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作品选新大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作品选新大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作品选新大纲期末复习资料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窦娥冤》

【重点难点】

窦娥形象,《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第一节《窦娥冤》

一、题材溯源

二、《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1.楔子:高利贷和童养媳事件,为全剧埋伏了悲剧的基因。

2.第一折:债权人和借债人之间的冲突,救命人和被救者之间的冲突,婆媳冲突,良家妇女和地痞流氓之间的冲突。

3.第二折:婆媳矛盾弱化,窦娥张驴儿的矛盾开始激化;选择“官了”,将冲突推进一步;桃杌与窦娥矛盾,暴露了元朝吏治的黑暗,司法不公正与弱民无助之间的矛盾冲突。

4.第三折,窦娥指天责地,形成窦娥和天地(代表着公正清明的日月鬼神)之间的冲突。

5.第四折,戏剧高潮回落,窦娥与父亲亦有冲突(观念的和误会的)。最后以“雪冤”解扣。

三、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1.性格特征:

(1)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

(2)善良质朴,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

2.悲剧成因:

(1)高利贷的高压

(2)地痞流氓的迫害

(3)黑暗的吏治

四、《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

1.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实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张正义的迫切要求。这一戏剧情节,使剧作充满悲剧审美品格,体现了剧作家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

2.鬼魂诉冤(可与哈姆雷特比较)

诉冤是情节发展的动力,是全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鬼魂诉冤的对象都是它们的至亲,都在苦海中受熬煎又都必须在天明之前离开;都在不同程度上渲染了阴暗沉重的悲剧气氛,与作品的悲剧精神和谐一致并为之服务。窦娥鬼魂是对主人公性格塑造的补充和加强,老王鬼魂是对主人公性格展示的铺垫和衬托。

第二节《救风尘》(可自学,视课时而定)

【思考题】

1.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

2.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是如何表现的?

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

4.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注:背诵篇目为期末考试的默写、解词内容。解词必须解出每词的准确含义,默写不

能写错别字。)

第二章《西厢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厢记》主题的进步性和崔莺莺形象的特质,认识《西厢记》的语言风格和体制特征,学会分析戏剧作品的美学风貌。

【重点难点】

崔莺莺形象,《西厢记》的语言风格和体制特征。

第一节主题倾向

一、形象特质

容貌美,气质美,品德美,感情美。

二、情节意义

1,人性内涵

占据崔、张二人心中的只有相互之间爱慕相思的感情,没有任何的社会功利因素,甚至连传统的伦理规范在爱情面前也失去了庄严的意味。崔莺莺身上更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礼教规范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西厢记》正是以纯粹的爱情来对抗封建礼教,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魅力。

2.对等互动

《西厢记》所表现的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完全是二人相互悦慕、相互吸引、相互感召的过程。这种感情不断地与老夫人的门第观念发生冲突,直至最后赢得了胜利。王实甫以生花妙笔把崔、张之间的爱情过程描绘得曲折委婉,神采飞动。在元杂剧中,没有哪一部作品像《西厢记》这样把男女相互爱慕之情展开得这样充分,这样大气舒卷。

3.专一至诚

《西厢记》中爱情与婚姻被严格地限制在崔莺莺和张君瑞之间发生,保证了爱情的专一性。红娘最有可能卷入其中,王实甫只把她塑造成热情干练、帮助崔张成就姻缘的丫环,没有任何文字表现或暗示她最后也做了张君瑞的小妾。正是一个个严谨的细节才使《西厢记》的爱情描写放射出理想的光芒。

第二节艺术风貌

一、语言风格

文辞华美,文采斐然——

1.人物描写细腻华美

2.环境描写情景交融

3.化用唐诗宋词,营造诗情画意

4.善用修辞技巧,写情述事臻于妙境

二、体制特征

1.五本二十一折(第二本有五折)

2.多角轮唱:分唱、合唱、大合唱

——体制改革的原因:

(1)从故事的容量、时间的跨度来说,远远超过了《窦娥冤》、《救风尘》诸剧,出场人物的众多也超过了诸剧,对于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全都有精雕微刻的描摹,在这个问题上,《元曲选》中任何一部作品无法与之抗衡。王实甫在把一本扩大为五本的同时,把一人主唱的成规予以改变,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2)继承和摹仿。“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元杂剧由于主唱者脚色分行之不同而有旦本、末本之分,诸宫调却无法分为旦本或末本,元杂剧《西厢记》继承了《西厢记诸宫调》的内容与形式上许多方面的优秀遗产,因此也无法归属于旦本还是末本。

第三节文本精读:《长亭送别》

一、情感

莺莺的主要感情是“此恨谁知”:一是对张生的百般依恋,二是对刚成亲就别离的无限悲戚,三是对因功名导致分离的现实的强烈不满,四是对可能到来的停妻再娶悲剧的深深忧虑。

二、语言

典雅、优美、深情。

景物描写特征:作者选取富有特征的景色,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开头的碧云、黄花、风声、雁影、霜林、红叶,结尾的青山、疏林、残照、暮霭、秋风、马嘶,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读来但觉余香满口,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思考题】

1.崔张故事的意义何在?

2.崔莺莺形象的内涵和价值何在?

3.《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有何特点?

4.《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各有何作用?

5.背诵:《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

第三章《琵琶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的原因,掌握“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认识作品在明代盛行的原因。

【重点难点】

“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

第一节主题倾向

一、剧情概述

二、主题评析

剧中人蔡乃“背亲弃妇”者,然高明将其写为“全忠全孝”之人,故安排“三不从”情节,就将不义不孝归于客观所逼,为其开脱罪责,赋予其忠孝美名。但实际结果,恰恰是“三不从”酿成了蔡家的悲剧,客观上又否定了统治阶级宣扬的功名思想,批判了统治者的专横无理,自私冷酷,从而表现出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复杂性而形成其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第二节艺术成就

一、戏剧结构艺术

《琵琶记》在戏剧结构的创造方面最成功的就是双线交叉结构。从蔡伯喈被迫赴试开始,男女主人公便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也即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蔡伯喈在京城一举成名,入赘相府,高官厚禄;一条线索是赵五娘在家遭遇饥荒,尽力侍奉公婆。

双线结构的好处在于: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蔡伯喈在京城的辉煌与赵五娘在家乡的悲伤,增加了悲剧效果。当然,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悲喜对照,而是在对比之中写出了人物复杂的

性格特征。

二、语言风格

语言本色自然而个性鲜明。

三、盛行于明的原因

1.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掀开了文人创作南戏新的一页。

2.《琵琶记》的立意迎合了社会各阶层观众的群体审美趣味。

3.《琵琶记》语言表现力强,雅俗共赏。

4.《琵琶记》带动了众多地方声腔剧种走向成熟、繁荣。

第三节文本精读:《糟糠自厌》

一、情节评价

赵五娘吃糠是在公婆年迈、丈夫不归、连年灾荒、走投无路情况下,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的一种必然选择,体现了赵五娘的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吃糠本已痛苦,但赵五娘要承当被婆婆误解和埋怨的更深的痛苦。赵五娘面对窘迫的处境,独立坦荡,毫无怨言。她的身上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妇女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由于这种品质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因此更显得真切动人了。

二、语言赏析

本色自然,虽是曲词,却运用口语入内,不事藻饰,生动自然,符合赵五娘这样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身份和生活的本质特征。

【思考题】

1.《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其艺术特色如何?

2.《琵琶记》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3.《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糟糠自厌》的语言有何特点?

