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马氏体与钢的淬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31
(4)存在先马氏体的组织转变
若在马氏体转变前奥氏体己预先部分地转变为 珠光体组织,将会使Ms点升高。 原因 -- 珠光体优先在奥氏体的富碳区形成,而剩 余的奥氏体则相对地属于贫破区,结果表现为 Ms 点升高。
若在马氏体转变前奥氏体已预先部分地转变 为贝氏体,将会使Ms点降低。
原因--贝氏体优先在奥氏体的贫碳区形成 (详见第 六章 ) ,而剩余的奥氏体则相对地属于富碳区,结 果表现为Ms点下降。
原因 -- 在{ 259 }γ马氏体的尖端有很高的应力 场,而这种爆发式转变行为是由一片马氏体的形 成在其尖端处的应力促进了另一片马氏体按别的 有利取向形成,即所谓“自促发”形核,导致出 现连锁反应态势,因此可以把这类转变的动力学 特点归结为自促发形核、爆发式长大。
上一页 下一页
32
5.4.3 马氏体转变动力学类型
1 变温(或降温)转变
(对大多数钢)
特点: (1)奥氏体过冷到 Ms点以 下,马氏体量随温度下 降而增加。 马氏体转变量只决定 于转变温度,而与保温 时间无关。 图5.17 连续冷却时马氏体转变
上一页 下一页
动力学曲线
33
( 2 )马氏体长大激活能小,一经形核则高速长 大;
可能有的三种不同的西山取向
下一页
6
上一页
K-S关系与西山关系对比
两者的晶面平行关系
相同;
晶向平行关系相差
5º16'。
图5.4 西山关系与K-S 关系的比较
上一页 下一页
7
2 惯习面
马氏体转变时,保持 新相和母相具有一定位向 关系的晶面称为惯习面。 它是一个无畸变、不发生 转动的平面。
图5.5 马氏体转变时的惯习面
上一页 下一页
15
5.2.3 蝶状马氏体(Fe-Ni及Fe-Ni-C合金) 5.2.4 薄板状马氏体(Fe-Ni及Fe-Ni-C合金) 5.2.5 密排六方马氏体(Fe-Mn及Fe-Cr-Ni等合金)
16
5.3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
5.3.1表面浮凸效应和 切变共格性
马氏体转变时在预先 磨光的表面上产生有 规则的表面浮凸。
上一页 下一页
9
5.2 马氏体的类型及组织形态
5.2.1 板条状(位错)马氏体
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
亚结构主要为位错
特征
晶体学位向关系符合K-S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10
图5.6 20CrMnTi钢的淬火组 织,板条马氏体
上一页 下一页
图5.7 板条马氏体显微组 织示意图
返 回
11
5.2.2
上பைடு நூலகம்页 下一页
30
(3) 奥氏体化条件
在完全奥氏体化的前提下,提高加热温度、延 长保温时间,将使MS点有所提高。 原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 A 均匀性和晶粒尺寸 ↑→A强度↓→M转变阻力↓→Ms点↑ 在不完全奥氏体化加热条件下,提高温度或延 长时间将使奥氏体中的碳及合金元素含量增加,导 致Ms点下降。
上一页 下一页
23
5.4 马氏体转变机理
5.4.1 马氏体转变的驱动力
马氏体相变驱动力是新相 马氏体 (α′) 与母相奥氏体 (γ) 的 化 学 自 由 能 差 ∆Gγ→α′=Gα′ -Gγ。
若发生马氏体相变,必须 使系统总的自由能变化 ∆Gγ→α' <0。即马氏体转 变时需要相当大的过冷度 ∆T=To-Ms。
第5章 马氏体与钢的淬火
5.1 马氏体的晶体学
5.2 马氏体的类型及组织形态
5.3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
5.4 马氏体转变机理
5.5 淬火时的奥氏体稳定化 5.6 淬火马氏体的性能及应用
1
第4章 马氏体与钢的淬火
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 却,抑制过冷奥氏体发生珠 光体和贝氏体等扩散型转变, 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 型相变叫做马氏体转变。 γ-Fe(C) →α'-Fe(C)
中脊面
惯习面即可以 是相界面,也可以 不是相界面。如果 惯析面不是奥氏体 和马氏体的相界面, 称为中脊面。
图5.11 马氏体转变时产生 表面浮凸示意图
上一页 下一页
19
5.3.2 无扩散性
马氏体转变只有 点阵改组而无成分的 改变。在马氏体相变 过程中原子是集体移 动的,它们之间的相 对位移不超过一个原 子间距。
上一页
Ar<10% Ar为30~50%
下一页
22
