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

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
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

微波加热中的淀粉糊化机理及聚合物浸出

T. Palav , K. Seetharaman

摘要

此次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小麦淀粉悬浊液在微波加热中发生糊化,淀粉粒膨胀,以及聚合物浸出的过程。聚合物浸出是判断升温速率、最终温度和淀粉浓度的依据。通过改变微波炉中加热的淀粉浆的质量得到不同的加热速率,同时对于温度的研究是通过将相同质量的样品加热至不同的最终温度得到的。测出上层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直链淀粉总含量。淀粉粒膨胀和聚合物的浸出发生在淀粉粒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后,证明了糊化过程与热传导的不同步。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直链淀粉含量随温度增加,而直链淀粉的浸出量随着加热速率的增高降低。

1.介绍

微波炉已经被发现应用在各种食品加工操作,如回火,解冻,烹饪,巴氏杀菌,干燥和膨胀(Decareau & Peterson,1986)。微波是300-300,000 MHz的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水或电子等的极性分子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且在电场中定位。这些方向上的迅速变化破坏弱氢键引起分子间的摩擦从而产生热量(Sumnu,2001)。

尽管微波有许多的优点,但相比于那些使用传统能源烘焙出的产品微波烘烤产品质量低劣(Bell & Steinke,1991;Ovadia & Walker,1995)。在以往的研究中,微波加热和传统能源加热的比较已经被限制在产品的质量属性,并不重视系统中淀粉的变化(Icoz, Sumnu, & Sahni, 2004; Martin & Tsen, 1981; Sumnu, Sahin, & Sevimli, 2005; Umbach, Davis, & Gordon, 1990)。此外,在模型系统中对微波加热改变淀粉颗粒的研究是有限的,且只专注于微波和对流加热淀粉悬浮液或基于淀粉的食物(Goebel, Grider, Davis, & Gordon, 1984; Zylema, Grider, Gordon, & Davis, 1985)。例如对于微波加热引起的淀粉糊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我们目前了解的文献中的一块缺失。因此本研究重点阐述了通过针对不同的个别条件包括利用微博加热糊化等从而得出淀粉糊化机制的特定差异。

在过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十年中,糊化过程已经被广泛的研究。目前所以对于淀粉糊化的了解都是建立在通过热传导模式加热淀粉颗粒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凝胶化被理解为水热共存状态下淀粉颗粒发生的累加的不可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非晶体颗粒区域的吸湿引起的颗粒膨胀,小分子量聚合物包括直链淀粉的浸出,晶体结构的破坏和双折射现象的消失,大分子量聚合物如支链淀粉的残片的浸出,最后,淀粉溶解(Atwell, Hood, Lineback, Varriano-Marston, & Zobel, 1988; Leach, 1967; Olkku & Rha, 1978; Osman,

1965; Sakonidou, Karapantsios, & Raphaelides, 2003)。具体的变化同步循序的发生。我们推测,由于利用微波能量加热的特殊机制,淀粉糊化过程中微波加热的具体变化将不同于已观察到的热传导方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糊化时利用微波能量加热影响淀粉浓度,加热速度和最终温度的机制。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研究中使用的小麦淀粉为MIDSOL-50(Midwest Grain Products, Inc., KS, USA)。

2.2. 方法

2.2.1 加热条件

淀粉样品及预先确定的淀粉浓度由小麦淀粉和去离子水制成。样品在微波加热前要充分搅拌以确保淀粉颗粒均匀分布在睡中。一个功率为1.3kW的通用型电气转盘微波炉(Louisville, KY, USA)用于进行本研究实验。为了避免改变功率时不同位置的样品吸收的微波不同这一干扰,注意采取的样品总是放置在烘箱内的相同位置。之后的加热处理,样品温度通过使用T 型热电偶测量。在初期阶段进行多个重复,以确定每个具体样品达到指定的温度所需要的处理时间。具体选择样品尺寸和重量来减少样品中的温度梯度。记录样品的平均温度。

2.2.2.最终温度的影响

制备30g淀粉浓度为1%,5%,7%。8%的淀粉-水悬浮液,在微波炉中加热至60-95度之间。对上清液的详细分析如下。

2.2.

