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鲀,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因为传播广泛,好多地方称之河豚,其实河豚为哺乳动物如长江白鳍豚,请加以区别。
类似于猫熊,错误的叫法接受度高之后便称之为熊猫。
)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
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
古时称“肺鱼”。
英文名:puffer fish 。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
中文学名
河豚鱼
拉丁学名
takifugu
别称
气泡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辐鳍鱼纲
目
鲀形目
科
鲀科
属
东方鲀属
分布区域
北纬45度至南纬45度之间的海水、淡水等水域
英文名
pufferfish, puffers
目录
1形态特征
2分布范围
3生活习性
▪ 洄游
▪ 食性
▪ 自卫
4物种分类
▪ 虫纹东方鲀
▪ 横纹东方鲀
▪ 铅点东方鲀
▪ 月腹刺鲀
▪ 红鳍东方鲀
▪ 暗纹东方鲀
▪ 刺鲀
▪ 绿河鲀
▪ 黑斑叉鼻鲀
▪ 星斑叉鼻鲀
▪ 白点叉鼻鲀
▪ 菲律宾叉鼻鲀
5体内毒素
▪ 历史记载
▪ 化学成分
▪ 有毒部位
▪ 临床症状
▪ 中毒诊断
▪ 中毒治疗
6食用方法
7河鲀史话
▪ 史料
▪ 严嵩吃河鲀的故事
8养殖技术
▪ 室内越冬技术
▪ 池塘育苗技术
▪ 疾病防治
9河鲀趣闻
▪ 有趣特点
▪ 献水草齿间传情
10区别河鲀
1形态特征编辑
河鲀图片集萃(20张)
河鲀具有众所皆知的圆滚滚身躯,一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达630mm以上。
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
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
因为牙齿和颌骨很坚硬,所以连极硬的贝壳也能咬碎。
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
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
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
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
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
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
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
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2分布范围编辑
河鲀
河鲀在我国资源极为丰富,年产量约达300~400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
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
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3生活习性编辑
洄游
河鲀(8张)
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
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
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
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
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食性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
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自卫
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
这样的体型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
相关图片(9张)
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
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
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
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
4物种分类编辑
虫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光滑无棘,体背面灰褐色,具虫纹状白色花纹,胸
斑小,其周围白色花斑状,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
全长30cm左右,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横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及体侧密布细小棘,体背深褐色,具多条细浅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
全长25cm,中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铅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体背黄褐色,具浅色小斑点,5~6条深褐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条黄色纵带。
全长25cm,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月腹刺鲀
鉴别特征: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强小棘,体背褐绿色,尾鳍灰褐色或黄色,月牙形。
全长达50cm,中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1]
红鳍东方鲀
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隶属于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因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带俗称“河鲀”,北方俗称艇巴,南方称之龟鱼。
