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管束与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之管束与自由
中国教育界有一个很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由著名学者钱学森所提出来的,十分引人深省的问题。在钱老去世之后,这个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一些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吗?其实,“钱学森之问”在上世纪的英国也有人提出过,他就是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李约瑟。他问,“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这就是“李约瑟之谜”。中国曾经领先世界几百年,但是在后来却渐渐落后,这里纵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是其中也显示了中西方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一种差异首先从中西方对于“教育”这一词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在中国,“教”一字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是这么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而“育”的意思是:“养子使作善也”。这两个字的古义就说明了,早在古代,中国人就认为,教育是一种管束,它强调的是一种外界的影响,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而在西方,Education(教育)则是被理解为“借助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在这一个过程中,他们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儿童是处于主动地位的。
«我们的孩子是否足够坚强»讲的就是五位中国老师远赴英国,在一所中学实施为期四周的中国教育一档记录性节目。在纪录片中提到,在同一年龄的孩子中,中国教育是领先于英国教育的,这使得英国孩子在国际形势中是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而这一个节目就是意在用中国的学校教育来对英国的孩子来进行一个实验,来比较两种教育的优劣。中国式教育和英国式教育都在这一个节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中国式教育是“大班”教育,五位老师到达英国后接手的就是一个由五十位学生组成的班级;而英国式教育则是“小班”教学,一个课堂最多不超过30人。中国教育强调课堂纪律,“没有纪律你就不能学好”,同时,中国教育以绵长的教育时间和严苛的教育著名,在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当其他英国学生都放学后,中国学校的学生仍然要留下来学习的情况;英国的教育则是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而分为了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学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就拿实验课来说,英国学生是可以拿到实验工具自己动手,在实验中学习,但是中国学生则是听着老师所讲的步骤,做笔记记下来。在中国,教育强调集体责任感,注重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而且强调尊师重道,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同时,读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条出路和一个义务,读书本身为了自己的未来,同时也是为家庭为祖国,中国教育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为英国教育相对的就是一种个人本位的教育。英国是一个福利制国家,人民收到国家保障制度的保护,因为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较少的能体会到生活的窘迫;而在英国的教育中,挑战权威是可以被允许的,老师和家长所讲的话并不是全对的,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判断和思想,从一个方面来说,英国孩子的思想是独立于中国孩子的,中国孩子的思想自小就被压迫惯了。
在这为期四周的教学中,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冲突不断:中国老师从未遇见过如此不受管束的班级和学生,英国学生从未受到过如此的管束。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差异,几乎是极与极的差别:一种实施管束,一种提倡自由。这种差异未必只是教育上的不同,其实根源是两者文化上的差异。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冲突有摩擦,这次中国学校的实施并不顺利,这种情况在几乎到了这个项目的最后才有所好转。这次项目以中国学校与英国学校的一次测验来作为结束,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尽管中国学校的学习并不顺利,但是中国老师在这次的“比赛”中获得了胜利。
但是我认为,虽然中国教育在这次实验中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不是中国教育的胜利。中国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一味的接受来自老师的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等,甚至有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中国教育其实是中国国情
的一种体现,比如我们的“大班”教学,中国人口数量大,要普及教育,要实施义务教育,要让大部分孩子都能上的起学,这种大班教育就难以避免。西方教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所以说“中国学校”的实施,其实不在于比较哪种教育更好,两种教育都好,当然无可避免的也会有缺陷,通过这样的一次实验,我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只有适合自己的国家,适合国情,这样的教育才是值得提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