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简答题问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答:要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必须全面创新,与时俱进。
任何党、任何思想都必须在创新和前进中获得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
它要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因此,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1)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3)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
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苏联模式有何原则区别?
答: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其次,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第三,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实质是“君本”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坚持“唯意志论”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的另一原则区别。
第二章
5、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答: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之所以呢个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精髓。
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
第三章
6、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在内容上、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这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第四章
7、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的划时代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8、如何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答:(1)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2)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客观使然
(3)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4)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新中国面临威胁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密切联系的
(5)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影响
(6)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密切相关的
第五章
9.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10、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强调公平正义?
答: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它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
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
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表现为公民个人法律地位的平等,表现为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如果缺乏上述平等,就没有起点意义上的公平,也谈不上正义。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升,但也要看到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等问题凸显。
与财富差距相连的,是人们的发展起点、发展机会、表达意愿与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的不平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能惠及全体人民,部分贫困人群甚至被社会排斥而日益边缘化。
所以,当前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因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不能解决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不能保证公众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那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也很难实现。
总之,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尤其在社会财富分配分化的当下,更需要通过公平正义来弥合大众心理的“不公平感”。
11、简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一是人均GDP 翻两番。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二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来,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三是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四是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五是社会公平正义。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六是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七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八是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九是人病有所医。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是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
12、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答: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①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②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有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有表现在多变领域。
③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
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
④促进国家主权转移。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
⑤推进了国际体系转型。
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
看到全球化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①经济危机。
随着全球化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②社会动乱。
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
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③大国对抗。
有的国家仍然搞霸权主义和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
④地区动荡。
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
如何应对: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和国际秩序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发展间良性互动。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
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第八章
13、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用,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第二,可以提高消费品的档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一,我国人口多好给资源环境带来众多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第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
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14、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功能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答: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1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呼唤人的全面发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效应——
1)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广大的舞台,使人成为创新的人,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是人成为开放的人
2)他也不是万能的,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对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人摆脱对物的依赖性,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上解决对人的负面影响。
第九章
1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2)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民主的形式很重要,没有特定的形式,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就体现不出来。
但是同民主的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4)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5)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7) 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8)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
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17.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