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凭什么挑战德国易小刚博士领军的三一重工研发团队创新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企凭什么挑战德国制造?——易小刚博士领军的三一重工研发团队创新之道

三一集团技术创新历程

1994年首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拖泵研制成功,此后全面替代进口。

1998年成功研制出37米长臂泵车,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长臂泵车。

2000年三一全液压平地机下线,属世界首创。

2003年黑色路面成套机械全面进入市场,开创了中国路面施工的新工艺。

2004年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研制成功,破解了三级配混凝土不能泵送的世界难题;自行研制出中国最大的60 吨水平定向钻。

2005年拥有四个“中国独创”技术的路面铣刨机问世。

2007年世界首创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问世,打破德国垄断;自主研制的66米臂架泵车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2008年亚洲最大吨位全液压旋挖钻机下线;亚洲首台1000吨履带起重机研制成功;推出亚洲功率最大的全岩掘进机。

2009年 72米臂架泵车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混合动力挖掘机。

2010年研制成功中国最大的1000吨级汽车起重机。

“三一重工不是一家典型的中国企业,但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世界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

“三一重工不仅仅引领了泵车技术的发展,也引领了我国整个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

□本报记者李浩鸣成舸通讯员周婕肖乐

【前言】

“十一五”开局第一年,三一重工自主完成的“混凝土泵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首度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三一重工的技术领军人易小刚博士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全国民营企业界的唯一获奖者;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三一重工凭借“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2010年度“企业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2011年1月28日,欧洲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师之一、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金融时报》上撰文说:“大约一年前,当我第一次参观位于中国长沙的三一重工混凝土泵工厂时,我被惊呆了。”在这篇名为《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的文章里,他讲述了令自己吃惊的真正原因。与绝大多数靠低成本取胜的中国制造企业截然不同,他在三一身上发现了一种“相反方向的变化”:凭着一流的抱负、一流的设备与技术,成为全球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西蒙称三一重工为一家“隐形冠军”企业,这种企业尽管为数不多,却将使中国真正成为“德国未来的竞争对手”。

赫尔曼·西蒙对三一重工的褒扬溢于言表,而他对德国同行企业的担心也绝非多余。2007年,世界首台高效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在三一诞生,使曾经独家掌握该领域技术的德国博格公司主动放弃生产,转而购买三一的产品;2009年,三一重工的混凝土输送泵全面超越德国的普茨迈斯特,成为该领域的全球冠军。从创立之初的无名小卒到如今声名鹊起的国际化大企业,三一重工的发展速度令世界工程机械巨头感到震惊:这家只有不到20年历史、具有纯正民营血统的中国企业究竟凭借什么直叩世界装备制造业最高水平之门,在强手如云的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异军突起,搅得全球市场风生水起?

不做老二:一家民企的抱负和胆识

1996年10月,首都机场新候机楼工地,液压专家易小刚带着他苦心研制的三一混凝土输送泵(又称拖泵),首次参加有世界级厂商竞争的招标比赛。一年前,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从事液压研究并初露头角的他,被三一创始人梁稳根的求才若渴所感动,辞去公职来到长沙,立即投身到混凝土输送泵的研制当中。

现场测试结果出来了:三一的混凝土拖泵勇夺第二,仅次于德国“大象”泵。后者的生产商正是德国的普茨迈斯特。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牌混凝土泵车企业,其产品就像

“大象”的名称一样霸道,曾占据全球市场头把交椅长达数十年之久。中国更是进口产品一统天下,德国的普茨迈斯特和施维因等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占据了95%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是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混凝土机械领域的真实写照。

当时,行业的发展路径无非两种:一种是斥巨资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另一种是与国外企业合资合营,共拓市场。创业之初的三一也曾想过走“以市场换技术”的捷径。然而屡屡碰壁之后,三一人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和部件受制于人,是国内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要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打破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恐惧,大胆自主创新,这才是三一实现自身追求的不二选择。

和普茨迈斯特的第一次交手没有让易小刚气馁。他更愿意将首都机场拿回的“第二”当做一次探路,他深知,在众多核心专利技术没有突破之前,和这头拦路“大象”之间的差距不可能短期内缩小。这一选择确定了此后三一重工“高品质的产品定位”和“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核心部件自主研制”的“一高两核”技术发展战略。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这是一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较量!从“第二”到“第一”,三一重工整整走了13年。

深耕核心:自主创新没有捷径

公司初创时期,条件十分简陋。易小刚和同事吃住在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脚踩黄泥的简陋车间内,加上南方的夏夜湿热多蚊,往往一个晚班下来,全身都是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红肿。起步期间企业甚至连差旅费都支付不起。碰上公司唯一一台电脑要维修,他们就只好改用算盘来计算数据。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易小刚凭着自己的液压专长及电子控制方面的扎实功底,通过对混凝土输送泵的机械、液压、电气系统进行彻底改造,攻克了“液压冲击”、“油缸防水”等技术瓶颈,使得液压泵关键摩擦部件的磨损、混凝土超高压泵送的密封性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彻底解决了泵送高度低的问题。

随后的10年间,三一重工的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频频发力:1998年,在深圳赛格广场大厦创造了300.8米的国产泵施工最大高度;2002年,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创下单泵垂直泵送406米的世界纪录;2007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将这一纪录再次刷新至492米。三一的混凝土输送泵也因此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

拖泵获得成功后,易小刚又瞄准了制造难度更大的混凝土泵车。由于没有掌握关键技术,直到1996年,国内还只能生产长度为32米以下的臂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