强这类田块的管理,增加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未受旱地丰收,轻旱地块获得较好收成,以此弥补重旱和绝收地块的损失。
2、重旱和绝收地块要提前做好大秋作物整地播种的准备,力争小春损失大秋补。
建议国家给予资助,引进和赶制一批玉米注水播种机,实施抗旱播种。
对于种子缺乏的地区,可从周边地区引进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云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要根据热量条件,选配适宜品种,切勿盲目引种。
3、重灾地区,农业损失由工副业和劳务输出弥补。
地方政府对于重灾区的劳务输出要优先安排,同时也要注意留有必要数量的劳动力,搞好大秋备耕。
劳务输入地要优先接纳重灾区的农民工。
4、人工增雨要抓住有利天气,但在空气十分干燥时不宜作业,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5、水肥优化配置才能发挥效应。
化肥在干旱土壤中施用效果会适得其反。
因此,当前有限的化肥应主要用于未受旱和轻旱地块,以及大秋作物的备耕,重旱地块不宜盲目施肥。
6、认真总结今年秋冬连旱的经验教训。
南方的季节性干旱不同于北方的常态干旱,要充分利用雨季的水资源来补偿旱季的不足。
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利用雨季蓄水。
农村要建设安全稳定的饮用水源,季节性干旱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应当开辟适量的地下水源,一旦发生地表水枯竭的情况及时启用。
7、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未来冬春干旱还有发展、加剧的可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应制定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调配和种植结构调整的中长期规划。
六、结束语
云南省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七彩云南的美称。
然而,云南省也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具体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保障经济的发展。
曾经的美丽山河而今变为干涸的固土,曾经富饶的大地而今满目疮痍。
我们不应再让这样的场景出现,不应再让这样在灾难发生,我们能做的或许看似微小,而他改变的,将是今后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