5.背诵:《糟糠自厌》之《孝顺歌》前两支。

第四章元散曲选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元代散曲的不同形式特征,掌握“秋思之祖”、“曲状元”等术语内涵,理解“代言体”在套曲中的艺术作用。

【重点难点】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征,[哨遍]《高祖还乡》中“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天净沙]《秋思》

一、情景交融,意境悲凉

情景妙合,景情交融,构成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二、名词组合,意象繁复

1.名物衔接,描画出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

2.动静组合,衬托出游子的凄苦心态。

3.意象繁复而又单一,有序地表达了孤寂落寞的羁旅之苦。

三、曲牌特征

选取“天净沙”曲牌有何意义?——整散相间,节奏明快又曲折迭宕。

“天净沙”是元代常用曲牌名。单支使用为小令。原作“天净纱”,又名“塞上秋”,属于北国越调,定格五句28字,句式为6-6-6-4-6五韵。首3句成“鼎足对”,或首2句对仗,

多用名词性词组。前三句是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句式工整,是一个鼎足对。这种结构安排给人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后二句是散句。这样使得整个曲子构成了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又曲折迭宕,从形式上显示出了人从清爽舒逸到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造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节[哨遍]《高祖还乡》

一、取材与主题

二、“代言体”的叙事功能

代言体形式:本篇虽是散曲,却用了戏曲的代言体形式,从一个熟知底里的乡民的眼光来写刘邦还乡的情况,看似嘲笑乡民有眼不识泰山,其实是为了表现对皇帝的大不敬。皇帝还乡的种种排场,甚至皇帝本人,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全部失去庄严的色彩,变得极其滑稽可笑,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三、语言风格

善于吸收俚辞俗语,文笔幽默风趣。

第三节[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主题

通过对潼关山川地形的描写和对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感慨,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即不管封建王朝或兴或衰,人民群众总是摆脱不了苦难深重的命运。

二、结构

结句含义: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点醒题旨——无论兴亡,受苦难者是百姓,这就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的变迁,立意高远,胜于一般怀古之作。

三、语言

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醒人耳目。写景:大处着笔,意境开阔。抒情:沉郁伤感。议论:悲愤难当

第四节[水仙子]《寻梅》(可自学)

一、主题

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古人踏雪寻梅,意味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此曲围绕寻梅写情绪的变化,从寻梅的殷切,遇梅的喜悦,到赏梅时的忽感失落,细致入微,含蓄有味。

二、结构

三、语言

清丽质朴兼备,前俗后雅,景中寓情。

【思考题】

1.《天净沙·秋思》为何称为“秋思之祖”?

2.《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的艺术特点如何?

3.何谓代言体?《哨遍·高祖还乡》用代言体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4.《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5.背诵:《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

第七编明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志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作品

的虚构艺术和战争描写艺术,认识《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结构艺术。

【重点难点】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七实三虚”的虚构艺术,战争描写艺术。

第一节思想倾向

一、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

《三国志演义》对刘备的推戴,建立在儒家“民贵君轻”的政治道德观,与普通民众渴慕明君的契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一个基点。

二、智慧才能的人格内涵

《三国志演义》对诸葛亮的推戴,建立在士大夫的“行藏出处”、用世以智的人生观,与普通民众赞赏谋略智慧的契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二个基点。

三、忠义勇武的道德规范

《三国志演义》对关羽的推戴,建立在普通民众的“忠义”观与赞赏武勇绝伦的契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三个基点。

第二节艺术成就

一、虚构艺术

1.采用史说,多数采自《三国志》及裴注。

2.移花接木,如鞭打督邮,草船借箭。

3.铺陈敷演,如三顾茅庐,刮毒疗伤。

二、战争描写艺术

1.突出体现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2.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

3.战争结构和场面气氛的描写,波澜壮阔,张弛有度,富于史诗的格调。

三、语言特征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用浅近的文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第三节文本精读:《三顾茅庐》

一、人物出场和情节结构艺术

1.举荐阶段:层层铺垫,先声夺人

2.走访阶段:一波三折,烘云托月

3.相会阶段:指点江山,谈笑三分

二、语言特征

叙述语言简明流畅,描写语言整散相间,富有韵味。

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张飞的粗莽、刘备的恭谦、孔明的儒雅、众士的洒脱等。

【思考题】

1.《三国志演义》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倾向?

2.《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3.《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4.《三国志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有何特点?

5.《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章《水浒传》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水浒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掌握作品的结构特征和性格表现艺术,认识其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逼上梁山的主题,性格表现艺术。

第一节思想内涵

一、逼上梁山

二、重武尚侠,替天行道

1.以武犯禁,打抱不平。

2.仗义疏财,平等自由。

3.忠义并举,替天行道。

三、嗜酒戒色

《水浒传》大大突出了梁山英雄们对食欲的追求与满足,因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本来就是好汉们英雄气概的标志,正是这不凡之举,成为他们行动的常态和后来梁山世界的生活主体。除此之外,梁山好汉们便都是一些摒弃人欲、心性圣洁的冷面英雄。

第二节艺术特色

一、百川归海式的结构

前一部分以写人为主,相当于一组英雄的个人传奇,笔墨集中,酣畅淋漓,彼此勾连,环环相扣。又由个人传奇发展为小组织起义,犹如百川汇聚。再汇聚至梁山大起义军,犹如长江奔腾,直赴大海。后半部则以写事为主,集中描写梁山义军的团体政治军事行动,犹如海浪翻腾,此起彼伏。

二、人物的出场与性格

1.动作描写:人物动态出场。如武松第一次出场,石秀劫法场等。

2.细节描写。

3.心理描写。

三、简洁生动的语言

叙述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动作性;人物语言有个性化特征。

第三节文本精读:《血溅鸳鸯楼》

一、细节描写艺术

小说写作最主要的是设计细节,特定的性格、特定的心理活动,都可以从细节中看出。本段情节不过只写杀人,但是杀人过程也可展示人物的性格。三个阶段:侦察、惩凶、灭门。

二、武松性格特征

精细、胆大、勇敢,考虑问题特别周密。金圣叹称鲁达为“上上人”,已精细,但不及武松精细,金圣叹称武松为“天人”。

【思考题】

1.《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有哪些方面?

2.《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何特点?

3.《水浒传》的英雄观与女性观有何特点?

4.《血溅鸳鸯楼》一节的细节描写有何特点?

第三章明代诗文选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流派风格,掌握两篇散文作

品的结构特征、主题内涵和语言风格;使学生了解明代诗歌的基本特征,理解《别云间》的内容层次和对仗艺术、《朝天子·咏喇叭》的特殊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项脊轩志》的语言与情感表达,《报刘一丈书》的白描与讽刺,《别云间》的对仗艺术,《朝天子·咏喇叭》的表现手法。

第一节《项脊轩志》

一、结构特点

1.记叙项脊轩在修葺前后的情景。

2.悲家族的衰落、母亲的早逝和祖母的期盼。

3.议论和感慨,表现作者的自尊与自信。

4.补记,追忆亡妻。

文章的结尾艺术:一是以景作结;二是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多情”。

结构:文章所记琐事繁多,人物纷杂,作者围绕对亲人的绵绵思念这个核心,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将所取材料交互编织。尽管没有一人一事作为主干淹贯全篇,却没有饾饤琐屑之感,显得神气凝聚、格局玲珑。

二、情感内涵

作者通过对旧居项脊轩的变化,以及在其中发生的几件家庭小事娓娓叙述而来,真切而又生动地体现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借项脊轩描写了三代人的遗迹,笔墨清淡,感情真挚,表现出人伦亲情。

三、语言特征

简朴精练,不事雕琢。

第二节《报刘一丈书》

一、主题内涵

以具体、形象的事例,大胆揭露了当时官场的卑鄙龌龊,上层社会的污浊不堪,辛辣地嘲讽了趋炎附势者的奴颜婢膝,当权者的虚伪贪婪以及守门人狐假虎威、敲诈勒索的丑态,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

二、形象描写

用漫画式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举止神态,揭露其本相,进行讽刺评击,文笔犀利,如干谒者的奔走权门,摇尾乞怜,权者的骄横贪婪、装腔作势,门者的仗势欺人,交谈者的察言观色,前后对比,写得幽默风趣,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三、讽刺艺术

以漫画笔法刻画人物,着墨不多,而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淋漓酣畅、纤毫毕现地显出三种人物的丑恶嘴脸、肮脏灵魂。