3. 加热速率的影响

微波炉的功率利用以下公式计算(Sumnu et al., 2005):

mC p△T/△t=14.32P (1)其中m为样品质量,单位g,C p是物质的热容,单位是cal/g℃,△T/△t是加热速率,单位是℃/m,P为能量,单位W。

基于方程(1),微波炉中加热的速率与样品的质量成反比。因此,对应不同的加热速率,微波炉中加热的样品质量5至50g不等。淀粉浓度为1%,5%,7%,8%的不同质量的样品在微波炉中加热至75℃。然后将上清液分离并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详述。

2.2.4.采样和分析技术

将样品冷却至25℃,加入25℃相同质量的水。混合后低速涡旋搅拌5s,然后在2000g离心5分钟。滤出上清液并用于之后的分析。

2.2.4.1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通过使用Dubois, Grilles, Hamilton, Rebers, and Smith (1956)描述的苯酚 - 硫酸法对上清液进行分析。所有的分析均有重复实验,取最后的平均值记录。

2.2.4.2 直链淀粉测定。直链淀粉溶出量经测定相当于1mg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加入0.2%KI 和0.02% I2。20min后用分光光度计在620nm处测定,用相同程序绘出等量一直浓度直链淀粉的标准曲线。直链淀粉是根据Klucinec and Thompson (1998)描述的方法利用高直链玉米淀粉分馏得到。所有的分析均有重复实验,取最后的平均值记录。

2.2.4.

3.显微镜检测。处理的淀粉样品,通过使用光与偏振光显微镜,在Olympus BX41TF 显微镜(Olympus Optical Co. Ltd., Tokyo, Japan)下以40倍率观察。图像利用SPOT Insight QE camera(Diagnostic Instruments Inc., MI, USA)拍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已被复方碘溶液蒸汽染色1-2min的样品。依据是Hug-Iten, Escher, and Conde-Petit (2001)的描述。

2.2.4.4.热分析。用示差扫描热量计分析加热至不同温度的淀粉含量为8%的样品(PYRIS 1 DSC, Perkin-Elmer,CT, USA)。用不锈钢盘称取20mg左右的样品,密封。每个样品以10℃/min的速度从20℃扫描至160℃,冷却至20℃后再次以相同速度从20℃扫描至160℃。用相同的空不锈钢盘做空白对照。所有的分析均有重复实验,取最后的平均值记录。

3.结果

3.1.显微镜检测和热分析。

图1显示了偏光显微镜下淀粉原料和微波处理加热至55℃,60及65℃的淀粉的图像。55℃时,约有半数的淀粉颗粒表现出双折射性,而淀粉颗粒大小并未改变。在60℃,只有B型,小颗粒淀粉显示双折射性且有微弱的颗粒膨胀。在65℃,所有的淀粉丧失双折射性,颗粒的大小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加。图2显示了光学显微镜下加热至65,75,85,95℃的淀粉图像。65℃条件下颗粒发生溶胀和折叠现象,少量甚至几乎没有渗滤液在悬浊液中。然而,在65℃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悬浮液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渗滤液和可见的破碎残余颗粒。在95℃时颗粒出现完全破裂以及染色可见的暗团块。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双折射性逐渐消失的现象也体现在通过使用DSC(Table 1)获得的数据中。与原淀粉相比,加热至55℃的淀粉焓几乎降低了10倍,并且在达到60℃时有进一步的降低。此外,加热至60℃的样品中的残余晶体在较高温度中的融化也预示了B型淀粉的融化。

3.2.最终温度和浓度的影响

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直链淀粉的比例做最终温度的函数(见图3、4)。对于不同淀粉含量的样品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对于不同的温度高淀粉含量的样品具有较低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1%的淀粉悬浊液超过80℃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显示了淀粉颗粒的完全分解。这也证明了图2显微镜图像所得到的。

