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0503--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_刘云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
刘云涛(莒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东莞镇位于莒县城北55公里。

1993年5
月底,东莞镇文化站站长李永英在东莞村西南
约1.5公里处发现石刻一块。

莒县博物馆闻讯
后派人前往察看,发现是一座古代墓葬,随即
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图一)。

该墓早年被严重破坏,墓上无封土,墓圹
已残。

为一座长方形土圹竖穴砖石合建墓,方向南偏东15°。

墓圹残长7.8、宽3.8、深1.7米,填土中夹杂着大量的残砖块。

墓内的画像石表面全部用白灰涂抹,而且未发现随葬品。

该墓共出土画像石10块,现分别介绍如下。

1号石,顶残。

高1.72、宽0.62、厚0.37米。

四面皆刻画像。

正面画像自上而下分为7层(图二)。

第一
层是内饰卷云纹的拱形边框,框内刻朱雀和羽
人图案。

第二层中间刻题记8行,每行13至18
字不等,惜已被后世造墓者凿残(图六)。

题记
如下:“惟光和元年八月十日◆◆琅琊东莞◆
孙熹 年六十四故世◆◆故◆◆诸曹(?)掾◆
县主簿 ◆◆升离◆◆情意◆此大门阙◆◆
归 于◆千秋万岁◆◆◆◆◆◆◆山◆◆◆
◆◆◆◆有刻◆◆◆者游魂◆无不◆ 其
◆◆◆◆◆◆◆◆◆◆◆◆孙◆ 东◆命行事
承◆◆升太知播惠康 ◆◆◆◆◆◆◆◆◆◆
◆永无疆”
题记右侧一人,双手持盾,右向躬立,脑后
有榜题“门大夫”,其身前置一釜灶。

题记左侧
为两层干栏式建筑,楼上楼下各坐一人。

第三
层中间刻一圆坑,深6.5、直径13.5厘米。

圆坑
右侧刻三人,其中右者荷物登梯,左者张弓射
之,二人中间立一小人。

右下角有一榜,无题。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
·82··2005年第3期
文物图五2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
图三1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图二1号石正面及左
侧面画像拓片图四
2
号石正面及左侧面画像拓片
·83·
图七
2号石画像拓片(局部
)
左侧站一人,正在洗刷树下之马。

第四层刻四
人,每人右上方均有一榜题(封三∶1)。

最左一
人面朝右,坐于树下,榜题“尧”;第二人面朝
左,作跪谒状,榜题“舜”;第三人榜题“侍郎”,
第四人榜题“大夫”,此二人拱手站立,当是跟
随舜拜谒尧。

第五层刻五人,每人左上方均有
一榜题。

最左之人面右而坐,怀中抱一幼儿,榜
题“禹妻”;第二人头戴斗笠,作行走状,榜题
“夏禹”;第三人头戴冠冕,右向侧立,榜题“汤
王”;第四人头梳高髻,博袖长裙,面朝汤王站
立,榜题“汤妃”;第五人亦左向侧立,有榜无
题。

第六层为乐舞图。

左边二人跪坐观舞,脑后
有榜无题;中间有一舞者,长袖轻扬,双足踏
鼓;舞者右侧是第四人,正在吹排箫;第五、六
人正面跪坐,形体较小,其前各置一小鼓;最右
之人左向跽坐,双手抚琴。

第七层是庖厨图,刻
石已风化。

左边有灶,灶上放釜甑,一人正在灶
前炊煮。

屋顶有横杆,上挂鸡、鱼、猪头,其下一
人持刀,正在切食物。

右侧图案漫漶不清。

1号石左侧面,顶部刻一人,双手作撑托
状。

其下为装饰连弧纹的长方框,框内画像分
为上下两层。

上层刻一门卒,拥彗侧立;下层刻
二兽,向上攀爬(图二)。

图六1号石正面题记拓片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
·84··2005年第3期
文物1号石背面,上边与左右两边均刻内饰S
形卷云纹的边框,框内画面自上而下分为7层
(图三)。