第三节《别云间》

一、题旨

诗中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慨叹,慷慨悲壮,动人心魄。

二、层次

首联叙事,颔联书愤,颈联抒情,尾联盟志。

三、对仗艺术

对仗特点:中间两联对仗,十分工整凝练。

三四句以“河山”与“天地”对比,一言国家之痛,一言个人之悲,又言二者的因果关系,大明无限河山亡,故天地之间无我立锥之地。一窄一宽,悲慨淋漓。五六句以“泉路”与“故乡”对举,愈近泉路,愈恋故乡,互为显衬,情感深沉而强烈,在矛盾心情中流露决然殉国之志。

第四节《朝天子·咏喇叭》

一、内容

本篇借官船喇叭为题,对作威作福、狐假虎威、鱼肉人民的宦官给予了无情而深刻的讽刺,对明代宦官专权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痛恨,表现了作者对宦官的憎恶和对人民的同情。

二、表现手法

这首曲子运用了双关比拟的艺术手法,用喇叭、唢呐来比喻官僚统治,形象而又生动;借喇叭“曲儿小,腔儿大”的特征,来讽刺宦官的地位低下却气焰嚣张,贴切深刻。

语言幽默犀利,讽刺辛辣。

【思考题】

1.《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点?其抒情特点如何?

2.《报刘一丈书》的题旨是什么?它的讽刺手法对表达主题起何作用?

3.《别云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的对仗有何特点?

4.《朝天子·咏喇叭》的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5.背诵:《别云间》,《朝天子·咏喇叭》。

第四章《西游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魔小说的整体风格、《西游记》的主题纷争,掌握作品“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和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

【重点难点】

“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主题倾向

一、多重主题

1.农民起义说

2.修真养性说

3.宗教主题说

4.取经成佛说

二、主题的时代特征

在所有的中国小说中,没有一部像《西游记》这样,对西天佛祖、道教三清以及人间天上的帝王大臣极尽嘻笑怒骂、揶揄嘲笑之能事,其要害则在于否定宗教,神灵一切外在束缚,试图追寻一种人的自我存在。而孙悟空对自由平等的某种追求,则不仅表现在大闹天宫,也表现在西天取经路上,足以引发人们对人的地位、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以及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

第二节艺术成就

一、结构特征

1.石猴出世,大闹天宫

2.唐僧身世,取经缘起

3.取经历险,终得正果

“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郑振铎:“《西游记》的组织实是像一条蚯蚓似的,每节皆可独立,即斫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

二、“三性合一”的形象塑造艺术

《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既以现实的人性为基础,又加上作为其原形的各种动物的特征,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从而形成物性、神(魔)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是指神魔形象本体物的自然属性;神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和本领;人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寄寓的某种人的现实社会属性。其中人性是内在核心,据主导地位。

三、诙谐、讽刺的美学风格

1.滑稽调笑,插科打诨。如34、84回。

2.讽刺现实,寓庄于谐。如44、79、93回。

3.幽默诙谐,机智风趣。如77回。

第三节文本精读:《车迟国显法》

一、情节评析

车迟国三大仙把持朝政,压制僧佛,是历史上灭佛事件的投影;孙悟空与三大仙斗法取胜的过程,则又是历史上三教论衡的曲折反映。

二、艺术趣味

1.丰富而大胆的想像力

2.幽默嘲谑的喜剧精神

3.角色身份的动物化

4.“三叠式”结构及情节重复模式

【思考题】

1.学界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哪些纷争?

2.《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鲁迅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之语?

5.《车迟国显法》的艺术趣味表现在哪里?

第五章“三言二拍”选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言二拍”的基本内容和审美风貌,掌握三篇代表作的主题内涵与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

杜十娘的悲剧成因,《珍珠衫》的情节艺术,《洞庭红》的时代信息。

第一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一、主题与形象

通过名妓杜十娘被官僚子弟李甲抛弃、转卖给商人孙富而投江自杀的故事,描绘了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杜十娘善良而刚强的性格,谴责了李甲的背信弃义,鞭挞了孙富破坏他人幸福的丑恶行径,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多重矛盾冲突和悲剧成因

悲剧原因——

1.外在原因:

1)晚明时期,金钱力量的上升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最大原因。

2)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妓女的地位尤其低下,妓女本身的商品属性是害死杜十娘的重要杀手。

3)封建礼教是致死杜十娘的中坚力量。

4)杜十娘所遇非人,内心的激愤使其走上绝路。

2.内在原因

杜十娘心中有不易觉察而又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女人没有自己独立自足的生存价值,一旦所依附的男人变心,“收佐中馈”的愿望被拒绝,其生存便失去意义,生命也就完全没有必要。

三、百宝箱的艺术作用

1.百宝箱在文中出现三次,起到了勾连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2.百宝箱是一个具备多重象征意味的道具。

第二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一、情节设计

多以偶然、巧合、误会为要。较多地运用偶然和巧合的艺术手法,简化故事的漫长进程,加剧矛盾冲突的紧张性,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二、市民阶层的道德观、价值观

1.主人公对婚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婚姻观、道德观。

2.人物命名及道具均含市民阶层的道德评判和审美趣味。

三、珍珠衫的艺术作用

1.经纬故事,勾连情节

2.借喻传统,彰扬贤德

第三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一、主题倾向与时代信息

1.小说所反映出的时代商业信息

1)经商有风险,挣钱不容易,信息和预测很重要。

2)海外贸易风险大,利润高,值得冒险一试。

3)贸易之道在于互通有无,商业行为符合相互需求原理,就能得利。

4)“牙行”为生意人提供了良好的中介服务,反映明代中后期商业市场已经比较规范。

5)“以利为重”、“看货轻重”定坐席:资本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6)契约关系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得到了重视。

7)没有银行,没有钱庄票号,明代中后期存钱的方式既原始又不安全。

8)在浓郁的时代氛围中渗入民间传说的色彩,增加故事的传奇意味;赠送谢礼、分给众人,反映当时市民阶层的人情世故。

2.题旨

这个故事反映了晚明海运开禁以后,市民百姓对于海外贸易的兴趣,表现了作者对商人们投机冒险、逐利生财的肯定。

二、构思艺术

构思精巧,以巧合、意外、偶然推动情节的遽然发展,使之富有传奇性、戏剧性色彩,满足了读者尚奇的审美需求。

【思考题】

1.“三言二拍”的审美倾向有哪些方面?

2.杜十娘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何作用?

4.《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反映了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

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第六章《四声猿》(可自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声猿》的艺术特点和在明代剧坛上的地位,认识杂剧体制在明代的发展和变化。

【重点难点】

“四声猿”的命名,《四声猿》的题旨和艺术。

第一节《狂鼓史》和《玉禅师》

一、黑暗政治的抨击

二、表现手法

第二节《雌木兰》和《女状元》

一、女性才能的赞歌

二、表现手法

命名:四声猿啼,透露出断肠之音,那一股郁勃悲凉之气,一直盘旋在字里行间,《玉禅师》《狂鼓史》揭露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平,表现出自我真实的情感,击壶和筑,慷慨雄越,而《雌木兰》《女状元》写女性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情,最终成为良家妇,实亦寄托了徐渭自已雄心未已却只能伏枥而鸣的凄怆。

艺术风格:《狂鼓吏》豪放犀利;《玉禅师》哀怨委婉;《雌木兰》粗犷雄浑;《女状元》则纤巧秀丽。

徐渭杂剧为何被称为“明曲之第一”?

