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北邦滑坡现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北邦滑坡现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摘要:该文简述了抚顺西露天煤矿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以调查和监测资料为基础依据,概述了抚顺西露天矿北邦滑坡现状,对北邦边坡变形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今后防治建议。
关键词: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北邦滑坡现状稳定性
西露天煤矿位于抚顺市区东南部,开采于1914年,有近百年开采历史。
现已形成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平均深度约405米,面积约10.87km2的露天采矿坑。
同时,采矿坑北帮周围紧邻抚顺市区,并有中直企业抚顺石油一厂、省直企业抚顺发电厂等企业单位,受到巨大的威胁。
1 地质环境背景
1.1煤田地层岩性
西露天煤矿处于抚顺煤田西段,地层包括太古界鞍山群、白垩统龙凤坎组、老第三系抚顺群和第四系。
前两者构成煤田基底和下部地层,抚顺群各组赋存于煤系向斜核部和两翼。
由老至新分别为:太古界鞍山群、中生界白垩系龙凤坎组、新生界老第三系抚顺群含煤地层(包括西露天组、计军屯组、古城子组、栗子沟组、老虎台组)及第四系松散层。
1.2矿坑北邦地层岩性
采坑北帮范围涉及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第三系含煤地层、中生界白垩系上统龙凤坎组、太古界结晶基底等。
由新至老包括:①第四系砾岩层、粗砂、细砂、砂质粘土层及人工土;②绿色页岩、夹褐色页岩;③油母页岩层;④下部主要含煤层;⑤凝灰岩、砂岩层;⑥玄武岩层;⑦下部含煤层等。
1.3地质构造
西露天矿位于煤田西段,处于F1断层牵引构造急剧发育部位,矿坑边坡及北帮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即存在揉性的褶曲构造也存在脆性的断裂构造。
由于F1断层的逆冲与右旋平移作用,西露天矿为一个紧闭的倒转向斜构造,至使断层下盘第三系岩层产生一系列与F1断层走向呈锐角相关的褶皱构造。
北翼岩层产状由直立过渡到北倾30o~80o,倾角为以31°~37°为主。
经工程揭露,矿坑内规模较大断层有5条,见表1。
该组断裂为抚顺地区浑河断裂带的主干断层的一部分,北东东向展布。
属压扭性,总体走向70°~80°,倾向北西340°~350°。
①F1断层:位于煤田北部,倾角变化较大,上部陡,下部缓,倾角27°~56°,断层带宽约25~35米。
断层上盘为白垩系地层,下盘为下第三系含煤地层;
②F1A断层:位于F1断层北,距F1250~560米,与F1断层大致平行展布。
F1A断层倾向350°,倾角50°~70°,为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带上盘为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下盘为白垩系地层。
2 地质灾害现状
抚顺西露天矿自1914年开采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目前,主要以深部井工方式开采北帮的煤层。
已形成东西长约6.6km、南北宽约2.2km、深约405m、容积约17亿m3的大坑。
在近百年开采过程中,矿坑与地表曾发生百余次滑坡、泥石流、倾倒变形、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累计滑坡体积超过4500×104立方米。
西露天矿北帮西区边坡随着加陡到界,从1986年开始发生大规模、大幅度的倾倒滑移变形和地面沉陷,据地面观测与钻孔倾斜仪十几年的监测资料,地面变形影响距离达500~700米,最大下沉深度达4~5米,水平位移达14米。
2005年8月12日~14日,抚顺发生平均降雨量138.1毫米的强降雨。
受暴雨影响,西露天矿北邦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陷、地裂缝及滑坡等灾害。
严重威胁抚顺石油一厂、抚顺发电厂、抚顺西露天矿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及4753户15897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过地面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北邦西段石油一厂南门附近(W1500~E800线)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石油一厂南门附近(W1500~E200线),发育有10余条走向60°~80°的地裂缝,最长近1500米,最宽约0.5米;北邦东部E3200线南阳路附近发现一处坡体,即南阳路滑坡体。
3 北邦边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抚顺西露天煤矿北邦自2005年8月因强降雨导致局部区域塌陷、裂缝及形成南阳路滑坡以来,通过几年来对北邦边坡的调查与监测表明,东部(E800~E3200线)总体呈向西南方向缓慢发展的趋势。
依据总体累计变形量,目前的稳定状态大体可分为三个区段:
3.1西部滑坡、沉降活动较强烈区(W1500~E800)
该区域包括西自W1500线东至E800线,东西长约2300m,北自石油一厂院内南部到矿坑北邦边缘陡坎,南北宽约100~400m。
其不稳定的主要表现有:
3.1.1据GPS监测数据显示各监测点均向南东方向移动。
