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如何推进公平分配——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联系方式:

论如何推进公平分配

——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

XX

(XXX,XXXX XXXXXX)

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关于公平分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总结了前人对于公平分配的研究方法及成果,随后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分配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多个政策建议。

关键字:公平分配;和谐社会;税费改革

一、引言

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基础,没有公平的分配,社会的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争论的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进,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加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一社会问题更是愈发严重。贫富差距的拉大引发了阶级的分层和对立,甚至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人们对于公平分配有着强烈的诉求,当前形势下对公平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公众“仇富”心理,有效引导公众理性认知。这一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对于分配公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建言献策。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公平分配的问题有过很多学者做过研究,但是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公平问题,由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内。

田野(1997)认为,分配公平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避免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的个人收入差距过大,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两级分化;二是指收入分配法则的公平,收入分配以人们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大小为主要依据,贯彻公正与社会正义原则,不凭权力、人情关系和投机进行分配。

孙晓春(2008)认为,分配公平是基于人们对公平分配的理解,通过合理的分配原则和制度安排,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其应得份额,从而获得公平的对待。公平分配是社会

生活永恒的道德难题。绝对的公平不过是一种理念,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因而公平分配只能是一种制度选择。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分配不应是简单地缩小差距,而应该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分配过程中都受到公平的对待,获得其应得份额,从而实现社会生活成本的合理负担。

林毅夫(2008)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从原来比较优势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在一次分配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且收入分配还有恶化的趋势。其原因既有从原来计划经济时代人为压平收入分配的工资制度向根据在生产过程中的共享进行分配的恢复性扩大,也有改革未到位所导致的分配不公。因而,要深化改革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需要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消除各种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价格扭曲和行政性垄断,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在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等。

匡国珍(2011)认为,在分配中存在以下问题: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存在缺陷,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腐败分子凭借手中权力获得非法收入。究其缘由,企业分配中资本所得偏高、劳动所得偏低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历史原因;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分配不公;市场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分配不公;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政府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错位等也是导致分配不公的原因。

在以上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从社会、经济等不同角度对公平分配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公平分配的概念以及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成因和解决策略进行了探索。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学生对我国公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叙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当下我国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物质基础不同,城乡、地区以及行业间收入分配显失公平

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成员对公平的评价也不同,即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物质基础不同,利益分配中采取的公平标准也就不同。所以,社会现阶段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公平的具体性质和内容。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地区、行业及部门间所存在的收入分配情况就体现了这一点,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减小,但总体上来看,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但总体上依旧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6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955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989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3: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保持在3倍以上。然而,据统计,3.03:1已经是10年来的最低值。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总体上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较大。

第二,地区之间收入分配显失公平。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濒临沿海,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很到位,在各方面都占有十分优越的发展条件;而西部地区由于深处内陆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交通条件也不方便,教育和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加之政策扶持较晚,因此,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起步早,速度快,居民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且东部沿海地区在引进外资方面也有着天然优势,居民收入的渠道和空间也就相对较大,而西部地区起步晚,速度慢而且水平较低,缺乏对外资的吸引力,所以居民收入也处在较低水平。

第三,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异明显。我国现今的行业部门基本可以归类为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现阶段来看,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也主要体现在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对比中。在我国的垄断行业中,电力、煤气、金融、保险等行业的收入偏高,而其它非垄断行业的收入与这些行业相比则存在一定的差距。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初级阶段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客观上也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活力,这也是符合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的。非公有制经济可以扩大人们的就业渠道,为人民的物质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从客观上来看,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一定的阶级差别,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阶级差别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内部各经济形式之间的阶级差别,尤其是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定的对普通劳动者的剥削,这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