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研究——以宁波老外滩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规划研究】
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中国港口城市的重要代表,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近代建筑风格,本文以宁波老外滩为例,从城市建筑文化保护利用的角度展开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研究。

一、开埠后的宁波外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宁波在1844年被迫开埠。

由于江北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甬江上游,出海便利,又处于宁波市正中心,新老城区沟通便捷,沿岸商业发达,方便运输出口货物和发展贸易,所以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注意。

江北岸在20世纪初被圈划为外国人的居留地和商埠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宁波外滩。

大量殖民者入驻,在一定层面上带动了宁波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提供了不一样的发展思路,西方建筑文化的引入使宁波近代建筑形式逐渐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风格语言。

二、宁波老外滩的今天
老外滩发展到今日,已从当时商店栉比、轮埠林立的商业贸易中心转变为文物保护街区和宁波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典型哥特式天主教堂、殖民地式的大英领事馆、西式古典的浙海关和宁波邮政局,还有参考石库门里弄住宅等,都一一传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但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和空间的变化及历史文化内涵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忽视外滩的近代建筑保护意义,在“百度地图”等APP的评价中,我们能看到“白天无聊”“失望”等负面形容词层出不穷。

经过实地调研后,笔者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宁波老外滩白天人流稀少,整条商业街显得十分萧条;其次历史悠久的外滩建筑外观设计杂乱,无法给来访者传达其应有的环境特色;再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老外滩周围高楼大厦林立,与其特色建筑文化不甚协调,边界设计过于生硬。

老外滩文物保护建筑有20余处,经营业态主要是酒吧餐馆等,其中存在53家酒吧,餐馆仅仅是酒吧数量的三分之一。

以酒吧为主的经营业态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商业发展,但单一的业态不利于形成丰富的商业环境,
进而简化了消费者的体验。

酒吧和餐馆风格迥异,个性十足,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破坏了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削弱了历史文物建筑的存在感。

也有一些西方装饰风格的店铺缺乏对历史文脉的充分认识,在装饰材料上并未体现出历史特色。

此外历史文物点的标志太过隐蔽,或被藏在无人问津的小巷中,或被各种没有统一规划的商铺门头掩盖,很难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

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策略
(一)以突显特色为主的商业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模式需要合适的品牌店铺入驻,以多元的商业业态、丰富的文化体验承载街区灵魂,在满足普通商业街基本模式的情况下与街区文化相结合,营造恰当的氛围,形成完整的产业形态。

例如田子坊的改建由一批新老艺术家联合当地居民共同完成,现在仍是居民生活区。

虽然它的原有空间太过狭小常被人所诟病,但小空间带来的街道集中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人情味,多元化的商业形态在这里并存,给人带来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小贩和街店因为狭窄的步行道相互错杂,仿佛给游客带来了旧时街坊集市拥挤热闹的场景。

到今天,田子坊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城市更新方式,它具有完整的产业形态和灵活的机制运行模式,国际化程度也很高,俨然成为今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历史环境的活化更新
历史建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承载了人类记忆,让他们能通过建筑与时空对话,而活化利用就是把老建筑与现代社会的新思想、生活方式相互融合,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上海新天地是这方面的典范,它由政府牵头,与开发商携手改造,一方面为老旧的近代建筑群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又赋予了商业圈历史厚重感。

它的店面设计非常注重历史建筑的自身特色,在老建筑中注入现代生活方式,是相当成功的活化利用范例。

(三)城市文脉主义
全球化的发展导致现在城市“千城一面”愈演愈烈,“文脉主义”观点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将这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研究
——
—以宁波老外滩为例
殷马靖朱松伟
摘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体现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代表了那段时期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然而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了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出现偏差,文章以宁波老外滩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宁波;建筑保护;近代建筑
34
2019·07
理念运用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来,加强新旧建筑之间的联系与传承。

文脉主义不仅是建筑与建筑、与人、与环境的联系,更是建筑与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联系,是城市的灵魂。

如武汉1911商业街建筑主要模仿了民国时期汉口租界的建筑样式,虽是仿造建筑,但保留了建筑周围的环境,仔细分析建筑间主次关系,是对文脉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一种积极探索。

