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民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中
要加强对西北民族的研究
贺卫光
中国民族学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虽然经历了一段挫折时期,但是,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时期,是“中国民族学的黄金时代”。回顾中国民族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总体上,中国民族学是以对我国南方山地农耕民族的研究为基础建立的,也就是说,中国民族学在产生之初就因为研究方法、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局限,而形成了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地方化,即主要以研究南方山地农耕民族为主,而对广大的西北地区的众多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对游牧民族的研究则相对显得薄弱。本文拟就此问题从中国民族学产生初期的一些特点及其原因、研究西北民族的难度、现状和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中国民族学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重点
1.中国南方农耕民族是中国民族学建立初期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般而言,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发展时期: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科建立时期;1949年到1978年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前;1978年至今。
在学科建立初期,中国早期的民族学工作者利用西方民族学的某些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情况,对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及部分汉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实地调查工作,并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但是,当时的实地调查对象主要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南方农耕民族。
第一,在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说:“中国民族学家们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陆续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①就所述的田野调查所涉及的地区和民族来说,除东北地区的赫哲族和“四川西部各民族”之外,其他都是属于农耕民族的中国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主要有云南地区、滇川交界地区的彝族、广西凌云的瑶族、湘西苗族、云南滇西各民族、浙江和福建的畲族、台湾高山族。抗战时期,所涉及的地区和民族主要有广西瑶族、海南岛黎族和苗族、浙江畲族、广东瑶族和疍民、贵州各民族以及华北、华南、华东等地区的汉族。
第二,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的重要研究著作主要有《松花江上的赫哲族》(凌纯声)、《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芮逸夫)、《江村经济》(费孝通)、《金翼》(林耀华)、《一个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41页。
中国的乡村——山东省台头村》(杨懋春)、《云南民族调查报告》(杨成志)、《台湾畲族之原始文化》(林惠祥)、《花蓝瑶族社会组织》(费孝通、王同惠)、《凉山彝家》(林耀华)、《摆夷的摆》(田汝康)、《祖荫下》(许烺光)、《禄村农田》(费孝通)、《易村手工业》(张之毅)、《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吴泽霖、陈国钧)等共14部著作①,所涉及的研究对象都属我国农耕民族,没有一部有关我国游牧民族的民族学著作。虽然有一部关于北方民族的著作即《松花江上的赫哲族》(凌纯声著),但赫哲族是一个民族人口极少的渔猎民族。大量的民族学学术著作的出版是当时学术研究的成果反映,当然也是当时民族学界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围的直接反映。
第三,中国民族学产生初期的一些科研机构所侧重的民族也多是农耕民族,如在陈永龄、王晓义所著的《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民族学》②一文中统计了当时的主要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研究范围如表(研究人员略):
由表中所列的研究对象的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民族学在其建立和初步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研究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或农耕民族为主。而对我国分布十分广阔的西北民族,特别是对其中的游牧民族的研究很少涉及。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民族学研究出于国家的需要,在研究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依靠国家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具有集体研究的性质;二是全面而深入,基本上涉及到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具体反映这两个特点的活动有四项:第一,派出中央访问团:1950年—1952年,为了向各个少数民族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了解各地少数民族的实际需要,搞好民族地区的民主建设,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出了四个中央访问团,到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第二,民族识别:从1949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民主识别工作,到1953年底,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就达400多个,到1956年基本确定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42页。
②陈永龄、王晓义《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民族学》—《民族学研究》(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292—294页。
的少数民族有51个。这项工作持续到1979年底,使我国经过识别的法定的少数民族达55个。第三,社会历史调查:从1956年起,根据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委组织下,迅速组织了八个调查组赴民族地区进行有关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实地调查,到1958年又增加到16个调查组,而且不派调查组的省区,则由当地民委负责调查。这样,依靠国家和集体的力量,使新中国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工作涉及到了全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第四,“三套丛书”和“五套丛书”①:自1958年到1963年,在16个调查组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别编写了涉及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简史、简志和民族区域自治三套丛书。自1979年起,又在国家民委的组织下,开始重新编写《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五套丛书,亦称“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前的民族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是应该予以高度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中国民族学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历史调查”存在着一些无法挽回的不足之处,即过分地突出了或夸大了“阶级斗争”、“阶级压迫”、歌颂“三面红旗”等政治内容;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性质”等内容,而对各个民族文化及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当时的社会历史调查主要是依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进行的,这是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对于参与实地调查工作的非民族学专业人员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调查提纲不可能含盖各民族的所有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进行初次调查的地区,许多新鲜的材料都是调查提纲所无法事先预料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对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民族学研究,使本应该在这次社会调查中得到加强的民族学研究领域,再一次失去了机会。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西北游牧民族的民族学研究仍然处于相对的薄弱状态。
3.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的民族学研究中的西北民族研究
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族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从对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到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再到对各民族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等,都反映出中国民族学已经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但是,对西北民族的民族学研究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其中的游牧民族的研究,在总体上仍然是薄弱的,而且,这种薄弱局面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民族学会所主编的《民族学研究》辑刊,是中国民族学研究领域中所出版的唯一的出版物,也被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学术辑刊,目前已出版到了13辑。就所发表的文章来看,理论或总论部分共有104篇(前8辑统计),关于南方农耕民族的文章94篇,涉及到的民族主要有纳西族(6篇)、景颇族(4篇)、傣族(5篇)、瑶族(4篇)、畲族(4篇)、苗族(2篇)、彝族(4篇)、布朗族(2篇)、佤族(3篇)、黎族(2篇)、土家族(1篇)、白族(3篇)、怒族(0.5篇)②、傈僳族(1.5篇)、壮族(1.5篇)、基诺族(2篇)、侗族(2.5篇)、南方民族(2篇)、台湾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和广西各族各一篇、悬棺27等。关于西北(广义)民族或游牧民族的文章仅17篇,而且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有关民族的社会形态,如封建制、农奴制、奴隶制等;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有藏族(6.5篇)、鄂伦春族(2篇)、珞巴族(2篇)、东北古代民族、门巴族、古代匈奴、达斡尔族、满族、哈萨克族
①《五套丛书》虽然是在80年代陆续出版的,但仍然是以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历史调查为基础或依据的。
②该文主要涉及两个民族,故统计为“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