第一层中央端坐着西王母,其左侧有
一羽人和一个人首鸟身侍者,右侧为玉兔捣
药。

第二层是狩猎图,石刻中部已剥蚀。

左侧一
狗拴于树下,另有一狗正在扑兔;右侧一人,肩
扛筚网作行走状。

第三层也是狩猎图。

左边刻奔鹿、蹲犬,右侧一头野猪立于树下。

野猪面前有一人,张弓欲射;野猪身后一人,正在持矛刺之。

第四层中间与正面圆坑对应处,也刻一大小相同的圆坑。

圆坑左右各有三人,向坑而立,左有二榜,无题。

第五层是射虎图。

左边有一
图一一6
号画像石拓片
图八3号画像石拓片
图一★5号画像石拓

图九4
号画像石拓片
·85·
图一三8
号画像石拓片图一二7号画像石拓片虎,作蹲踞状,其上方刻一飞鸟,
虎前为木连理;中间有一虎,向
左走来,其后站一人,正在张弓
射之。

第六层刻画二桃杀三士的
故事。

左边一人右向躬立,上方
有二榜,无题;右边有两个武士,
相向而立,二人中间的地上置一
豆,内盛二桃,两武士均伸手欲
取桃。

第七层的画面已残,依稀
见一牛车,车上坐二人。

1号石右侧面,顶部图像和
边框与1号石左侧面近似,框内
上部刻一猪、一兽,下部为二猿
攀爬图案(图三)。

2号石,顶残。

高1.7、宽
0.68、厚0.37米,四面皆刻画
像。

正面画像自上而下分为6
层(图四)。

第一层的纹饰与1号
石正面图案相似,也是羽人戏
凤。

第二层刻画胡汉战争图(封
三∶2)。

左边用弧线代表深山,
隐约露出两个骑马的胡兵,正在
张弓射箭。

迎面而来的汉军身穿
铠甲,手持兵器,策马进攻,地上
躺着两个被斩首的胡兵。

右边为
一座二层楼阁,上层内放置盾和
弩,柱上刻“隶胡”二字;下层内
端坐一人,楼外站一官吏,跟着
两个被缚的胡俘。

第三层中间刻
一方坑,边长14.5、深6厘米。


坑左右各有三人,向坑跪坐,上
方有六榜,无题。

第四层刻画七
女为父报仇的故事(图七)。

整个
画面以桥为中心,桥上桥下有五
名女子,手执长剑、盾牌等兵器,
一辆马拉的轺车行至桥中央,车
上主人已跌落桥下,左右各有一
名女子,乘船持兵器向他刺去。

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
·86··2005年第3期
文物画面右上角有榜题,为“七女”二字。