徐渭是明代最具独创性的杂剧作家,为明杂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一,徐渭的杂剧激荡着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洋溢着狂放不羁的反抗意识,闪耀出新的思想光彩,以其惊世骇俗的个性而震撼了整个剧坛。

第二,徐渭杂剧寓庄于谐,在戏谑诙谐之中包含着严肃的主题思想,达到了“嘻笑之骂怒于裂眦,长歌之哀甚于痛哭”的境界,开辟了讽刺杂剧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徐渭杂剧的曲词一扫文人雅士雕章琢句之习,多用当行本色语,词锋犀利,豪放奔逸而秾丽爽俊,锤炼纯熟而接近口语,对当时以时文、骈俪为曲的不良风气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第四,徐渭杂剧在形式体制上也表现出不受陈规束缚的创新精神,结构体制长短不定,曲调体式运用自由,还采用《鹧鸪》等民间小调,大胆突破南北戏界线,运用传奇体制于杂剧之中,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女状元》更是开创了以南曲作杂剧的新写法,南杂剧从此大兴。

由此可见,徐渭不仅在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形式上,都独树一臶,四部剧作“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袁宏道),故有“明曲之第一”(澄道人《四声猿引》)之称。【思考题】

1.徐渭的杂剧为何被称为“明曲之第一”?

2.“四声猿”的命名有何含义?

3.《四声猿》的艺术风格有什么特点?

第七章《牡丹亭》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牡丹亭》的主题倾向和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品戏剧冲突的特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认识明代传奇经典作品的艺术风貌。

【重点难点】

杜丽娘形象,戏剧冲突,艺术成就。

第一节题材内容

一、剧情概要(参见教材)

二、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的进步主题是通过杜丽娘的形象体现出来的。杜丽娘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成功典型,天生丽质,聪明多情,热爱自然,热爱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她的叛逆性格是在与强大的封建统治思想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三、思想意义

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复生的故事,对摧残情性的封建礼教作了尖锐的批判,热烈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作出的不懈斗争,透露出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戏剧冲突

一、情与理的冲突及其表现

戏剧冲突:发生在杜丽娘和父亲杜宝所代表的封建理学之间,始终没有正面冲突,但始终却又在发生冲突。作者以反封建礼教作为创作目的,把戏剧冲突提炼到情与理对立的高度,用情与理的冲突贯穿全剧。

二、冲突的实质

作品用情与理的冲突和尊情抑理的主张,表现明代社会生活中传统观念与新生思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这种情与理的冲突,是晚明文化思潮中的基本矛盾,也是晚明文学的基本主题。

小结《牡丹亭》的时代文化意义:一是以情反理,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二是崇尚个性解放,三是反映市民思潮。(参见教材第115页。)

第三节艺术成就

一、奇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借助奇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创造浪漫梦幻的舞台情景。梦境与冥界构成了剧本的主要关目、中心情节,成为刻画人物的主要的艺术手段,也成了这出戏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二、典雅秾丽的曲词

三、活泼自然的宾白

第四节文本精读:《游园惊梦》

一、曲词特点

富丽工巧的语言风格:P用笔尖新工巧,曲辞绚烂多彩,而且意境绵邈深远,富于诗情画意,可谓曲曲美玉,字字珠玑,实为全剧神髓,曲中绝唱。

二、本出在全剧中的艺术作用

《惊梦》表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为以下的惊梦直至伤春而亡的情节提供了可信的依据。这出戏构思新奇,匠心独运,此前的所有笔墨都是为它而巧作安排,此后的情节又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可以说,无此一出,便无《牡丹亭》。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牡丹亭》的主题倾向和戏剧冲突?

2.杜丽娘形象有何特点?其意义何在?

3.《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惊梦》一出在《牡丹亭》中有何艺术作用?

5.背诵:《牡丹亭·惊梦》之[皂罗袍]。

第八编清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清代诗词选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梅村体”的基本特征,认识清初诗歌的艺术风貌;了解清初三大词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熟读并背诵三首词作。

【重点难点】

“梅村体”的艺术特征,《圆圆曲》的主要成就。三大词家作品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圆圆曲》

一、主要内容

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体,这首《圆圆曲》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代表作。

此诗以陈圆圆与吴三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明清之际的广阔社会画卷。全诗规模宏大,人物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融会,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蕴涵于全诗的历史沧桑感,透露出浓厚的主观情思,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二、艺术特点

1.结构回环往复,精巧迂曲,别致新颖。

中国古典叙事诗在结构上一般都遵守时空逻辑,直线发展。《圆圆曲》则从半空落笔,从吴三桂“破敌收京下玉关”说起,点出吴三桂与陈圆圆关系中最令人注目的一幕,然后倒叙吴陈“相见初经田窦家”,追述圆圆的籍里姓氏,以及其后几经坎坷,终为吴所得的经历,全诗有穿插,有倒叙,有明处铺写,有暗里烘托,诗人运用多种结构手法,追叙、插叙、夹叙等交互为用,使情节曲折多变,富有传奇色彩,体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

2.其他如心理刻画、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叙事中的议论穿插等,无不恰到好处。

【思考题】

1.《圆圆曲》的主题倾向如何?

2.“梅村体”主要有哪些内涵?试以《圆圆曲》为例说明。

第二节《醉落魄·寒山几堵》

一、“鹰”的形象

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二、艺术风神

严迪昌《清词史》:“骨力劲挺警拔,气势浑茫磅礴,神思飞扬腾跃,情致酣畅淋漓”、“纵笔写来,浩浩荡荡,茫茫苍苍,完全不顾任何习惯的审美倾向的约束”。

第三节《桂殿秋·思往事》

一、情境与意旨

二、艺术风格

1.清空醇雅

2.托旨遥深

第四节《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一、情感内容

作者捕捉了一些能反映更深一层情感思想的意象,如星影、梦、河等,将个人的愁绪同大自然和宇宙联系起来,因而使这首词缭绕并弥漫着一种凝重的、难以掩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情绪,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的、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所触发起的无何奈何的悲怆凄凉。

二、艺术特点

1.情感真挚,少用典故

2.语言朴素,善用白描

3.以梦入词,以梦写情

【思考题】

1.纳兰词与阳羡词、浙西词有何不同特点?

2.陈维崧词中“鹰”的形象有何特点和意义?

3.朱彝尊《桂殿秋》一词的艺术特点如何?

4.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5.背诵:《醉落魄·寒山几堵》,《桂殿秋·思往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第二章清代散文选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桐城派散文创作的基本风貌,理解《登泰山记》“雅洁”的语言和严谨的布局。

【重点难点】

结构,语言。

第一节《李姬传》

一、解题

二、人物形象

三、以小说为古文辞的艺术技巧

第二节《登泰山记》

一、解题

本文叙述作者偕友人于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泰山地势地形、风光风物,着重描绘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云海的壮观景象。

二、结构

1.总写泰山的地势地形

2.记述登山经过以及所见景象

3.集中描写泰山日出景象

4.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三、艺术

1.文章布局从容严谨

2.遣词造句极见功力

3.写景状物精彩异常

总之: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语言雅洁生动,厚重凝练。

【思考题】

1.何谓“以小说为古文辞”?试举例说明。

2.姚鼐的《登泰山记》为什么会成为写景名作?

3.《登泰山记》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其语言风格如何?

第三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代传奇的两部代表作的艺术风貌,掌握《长生殿》的主题内容与结构特点、《桃花扇》的取材特点与艺术表现特点。

【重点难点】

《长生殿》的主题与结构,《桃花扇》的取材与艺术。

第一节《长生殿》

一、双重主题

(题材流变参见教材相关部分)

其一,剧中对“情”这一全剧的核心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

其二,在写“情”的同时,《长生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这使得此剧显得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因此,《长生殿》真实展现了封建帝妃的爱情生活,交叉写出了与之相关连的朝政事件,表现出对至真之情的崇尚。

二、双线结构

1.前史后虚,半实半幻,以“败而能悔”连接,传情写恨。

2.双线交叉,彼此关联,情节错综,脉络清晰。(参见教材)

以李杨爱情为经线、朝政军国之事为纬线结构全剧,体现出“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创作意图。

三、曲词特征

典雅清丽。

第二节《桃花扇》

一、题材与主题

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戏曲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为私利而误国的罪行——这是导致南明覆亡的主要原因。

