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过程分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胃肠道反应 2. 血压下降、头痛、 眩晕、潮红、晕厥等 3. 诱发心绞痛
PGG2
凝血途径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Xa,Ca2+,Ⅴa,PF3)形成 ↓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TF
丙 乙
甲
S:内皮下 组织 HK:高分 子激肽 原 PK:前激 肽释放 酶 K:激肽释 放酶
凝血因子
国际命名的凝血因子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因子Ⅱ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因子Ⅲ 组织因子 tissue thromboplastin 外源性 非存在于血液 因子Ⅳ 钙离子 Ca2+ 因子Ⅴ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因子Ⅶ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AHF 因子Ⅸ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PTC 因子Ⅹ Stuart-Prower factor 因子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PTA 因子Ⅻ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内源性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 此外:此外有前激肽释放酶(PK)和高分子激肽原(HK)来自血小板的磷 脂。。
血小板的黏附
黏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出现;主要由血 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受体,主要是 GP 1b,内皮下成分(主要为胶原纤维) 及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参与。 黏附后血小板被激活,出现释放反应
血小板的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主动外排生物活性 物质的现象。 致密颗粒:5-HT、ADP ATP、钙离子、肾上 腺素 -颗粒排出: PF4(血小板因子IV)、血小板 源性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 溶酶体: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
华法林
水杨酸盐,丙咪嗪, 甲硝唑,西米替丁 等使本类药作 用增强(抑制肝药酶)
苯妥英钠使本 类药作用减弱 (诱导肝药酶)
XIII
华法林
XIIIa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内皮细胞 激肽释放酶 C1抑制物 tPA PAI-1 UPA 尿激酶原
纤溶酶原
纤溶酶 a2抗纤溶酶 a2巨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谢 谢 !
XIII
哪个凝血途径 重要呢?
XIIIa
纤维蛋白 多聚体
抗凝系统一
组织因子:TF
TFPI:
TFPI:
XIII XIIIa
糖蛋白, K1,K2,K3串联, 分两步(1)K2与 FXa结合,直接 抑制FXa的催 化活性,同时 TFPI变构, (2)Ca2+,TFPI变构, FVIIa-TF结合, 形成 FXa- TFPI- FVIIa-TF 灭活 FVIIa-TF复合物。
大动脉
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W-P小体vWF 同时 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结合 内皮下层——疏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少 量平滑肌细胞 中膜:平滑肌纤维:病理情况下,可迁入内膜,产 生结缔组织成分,使内膜增厚,动脉硬化重要环 节 弹性膜:40—70层 少量胶原纤维 基质主要是硫酸软骨素 外膜:疏松结缔组织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或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主要特点:1、除组织因子外,其余均在血液中,且多为肝 脏合成。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 细胞,生理情况下不表达。 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属辅 助 因子,与Ⅶ结合并使Ⅶa催化效力增加千倍; 2、除因子Ⅳ是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3、因子Ⅱ,Ⅶ,Ⅸ,Ⅹ,Ⅺ,Ⅻ,ⅩⅢ和前激肽释放酶是蛋白内 切酶,以酶原形式存在,需激活才有活性; 4、因子Ca2+,Ⅲ,Ⅴ,Ⅷ和高分子激肽原在凝血反应中起辅因 子(非酶促)作用; 5、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维生素K,为依赖维生素K的凝 血因子。 6、Ⅴ, Ⅷ是最不稳定的因子。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链激酶:间接激活纤溶酶 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 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t-PA: 选择性纤维蛋白溶栓药 给药途径:静脉给药 t1/2:5-10min 对抗:氨 甲 环 酸 :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
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 纤溶酶——纤维蛋白(原)赖氨酸-精氨酸键裂解——可溶性小肽
中动脉
又名肌性动脉,除大动脉 外,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 脉大多属中动脉。 特点: 1、内膜:内皮下层薄,内弹性膜 明显。 2、中膜:10~40层环行平滑肌及 肌间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可见外弹性膜
血管内皮细胞的合成及分泌功能
1、前列环素PGI2和NO:抗血小板粘集作用; 2、 ADP酶:把ADP转变为抗血小板粘集作用的腺嘌呤核苷 酸; 3、凝血酶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与血液 中凝血酶结合,激活蛋白C(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蛋白), 后者再与内皮细胞合成的蛋白S协同,灭活凝血因子Va和 VIIIa; 4、膜相关肝素样分子:在内皮细胞表面,与抗凝血酶III结 合,灭活凝血酶、凝血因子X、IX等; 5、蛋白S:与蛋白C协同作用;