第五层有
两条渔船,船上渔夫正在叉鱼。

第六层刻大鱼、
小鱼各三条。

2号石左侧面,顶部纹饰与1号石相似,唯
人物胸部以上残。

边框内刻二虎,下边有一羽
人,执虎尾而戏。

边框底部刻三角纹装饰带(图
四)。

2号石背面,边框与1号石背面相同,框内
画面自上而下分为7层(图五)。

第一层中间端
坐东王公,肩生双翼,其左右各有一仙人,捧物
侍奉。

第二层有七人,左三右四,相对而立,人
物上方皆为有榜无题。

第三层刻画主人进食场
面。

右边主人席地而坐,身后站一人,执物侍
奉;主人面前置两个几案,上放食品,有一仆人正在为主人盛食;左边还站立二侍者,两人之间上方有一榜,无题。

第四层中间与正面方坑对应处,刻一相同的方坑,左右各有一匹马,系于树下,向坑而立。

第五层为车骑出行图。

左边一导骑,肩扛戟,其后跟随一辆马拉的车。

该层左上角有一榜,无题。

第六层为迎宾图。

左边立一人,持盾躬迎;有一导骑背朝正面,其后跟随一辆辎车。

第七层左边刻画一座二层楼阁,楼内有三人;右边是木连理,枝头有鸟,树干上有猴上攀;楼与树木之间立一人,正在张弓射屋檐上的猴。

2号石右侧面,
顶部图像及阙身的边框与
图一五10号画像石拓片
图一四9号画像石拓片
·87·
左侧面相类,框内刻一羊、一翼虎和一猿。

作上攀状(图五)。

3号和4号石为1号和2号石的基座,大小纹饰相同。

长0.99、宽0.65、厚0.27米,槽长0.73、宽0.37、残深0.03米。

基座四面皆以宽带夹连弧纹作边框,两长面刻穿璧纹,两侧面刻三角纹(图八、九)。

5号石,长方横条石,长1.02、宽0.22米。

左边一人凭几而坐,面前一人执物侍奉;右边二人持剑对舞(图一★)。

6号石,长方横条石,长1.07、宽0.21米。

上刻六人,左边一人右手执杖,面右而立;右边五人面左而立,手捧简册,右边第二人腰佩长剑(图一一)。

7号石,竖条长方石,高0.95、宽0.26米。

三面刻画像。

正面有边框,框内上部立一小朱雀,其下有一人,拱手而立(图一二∶1)。

左侧面刻一人,拥彗而立(图一二∶2)。

右侧面有边框,框内上下两端皆刻三角纹。

画面中央是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手执规矩,其下立一人(图一二∶3)。

8号石,竖条长方石,高0.94、宽0.26米,三面刻画像。

正面有边框,上部立一小朱雀,其下一人拱手而立(图一三∶1)。

左侧面的边框尺寸与7号石右侧面相同。

画面上部刻二人,
执戟站立;下部刻一人,正面袖手而立(图一三∶
2)。

右侧面刻一立人(图一三∶3)。

9号石,长方石板,高0.95、宽0.62、厚0.09米。

边框内画面分三层。

上层为周公辅成王图。

成王正面站立,右侧一侍臣为其打伞盖,左右各有一大臣,拱手而立。

中层为乐舞百戏图。

左上角二人手执便面,为观乐的两位主人纳凉;左下角刻三个奏乐者;右上角一人击鼓;右下角一人踏鼓而舞,其前后各有一人。

下层刻画三个骑吏(图一四)。

10号石,下部残,残高0.55、宽0.25米。

边框尺寸与7号石右侧面相同。

画面上部刻一日轮,内有金乌;下部刻二人,侧身对立(图一五)。

综上所述,十块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不尽相同,1号石和2号石为剔地平面线刻,正、背两面剔地较浅,约2毫米左右;左右侧面剔地较深,约1厘米左右,深处达1.5厘米。

3号和4号石为凿纹地浅浮雕,5号和6号石为凿纹地凹面线刻,7号、8号、10号石为凿纹地阴线刻与凹面线刻并用,9号石则为凿纹地凹面线刻与浅浮雕并用。

从其风格看,1号石、2号石与其他画像石不是一组。

从1号石的题记看,该画像石原本是石阙,2号石与1号石为一对,3号石和4号石是其基座。

该石阙原为墓主孙熹墓前的阙门,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后被他人筑墓利用,所以阙铭被破坏,画面被抹上石灰。

这种情况在山东地区多见,如嘉祥县宋山、五老洼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均被三国时人所利用。

1号石正面第四、五层不仅增加了禹妻、汤王、汤妃等人物,尧、舜、禹等形象与嘉祥武梁祠所见的也不尽相同。

此外,在2号石正面第二层的胡汉战争画面中,楼阁柱上刻有“隶胡”二字,这在山东地区的汉代画像石中尚属首次发现。

总之,1号石和2号石为研究汉代石阙的建筑形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文承蒙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王思礼、杨爱国,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指正,在此谨致谢忱。

参加墓葬清理发掘的有张安礼、李永英和刘云涛。

摄影、拓片:刘云涛(责任编辑:郑彤)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