2.歌颂爱国将士和下层人民(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

爱国思想。

二、李香君形象

剧作始终将秦淮歌妓李香君臵于政治漩涡中来加以刻画,突出其聪慧、勇敢的个性。她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敢于反抗权奸,能为国家利益英勇斗争,是位具有新思想的新型女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女性“柔和”的性格特点和审美范畴,在姿色中展现的是女性少有的刚烈之美。因此,这是一个新的富于政治色彩的歌妓形象,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三、艺术特征

1.悲剧价值的新开拓

(1)对传统大团圆文化的突破

(2)对妓女从良文化的突破

(3)对君臣男女文化的突破

2.结构精巧

(1)以侯、李的悲欢离合为主线,贯穿南明兴亡事迹,把爱情和政治结合起来。

(2)桃花扇的符号意义:

扇子在结构中是核心之物,从赠扇、溅扇、画扇、寄扇到撕扇,是南明灭亡之见证。爱情之线与兴亡之线汇拢到桃花扇这一符号上。

第三节文本精读:《桃花扇·余韵》

一、思想感情

二、语言特点

作者根据曲文内容来选用和安排曲调,如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三人在抒发兴亡之感时,作者根据每人所唱的曲文内容安排了具有相应声情的曲调。

老赞礼唱的【问苍天】是娱神曲,并用俗巫祭神的腔调演唱,就显示出一种低沉悲愤的声情,正与他所唱的曲文内容相合。

柳敬亭唱的【秣陵秋】是一首南曲弹词,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故演唱时如泣如诉,较好地衬托了曲文内容的表达。

苏昆生所唱的【哀江南】是一套北曲,北曲具有慷慨悲壮的声情,而且又以具有高亢喧闹风格的弋阳腔演唱,所以长歌当哭,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间的关系?

2.《长生殿》的结构有何特点?其艺术作用如何?

3.《桃花扇》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4.《桃花扇》的结构艺术有何特点?

5.“桃花扇”一物在《桃花扇》一剧中起何作用?

6.《桃花扇》的曲词宾白有何特点?

7.《桃花扇·余韵》中三个人物的唱词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聊斋志异》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和美学风貌,掌握作品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

题材类型,叙事模式,艺术创新。

一、批判科举弊端

二、构想婚恋幸福

三、刺贪刺虐,颂扬美德

第二节文体特征

一、以传奇法,而以志怪

纪昀说《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鲁迅说《聊斋志异》“拟晋唐小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二人都指出了《聊斋志异》的文体特征:既有唐人传奇叙事婉曲的特征,又有六朝志怪简约记述奇闻异事的特征。

二、叙事模式(参见教材相关内容)

1.叙事模式与志怪、传奇有异

2.志怪的性质发生变化

3.志怪的思维方式和功用发生变化

4.结构模式发生变化

(1)人类进入幻域(2)异类幻入人间

第三节艺术创新

一、记叙委婉

二、增加人物行动、环境、心理的描写

三、诗化倾向

四、浅近洗练的文言体式

第四节文本精读:《婴宁》

一、婴宁性格

爱笑成痴,爱花成癖。

二、艺术特点

1.《婴宁》情节曲折生动、摇曳多姿,作者别处心裁,抓住婴宁的居处和身世巧设悬念。

2.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甚至使情节停顿,以较大幅度横向扩展,细致刻画人物。

3.作者对典型细节的选取也很见匠心,他以花为媒妁,以笑为情语,通过对花、笑的反复渲染,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考题】

1.《聊斋志异》有哪些主要的题材类型?

2.鲁迅说《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以志怪”,你如何理解?

3.《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较之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有何变异?

4.《婴宁》中婴宁形象的两大性格特征是什么?

5.《婴宁》中对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第五章《儒林外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倾向和艺术特征,掌握作品所塑造的三大类人物形象的特质、讽刺艺术特征。

【重点难点】

形象类型,讽刺艺术。

一、崇奉举业、心理扭曲的士子形象

二、借理学之名、行利己之实的伪君子形象

三、代表了理想的形象

第二节艺术成就

一、精湛的讽刺艺术

1.从讽刺的生活源泉来看,它具有直逼现实生活的写实性特点。

能敏锐地发现具备讽刺意义的自然形态,朴实而精确地描绘出来,从而使这些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暴露其可笑可鄙的本来面目,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2.从讽刺的态度来看,它具有秉持公心的严肃性特点。

对周进、范进、匡超人、王玉辉、马二先生等,是含泪的讽刺,可谓“戚而能谐”;对严贡生、宋为富等是无情的鞭挞,但又不流于谩骂,可谓“婉而多讽”;对杜少卿、凤四老爹等,也能做到“爱而知其丑”,不避缺点。

3.从讽刺的审美特征看,具有深层的意蕴美的特点。

在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同时,又揭示出与此共存的迂执、幻想、不能审视度势等令人可笑的成分;在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同时,又表现出智能被破坏、人心被腐蚀、人才被扼杀、美丑被颠倒、人性被扭曲、世风在堕落等悲剧性内容。

4.从讽刺手法看,它具有将爱憎隐蔽于场面和情节之中的冷峻性特征。

①自以为高尚的言论与实际上卑劣的行为之间的矛盾

②同一个人行为与行为之间的矛盾

③对同一个人的言行态度的前后矛盾

④被讽刺者之间的互相攻击

⑤漫画式的细节描写

二、独特的结构形式

1.内在结构

作品以20多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没有中心事件或中心人物贯穿全书,但并未显得散漫无章,因为有一条内在线索贯穿始终,即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为“一篇之骨”,众多的人物活动都依附于这一主心骨而渐次展开,从而形成了统摄全书的内在结构。

2.从外在结构形式上看,各组故事也呈现一定的有序组合。

①各种分散描写中,有相对集中的几个内容层次:二进举业中的荣辱升沉——假名士的忸怩丑态——理想者的品格活动——抨击浇薄的世风。

②在相对独立的故事之间,有各种绾结方式:往往由前一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引出后一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前者逐渐隐去,后者成为中心,如周进引出范进,范进引出严贡生等。

③以各种大小集会来加强人物间的联系,这对改变结构的松散性,增加作品的整体感,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种结构方式,比较松散,“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也轻捷灵活、伸缩自如,较好地容纳了多方面的丰富内容,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艺术上还是成功的。

三、语言的口语性特征

以苏皖一带口语为基础、经过文学加工而成的文学语言。描述时形神毕具,接近生活,善于使用谚语、俗语、歇后语,如“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开弓不放箭”,“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方言“韶刀”等。

【思考题】

1.《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类型?作者的态度如何?

2.《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3.《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第六章《红楼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特征,理解宝黛爱情的性质、特点及其悲剧意义,充分认识作品艺术成就的多方面内涵。

【重点难点】

主题的多义性,宝黛爱情悲剧,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方法,网状结构,语言风貌。

第一节主题的多义性

一、封建贵族没落的家族悲剧

二、贾宝玉的人生道路悲剧

三、青年女性命运的普遍悲剧

《红楼梦》正是在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历史背景之上,展示了贵族公子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和所有青春女性的命运悲剧,从而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衰落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宝黛爱情

宝黛爱情的性质和意义

1.《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描写,第一次以真实生动的生活化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进步的婚恋观。

即爱情必须以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人生观念的共识、情感性灵的共鸣为基础,必须与反礼教相始终。这就突破了前代作品中将金殿对策、五花诰封作为最高爱情理想的爱情描写模式,在社会历史容量上拓展了爱情的丰富内容。

2.《红楼梦》的宝黛爱情描写,第一次使爱情获得了本体的意义。

宝黛之间既有体态的美丽相吸引,又有亲密的交往做感情的温床,融洽的旨趣更使他们息息相通,于是在较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为纯情的两性热恋。

3.《红楼梦》第一次从正面表现了爱情本身。

小说充分描写了宝黛爱情纠葛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细腻地展现了恋人之间曲折微妙、矛盾痛苦的感情历程。

4.《红楼梦》的宝黛爱情,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爱情的悲剧结局,真实地揭示出造成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打破了文学对生活的虚饰,与以往诸多作品的大团圆结局有着天壤之别,体现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审美力量和批判现实的力度与深度。