5.3.4 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在某些合金中奥氏体冷却时发生A→M, 而重新加热时马氏体又发生M→A,这种特点 称为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对钢来说,一般情况下观察不到马氏 体的逆转变,这是因为马氏体被加热时在温 度尚未到达 As 点的过程中即已发生分解 ( 回 火 ) ,因而不存在直接转变为奥氏体的可能 性。 As点-发生M→A逆转变时的开始温度。
26
(b) 合金元素
除 Al 、 Co 提高 Ms 点外,其余大多数合 金元素都不同程度地 降低Ms点。
图5. 16 合金元素对MS点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27
(2)应力和塑性变形
应力
拉应力→促进马氏体转变→Ms点↑
原因:马氏体比容大,转变时产生体积膨胀,因 而拉应力必然会促进马氏体形成,表现为使 Ms 点 升高。
Ms<0, Fe-Ni、Fe- Ni-C合金;
特点:
瞬间骤然发生马氏体大 量转变,伴有响声,并 释放出大量相变潜热, 使试样温度升高。
上一页
图5.19 爆发式转变时马氏体 转变量与温度的关系
下一页
38
马氏体的惯习面为 {259}γ,有明显的中脊,显 微组织呈“Z”字形。
经过爆发式转变后,随温度降低,又呈现为正常 的变温转变。
上一页 下一页
图5. 14 M和A的自由能 与温度的关系
24
新相与母相的化学自由能差: ∆Gγ→α′=-∆G体+(∆G表+∆G弹)
►当-∆G体 =(∆G表+∆G弹)
马氏体转变立即中止;
►当-∆G体>(∆G表+∆G弹)
转变又继续进行,直到终了(指再降温,转变也 不能进行)为止。
上一页
下一页
25
5.4.2 影响Ms点的因素
马氏体)。
含碳量>0.2%~1.9%-马氏体呈体心正方结构
马氏体的正方度 (c/a >1) 随碳含量的增加 而增大。
上一页 下一页
3
马氏体的晶格常数
c 0
a 0
c 1 a
α0为α-Fe的点阵常数,p为马氏体的碳含 量,α、β、γ为常数;α和β的数值表示碳在αFe点阵中引起局部畸变的程度。
上一页
下一页


4
5.1.2 马氏体的取向关系与惯习面
1 马氏体与母相间的位向关系
K-S关系(库尔久莫夫和萨
克斯关系) {110}α´∥{111}γ <111>α´∥<110>γ
在 { 111 } γ 晶 面 族 中每个晶面上马氏体可有 6 种不同的取向,而立方点 阵的 {111}γ 晶面族中有 4 种晶面,故马氏体在奥氏 体中总共可能有 24 种取向。
( 3 )随温度降低而继续进行的马氏体相变,不 是依靠已有马氏体单晶的进一步长大,而是依 靠形成新的马氏体晶核,长成新的马氏体。 综上所述,把马氏体变温转变的动力学特点归 结为变温形成、瞬间形该(无孕育期)和高速长 大(长到极限尺寸)。
上一页 下一页
34
2 等温转变(对Fe-Ni合金) 特点:
1)在Ms点以下某一温 度停留,过冷奥氏 体需经过一定的孕 育期后才开始形成 马氏体; 2)随等温时间增长, 马氏体转变量不断 增多,即转变量是 时间的函数;
图5.10 马氏体转变时在晶体 表面引起的倾折
上一页 下一页
17
表面浮凸现象表明: 马氏体转变是在不变平 面上产生的均匀应变。 这一不变平面就是新相 马氏体与母相奥氏体产 生晶体切变时的惯习面。
惯习面上原子的排列既 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 体,是两相共有的界面。 所以是共格界面。
上一页 下一页
18
(3)奥氏体的层错能
奥氏体的层错能(单位面积层错所增加的能量) 越低,相变孪晶生成越困难,形成板条状马氏体 的倾向越大。 (4)奥氏体和马氏体的强度 当 Ms 点处奥氏体的屈服强度大于 206MPa 极限 值时,形成惯析面为{259}γ片状马氏体;而小 于该极限值时,则形成惯习面为{111}γ的板条 状马氏体或惯习面为{225}γ的片状马氏体。
片(针)状(孪晶)马氏体
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片)状
特征
亚结构主要为孪晶
高温形成符合K-S关系
晶体学位向关系
低温形成符合西山关系
可爆发形成,马氏体片 有明显的中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12
图5.8 T12钢的过热淬火组 织,片状马氏体
上一页
图5.9 片状马氏体显 微组织示意图
下一页
13
5.2.3 影响马氏体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因素
上一页
图5.2 马氏体在奥氏体(111) 面上形成时可能有的取向
5
下一页
西山(Nishiyama)关系
{110}α′∥{111}γ <110>α′∥<112>γ 在奥氏体的每个 {111} 上,各有三个不同的 <112> 方向。在每个方 向上,马氏体只可能 有一个取向,故每个 {111}γ面上只能有三 个不同的马氏体取向, 四个 {111}γ面共有 12 图5.3 马氏体在(111)γ面上形成时 个可能的马氏体取向。