红鳍东方鲀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
我国沿海共发现有17种东方鲀分布,红鳍东方鲀是个体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
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素有“鱼类之王”的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喜爱。
但河鲀系有毒鱼类,且毒素是一种很强烈的神经毒,其制剂在临床上前景广阔。
红鳍东方鲀属高蛋白、低脂肪性鱼类。
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而且河鲀鱼体内富含DHA、EPA和人体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
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锌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鱼和海参。
安全食用河鲀,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脑健脑、提高视力、抑制肿瘤等作用。
此外河鲀鱼还有健胃养胃功效,一般的胃病患者若每年能吃一定量的河鲀,不乏神奇而愈的先例。
暗纹东方鲀
暗纹东方鲀身体长椭圆形,前部钝园,渐向尾部狭小。
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领各具2个板状牙齿(同人的牙齿形状),唇发达,咬合力大,细裂,鳃孔小,侧位,为一弧形裂缝。
眼小,可闭合,侧上位。
鼻孔1对,显著。
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连。
无腹鳍,尾鳍平截,后端灰褐色。
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
其全身无鳞,头部、体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为倒钩刺。
体背及上侧部具灰揭色横带纹4~5条,下侧及腹部桔淡黄色至白色。
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
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
朝鲜也有分布。
江苏南通中洋集团养殖的中洋河鲀就是暗纹东方鲀。
刺鲀
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
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
游泳能力弱,遇敌时吸进空气或水,使腹部膨胀,皮肤上的刺都竖立起来,用以自卫。
有时遇到一大鱼袭击一群小刺鲀,它们全都竖起了刺并聚集成团,似一大刺球,使敌害望而生畏。
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
平时,刺鲀身上的硬刺平贴在它的身上,看起来与别的鱼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当它遇敌时,它立即大口吞进海水,强大的水压使全身胀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竖立起来,形成一个大刺球,让敌人无法下口。
体形比它稍大的鱼骤然看见到口的食物比自己还大,不落荒而逃才怪呢!刺鲀只有肝脏有剧毒。
绿河鲀
绿河鲀又叫潜水艇、金娃娃、狗头、鸡泡鱼,属于鲀科观赏鱼,可以叫做斑点-绿色-河鲀。
学名Tetraodon nigroviridis。
在野生环境中可以长到17CM,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长不到那么大,市场上出售的多在5CM左右,是热带观赏鱼中很受欢迎的鲀科观赏鱼,与河鲀属于一个品种,幼体无毒(约3cm左右),成体有毒
黑斑叉鼻鲀
黑斑叉鼻鲀(Arothron nigropunctatus),俗称狗头、污点河鲀,是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社会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星斑叉鼻鲀
又称模样河鲀,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
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西达红海西北端的苏伊士港、西南达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东经印度及马来半岛诸海、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台湾岛,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海洋底层鱼类。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
此种鱼有毒,主要生活区在珊瑚礁或岩礁的沙地上,在沙地挖凹窝栖息,单独出没,不会成群,最长可以达到120公分。
白点叉鼻鲀
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
分布于菲律宾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会群岛、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岛海等,属于暖水性鱼类。
其卵巢和肝脏有毒。
菲律宾叉鼻鲀
又称线纹叉鼻鲀,俗名黑线气规、条纹河鲀、规仔,为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
体呈圆筒形,被覆由鳞片特化的细棘;口小。
鱼体背部为淡黄或淡棕色,具8~20条深褐色纵纹;腹部乳白。
尾鳍圆形。
5体内毒素编辑
历史记载
中国很有所见解。
晋人左思《三都赋·吴都赋》便有“王鲔鯸鲐”之句,其注曰:“鯸鲐鱼
河鲀[2]
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嗜河鲀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太平广记》亦云:“鯸鲐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嘉靖江阴县志》在“鱼之属”中提到:“河鲀,……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
”《丹徒县志》称:“子与眼人知去之。
血藏脂内,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称,
食者必不肯弃。
苟治不法,则危矣。
”清代名医王士雄称:“其肝、子与血尤毒。
或云去此三物,洗之极净,食之无害。
”
化学成分
河鲀的“近亲”——刺鲀[3]
河鲀毒素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