第三节艺术成就

一、创作原则

“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作者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剪裁,更为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二、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1.美丑并举:曹雪芹在写出红楼女儿惊世之美的同时,对她们的缺点也不加讳饰。

2.对比映衬:作者善于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似人物的性格差异进行对比映衬,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 一、元代文学 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2、元曲繁荣的标志: (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钟嗣成《录鬼簿》。 (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 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 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 (4)专著 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 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 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 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 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

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 (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 (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 (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 (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 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 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表演形式:唱、念、科 (3)角色分工极细。 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 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 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 净:副净、二净 (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 “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二、关汉卿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元明清试卷7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_科范____,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 《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_东海孝妇_______ ”的故事演化而来。 3.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_______________》。 4. 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 5. 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________”。 6.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__鲁迅____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 《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____。 8.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9.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_动物性、人性、神性_______ 三位一体。 10.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11. 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儒林外史》 12.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13. 《桃花扇》的作者是______。 14. 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 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__清忠谱______》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__格调说_______。 18.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_张惠言_______。 19.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__梁启超_____。 20.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__张岱________。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2、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提出 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3、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 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 (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 (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三国演义》 一.成书过程: (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四、《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塑造 刘备:是一个明主仁君但又不失英雄本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

元明清文学常识

1、“汤沈之争”是戏曲史上的一桩学术公案。有的学者认为是汤显祖在《答吕姜山》等信中彻底否定了沈氏的声律论,揭开了论战的序幕,沈氏便在《词隐先生论曲》中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有人则认为所谓的“汤沈之争”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他们“素无谋面,无直接的书柬往还,没有理论上的互相辩难”,而且吴江派与临川派本身也不存在。 1.唐传奇的概念:不是一个题材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小说文体学的概念,指的是唐代开始盛行的有别于以往志怪、志人的新体小说。志怪、志人的基本文体特征:残丛小语特点: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2.唐传奇的文体特征:虚构的艺术化与叙事角度的个性化。具有完整的构思与独立的现实主题自觉的以人物的形象为中心曲折的情节与细节描写文备众体 3.小说分为六类:一日志怪《搜神》一日传奇,一日杂录。一日聚淡,一日辩汀。一日箴规。 4.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分期:萌芽期{从远古至秦汉}皱行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唐代}转折期{宋元至明初} 5.志怪小说:(1)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只怪者也。(2)第一次变化:动词组变成书名。(3)第二次变化;由书名变成至怪小说。《例异传》魏晋南北朝以来第一部优秀的志怪小说。 6《幽明录》作者:刘异庆,杂记种种怪异神奇之事,主要是晋宋事,是关于现实生活中士民僧俗的奇闻异事。7宋元话本与古代小说的通俗化,关于话本的两种解释:1话本是说话一人讲说时所用的底本。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发生,而乃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2说话是说话艺人的口头创作的记录本及模拟这种记录的其他故事文本。拟话本的定义;指明代文人创作拟话本,工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说话时诉诸听觉的口头艺术,拟话本则是诉诸视觉模拟说话语气而写作的短篇小说。 8话本小说的体制特点;1题目:快嘴李翠莲记等。2话:入话具有肃穆听众,启发听众和聚集听众的作用。3正话:也叫正传,即故事的主体部分。4篇尾:用四句或八句诗句为全篇总结。 9讲史话本的特点:1篇幅长,分卷分回,2有开场诗,3断代编年的叙事法。讲史话本和小说本地区别;一个取材于历史,一个取材于现实;一个篇幅长,一个篇幅短;一个以说白为主,一个唱白兼施。例:明。洪耿《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熊龙峰四种小说》风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抱翁老人:《古今奇观》 10四大奇书:白话长篇小说四大类别:《三国演义》-历史演义的范行;以史籍的编年体为结撰金书的基本框架,辅之以记事本来体与列传体。七实三虚的取材原则,即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册,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虚构,有鲜明的倾向性,无论是叙事的态度,立场,还是穿插于金书的评论,都毫不掩饰自己爱惜,甚至直接出面进行评判。《水浒传》——英雄传奇类范型。有一个历史背景,但不十分在意背景的真实程度,集中刻画几个人物,其中或为历史实有的,或为虚构,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超凡的,其经历带有一种历险性质,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重巧合,节奏快。《西游记》-神魔小说的范型;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不十分认真,神魔当中都有人的品性,情感基本循人的行为方式做事,神魔世界以人类社会为样板进行虚构,有较鲜明的是非褒贬。《金瓶梅》—的范型意义1作家把目光投射到现实的社会人生,以家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男女恋情与婚姻生活为叙述的焦点,以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的感情世界成为表现的焦点。2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末明初流行的四部南戏的合称,分别为《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合《杀狗记》合称“四大传奇”或古戏四家,是南戏在原末明初的代表作品。3《赵氏孤儿》和《窦娥冤》被称为放在世界大悲剧中也不逊色7、书会才人: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组织,在书会里面专门给艺人些话本剧本的作家。 8、历史演绎和英雄传奇的异同:①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应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英雄传奇则着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②从作品题材看,历史演义的主要事件人物,多有所本事多虚少,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历史真实制约,英雄传奇则多截取民间的传说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或有历史影迹,但多为虚构,作家可以充分想象,随心创作,不受历史的拘束。③从艺术上看,历史演义多采取编年体写法,或记述一代史事,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英雄传奇则采取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科幻,基本结构是以某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体为线索,展开故事,铺排历史。④从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根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应历史发展概貌,论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教训:英雄传奇侧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渲染他们的武力和力量,反应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 三国题材的杂剧有60种左右,其中剧本尚存者有二21种,主要有:《虎牢关三战吕布》《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 三、“拥刘反曹”——基本的情感取向 全书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33回以前,主要描述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争权夺利的斗争。 第33~104回,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反映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叙事的中心是诸葛亮。 