自2008年2月20日至2008年10月09日,各点∑△X累计变形量在-0.004m至-0.105m,∑△Y累计变形量在-0.008m至0.033m。
西部滑坡、沉降活动较强烈区(W1500—E800)
内的各GPS监测点,其X坐标值大多逐渐变小,表明向南移动;Y坐标值大多逐渐变大,表明向东移动;H坐标值大多逐渐变小,表明向下沉降,尤其Ⅲ剖面03号点最为明显。
3.1.2位于W400线坑下200米处的ZKY测斜孔,2007年07月24日进行了首次监测。
但至8月已无法监测,测线放入孔内35.5m处即受阻。
表明岩层发生较大滑移变形。
另外,位于E400线坑下200米处的ZKZ测斜孔虽然完好,但据近两年来的深层岩移监测数据显示,其岩层也发生了轻微的移动,尤其是上部位移达-12.5~-15.0mm。
3.1.3北邦西段石油一厂南部区域,地面沉陷、地裂缝等变形较为强烈,发育有7~10条走向60°~80°的地裂缝,形成3~4个近东西向展布的地面沉降带,地表起伏不平,见图1。
2005年8月~2008年11月,石油一厂院内南部最大沉降落差达1.5~2.0m。
图1 W400线剖面地表变形示意图
3.1.4石油一厂院内沉陷带北缘裂缝简易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表明,裂缝加大,西部变化较东部强烈、且汛期比较强烈;位于W800线上的坑边处裂缝逐渐加大,并逐渐向东西两侧延伸;W400和W200处裂缝逐渐加大,且汛期更为强烈,各简易监测点的数值都有增大的趋势。
其中B480点的变化量最大,累计变形量达51mm。
3.2中东部相对较稳定区(E800~E3200)
该区域包括西自E800线东至E3200线。
其相对较稳定的主要表现为:
3.2.1该区域内未发现有明显的地裂缝存在,地表也未发现明显的变形;
3.2.2区内矿坑北邦K3、K4、K5等地下水位埋深无异常变化;
3.2.3据该区内抚顺发电厂院內9个深层岩移监测资料显示,各孔发生位移不明显,多数位移量很小,在-2至+2mm之间,仅个别达4mm;
3.2.4根据GPS监测数据显示,各监测点虽有变化,但水平位移量很小,见表4,各点基本无变化,处于相对基本稳定状态。
3.3东部滑坡移动区(E3200)
该区域主要指E3200线上矿坑北缘处的南阳路滑坡。
滑坡体东西长约80m,南北宽约50m。
其不稳定的主要表现有:
3.3.1存在南阳路滑坡,形成于2005年08月12日,因强降雨导致边坡向南滑移。
该滑坡体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最大深度约8米,为一浅层土体滑坡。
后缘发育有地裂缝,且裂缝明显发展增大,见表5;
3.3.2据滑坡体上4号点GPS监测数据显示,该点向南东方向滑动。
自2007年06月15日至2008年02月28日,其∑△X累计变形量为-0.478m(向南移动),平均日位移 1.889mm;∑△Y累计变形量为+0.051m(向东移动),平均日位移0.020mm;∑△H累计变形量为-0.132m(下降)。
“南阳路滑坡体”于2008年4月1日由抚顺西露天矿进行了“削方减载”工程治理,下部修建了挡土墙。
通过治理表明“南阳路滑坡”为一浅层土体滑坡。
但“滑坡残留体”仍处于向南滑动的不稳定状态,见图2南阳路滑坡剖面示意图。
根据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要求的滑坡稳定性评价标准,结合西露天矿北邦目前的现状,其稳定性仍属于不稳定的活动状态。
据2007~2008年GPS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统计,各点位移均不大。
位移量最大为Ⅲ-3号点,其X总位移量-1039mm,平均日变化-21.51mm/d,平均年变化-7.851mm/a;Y总位移量322mm,平均日变化0.667mm/d,平均年变化243.4mm/a;H总位移量-448mm,平均日变化-0.928mm/d,平均年变化-338.7mm/a。
按照监测规范标准的要求,各点的移动速度均属于慢或很慢。
移动速度的衡量尺度标准图
4 结论建议
辽宁抚顺西露天煤矿开采历史悠久,强度高、规模宏大,露天采矿坑范围广、深度达400余米。
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发育,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矿坑边坡较陡。
尤其是每年汛期,更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段和重点区段,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开展了多项矿山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预防及治理工作。
但是,由于西露天煤矿北邦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局部变形还较为强烈。
因此,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故提出如下建议:
①做好西露天煤矿科学规划,采取适当方式、方法进行有序开采,控制开采量;
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适当措施、方法反压矿坑边坡坡脚,预防滑坡灾害再次发生;
③继续开展西露天矿北邦滑坡监测工作,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如遇
有险情,及时撤离人员。
④对西露天矿坑北邦边坡变形严重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进行有计划的搬迁避让,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