恶心、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聚集
PGH2内皮细胞合成的PG合成酶PGI2 血小板内cAMP增 多,游离Ca2+减少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 管 血小板内的PG合成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较血 管中PG合成酶高 cAMP 磷酸二酯酶 5’-AMP
不良反应 :
(- ) 双嘧达莫
ATIII
ATIII ATIII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1、抗凝血酶III 2、C1抑制物 3、a1抗胰蛋白酶 4、a2抗纤溶酶 5、a2巨球蛋白 6、肝素辅助因子II
正常情况下,作用很弱 与肝素结合后,作用 增强
ATIII ATIII
XIII XIIIa
肝素:1、肥大细胞和 嗜碱性粒细产生 3000-57000分子量 2、酸性粘多糖 3、肺心肝肌组织中 丰富,生理情况下 血浆中甚少
血管内皮细胞的合成及分泌功能
6、 t-PA: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促进纤维蛋白 溶解; 7、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糖蛋白,K1,K2,K3串联, 分两步(1)K2与FXa结合,直接抑制FXa的催化活性, 同时TFPI变构,(2)Ca2+,TFPI变构,FVIIa-TF结合, 形成FXa- TFPI- FVIIa-TF,灭活FVIIa-TF复合物。 8、抗凝血酶III,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 9、 von Willebrand因子: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胶原黏附; 10、PAIs: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的抑制因子,抑制纤 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的聚集
主要有ADP、纤维蛋白原、ATP、Ca2+、 TXA2、凝血酶、5-HT、GPII b等参与。 外源性ADP——可逆——第一时相 内源性ADP——不可逆——第二时相 血小板聚集机制:凡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 浓度,提高游离Ca2+浓度的因素,均可促 进血小板凝聚,反之,抑制凝聚。
血小板两个系统:开放小管系统——摄取血浆物质、释放颗粒内物 质 致密小管系统——收集钙离子、合成前列腺素 血小板内重要的酶:磷脂酶A2,血栓素合成酶、前列腺素合成酶 血小板细胞膜:磷脂——存在花生四烯酸 糖蛋白——主要有GPIb GPIIb
大动脉
又称弹性动脉,包括 主动脉、无名动脉、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 脉、髂总动脉
抗凝系统二
组织因子:TF
蛋白C系统
蛋白C系统: 1、蛋白质C 2、凝血酶调 节蛋白 3、蛋白质S 4、蛋白质C 的抑制物
蛋白C系统XIIIX源自IIa检测蛋白C 和蛋白S
抗凝系统三
组织因子:TF
抗凝血酶III的精氨酸 残基 FIXa、FXa、FXIa、 FXIIa、IIa丝氨酸残基 结合,灭活这些因子
抗凝系统四
组织因子:TF
机制:1、肝素—抗 凝血酶III FIXa、FXa、FXIa、 FXIIa、IIa 内源性凝血途径 APTT 2、肝素—肝素辅助 因子II 灭活凝血酶的速度可 加快1000倍 3、刺激TFPI和其他抗 凝物质的释放 4、增强蛋白质C的 活性 5、刺激血管内皮释放 纤维酶原激活物
血栓形成过程
一、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 二、血栓形成过程 1、血小板的黏附 2、血小板的释放 3、血小板的聚集 4、内、外源凝血系统
血小板
1、从骨髓成熟的 巨核细胞胞质 裂解脱落下来 2、平均寿命7-14天 3、无细胞核,有完 整的细胞膜
血小板
颗粒区:1、a-颗粒:PF4(血小板因子IV)——对抗肝素的抗凝血 作用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修复 凝血酶敏感蛋白——促进血小板聚集 2、致密颗粒:5-HT——促进血管收缩 ADP——血小板聚集,第二时相 ATP、钙离子、肾上腺素 3、20%有溶酶体——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 透明区:含微管和微丝,参与血小板形状的维持及变形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 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 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 下, 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溶解过 程开始,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 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 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 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 E(Fragment E)组成。其中, X-寡聚体和D-聚体均 含D-二聚体单位。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内重要的反应:血小板质膜中有花生四烯酸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脱落环加氧酶PGG2和PGH2(很不稳定) PGE2和PGF2a PGG2和PGH2血小板内血栓素合成酶TXA2 血小板内cAMP减 少,游离Ca2+增多 血小板脱颗粒释放内源性ADP 胶原 凝血酶与凝血酶受体结合 氯吡格雷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结合
肝素
肝素
肝素
低分子肝素:分子量 7000以下 只能与AT-III结合 半衰期长,副作用少 静脉维持12小时,皮下 每日一次 拮抗剂:硫酸鱼精蛋白
肝素 肝素
XIII
XIIIa
抗凝系统五
口服抗凝药:华法林 1、竞争性抑制维生素 组织因子:TF K依赖的凝血因子II, VII, 华法林 IX, X 外源性凝血途径 PT INR=PT/PT正常对照值 2、拮抗剂:维生素K 3、口服吸收几乎全部 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少 4、经肝药酶羟基化失活 后自肾排除 5、起效缓慢12-24h: II50 VII6 IX24 X36 华法林 先用肝素 作用时间长T1/2:40h 1到3天达高峰 6、不良反应:出血 通过胎盘 水合氯醛,羟基保泰松 ,甲磺丁脲,奎尼丁等 使本类药作用增强 (提高血浆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