四、对宁波老外滩保护利用的思考
(一)整体规划,主次分析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商业店铺能为街区带来活力和生命力,但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是整块街区的核心和基础,需要被重点强调。

首先可以对老外滩进行全面普查、登录相关建筑,记录其建筑形式、结构、材料、装饰等信息,根据它们所蕴含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类,再统一规划,把现有的不利于营造历史氛围的建筑装饰进行装修改造,确保整块街区历史元素的和谐统一。

为了突出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可以建设相关博物馆或展览馆,在主道路上放置醒目的指示牌,引导游客去历史文物保护点游览参观,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老物件带来的魅力和隐藏在历史背景里的故事。

(二)升级业态,丰富体验
针对老外滩的生产模式,可以升级它的业态,制定相关政策引进一批合适的商家,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商业形态不必拘泥于商圈的固有形式,开放思维,加强对街区的监管力度,合理分配相应区域,较大的品牌进驻商铺,小型摊贩沿街摆放,拉近步道间距,带来旧时街坊的时空回溯感。

除了热闹繁荣的商铺集中区,整片街区也应该设置一些僻静的场所闹中取静,加强街区层次感,静动对比,古今结合。

有关部门可以进行社会市场调查,通过问卷或投票形式选出受欢迎的娱乐设施和店铺类型,挑选一些能吸引各年龄段人们游玩的娱乐设施。

面向年轻人可以紧跟时下热门综艺的热度设置“密室逃脱”“侦探解密”类游戏来吸引年轻人游玩,开发有关近代建筑的游戏类型,营造故事发生背景、置身环境等,让游客切身体验到置身近代文化下带来的氛围;针对亲子类人群可以加强近代保护建筑展览馆的科普性和故事性,培养其对近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三)传承文脉,和谐发展
通过裸露最能体现历史情感的建筑外表面,如石库门建筑群的门头、砖墙屋瓦等,或仿建近代风格建筑,强调文脉主义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留下的传承,给街区营造强烈的历史氛围和故事情怀。

“新”“旧”建筑的对比往往能突出文化的进步和思想的碰撞,老外滩与周围的新建筑之间,需要形成某种关联与默契,根据近代建筑的形体、结构、材料、色彩等不同的种类来采用相似的材质颜色和风格过渡。

除了在建筑外形上做文章,有些无法避免的地理位置处可以建立公园,用植被绿化缓和新旧建筑交界处的不协调,使历史街区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产生联系,相互协调,新旧建筑融为一体,更能有机更新、绿色发展。

(四)顺应时代,突显特色
2016年起全域旅游开始进入大众视线,宁波市政协也在2018年8月28日提出相关政策,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笔者认为宁波老外滩作为宁波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应该成为其特色一环,利用自身的历史背景发展一系列文化产业,包括纪念品徽章、历史建筑模型等周边物品,例如天主教堂、石库门等典型建筑内应该放置纪念品售卖点,或者将不得不拆除改建的近代建筑重新改造成近代主题酒店,带领游客深度体验近代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感受时代精神。

加大宣传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重要性的力度,呼吁人们对其加强保护,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识。

宁波的全域旅游政策可以根据历史发展顺序,从河姆渡开始直到老外滩近代历史文化街区,让游客体验历史发展变化,形成一条特色旅游产业链。

五、结语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不仅是单纯为了城市建设考虑,更是为了保护城市的文化名片。

特定的历史空间有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也有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有利借鉴。

宁波老外滩的历史文化价值深远,可惜没有把自身悠久的文化传统发扬出来。

我们希望能用正确的方式重新规划老外滩以取得更大的历史文化效益,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使整街区域焕发新的活力,并以此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定福.宁波近代港口和近代建筑的形成及其价值[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8).
[2]宋吟霞.宁波江北岸外滩近代建筑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张文宁.宁波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844-1949)[D].武汉理工大学,2008.
[4]张楠,韩乐.从上海新天地看叙事空间价值在历史城区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管娟.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演进研究:以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6]李馥佳,赖阳,韩凝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与提升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7).
[7]朱建丽.城市之魂:文脉[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3).
[8]甘博.浅谈武汉商业街建筑中的文脉主义:以大武汉1911商业街建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11).
[9]王慕民,沈松平,王万盈.宁波通史:民国卷[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
通讯作者:朱松伟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