此外,存在于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在淀粉含量高的样品中高,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Figs. 4a and b)。较低温度下高淀粉含量的样品的上清液中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绝对量(Fig. 4a)。随着温度升高至超过65℃,上清液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并不像8%淀粉悬浊液那样上升迅速。加热至95℃的1%的淀粉悬浊液浸出到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的绝对量最高。95℃时,在8%的淀粉悬浊液的上清液中直链淀粉约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95%(Fig. 4b)。

3.3.加热速率的影响

实验中的升温速率范围为90至350℃/m(Fig. 5)。随着淀粉浓度的上升,观察到浸出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加热速率的函数具有交叉的趋势。淀粉含量为1%,5%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浸出量岁加热速率的升高而增加,与5%淀粉含量的样品相比,1%淀粉含量的样品具有较大幅度的增加。7%淀粉含量的样品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浸出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后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到了约125℃/m的加热速率。与此相反,8%淀粉含量样品的上清液中浸出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加热速率的升高而减少。所有淀粉样品上清液中直链淀粉的比例随加热速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在较高浓度的淀粉样品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比例较高(Fig. 6)。

图1.淀粉含量8%的样品在微波炉中加热至相应温度后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图像(a)原淀粉;(b)55℃;(c)60℃;(d)65℃。对应的比例尺为50微米。

图2.淀粉含量5%的样品在微波炉中加热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a)65℃;(b)75℃;(c)85℃;(d)95℃。淀粉样品被碘蒸气染色,蓝色表示直链淀粉。对应比例尺为50微米。

图3.浸出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量与温度的函数。误差线显示了测量中的标准偏差,但小到不易察觉。

图4.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表示为mg/g淀粉(a)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比(b)与温度的函数。误差线显示了测量中的标准偏差,但很小。

图5.微波加热中聚合物浸出的加热速率与上清液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函数。测量中的标准偏差由误差线表示。

图6.浸出的直链淀粉量(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比)与加热速率的函数。测量中的标准偏差由误差线表示。

表1.通过示差扫描热量计测得的加热至不同温度的8%淀粉含量样品的热性能。

4.讨论

在我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与热传导加热悬浮液相比微波加热的机理导致了不同的凝胶特性(Palav & Seetharaman, 2006; manuscript in review)。因为微波加热实现了更高的加热速率以及极性分子的振动,我们提出微波加热淀粉糊化的机理与热传导不同。本实验进一步的研究了微波加热过程中聚合物的浸出以及糊化与淀粉浓度,最终温度和加热速率的函数。

4.1.显微镜检测和热性能

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微波加热引起的淀粉颗粒膨胀并不在双折射现象消失之前(Fig. 1)。这是利用微波加热时颗粒在颗粒膨胀前失去双折射性的第一个证据。这与热传导加热淀粉悬浊液时颗粒膨胀与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几乎同时发生不同(Cameron & Donald, 1993; Donald, 2004; Donovan,1979; French, 1984; Leszczynski, 1987; Tester &Morrison, 1990)。热传导加热过程中支链淀粉链径向排列的破坏是在无定形区域颗粒溶胀的辅助下(Donald, 2004; Donovan, 1979; Jenkins & Donald,1998; Tester & Morrison, 1990; Waigh, Gidley, Komanshek,& Donald, 2000)。此外,由DSC测得的热分析数据表明,与热传导加热的样品相比,微波加热的样品晶体排列破坏是的温度较低。有可能是微波加热过程中极性分子的振动直接影响了支链淀粉的结晶片层从而破坏了支链淀粉片层的径向排列。发生在无定型区域的淀粉颗粒玻璃化转变前晶体排列的破坏导致了无膨胀现象。

与A型淀粉颗粒相比,B型淀粉颗粒双折射现象的消失发生在较高的温度。A型和B 型小麦淀粉颗粒糊化温度的差异在之前已有发表(Karlsson & Eliasson, 1983)并且与A型小麦淀粉颗粒相比,B型小麦淀粉颗粒的结晶区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也有发表(Chiotelli & Le Meste, 2002; Wong & Lelievre,1982)。