第105回以后,主要写三分归一。“拥刘反曹”主要体现作者“善善恶恶”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有明显的民间色彩与儒家明君仁政的社会理想。 四、“忠义”观念《三国演义》崇尚的是“忠”和“义”的完美结合,第一回“桃园结义”时刘、关、张结义的誓词是:“同心协力,救困扶贫,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上报国家”——“忠”“同心协力”——“义“义绝”关羽与“义”的复杂性统治者标榜的“义”,和“忠”连在一起,常被称为“春秋大义”——千里走单骑民间推崇的知恩必报、哥们义气,也被称为“小义”——“关 云长义释曹操”“史官”:“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 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美化关羽的原因历代统治者的 推崇起了导向作用。“帝王师”——诸葛亮形象的重塑改 变历史事实,夸大诸葛亮的能力及功绩贬抑刘备的能力与 作用着力渲染、夸张诸葛亮对刘备的指导作用《三国演 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书生出身而 具有将略;2、与君主关系甚洽;3、事实上指挥、控制着 一切。《三国演义》虚构的方法张冠李戴,合理移植“鞭 打督邮““草船借箭”“斩华雄”“单刀赴会”添枝 加叶“三顾茅庐”合理想象“空城计”“性格强化”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对于性格比较复杂、性格内涵比较 丰富的人物,集中地突出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或者集中 地突出某一方面的才能,并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或传奇 性的故事和情节将这一性格特点或才能强化到常人难以 企及的程度对于性格内涵比较单一的人物,则集中笔墨突 出他们这一方面的性格和才能 “正衬”与“反衬”文有正衬反衬。 类型化典型的主要特征:单一、扁平,概括多而描写少; 强调人物概貌而不求其逼真,追求的是神似的类同而达不 到形神兼备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物外在表现而未能挖掘其 人物内心世界。传奇化手法有关军事心理学的描写决策 中的风险判断决策中的反推作用精密入微的伐交心战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紧紧围绕决定战争胜负的契机,展示 双方力量的对比,兵力的部署,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形 势的转化和战争结果通过战争过程的描写,着意于完成 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各个角度审视战争过程,相犯而不犯,同中见异笔法 波谲云诡,记叙详略适宜 《儒林外史》的语言特点1.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经 常三言两语就能使人物“穷形尽相”; 2.朴实、明快、幽默,有很强的表现力,长于白描; 3.是 在南方民间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也融合了不少 文言成分和不同职业的行语。 周进、范进:着重表现的是他们精神的变态、思想的畸形 和心智的麻木。堕落的典型:遽公孙、匡超人 写作特色:通过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命运悲剧性情节因素和 喜剧性因素交织3所有的讽刺和针砭都不动声色 在“功名富贵-文行出处”之间挣扎的儒林众生图 第一类:“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代表人物是周进 和范进科举的狂热追求者,同时又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第 二类:“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他们是一些通过科举 之路爬上仕途或有望进入仕途的人,其灵魂已经为功名富 贵所渗透第三类:“假托无意功名富贵”的“名士”、“山人”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假装无意于功名,以名士风流自居第 四类:“辞却功名富贵”的真儒名贤这是作者正面肯定、 热忱歌颂的人物,在这类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自己的人生 和社会理想。杜少卿等是其代表。 虞育德是最受推崇的一个所谓“真儒”,以传统的道德而言 可谓是个完人。他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虽然不忘进取, 但落榜之后能淡然处之,不求侥幸。五十岁时考中进士, 同榜比他年长的人都将年龄报的很小,惟有他老老实实在 履历上填上实际年龄,这样一来,皇帝见他年老,吩咐给 他安排一个闲职,于是当了南京国子监博士,他也不以为 念。 杜少卿作者热情歌颂的理想人物,作者自况他出身于“一 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宗族,但淡薄功名,讲究“文 行出处”。朝廷征辟,他却认为“走出去做不出什么事业”, “宁可不出去好”,于是装病拒绝应征出仕,主动抛弃了科 举仕进的进身之路。豪放狂傲,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 乐于助人。讲究传统的美德,重孝道,但又敢于向封建权 威和传统礼教进行挑战, 四个市井“奇人”季遐年:以写字为生,又以写字自娱;王 太:既是围棋高手,又是安于卖火纸筒子的小贩; 盖宽:以开茶馆为生,但画一手好画,又不攀附权贵;荆 元:以裁缝为业,但弹一手好琴,并以此自遣。 《儒林外史》叙事结构的外在形式是列传连环式。作品按 照一个个中心人物组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起讫,但又前 伏后应、环环相扣,组成一个连环套式的结构。周进— 范进—严贡生其次,人物列传各自独立,但又有内在理路 贯穿在一起,形成了有相当内聚力的整体。全书由楔子、 主体、幽榜三个环节构成。全书主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第 一部分,从第2~30回,写了周进、范进、王德、王仁、 严贡生、严监生等,讽世为主。第二部分,从第31~46回, 主要写了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三山门送别三个中心 事件,塑造了杜少卿、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第三部 分,从第47~55回,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 更加恶劣。第三,在小说内部还始终贯穿着一条时间线索 《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秉持公心,指摘时弊”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 的讽刺态度。对同一个人物,能根据其前后表现的不同 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如周进、范进二、褒贬适宜“讽刺的 生命是真实” 三、寓悲于喜,悲喜交融四、寓讽刺于典型的情节、场面 中,“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 主要讽刺方法有三:1.把前后两种行为对照,暴露其丑恶 嘴脸。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梅玖对周进中 2.把一个人的言和行对照,让人物当场出丑,自己打自己 嘴巴 3.让人物一本正经的说假话、说大话,然后揭示其浅 薄、无知或荒谬 “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异同 1.从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 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英雄传奇则着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渲染他 们的武勇和力量,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 情思。 2.从作品题材看,历史演义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有所本, 实多虚少,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历史真实制约;英雄传奇则 多撷取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或有历史影迹, 但多为虚构,作家可以充分想象,随心创作,不受历史的 拘束。 3.从艺术上看,历史演义多采用编年体写法,或记述一代 史事,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 英雄传奇则采用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可 幻,基本结构模式是以某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体为线索, 展开故事,铺排历史。 南宋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并成为艺人讲唱的重要内 容。主要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 者”等。 三个特点:1.已有较完整的水浒故事框架:杀惜—发配— 被劫上山—坐第二把交椅—晁盖在三打祝家庄时阵亡;2. 多写家庭变故 3.李逵、燕青、鲁智深成了重要人物。 三、反叛者的颂歌明清:“诲盗”说、“忠义”说清末民 初:“社会主义”、“平权、自由”、“倡民主、民权” 宋江形象矛盾的评价李贽:忠义之士、英雄楷模金圣叹: 阴险狡诈,十恶不赦的强盗头子 现代人的看法农民起义雄才大略的领袖地主阶级野心家, 瓦解农民革命的蛀虫,封建皇权的卫道士,赵宋王朝的忠 实走狗、刽子手 宋江形象自身的矛盾对王法的态度:守法——家中佛堂下 的地窖——私放晁盖 对落草的态度自己迟疑——逼他人上梁山忠——反抗朝 廷(“敢笑黄巢不丈夫”)“于家大孝”——“忤逆” 对晁盖兄弟情深——行为可疑(架空)豪杰领袖——跪地 求饶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临阵惊慌 宋江形象的塑造历史上的宋江“勇悍狂侠”“以三十六人横 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民间文化的浸润“及时雨”济危扶困,仗义疏财好结识好 汉,挥金似土武松:他便是真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 和柴进的比较文人的改造“孝义黑三郎”“忠义宋公明”忠 ——孝“自幼曾攻经史”人生目标: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身 份:押司,郓城小吏梁山三位寨主王伦:不义晁盖:讲义 气,真诚、温厚不够果决;幼稚;粗心;胸无大志宋江: 心黑手辣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六、英雄传奇的典范一)塑造人物的艺术以传奇手法为 主,但又有所超越黑旋风李逵武松完美的义侠慷慨重义, 神武好胜,快意恩仇,重人伦,轻女色(二)叙事的基本 特点1.情节大幅度、快节奏的起伏2.张弛相间的处理技巧 3.超现实场面和现实场面互相错杂调节节奏,增强人情 味,如林冲遇李小二。 4.对重点、高潮的特殊场面有特殊的处理方法。 (三)情节的戏剧化1.悬念预示武松初到孟州,杀威 棒打还是不打蓄势 2.巧合 3.突转(四)列传连环的 结构技巧 三、隋唐题材小说的新变《隋唐演义》对隋唐题材的总 结 《说唐前传》—《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 妆楼全传》 “神怪小说”多是从整个中国小说史着眼,侧重此类神异 题材在整个小说发展的连续性。其研究视野所及,从先秦 而至晚清,短篇、长篇、文言、白话,诸种体裁无所不至。 “神魔小说”往往专指在明代中叶繁荣起来、以“神怪”为题 材的白话长篇,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文体。 一、“西游”故事的演变第一阶段:“西游”故事形成期玄奘 口述、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 第二阶段:小说主体丰富期(宋代至明初)第三阶段: 文人写定及传播变异期 二、多重的阐释空间全书由五部分组成1~7回孙 悟空出身传8~12回取经缘由,唐僧出身 13~23回四众会齐24~99回西行伏魔100回 功德圆满 当代对《西游记》主旨的研究第一个层面:从社会政治 内容来看1、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2、写农民战争。 3、写新兴市民阶层对旧秩序的反抗。第二个层面,从哲 理的角度看1、人生在事业上的奋斗和成功;2、修养心性 的体会,面对种种诱惑,最后达到自我人格的完成。第三 个层面,从道德的角度看1、刻画英雄形象,表现道德的 完善;2、除暴安良,表现一种义侠精神;3、鼓吹圣贤精 神,表现从自我的形成到大我的形成,表现普度众生的圣 贤精神。 唐僧三种不同的成分历史上的圣僧金禅长老转世六根不 净、受考验的凡人软弱、犹豫、迂阔、无见识普泛的同情 心孙悟空玩世不恭—表现认真受难者—命运主宰者无视 一切清规戒律—严格的道德自律超凡入圣的圣人—有血 性的凡人猪八戒最富人性、也最具共名意义人欲的象征 食、色 什么是传奇?相对于杂剧,传奇无疑是一种长篇戏曲剧 本,通例一部传奇剧本由二十出至五十出组成;而杂剧则 是一种短篇戏曲剧本,通例只有一出至七出。相对于戏文, 传奇具有剧本体制规范化和音乐体制格律化的特征,而戏 文在剧本体制和音乐体制上却有着明显的纷杂性和随意 性。因此,就内涵或本质而言,传奇是一种剧本体制规范 化和音乐体制格律化的长篇戏曲剧本。 “四大声腔”从明初到嘉靖时期,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 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流播广远,被称为 “四大声腔”。 “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取材于《水浒传》,写林冲 落草的故事梁辰鱼的《浣纱记》一出极为崇高而苦涩的 爱情悲剧;又是一出沉重的政治悲剧。(范蠡、西施)《鸣 凤记》相传是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以严嵩为批判对象, 几乎与时事同步,时事剧的先锋,开拓了政治悲剧现实化 的道路。 (二)“临川派”剧作家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有明曲家,作者至多,而条别家 数,实不出吴江、临川、昆山三派。” 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 为“临川派”,或者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玉茗堂派”。临川