图5.13 马氏体转变时原子 的集体移动
下一页
21
上一页
5.3.3 非恒温转变与转变的不完全性
马氏体转变主要为降温转变,过冷奥氏体 冷至Ms温度时开始马氏体转变,冷至Mf时马氏 体转变终止。
此时并未得到 100 %的马氏体组织,仍保 留部分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含碳0.6~1.0% 含碳1.3~1.5%
(1)化学成分的影响 马氏体 组织形态
<0.3%C
板条马氏体(位错)
板条+片状混合马氏体 0.3%~1.0%C > 1.0%C 片状马氏体(孪晶)
(2)马氏体形成温度
M板条→在Ms以下较高温度区形成
M片状→在较低温度区形成 含碳量在 0.2%~ 1.0%的奥氏体,先在马氏体区上部 形成板条马氏体,然后在马氏体区下部形成片状马氏体。 含碳量越高,Ms点越低,形成板条马氏体量越少,而片状 马氏体量越多。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体心正方
回主页
图1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2
5.1 马氏体的晶体学
5.1.1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马氏体是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以符号α'或 M 表示。α-Fe 是体心立方点阵, 其溶碳量极少(0.006~0.0218%C)。
含碳量< 0.2% -马氏体呈体心立方结构 ( 低碳
压应力→阻止马氏体形成→Ms点↓
上一页
下一页
28
塑性变形
在 Ms 点以上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塑性形 变会促使奥氏体在形变温度下发生马氏体转变, 这种因形变而促成的马氏体又称为应变诱发马 氏体。 产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的温度有一个最高限, 称为Md点。 Md的物理意义:获得应变诱发马氏体的最高 温度。若在高于 Md 点的温度对奥氏体进行塑性 变形,就会失去诱发马氏体转变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29
在Md~MS之间对奥氏体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MS点↑→形变诱发M量↑→对随后冷 却发生的M转变有抑制作用 当形变度为 72 %时→奥氏体完全稳定化→马氏体 转变几乎被完全抑制 在Md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形变 虽不能诱发形成马氏体,但对随后冷却时的马 氏体转变发生影响。其一般规律是少量的塑性形 变能促进随后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 ( 使 Ms 点提高 ) , 而超过一定限度的塑性形变则起着相反的作用, 甚至使奥氏体完全稳定化。
8
惯习面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常见的有三 种:{111}γ,{225}γ和{259}γ。
钢中马氏体的惯习面随碳含量及形成温度不 同而异。含碳量小于0.6%→{111}γ, 含碳量在0.6~1.4%之间→{225}γ, 含碳量高于1.4%→{259}γ。 随马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惯习面有向高指 数变化的趋势。所以,同一成分的钢也可能出现 两种惯习面的马氏体,如先形成的马氏体惯习面 为 { 225 } γ , 而 后 形 成 的 马 氏 体 的 惯 习 面 为 {259}γ。由于马氏体的惯习面不同,将会带来 马氏体组织形态上的变异。
上一页
图5.18 马氏体等温转变IT图
下一页
36
3 )随转变温度的降低, 开始时转变速率增大, 且孕育期减少,但到 达某一转变温度后转 变速率反而减慢,且 孕育期增长。 4 )在任一温度下等温, 马氏体转变都不能进 行到底。 图5.18 马氏体等温转变IT图
上一页 下一页
37
3 爆发式转变 条件:
Ms 点的物理意义: Ms 点是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温 度。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自由能差达到相变所需要的 最小驱动力值时的温度。
(1)奥氏体的化学成分
(a) 碳含量
C %↑→A强度↑→通过 切变转变成M愈困难→需 要相变推动力↑(过冷度 ↑) →Ms↓
上一页
下一页
图5. 15 碳含量对碳钢 MS、Mf点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