65℃以上可以观察在微波加热的样品中观察到淀粉颗粒的膨胀(Fig. 2)。随着双折射现象的消失,淀粉颗粒膨胀迅速。而热传导模式中淀粉颗粒的膨胀和微晶的熔化是半合作进程(French, 1984)。微波加热至较高温度时,背景中观察到的颗粒残余及渗滤液表明了微波加热中淀粉颗粒的破裂。这也与甚至能在90℃下保持淀粉颗粒完整性的热传导加热样品方式不同(Bowler, Williams, & Angold, 1982; Doublier, 1987; Ghiasi, Hoseney, & Varriano-Marston, 1982)。淀粉颗粒的破裂也有可能与微波加热过程中极性分子的振动有关。这些观察结果部

分解释了我们之前的研究报告的与热传导模式加热相比,微波加热淀粉悬浊液的颗粒和凝胶特性的不同(Palav & Seetharaman, 2006; manuscript in review)。

4.2.最终温度和浓度的影响

大约65℃时,在初始淀粉浓度的基础上随着淀粉含量的上升,上清液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上升了3.2到5.4个百分比(Fig. 3)。相同温度下,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的绝对量介于0.4%到2.5%(Fig. 4a),直链淀粉占总碳水化合物的相对比例介于8%到78%(Fig. 4b)。这对应了双折射现象完全消失以及糊化开始(Figs. 1 and 2)的温度(65℃)。因此随着淀粉颗粒开始膨胀碳水化合物开始浸出,同时较高淀粉含量的样品中能够浸出较高比例的直链淀粉。

在较高的温度下,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取决于悬浊液中淀粉的初始含量。与较高淀粉含量样品相比,低淀粉含量的样品能够浸出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有报告指出,淀粉悬浊液中的介电损耗因子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iyasena, Ramaswamy, Awuah, & Defelice,2003);即,微波能量耗散为热量的值随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升高(Buffler, 1993)。因此有可能是高淀粉含量样品中每个淀粉颗粒局部温度的升高导致了淀粉颗粒的破裂;因此较高浓度样品中局部粘度增加,浸出受到抑制。也有可能是随着初始淀粉浓度的增加,样品形成糊状或弱凝胶状态的能力增强(Orford, Ring, Carroll, Miles, & Morris, 1987)从而捕获聚合物抑制其在上清液中的浸出。淀粉含量约6%时冷却形成凝胶(Miles, Morris, Orford, & Ring, 1985)。然而,本研究中8%的淀粉悬浊液仅形成糊状物而不是凝胶。因此,微波加热过程中直链淀粉没有形成导致凝胶形成需要的连续网络。

4.3.加热速率固体浓度的影响

本实验中的加热速率为90至350℃/min,时间间隔为9至37s,达到的最终温度为75℃。与热传导加热方式相比,加热速率有明显的升高。初始淀粉浓度和上清液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量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新颖的观察点。淀粉浓度7%似乎是一个临界点。已知介质损耗因子随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很可能在8%的淀粉样品中,微波能量转化为热的量(介电损耗因子)明显高于低淀粉浓度的样品。这将导致悬浊液中局部温度的迅速上升从而引起局部粘度的迅速增加,最终导致上清液中浸出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量降低。在所有浓度淀粉的上清液中直链淀粉的比例随升温速率的升高而降低可能是由于动力学限制。然而,与低淀粉浓度样品相比,高淀粉含量样品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与1%的悬浊液相比,8%的淀粉悬浊液在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粘度,颗粒残余沉降到底部,将直链淀粉留在上清液中。

5.结论

这项研究中的主要观察表明,微波加热与热传导加热相比,糊化过程是不同步的。更具体的说,微波加热时双折射现象的消失和淀粉颗粒的膨胀并不像传统热传导加热那样是半同步的。与传导加热相同,聚合物的浸出随着颗粒膨胀的开始。微波加热的样品中聚合物浸出的动力学是独特的,并且明显与淀粉的初始浓度有关。显微观察表明,淀粉颗粒随着颗粒膨胀的开始出现破裂,残余颗粒在上清液中可见。这可能是由于微波加热使极性分子发生的剧烈振动。微波加热后残留物的本质与已观察到的热传导加热时即使在90℃淀粉颗粒依然保持完整性不同。使用微波加热时,这些属性会影响凝胶或者糊状物的属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具体的影响以及聚合物浸出的动力学。更好的了解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具体变化从而有助于设计和改进的微波焙烤产品的质量。