其五千万分之一,就能在30分钟内麻醉神经,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5mg。
但是这种极强的毒素,能溶入水,易溶于稀醋酸中,240℃便开始炭化。
在弱碱溶液里(以4%氢氧化钠处理20分钟),马上就被破坏为葡萄糖化合物而失去毒性。
在100℃加热4小时或115℃加热3小时,或120℃加热30分钟,或200℃以上加热10分钟,便可使毒素完全
破坏,毒性消失。
[3]
药理作用
河鲀毒素有镇静、局麻、解痉等功效,能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缓解痉挛。
作为镇痛药可取代吗啡、阿托品等;作为麻醉药品,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3000多倍。
在国际市场上1克河鲀(俗称河豚鱼)毒素价值17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1万倍。
[4]
有毒部位
河豚(23张)
河鲀毒素所在部分和季节上的变化河鲀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
其包括:生殖腺、肝脏、肠胃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上变化而有差别,按长江河鲀和人工养殖河鲀的实例证明,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
养殖河鲀(2龄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鲀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
生殖腺就是卵巢及精巢。
卵巢含剧毒,为河鲀含毒量最大的强毒部分之一。
精巢是微毒或无毒;卵巢与精巢为长圆形,位于腹腔后部,肛门附近。
二者在生殖时期,易于辨别,睾丸为乳白色,卵巢为浅黄色;横断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状,而卵巢则呈颗粒状;但秋后因生殖期已过,卵巢与精巢皆呈萎缩,二者间较难辨别。
肝脏为一较大纵长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侧,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达肛门附近,呈
灰褐色,内侧具有一绿色的胆囊。
肝脏为河鲀剧毒部分,食河鲀时宜特别注意在食前务必剖除干净,人工养殖的可以通过油煎后食用。
皮肤和血液皮肤含毒量因河鲀种类而异,河鲀皮肤含毒量甚微或无毒。
血液特别是两块所谓脊血块即脾脏含有剧毒。
肠胃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气,使其膨大,胃之下为肠,肠在腹腔内作二回折即达肛门,胃和肠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脏小得多。
肌肉肌肉可视为无毒,所以只要挖去河鲀的内脏,再剥去皮,洗得干净,是不会有毒的。
但河鲀死后较久,内脏的毒素溶在体液中,时间一久,可以渗入肌肉,不可不防。
特别是制作鱼片(鱼生),用2%~5%碱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鲀的卵巢和肝脏为河鲀内脏中第二大剧毒脏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随季节上的变化而有差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到6~7月后,产卵期已过,卵巢萎缩,毒性亦减弱。
肝脏和卵巢相同,普遍亦为春季毒性较强。
此外,不同种类,其含毒量也不一致,而且即使同一种,有时含毒也不一致,一般雌的比雄的毒性强。
我们曾做过暗纹东方豚的毒性研究,取3龄(2冬龄)性成熟暗纹东方豚的卵巢、肌肉、精巢、肝脏,对小鼠进行毒性试验。
若按毒力1000鼠单位(即MU)即相当于有毒的河鲀脏器1g能使小白鼠1kg致死来推算,卵巢、肌肉、精巢的毒力分别小于:6.6MU、4.5MU、8.1MU。
0.0005克河鲀毒素足以使2斤重的小狗死亡,人食用后一旦中毒,毒性发作很快,且一般无法抢救。
河鲀鱼浑身是宝,就是河鲀毒素,在医疗临床上也具有广泛用途,可制成戒毒剂、麻醉剂、镇静剂等,还可用于癌症的介入治疗。
临床症状
河鲀[4]
潜伏期为0.5~3小时,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继而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口唇、舌尖、肢端及全身麻木、肢体无力。
眼睑不垂、共济失调、声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昏迷;最后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河鲀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较快,若8小时后未死亡者多能恢复。
中毒诊断
进食河鲀者出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河鲀中毒,毒素鉴定:取尿液5ml,注入雄蟾蜍腹腔内,0.5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为阳性。
中毒治疗
有人报道,早期立即使用L-半胱氨酸静注可迅速解毒,呼吸肌麻痹用人工呼吸器及气管切开;肌肉麻痹,成人肌注士的宁2~3ml/次,小儿酌减,应尽早使用皮质激素并可使用B族维生素。
6食用方法编辑
河鲀[2]
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含蛋白质甚高,营养丰富。
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
”食用河鲀肉,除品尝其鲜美外,还有降低血压,治腰腿酸软,恢复精力等功能。
食用河鲀,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鲜,加工处理要极为严格。
方法是沿脊骨剖开鱼体,将皮肤撕下,砍掉头,挖去内脏,将鱼肉在清水中反复洗涤,彻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
如果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便能逐渐渗入肌肉内。
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异。
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
肝脏也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
所以,每当春末夏初鲜食河鲀鱼时,应特别谨慎,必须选择鲜活鱼体,严格去除内脏,以免中毒。
一吨鲜河鲀肉出口价高达3千多美元。
在日本,每斤活鱼合人民币40多元且供不应求。
日本有关机构,为了满足日本人民对河鲀的需求,多次与我国有关方面协商,希望从中国进口河鲀鱼。
