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
摘要:本文以滨城区第六中学为例,从中小学校的规模,总体规划设计,单体设计,以及绿色设计方面对学校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优化中小学校园设计。

关键字:中小学校规划设计单体设计绿色校园
我国对中小学基础教育一直很重视,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大对教育软硬件的投入。

单就硬件而言,建筑师接手的学校建筑比以往要多出许多。

以滨城区第六中学为例,这里浅谈一下对中小学校园设计的认识。

学校自产生2000 多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给学生潜意识的培养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而现代教育应更加注重交往,出现了以“年级”为中心的新模式,更有美国佩里社区教育村的例子(除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共享外,高中低年级的学生还能共享教育课程)。

滨城区第六中学是一所包括小学部、初中部、行政办公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校。

在设计之初,就本着力求和谐的规划布局与功能关系,校区应尽可能多置绿地、学习园地,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并且不同性质空间要形成沟通和过渡,营建尺度适宜的庭院空间与孩子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整合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判断和选择的过程,追求的是整体优化,具体到滨城区第六中学的总体和单体设计,主要一下几个要点考虑:
1 明确学校的类别与规模
按照我国的教育模式,学校一般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及大专院校等四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建筑的意义都有所不同。

滨城区第六中学新校建设规模为72个班,中学24个,小学48个,中学每班50人,每间教室70㎡;小学每班45人,每间教室65㎡。

中学部建筑面积为7617㎡,小学部为10427㎡,办公楼为10243㎡,中小学公用的报告厅为1756㎡,餐厅为1680㎡。

学校总规划面积100000㎡,总建筑面积32292㎡,容积率为0.32,绿地率达52.5%,符合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2 总体规划设计
1.1建筑用地大小及所处的周边环境
适宜的人文环境或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是建校园的最佳选择;若处于闹市之中,则应采用相应的设计来阻隔噪音的影响;一个好的学校设计必须成功地
解决与周边环境的各种矛盾。

滨城区第六中学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渤海十一路以西,黄河十路以北地段内,新开河水系在用地南侧穿过。

用地西侧靠近新立河绿带,周边自然环境优越;由水系和绿化带围合出孩子们的一方净土,同时紧邻渤海十一路这一重要城市干道,交通既便捷又创造出了一个闹中取静的教学环境。

渤海十一路东侧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居住区,本校园建成后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完善的中小学教育服务,也完善了整个城市的配套设施。

2.2 规划布局方式
每个学校园区都应该有其独特性和代表性,让人远看就知道这是学校,而且是某某学校,这就是他的标识性。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并根据需要适当预留发展用地。

校园总平面设计宜按教学、办公、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

校园建筑应合理组合,集中紧凑。

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室内布局等要力求体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校园绿化、美化要结合建筑景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一规划设计,以形成优美、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因而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因地制宜,合理筹划,最大程度地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营造建筑与环境共生,人与自然相融的校园环境,成为设计关注的重点。

建筑、道路、停车场,必须以尽可能小地挠动基地,并恰如其分地加以安排,借助原有基地的美感,创造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建筑环境。

滨城区第六中学本着上述精神,进行了校园建设的思考。

2.2.1独具特色的水景校园
现状用地的南部有一处由于原砖窑厂挖土形成的开阔水面,总面积2.62公顷,并且水质良好,周边生态环境优良,同时沿渤海十一路西侧的水系现已形成;同时规划设计条件中要求结合现状水面在用地南侧预留70米宽的新开河绿化带。

东、南两面连续水系环绕就为整个校园的规划奠定了与水体结合的基调,校园与水景的结合就成为规划构思的首要目标。

2.2.2动静明确分区,建筑集中布局
新开河绿化带为校园带来了良好水景基质的同时,也使得原本有限的用地显得更为局促,而同时中小学72班的教室、300米的标准跑道等等各类设施需要配置完善,这就成为此次规划中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根据规划用地较为紧张的事实,同时参照校园规划的基本要求,我们确定了校园规划动静明确分区,建筑集中布局的另一基本构思。

首先,校园内的教学、行政办公、会议等静态设施与操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有明确的分区,将相互间的干扰降至最低;同时对于校园内的建筑群落采取集中布局的模式,在节约用地
同时形成较为完整紧凑的建筑组群。

2.2.3与城市空间的自然对话
此次规划用地位于滨州市区内重要的十号地块内,并且作为十号地块的启动项目,其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同时渤海十一路、新开河绿化带等要素的存在更加提升了本地块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作为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之一,整个校园需要具备展示城市形象的作用。

因此,为使整个校园与其所处的重要区位相符合,规划之初即需要考虑到与城市空间的对话,如何将校园内的景致展现到城市中去,如何通过校园来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的现代风貌。

