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许奕锋,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教授。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了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超级“梦之湾”,是党中央、
国务院立足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湖南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也是大湾区辐射的前沿阵地,“如何抢抓机遇,助推湖南高质量
发展”[1]
需要我们深入寻找到对接融入的技术路径,通过考虑对接融入的技术细节和技术过程,深入研究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并实现无缝融合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要领。
一、战略性融合,多维度协同对接
大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课题研究,从战
略层面制定专项政策,着力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助
推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国家在
物流枢纽布局、自贸区申报、
跨境电商等方面给予政策及项目支持。[2]这需要湖南能够积极立足区域内省区发展实际,对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从宏观层面研究制定着力加强高端人才资源合作与共
享,加强创新链资源协调和整合,
凝练设计重大科技项目等战略方案。
(一)积极抓紧规划协同
作为一项战略规划,需要就粤港澳大湾区事关
全局性的目标、方针、任务进行前瞻性谋划,立足全
局,着眼未来,从宏观上全面把握大方向、总目标,增强战略规划协同的预见性。我们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规划,结合湖南特质实现有机纳入其规划范围。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聘请或组织国际一流设计团队,在充分吸取东京大湾区、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等湾区建设经验基础上,对湖
南的对接融入进行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在总体规划
建设上形成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及方案设计。
(二)扎实推进政策协同
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协同,就需要考虑
区域内不同政策制定主体、不同政策措施、不同政策
目标等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作为一个综合网络式的政策体系,就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
人才、技术、资金、信息、
公共服务、外包、贸易管制、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法律法规、
策略性措施等方面措施和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引进、资金引
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项目标。给合粤港澳大湾区内各行政区域的相关政策,顶层谋划政策衔接与融合
问题。可以着手研究实施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
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类别作为引领[3],
湖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研究
许奕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摘要】湖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是粤港澳大湾区向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是大湾区辐射带动内地的前沿阵地。湖南须以高度的使命担当,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赢得开放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深入研究对接融入的技术路径、技术细节、技术过程、技术要领等,实现多层次融合以及多样化协同对接,不断深化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全面合作,以更高水平创新引领,必将推促湖南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发展战略;对接融入;系统性;技术路径;高质量发展【DOI 】10.3969/j.issn.1009-2293.2019.04.023【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9)04-0085-04
2019年第4期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扎实推进行政政策、人事政策、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体系的有序建构,不断优化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才环境。
(三)逐步实现管理协同
由于区域公共问题跨越了传统的自然地理界限和原有的行政区划范围,涉及多地和多个行政主体,属于典型的“复杂社会中的复杂问题”。[4]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总结、借鉴国外东京大湾区、纽约大湾区等处理区域公共问题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的灵活性管理体制,大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作。显然,要实现宏观战略层面的对接融入,就必须实现区域间的管理协同。比如探索建立共享融合机制,即按照多地联动、部门对接的原则,建立多层级的工作协调体系,实现省际区域之间的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比如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委员会,由中央牵头设立,区域内相关行政主体协商组建工作协调机构合作,负责协调区域内政府及其部门行动。还可以探索设立专门处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联合机构,针对特定区域内特定问题(如交通规划、空气质量控制、垃圾分类管理等)成立特定的专门联合机构。还可以前瞻性探索制定有约束力的区域协作规则,“可在国务院层面、在各部委的具体管理层面,形成要求各地参与区域协作的相关行政规则”[5],等等。
(四)稳步加强产业协同
就产业结构整体而言,湖南可以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大力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区域产业协作,通过完善配套条件积极主动承接大湾区外溢的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区域总部等新兴业态的梯度转移。以产业结构的主动调整来推动湖南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建立并完善“政策联动、物流联动、贸易联动、信息联动、科技联动、金融联动、人才联动”等联动发展机制,以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业、交通物流业、会展旅游业、临空服务业、高铁服务业等核心产业,着力拓展湖南的三个链条,即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实现湖南产业的升级改造和质优发展。
二、特色化融合,错位式协同对接
湖南毗邻广东,遥望港澳,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紧密的邻居,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6]此外,湖南还有着连接内陆腹地与华南经济圈的地缘特征,是外向型经济由沿海向内陆推进
的过渡地区。因此,我们既要以开放的视角从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省际区域协同合作,更要深度结合湖南区域特点从技术层面考量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层次协同体系。
(一)龙头牵引式对接
就整个湖南而言,长株潭是湖南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大型城市群,同时也是湖南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特别是长株潭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层面建设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其目标就是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其中,长沙高新区是全球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株洲高新区是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生产基地,湘潭高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可以积极发挥长株潭高新技术经济圈在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龙头效应。[7]
(二)政策体系对接
围绕长株潭的龙头优势,应该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诸如《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细则》等文件,同时推进自创区科技立法工作,出台诸如《长株潭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条例》等文件,以加快长株潭资助创新示范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衔接,推进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和创新工程的实施。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如制定产业税收增量分成机制,设立临空、科技、会展等产业扶持基金,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等,不断推进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制度的细化规范。[8]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城市,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中部地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首选区域。长沙可以研究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差异和互补之处,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加强交通物流缩短与粤港澳的物理空间距离。株洲是湖南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生产基地,在能源装备产业上也有很好的基础。株洲应充分发挥优势,可以从政策措施、优质服务、工作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经济对接工作,打造中国动力谷,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载体。[9]湘潭素有“小南京”之称,区位重要,是全国有名的工业重镇,可以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出台人才新政等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衡阳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