淀粉糊化 简介 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53℃以上时,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Gelatinization)。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并为水所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甚至分支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这种现象称为糊化。淀粉糊化温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不同淀粉的糊化温度不一样,同一种淀粉,颗粒大小不一样,糊化温度也不一样,颗粒大的先糊化,颗粒小的后糊化。还可用酶法糊化.例如:双酶法水解淀粉制淀粉糖浆。是以α---淀粉酶使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水解生成小分子糊精,然后再用糖化酶将糊精、低聚糖中的α---1,6糖苷键和α—1,4糖苷键切断,最后生成葡萄糖。取100克淀粉置于400毫升烧杯中,加水200毫升,搅拌均匀,配成淀粉浆,用5% Na2CO3调节pH=6.2—6.3,加入2毫升5%CaCL2溶液,于90-95℃水浴上加热,并不断搅拌,淀粉浆由开始糊化直至完全成糊。加入液化型α---淀粉酶60毫克,不断搅拌使其液化,并使温度保持在70--80℃。然后将烧杯移至电炉加热到95℃至沸,灭活10分钟。过滤,滤液冷却到55℃,加入糖化酶200毫克,调节pH=4.5,于60-65℃恒温水浴中糖化3-4小时,即为淀粉糖浆,若要浓浆,可进一步浓缩。 影响因素 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 A 淀粉的种类和颗粒大小; B 食品中的含水量; C 添加物:高浓度糖降低淀粉的糊化,脂类物质能与淀粉形成复合物降低糊化程度,提高糊化温度,食盐有时会使糊化温度提高,有时会使糊化温度降低; D 酸度:在pH 4-7 的范围内酸度对糊化的影响不明显,当pH 大于10.0,降低酸度会加速糊化。 必经阶段 食物中的淀粉或者勾芡、上浆中的淀粉在烹调中均受热而吸水膨胀致使淀粉发生糊化。淀粉要完成整个糊化过程,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可逆吸水阶段、不可逆吸水阶段和颗粒解体阶段。 1)可逆吸水阶段 淀粉处在室温条件下,即使浸泡在冷水中也不会发生任何性质的变化。存在于冷