2.2.4规划结构
整个校园的教学规模为48班小学和24班中学,依据功能分为教学办公区和运动区。

教学办公区包括小学部、初中部、行政办公楼、图书实验楼和多功能厅等。

行政办公楼与图书实验楼结合设置于教学区中心,与主入口相对,是整个校园的最高建筑,形成入口对景。

以主入口,中心广场,行政办公楼为南北中轴线,东侧为小学部,西侧为初中部,共同围合中心广场空间。

如此设计较好的保留了小学部中学部的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小学初中共用的600人阶梯教室放置于整个用地的西南侧,滨水而建,以圆弧的造型成为整个校园水景中一个亮点。

而运动区与教学区相对分离,设置于校区的东南部。

结合整个校区的布局特点,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一心、一轴、三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心”是指位于校园中部的中心广场,是整个校园的空间组织中心,也是各类重要活动的进行场所;
“一轴”指贯联起校园入口——景观拱桥——中心广场——行政办公楼——图书实验楼的校园主轴线;
“三区”分别指环绕校园的水体景观区,集教学、办公、会议于一体的教学办公区,以及包括一个标准300米跑道、12个篮排球活动场地的体育运动区。

2.2.5道路系统
2.2.5.1出入口:本校区共规划有三个出入口,主要出入口结合新开河水系开向城市次干道黄河十路;同时沿校区北侧、西侧的城市支路设置两个次要出入口。

2.2.5.2道路系统:车行道路系统在校区内成环形设置,其中车行主路面宽7m,两侧个设有3m宽的人行道。

主要步行路结合绿地及建筑庭园空间设计形成网状,联系起多处活动场地及绿化景点,成为校区内活动的主要联系轴线。

2.2.5.3停车:校区内的停车设施结合道路两侧集中设置与校园北侧,方便学校工作人员的就近停车,避免分散布局影响到校园景观,停车位利用植草砖及树木形成林荫停车带。

2.2.5.4入口接送区:结合小学生上下学接送的特点,结合学校南侧主出入口设置有开阔的入口接送区,在方便学生家长接送的同时,避免上下学时集中的人流对城市交通造成加大的干扰。

2.2.6绿化景观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每个孩子学习长大的地方,整个校园内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到每个孩子的成长。

因此,整个校园内的绿化景观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一般绿化景观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启示性、趣味性等内容,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2.2.6.1突出水景,“上善若水,水润万物而不争”,“以水明智,以水鉴心”。

水体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

巧妙地引入美丽的水景资源,可改变建筑举得的小环境和气候,并将建筑赋予新的生机和意境。

而且形成丰富的绿化水体景观带,设置不同于驳岸的坡道,在安全防范的基础上营造亲水空间,
在丰富校园景观的同时,美化沿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效果。

2.2.6.2注重建筑庭院绿化,形成特色共享空间,为学生的日常课间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2.2.6.3设置独立的游憩园,布置竹林、灌木、茶座等,形成集中的开放式花园,为教师学生提供课余交流的理想场所。

2.2.6.4注重视觉廊道及标志性节点的设计,形成校园具有显明特色的建筑空间。

3 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以及细致入微的西部设计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对于学校建筑设计,设计师应根据校方的要求、地块大小、朝向等因素来决定建筑的形状,而且新建、扩建、大规模旧楼改建等不同性质,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建筑的造型。

今天的学校建筑设计,和谐的功能分区以及流畅的交通流线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独特的交流场所,以及浓郁的人文色彩也应该成为校园组成的一部分,而且近些年来,绿色生态的观念正逐步靠近我们。

3.1建筑功能分析
3.1.1教学办公区
教学办公区主要包括小学部、初中部、行政办公楼、图书实验楼和多功能厅等。

小学部与中学部教学楼均采用围合内庭式设计模式,形成良好的半开敞活动空间。

小学部由两栋四层单内廊教学楼及连廊附房组成。

包含48个小学普通教室,以及16个教室办公室,连廊附房组织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中学部由两栋四层外廊教学楼及阶梯教室组成。

包括24个初中普通教室,以及12个教室办公室,四层布置中学阅览室、图书室、教室阅览室,连廊附房组织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以及美术教室。

小学部与初中部的布置符合我们设计“易达性”的原则,缩短了老师上课的行走距离。

建筑平面规整,功能紧凑,路线流畅。

行政办公楼共四层,按垂直分区划分小学部初中部办公空间,既相对独立又便于相互联系,并合理组织了会议室、文印室、档案室、广播社团办公室、卫生保健室、总务后勤用房等。

图书实验楼共五层,与行政办公楼共同围合出一个365㎡的内庭,主要布置了中小学部公共活动用房,包括综合活动实践室、科学教室、多功能电教室、微机室、保健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等。