清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解释及简答? 1、“南施北宋” 指清代年辈较晚的入仕诗人施闰章和宋琬,施为南方人,宋为北方人,故称“南施北宋”。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 2、“神韵说” 王士禛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 遣娱乐功能。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 3、“格调说” 沈德潜有感于王士禛“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诗歌中的“格调说”加以匡正。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将封建诗教与唐诗的艺术格调捏合在一起,实际上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 4、性灵诗派 清代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派,主张和风格相似的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文学史观上主张文学进化。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5、浙西词派 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词学流派。朱彝尊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等六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推举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并以张炎“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6、常州词派 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针对浙派末流,振起词格,形成在清中后期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代表人物为张氏兄弟、董士锡、周济等。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并讲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常派的“比兴”主要指的是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与诗骚传统有别。所以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但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风行。 7、桐城派 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8、才子佳人小说 是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但又有特殊的狭义所指。情节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代表作为《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9、才学小说 清代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的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作者往往不把思想意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内容上没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有的追奇猎异,却能够反映和揭露一定的现实问题,如《镜花缘》,有的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功名利禄和因果报应,如《野叟曝言》。 10、“聊斋”系列 《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模仿者蜂拥而起,形成了一个以《聊斋》的题材笔法为楷模的小说系列。影响较大的有沈起凤《谐铎》,浩歌子《萤窗异草》和宣鼎《夜雨秋灯录》这类小说的成批涌现代表了文言小说的主导潮流和正确方向。 11、“阅微系列” 《聊斋志异》问世后,以纪昀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从传统小说观念出发,认为《聊斋》那种使用传奇小说虚构的手法来描写志怪题材违反生活真实。他写了《阅微草堂笔记》,以六朝志怪小说的质朴简淡的文笔与《聊斋志异》抗衡。引起社会上许多人的模仿。其他作品主要有梁恭臣《池上草堂笔记》等,也有些作品兼擅《聊斋》、《阅微》二体。 12、“世说”系列 以《世说新语》为模仿对象,采摭文人逸事,按内容分类的世说体志人小说。有的采摭旧事,编纂成书;有的记载近人及当朝遗事。与白话小说和中兴的传奇体小说相比,此类小说未免相形见绌,但《世说新语》的古老样式,借此得以延续。 13、“虞初系列” 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着录《虞初周说》开始,“虞初”成为古代“小说”的代名词。明代吴仲虚将唐代以后优秀传奇小说辑为《虞初志》,入清后,张潮将当时着名文人的传记散文和传奇小说辑成《虞初新志》,嗣后有许多人追随。将传记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是清代求实文学观念的反映,却造成小说文学界限的模糊,是小说观念倒退的表现。 14、鼓词 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形式上散韵相间,唱词多为十言,亦有七言者,较弹词句式更为灵活。主要作品有《大唐秦王词话》、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等。 15、弹词 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作品多为长篇,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也很浅近。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演唱形式。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前者重要作品有《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后者有《义妖传》、《三笑姻缘》等。 16、子弟书 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演唱时以八角鼓击节。以北京东、西两城地域为界,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两种。前者代表为罗松窗,主要作品有《红拂私奔》、《杜丽娘寻梦》等;后者代表为韩小窗,主要作品《长坂坡》、《托孤》、《宝玉问病》、《黛玉悲秋》等。 17、苏州派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代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18、“南洪北孔” 指清代着名戏剧家洪昇与孔尚任,洪昇创作的《长生殿》与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齐名,洪是钱塘人,孔是曲阜人,故号称“南洪北孔”。 思考及论述题 1、简述清初的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的特点。 (1)??依据清初诗人对清政权的不同态度,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由于处境和心态不同,其诗歌也形成不同风格。 (2)??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发之为诗,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 (3)??入仕诗人更多游移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因而在诗中较多地表现出伤感的情怀。 2、简析清遗民诗人作品的共同特点。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 1、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3、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浦 4、元代两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5、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6、元代四大爱情戏:郑光祖的《倩女幽魂》、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浦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7、曲状元: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 8、神仙道话剧:《黄粱梦》、《岳阳楼》、《陈专高卧》 9、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即早期南戏) 10、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大令。小令又称叶儿,是基本单位。 11、水浒戏作家: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 12、水浒双壁: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 13、戏曲理论著作: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簿》,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14、元前期散曲作家:关汉卿《不伏老》、白朴《渔夫》、王和卿《咏大蝴蝶》、马致远《秋思》(曲 状元、秋思之祖)、卢挚、姚燧 15、元后期散曲作家:张可久(《苏堤渔唱》、《小山乐府》)、乔吉(称为:“曲中李杜”《两丗姻缘》,《渔夫词》) 还有张养浩、唯景臣和刘时中 16、高明的《琵琶记》:词曲之祖,元代剧坛之奠基,明代戏曲之先声。 17、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悙、揭傒斯 18、元诗后期作家:前:方回、戴表元、耶律楚材、刘因(理学家) 后:杨维桢“铁崖体”、王冕、萨都剌(回族) 名词解释: 1、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 的戏剧形式。体制上一般由四折组成。演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类。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在全剧只能由正末或者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代表是元杂剧四大家。 2、南戏: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一种戏剧形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定。曲词宫调也没有 规定。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均可歌唱,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例如:高明《琵琶记》 3、《窦娥冤》矛盾冲突:张驴儿父子和窦娥婆媳的冲突; 窦娥和婆婆的冲突; 窦娥和太守桃杇的冲突。 4、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5、窦娥的形象性格: (1)窦娥性格是一种动态性结构,具有动态感。窦娥的性格是通过她的“苦“和”冤“反映出来。‘苦’体现了她温柔驯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性格,她深受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的熏陶和束缚,还把这种束缚当成是一种享受。‘冤’则是促成她反抗性格,二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镇定、坚决、绝不示弱,以蔑视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体现她嫉恶如仇的性格,临死前的三桩誓愿是她对社会的反抗的时代的最强音。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考试试题(A 卷)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2.明初杂剧作家40 多人,以、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 种,合称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卷五之《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 与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与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的篇二、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 陈寿《三国志》 B. 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B《蝴蝶梦》C.《鲁 斋郎》D. 《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 《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雌木兰》B.《狂鼓史》C.《玉禅师》D. 《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B.《柳毅传书》C.《张 生煮海》D. 《老生儿》 A. 嘉靖壬午本 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 C. 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 是()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 湖二集》D. 《六十家小说》A. 才子佳人小说B. 历史演义小说 C. 英雄传奇小说 D. 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 分)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 性灵说D. 肌理说8 .《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1.拟话本2 .戏曲3 .明 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 .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 .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

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