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新闻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主讲教师:刘九洲
学号:2011213269 姓名:谢霞辉
纸媒的文化消费主义化
——以武汉晚报娱乐新闻版为例
摘要:在文化消费主义时期,作为报纸,在大众文化流行与读者需求的双重博弈与推动下,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要蜕变和转型,报纸与文化消费主义在矛盾中走向共谋,新时期的报纸必须增强经营与服务意识,增强社会互动性。纸媒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催生和主导着文化消费主义,而文化消费主义也在某些方面促进了纸媒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纸质媒介文化消费主义大众文化
一、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主义的概念
消费,自人类诞生之日就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和交换规模日大,人们的消费呈现为家庭乃至社会需求,并迅速增加了文化含量,消费品位不断提升,消费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由单纯的物质消耗演变为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融合,由此产生了消费文化。然而对于消费文化的基本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经济学家尹世杰将消费文化定义为“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性的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而中国社会科学专家肖浩辉教授则指出“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指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指消费在人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位、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综合以上的各种说法,取其共性,我们不妨将消费文化简单的理解为:消费过程中本身的物质活动,以及伴随而来的心理思维和价值取向。
当消费文化的氛围逐渐成为一种环境之后,消费主义就在这样的社会情景中得以
衍生,并成为当代社会各个领域都相当关注的一个话题。所谓的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
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
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
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体现在文化消费领域就形成了文化消费主义风潮。
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精神则不可否认地充当着符号消费物的角色。这些精神产品在娱
乐形式上具有可替代性,并且具有非常迅速的流动性。他们在满足消费领域是可有可
无的,而在文化一意识形态消费过程中却是人们孜孜以求、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所谓文化消费主义,主要是指文化创造的商业追求压倒甚至取代了精神追求,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压倒乃至排斥了审美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
二、文化消费主义在纸媒中的表现形式
文化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现实的消费和观念的消费。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消费主义并不总是表现为花了多少货币、购买了多少高档商品,它更强调各种各样的一次性消费。而观念上的文化消费主义则是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现在还不能消费,但己经在极力追求或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常超出实际经济能力或压抑基本需要的满足而去追求心理上或观念上的消费,与之对应的这类生活方式的特点就是在观念高消费与实际高消费之间产生经常性的矛盾、焦虑和紧张。
而关于文化消费主义在纸媒中的表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一些发达和富裕地区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主义之风盛行。与此同时,作为备受人们推崇的大众媒介——纸媒也深受其影响。即使现在一些党报仍坚持纯文艺立场,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但也已经显得曲高和寡。在这种局面之下,传统纸媒没有奋起抗敌而是选择了与敌共舞,与消费主义共谋,让读者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了其中蕴藏的消费主义观念。
《武汉晚报》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都市报。它的定位是以市民为主,它提出的口号就是“为百姓谋利益,打造三镇家庭第一报”。《武汉晚报》的娱乐版起初只是一个大的板块成为:文娱新闻板块。到后来改称娱乐新闻板块。2005年改版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板块:全娱乐,影音,声色,找乐,文化和娱评。全娱乐板块主要是做新闻策划活动,在娱乐界选择有趣主题或热点新闻,进行盘点或总结式的报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可以说是一档娱乐新闻的深度报道。影音板块主要报道明星的各种工作动向,比如电影新片的拍摄进程,各类奖项情况、哪些明星将要参与哪些电视剧、电影的拍摄等等。声色板块内容偏向与明星的生活状况的报道,比如明星的婚恋、最近的状况以及新的生活方向。找乐板块主要是电视节目的预告和新片简评;而文化板块主要报道文化界各种事件,比如书籍、绘画、舞蹈方面的新闻。而娱评板块则是以娱乐评论为主,针对某娱乐事件或者某电视电影作品或某明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自我对娱乐的感触。
除少数非市场化的党报外,包括武汉晚报在内的其他报纸开始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大文化、泛文学的倾向,开始了大众文化快餐加工厂的转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消费主义对新闻媒体的入侵和渗透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发展和运作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日益明显的现象,其表现就是新闻媒体与文化消费主义合谋之后的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和扩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纸媒的消费主义色彩表现为内容的服务性增强,各种专刊种类繁多。很多媒体开设有汽车、时尚、旅游、健康等专栏。在当代社会,汽车正在向普通城市家庭普及,人们越
来越注重休闲、健康,报纸开设这些专栏是符合读者需求的,而且确实为读者提供了极其细致的服务。
其次,报纸越来越关注“名人”这个消费主义的符号,娱乐版与副刊界限的日益模糊。明星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了一个消费符号,他们身着名牌、妆容精致,引领着社会时尚;他们行则名车,居必华屋,游走于公众视野,这些内容充斥版面,直接勾起读者对财富和物质的联想,日益膨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消费主义的实质就是物质主义。
三、纸媒中文化消费主义的发展
在文化消费主义时期,报纸已成为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产品。报纸的蜕变和转型消费主义产生于二战之后的西方社会。
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借助于凯恩斯主义对自由放任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加强和福利经济学对消费的极度重视,呈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市场经济也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消费成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只有消费,再生产才能得以维持和继续。在此情况下,消费主义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自我表达和取得社会认同的符号载体与工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消费主义思潮进入我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与影响。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得因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即文化需求的满足。而双休日和长假的实施,使广大的中国人民空闲时间在猛然间增多。起初我国实行的是每周休息一天、工作六天的上班制度,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里,人们忙着家中日常的家务活动、或者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并没有多少空余时间关注自身的文化需求。而自从改成双休日、五天上班制之后,人们开始有了更多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可以说,大众文化是大众传媒时代满足大众闲暇时间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最好形式。
报纸的蜕变和转型,是文化消费主义时期大众文化流行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的奉行者从不把文化视为高高在上的、与现实生活截然分离的东西,而是认为文化就蕴含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服饰、化妆、餐饮、旅游中都透露着文化讯息。虽然它们不具备精英文化那样的经典意义,但却有着比精英文化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批量生产和贩卖,普罗大众就是其目标消费者。
而报纸与其他媒体相比而言,在文化消费主义方面又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以《武汉晚报》娱乐版和一档电视节目《娱乐现场》为例分析。
该报娱乐版针对娱乐界的某些特殊事件,比如赵薇的“雇凶打人”事件,赵忠祥与饶颖的纠纷官司,李亚鹏和王菲的恋情等等都做过连续性报道。这也是由它是纸质媒体的性质所决定的。
首先是娱乐新闻的语言比较分析,报道语言《娱乐现场》的娱乐新闻报道语言上来说,更为活泼。对于猜测性娱乐报道即传闻的报道,会采用更为煽动性的语言表达。相对而言,《武汉晚报》的娱乐报道语言更为严谨,对于传闻的报道也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较多使用怀疑的口气或者运用怀疑性的词语。但是二者都没有放弃对于一些或许莫须有的娱乐传闻的报
道,并以此制作标题吸引众人眼球。
其次是娱乐报道内容比较分析,对比《武汉晚报》娱乐版和《娱乐现场》两者的娱乐新闻报道,我们并没有发现多雷同现象。两者拥有各自的报道套路和报道理念,在选择娱乐新闻和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具有自身的个性观点。这就避免了新闻的雷同和同质,也显示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