除鲜食外,它也可腌制、腌制成咸干品,食用更为安全。
腌制方法是:把洗净之鱼肉,加5~10%的盐腌渍,半月后出晒,如在腌制过程加入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等,能更有效地破坏河鲀毒素。
[2]
河鲀[1]
河鲀的毒素虽毒却是无价之宝,用极小剂量即可止痛,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药可卡因强16万倍;若制成强镇痛剂,对癌症病人止痛常有奇效。
它对皮肤痒、痒疹、疥疹、皮肤炎、气喘、百日咳、胃痉挛、破伤风痉挛、遗尿、阳痿等疾病,也均有显著疗效。
国际上“河鲀毒素”每克售价高达5万多美元,比黄金贵1000倍!另外,除鲀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肤提炼的止血粉,对大出血亦有特效。
用鱼籽同蜈蚣烧焦研末,调麻油后可搽治疥癣虫疮;用卵或肝焙干研末,调和麻油,外涂患处能治疮疖、无名肿毒、颈淋巴结核、乳腺癌。
若被刺毒鱼类刺伤,可用它的鱼血外涂患处。
在医药工业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炼鱼精蛋白、精氨酸和鱼素;它的卵巢、血液、内脏等,可提炼河鲀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胆可提制牛磺酸;皮可制成胶片。
总之,河鲀全身几乎无一废物,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利用。
[3]
7河鲀史话编辑
史料
河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六朝建都南京有关。
据史载,公元3世纪到6世纪末,三国东吴、东
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建都于建康( 今南京) ,这是一个经战国之后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
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鲀饮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兴起。
到了10~12世纪的宋代,文人志士纷纷修诗写词,才有河鲀的诸多精彩描述。
[3]
根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品尝过河鲀,知道它有大毒了。
200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属地,吴越盛产河鲀,吴王成就霸业后,河鲀被推崇为极品美食,吴王更将河鲀与美女西施相比,河鲀肝被称之为“西施肝”,河鲀精巢被称之为“西施乳”。
人们品尝河鲀的习俗比当今日本人还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品尝河鲀精巢时,对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美妙绝伦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有人联想起越国美女西施,于是“西施乳”就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宋代景祐五年( 公元1038年) ,著名诗人梅尧臣在范仲淹席上,当同僚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河鲀时,忍不住即兴作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鲀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李时珍在《本草集解》中还提到宋人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河鲀,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余守丹阳、宣城,见土人户户食之。
但用菘菜、蒌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见死者。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 毕30年功力,从上古炎黄帝至明代600余部巨著中悉心广搜穷揽,全面总结了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中国药物学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说:“据草创于大禹、成书于夏、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河鲀名铈鱼,吴人说它的血有毒,肝脏吃下去舌头就发麻,鱼子吃下去肚子发胀,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见东西了。
宋( 约968年) 人马志在《开宝本草》中说:河鲀,长江、淮河、黄河、海里面都有…”。
现如今的海安是最早食用河豚的地区,3000多年前的青墩见证了河豚的美味。
古往今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淮河、黄河的河道及入海口多次改变,黄河故道还遗留在江苏涟水等地;江苏的洪泽、淮阴、淮安、金湖、阜宁皆位于淮河下游,但人们在黄河、淮河中再也没有见到过河鲀。
据作者调查,现黄河流域和淮河两岸,根本就不认识河鲀也不会食用河鲀;而在苏北沿海一带和长江扬中下游两岸的人们普遍认识河鲀、嗜食河鲀,至今传承的河鲀饮食文化与苏东坡、梅尧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
从古人对河鲀分布、生态习性、外部形态、行为的描述来看,“拼死吃河鲀”中的河鲀,应该指的是春天从海洋进入长江下游行生殖洄游的暗纹东方鲀。
严嵩吃河鲀的故事
艇巴鱼是有毒性鱼类,其血液、内脏和卵巢都含有剧毒,误食艇巴而丧生的事时有发生,就是那些自恃的闯海人,因一时不慎,处理不当而中毒致死的也屡见不鲜。
因艇巴鱼毒还演绎出不少民间传奇。
明代世宗朝有个贪鄙奸横的权臣严嵩,80多岁的时候,从山东蓬莱纳一渔家少女为妾。
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严嵩,其下属独出心裁地为其婚宴策划出艇巴宴,以示献媚助兴,得到严嵩首肯,遂带上艇巴鱼,还有从山东雇佣的庖厨一起火速赴京。
为防万一,以年轻的岳父为担保一同前往。
婚庆那日,当朝重臣、达官贵人、地方要员等宾客云集,纷纷前来恭喜道贺,热闹非凡。
当最后一道香喷喷的清炖艇巴鱼端上桌时,垂涎欲滴的宾客争相为食,一眨眼工夫,一大盘艇巴鱼早已入口下肚了。
正当大家余兴未尽品评着艇巴鱼的美滋美味时,中间南侧靠窗一桌有一身穿长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徒然倒地,口冒白沫,浑身抽搐而不省人事。
“有人中毒了!”婚宴一派哗然、乱作一团。
严嵩爪牙直奔厨房捉拿厨子,可厨子一个也不见了,“岳父”也没了踪影。
慌乱中严嵩勃然大怒,责问小妾:“何以解毒?”