预糊化淀粉在腻子粉中的应用 一,预糊化淀粉的定义,生产工艺,特性及应用 各种生淀粉经过加热糊化、成膜、干燥,然后粉碎得到的产品称为预糊化淀粉,又称α-淀粉。预糊化淀粉顾名思义,就是提前糊化的淀粉,属于变性淀粉的一种。 预糊化淀粉应用时只要用冷水调成糊,免除了加热糊化的麻烦。广泛应用于建材,医药、食品、化妆品、饲料、石油钻井、金属铸造、纺织、造纸等很多行业。 按生产工艺分有滚筒法,挤压法,喷雾法和微波法。 涉及建筑材料产业中预糊化淀粉,种类繁多;按原料分有玉米,马铃薯、木薯、大米(粘米、糯米)、小麦等淀粉类制品,都可通过热效应物理变性获得预糊化产品,无论何种预糊化淀粉产品,均须糊化充分,才能正常发挥其润胀保水和粘结剂作用。预糊化淀粉属亲水性葡萄糖分子结构,有支链和直链含量差异之分,复水呈润胀申展形成网状结构状态,因而获得了高粘或低粘度(旋转计量阻力)表现,不属溶解范畴。预糊化淀粉产品质量依赖于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和稳定性。相反,淀粉未经糊化彻底,分子链结构经化学降解或受物理剪切严重,都将失去网状结构而大大降低其成膜性能。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它的糊化机理就是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各种来源的淀粉所需温度不同,一般60~180℃)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作用称为糊化作用。糊化作用的本质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晶质与非晶质)态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即是一种水解反应。 糊化作用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可逆吸水阶段,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积略有膨胀,此时冷却干燥,颗粒可以复原,双折射现象不变;(2)不可逆吸水阶段,随着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地大量吸水,双折射现象逐渐模糊以至消失,亦称结晶“溶解”,淀粉粒胀至原始体积的50~100倍;(3)淀粉粒最后解体,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 糊化后的淀粉又称为α-化淀粉。将新鲜制备的糊化淀粉浆脱水干燥,可得易分散于冷水的无定形粉末,即“可溶性α-淀粉”。 二,木薯预糊化淀与玉米预糊化淀粉的比较 同一种生产方法,不同的原料生产的预糊化淀粉性能也不相同。现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就是玉米预糊化淀粉和木薯预糊化淀粉两种,比较它们的特性如下表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变性淀粉基础知识 神洲淀粉科技公司 1、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经熬煮不易成糊,冷却后呈凝胶体,易回生,热可逆性差。其大分子结构上,葡萄糖分子排列整齐。工业上直链淀粉的用途较多,如可制成强度很高的纤维和透明薄膜,它无味、无臭、无毒,具有抗水和抗油性能,是一种良好的食品包装材料。 直链淀粉具有抗润胀性,水溶性较差,不溶于脂肪; 直链淀粉不产生胰岛素抗性; 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较高,糯淀粉为73℃,而直链淀粉为81.35℃; 直链淀粉的成膜性和强度很好,粘附性和稳定性较支链淀粉差; 直链淀粉具有近似纤维的性能,用直链淀粉制成的薄膜,具有好的透明度、柔韧性、抗

张强度和水不溶性,可应用于密封材料、包装材料和耐水耐压材料的生产。 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链状化合物,能被淀粉酶水解为麦芽糖。在淀粉中的含量约为10~30%。能溶于热水而不成糊状。遇碘显蓝色。 2、支链淀粉 支链淀粉易成糊其粘性较大,但冷却后不能呈凝胶体,不易回生,热可逆性好。结构上,葡萄糖分子排列不整齐,也能制成透明薄膜,但强度很差,遏水立即溶解。 二、淀粉糊化 (一)物化的概念和本质 将淀粉乳加热,则颗粒可逆地吸水膨胀,而后加热至某一温度时,颗粒突然膨胀,晶体结构消失,最后变成粘稠的糊,虽停止搅拌,也不会很快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发生糊化所需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糊化后的淀粉颗粒称为糊化淀粉(又称为o·化淀粉)。糊化的本质是水分子进入淀粉粒中,结晶相和无定形相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破坏了淀粉分子间的缔合状态,分散在水中成为亲水性的肢体溶液。 (二)影响糊化的各种因素 1.颗粒大小与直链淀粉含量 破坏分子间的氢键需要外能,分子问结合力大,排列紧密者,拆开微晶束所需的外能就大,因此糊化温度就高。由此可见,不同种类的淀粉,其糊化温度不会相同(如表2—19所示)。一般来说,小颗粒淀粉内部结构紧密,糊化温度比大颗粒高;直链淀粉分子间结合力较强。因此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淀粉比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淀粉难糊化,因此可从糊化温度上初步鉴别淀粉的种类。 2.使糊化温度下降的外界因素 (1)电解质电解质可破坏分子间氢键.因而促进淀粉的糊化。 (2)非质子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矾、盐酸肥、腮等在室温或低温下可破坏分子氢键促进淀粉物化。 (3)物理因素如强烈研磨、挤压蒸煮、7射线等物理因素也能使淀粉的糊化温度下降。 (4)化学因素淀粉经酯化、醚化等化学变性处理,在淀粉分子上引入亲水性基团,使淀粉糊化温度下降。 3.使物化温度升高的外界因素’