完善了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

3.1.2运动区
集中设置于校区的东南部,共设有300米标准跑道;标准化篮球场6个、排球场6个,为中小学的体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运动空间。

3.2立面造型
滨城区第六中学以新开河水系为依托,在这空灵的水环境中,对于建筑形式,似乎没有了太多的外在想象。

在这里对建筑形式的表现欲望降低了,建筑以简约、质朴的方式,平静的表达自己的存在。

灰色的墙面,白色的点缀,突出校园建筑大气、朴实、自然地风格特点,并以孩子们的心态和视角把握色彩,偶尔为之的橙红色,使整个校园不失活力与朝气。

大面积墙面灰砖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体现细节变化,使建筑精致美观。

墙面、玻璃以及外构架的单元式组合极富韵律,从材质上形成鲜明对比,不同功能建筑采用相似元素,不同排列的方式使其各具特点,而对比例和细节的精致处理,则赋予建筑整体以灵气。

报告厅是整个校园的一个亮点,它静静地卧在校园西南侧的水面上,环绕一周的连廊营造出充满意境的交流空间,竖向的构件犹如即将远航的帆船寓意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3.3校园内的交往空间
校园的交往空间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学生可以交换信息的所有地方,如校园道路、校园绿地、教学楼、宿舍、甚至厕所。

如何营造一个舒适的交往空间,让学生能够在里面轻松随意地交往交流?关键在于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结合当今新的形势,把握师生的心理特征和特殊需要,营造真正适合广大师生群体的空间。

3.3.1交往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以往的校园建筑功能分类十分单一,如教学楼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宿舍只
是学生休息的地方。

教学楼中除了用于交通的内廊和少数几间教员休息室外,剩下的就只有教室了。

因此,为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应当将各类交往空间灵活地引入教学楼。

以第六中学为例,在教学楼东侧营造休息平台,将室外景色引入其中,在这个怡人的环境中布置了交通和休憩功能,使师生们能够在此轻松愉悦地交流。

此外,还将连廊贯穿教学楼,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交往空间。

3.3.2休闲的交往空间
校园的交流行为在时间、地点、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自然的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校园内交往空间的设计注重利用一些分散的小型休闲空间。

在道旁、水边,安排一些环境怡人的半围合小空间,用环境小品、座椅,甚至简单的铺装来界定。

第六中学的方案设计中,在教学楼,图书馆等人流集中地带,成功地创造中庭、小平台空间,适当布置座椅和饮水机等休息设施。

便于师生随时随地流动的相互的交流、沟通。

另外,中小学生的活动空间是多样的,校园内任意一块绿地的经营,都是他们玩耍的天地。

因此,中小学校园内丰富的空间、场所都会提供不同的空间感受,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创造出一个个随时随地都能吸引师生参与的高品味交往空间。

4 绿色建筑设计
建筑首先要是绿色的,健康的,非典已过去多时,甲流的阴影犹在,这是每一名建筑师不能忘却的教训。

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学校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也是迫在眉睫。

滨城区第六中学采取半围合的空间布局方式,让每栋建筑的自然通风及采光都能最佳。

体型朝向、自然通风、遮阳等,和建筑的空间及形式有机的结合。

场地硬化铺装尽量采用透水性铺装,停车场设置植草砖,是除了绿地外有尽可能多的人工铺地可以自然呼吸,让雨水渗入地表面,涵养土地,潜移默化中调
节环境温度,减轻热岛效应。

人工铺装与睡眠之间留出一定的间距,以保持岸边的野生水生植被,与场地设计高程之间以草坡自然过渡,营造生态的小环境。

5 结语
现代教育正朝着开放、互动,强调个性的方向发展。

这要求我们将这些思想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当中。

而且,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绿色生态的观念正逐步靠近我们,它不仅体现在复杂的建筑节能计算和高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上,更存在于人类自身朴素的认识之中,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一直是无法回避的矛盾,多一些谦让,多一份敬畏,才会获得一种平衡,一个与自然之间具有活力和健康的平衡。

反映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上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7
⑵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⑶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⑷马明,孔敬,白胤. 普通高等学校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 2005, (01)
⑸惠庆萍. 学校建筑的教育功能和建设[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2)
⑹黄献明. 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创新[J]. 教育科学研究, 2003, (05) :61-64
⑺魏晓明. 建筑与孩子——细节表述下的房地产意义[J]. 安家, 2005,
(06) :115-118
⑻马英. 法国学校建筑创作倾向探析[J]. 城市建筑, 2006, (09) :44-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