小妾说:“惟有黄汤。
”
严嵩问道:“何为黄汤?”
小妾说:“即粪水。
”
严嵩即刻下令去茅厕担来粪水。
为解毒活命,宾客们顾不上颜面尊严,人人端起碗,个个扬起脖,闭上眼将粪水喝下,哇哇地将抢食的艇巴鱼等食物全部呕吐出来,甚至五脏六腑都要倒出来,婚宴霎时臭气熏天,一片狼藉,一片哀鸣。
话说首次进京的乡下人,忙完了艇巴鱼这道菜,都跑到街口看光景溜街去了,他们被生擒回来。
正想问罪,此时那位倒地的仁兄苏醒过来,道出了事情的真象。
原来,席间书生外出小解,待他回来时艇巴鱼被一扫而光,就顿时生了大气,癫痫的老病复发……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黄汤”解鱼毒的故事(小说《三侠五义》中有相似的故事,即第四十三回翡翠瓶污羊脂玉秽太师口臭美妾身亡)。
河鲀鱼的有毒成分是河鲀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毒,人食入豚毒0.5~3mg就能致死。
河鲀的肝、脾、肾、卵巢、睾丸、眼球、皮肤及血液均有毒。
以卵、卵巢和肝脏最毒,肾、血液、
眼睛和皮肤次之。
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
亦均不能破坏毒素。
每年春季是河鲀鱼的产卵季节,这时鱼的毒性最强,所以,春天是河鲀鱼中毒的高发季节。
中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鲀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鲀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鲀鱼还是不吃为好。
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鲀,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鲀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8养殖技术编辑
室内越冬技术
多数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结束后就一直闲置。
河鲀越冬前,应首先检查设施是否完好,如水泵、阀门及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水池有无漏水,门窗、玻璃及屋顶能否密闭,尽量提高越冬温室的保温性能。
然后对整个进水系统用每立方米30g的漂白粉化水消毒。
2天后将漂白粉溶液放掉,冲洗后注水,为河鲀越冬作准备。
河鲀入越冬池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会加大管理费用,过晚河鲀易冻伤,且拉网操作及运输
都不方便。
根据经验,一般水温降至15~17℃时便可将河鲀拉网起捕入池。
河鲀有自残习
性,因而入池时应按规格分选、分养。
各越冬池的河鲀规格应尽量整齐。
河鲀室内放养密度因越冬条件、鱼体大小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换水条件好、设备配套的水池,每立方米可放养河鲀5~7kg。
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
河鲀入池后,水温在15~17℃时仍有摄食能力,应定时投喂。
进池初期先诱食,使河鲀形
成定点摄食的习惯。
投喂湿的颗粒饵料,现做现喂,日投喂量为河鲀体重的0.5%~3%,每
天投喂1~2次。
水温在12℃以下时,河鲀食量明显下降。
水温在10℃时,河鲀基本不再摄
食,这时要停止投饵。
投饵时应尽量使河鲀吃好,投饵结束后要及时捞出残饵,以防水质恶化。
可在饵料中加入少量维生素E和C,预防其患营养性疾病。
2.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最好是用消毒处理过的水。
水温适宜,河鲀尚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