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课件:第2部分 第7单元 第18讲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年) (1)内容 ①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 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1997 年) (1)内容 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历史性跨越 1.背景 (1)国际: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标志 (1)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 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个性化 食 1987 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及 风尚 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 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 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 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 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 义。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解读] (1)史料一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 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2.城市改革 (1)依据: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 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 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A.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B.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C.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 入”的政策只有特区才能实现,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的 改革问题,故 B 项错误;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引进外资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的形式,但比特区出现时间晚,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 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 D 项错误。]
(2)中共十四大 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
正确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召开成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
(1)邓小平南方谈话确认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而 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摘编自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 个阶段及各自的改革重点。
【提示】 材料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在 城市进行的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召 开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 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新体制”即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2.1979 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 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 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 人做加工厂。”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2)史料二说明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促进了浦东地区的经 济发展,而且成为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对外开放的标志。
[试答] (1)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 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探究 对外开放的进程 史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 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 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 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史料二 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7 家国家级要素市 场、130 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 000 多家贸易公司、30 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80 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 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 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并 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2)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 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3.初步建立 (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化、 衣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故 A 项正确;此时已经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故 B 项错 误;材料未涉及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中 粮食价格是政府定价而非市场定价,故 D 项错误。]
3.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开端:1978 年 12 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 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 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1979 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 18 种主要农产 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 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 部分加价 50%。这一举措(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4.到 1990 年底,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已由 1978 年的将近 400 种逐渐减少为 9 种;同时,将 850 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 变为市场调控。这表明我国( )
A.经济体制已明显转型 B.政府干预日趋过时 C.计划经济时代已终结 D.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百度文库
A [根据题中数据可知,1990 年与 1978 年相比,我国经济领域 中由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越来越少、由市场调控的生产资料种类越 来越多,这客观上体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 代特征,故 A 项正确。]
(6)宽领域:是指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 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展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 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以家国情怀感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 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 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 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1980 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 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相继,1988 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 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 5 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 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 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2)今日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 的象征。
新时期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 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 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掀起了开放 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沿海 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D [材料中某领导认为东风电视厂引进外国技术后就是为洋人 加工,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引进外国技术发展国内经济缺乏正确的认 识,保守的思想观念阻碍企业发展,因而需加强体制和观念的变革, 故 D 项正确。]
3.邓小平曾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 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 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直接 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
(4)开发浦东:1990 年 4 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格局 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的对外开放格局。 3.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经济体制改革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第七单元 新中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第18讲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知识 一遍过
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标志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 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