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及其防治

摘要文章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出发,分析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通过建立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监测和防治体系、利用高校各种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干预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做好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

防治工作。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表现防治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features and syndroms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some main factors which induc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are analysed.also all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duce non-communicable are interfered and some measures are taken in universities to prevent and contro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through setting up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performance;prevent

随着我国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饮食的比重不断增加,体力活动减少,使高校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日益增大,发病隐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例迅速增多,消耗着大量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资源,给患者、家庭

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它的流行出现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年轻化、农村增幅高于城市的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由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病等组成的疾病,它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它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卫生部第3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表明,慢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中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慢病死亡率比国际水平明显偏高,心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

慢病的特点:发病隐匿,病程长,疗效差,不能自愈,且难以治愈。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知晓率和控制率难以提高。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目前已知慢病的危险因素的强度、水平处于不断上涨之中。治疗费用不堪重

负,仅1998年1年我国县及县以上医院住院费用中肿瘤为128亿元、循环系统疾病为97亿元、糖尿病为24亿元。2001年慢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1]。

慢病的表现: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职业、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慢病患者的表现也错综复杂,大多数以疲劳、乏力、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主;部分还可出现如头晕、腹痛、腹胀、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或易激惹、焦虑以及惊恐发作等情绪症状,或体重减轻、夜间盗汗、心律不规则、睡眠障碍、慢性咳嗽、气促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表现。慢病患者的体征不明显,大多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自觉偶有不适,医生物理检查仅可发现超重肥胖、血压正常或偏高,生化检查血糖、血脂异常,常在体检或临床检查中发现并确诊。

诱发慢病的危险因素

慢病的形成和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还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生物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有时相互伴发,多种因素长期相互影响[2]。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神经类型等,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生活方式: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不合理膳食,脂肪摄入过多,蔬菜、水果、纤维素摄人不足;长期久坐、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等。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重金属蓄积与职业危害等。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等。

其他因素:家族史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均有关。

慢病的防治

由于慢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只要人们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缓慢病的发生或发展[2]。

慢病的预防:由于慢病为个体化、终生性疾病,大量存在于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家属之中,这就需要以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针对各种不同人群,开展预防工作。①建立并完善高校慢病信息监测和防控体系:我国高校大多建有自成体系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和医疗机构(医院、卫生所、门诊部等),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因此,建立以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以校属医疗机构为依托、家庭为单位、医务人员为纽带的慢病防控体系;以校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门入户、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构成高校慢病防控信息监测体系和慢病防控的组织体系。校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定期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体检服务,及时记载并反馈体检结果,指导不同人群自觉开展慢病防控工作,营造慢病防控的社会氛围。②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慢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由于慢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确诊时患者常能自觉耐受,忽视治疗,这样既损害靶器官的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