淀粉老化 含淀粉的粮食经加工成熟,是将淀粉糊化,而糊化了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慢慢地冷却,经过一段时间,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俗称"淀粉的返生"。 "老化"是"糊化"的逆过程,"老化"过程的实质是:在糊化过程中,已经溶解膨胀的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类似天然淀粉结构的物质。值得注意的是:淀粉老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比如生米煮成熟饭后,不可能再恢复成原来的生米。老化后的淀粉,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米煮成熟饭后,不可能再恢复成原来的生米。老化后的淀粉,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 淀粉的老化首先与淀粉的组成密切相关,含直链淀粉多的淀粉易老化,不易糊化;含支链淀粉多的淀粉易糊化不易老化。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易老化,糯米淀粉老化速度缓慢。 食物中淀粉含水量30%~60%时易老化;含水量小于10%时不易老化。面包含水30%~40%,馒头含水44%,米饭含水60%~70%,它们的含水量都在淀粉易发生老化反应的范围内,冷却后容易发生返生现象。食物的贮存温度也与淀粉老化的速度有关,一般淀粉变性老化最适宜的温度是2~10℃,贮存温度高于60℃或低于-20℃时都不会发生淀粉的老化现象。 防止和延缓淀粉老化的措施。 1).温度:老化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4℃,高于60℃低于20℃都不发生老化。 2).水分:食品含水量在30~60%之间,淀粉易发生老化现象,食品中的含水量在10%以下的干燥状态或超过60%以上水分的食品,则不易产生老化现象。 3).酸碱性:在PH4以下的酸性或碱性环境中,淀粉不易老化。 4).表面活性物质:在食品中加入脂肪甘油脂,糖脂,磷脂,大豆蛋白或聚氧化乙烯等表面活性物质,均有延缓淀粉老化的效果,这是由于它们可以降低液面的表面能力,产生乳化现象,使淀粉胶束之间形成一层薄膜,防止形成以水分子为介质的氢的结合,从而延缓老化时间。 5).膨化处理:影响谷物或淀粉制品经高温、高压的膨化处理后,可以加深淀粉的α化程度,实践证明,膨化食品经放置很长时间后,也不发生老化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膨化后食品的含水量在10%以下 b.在膨化过程中,高压瞬间变成常压时,呈过热状态的水分子在瞬间汽化而产生强烈爆炸,分子约膨胀2000倍,巨大的膨胀压力破坏了淀粉链的结构,长链切短,改变了淀粉链结构,破坏了某些胶束的重新聚合力,保持了淀粉的稳定性。 由于膨化技术具有使淀粉彻底α化的特点,有利于酶的水解,不仅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也有助于微生物对淀粉的利用和发酵,因此开展膨化技术的研究不论在焙烤食品和发酵工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凉的馒头、米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得硬和干缩;凉粉变得硬而不透明;年糕等糯米制品粘糯性变差,这些都是淀粉的老化所致。 含淀粉的粮食经加工成熟,是将淀粉糊化,而糊化了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慢慢地冷却,经过一段时间,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俗称"淀粉的返生"。 "老化"是"糊化"的逆过程,"老化"过程的实质是:在糊化过程中,已经溶解膨胀的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类似天然淀粉结构的物质。值得注意的是:淀粉老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比如生米煮成熟饭后,不可能再恢复成原来的生米。老化后的淀粉,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米煮成熟饭后,不可能再恢复成原来的生米。老化后的淀粉,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 淀粉的老化首先与淀粉的组成密切相关,含直链淀粉多的淀粉易老化,不易糊化;含支链淀粉多的淀粉易糊化不易老化。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易老化,糯米淀粉老化速度缓慢。

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1)在预糊化过程中,水分子破坏淀粉分子氢键,从而破坏淀粉颗粒结晶结构,使之润涨溶于水中,因此易被淀粉酶作用,利于人体消化吸收。预糊化淀粉这一性质,可用于老人及婴幼儿食品生产。(2)预糊化淀粉在传统食品中有一定应用优势。张钊,陈正行等发现,马铃薯预糊化淀粉具有较好粘弹性,可代替面粉中面筋,以面粉重量8% 加入到小麦淀粉中可制得较好馒头。据美国专利报道;将含直链淀粉预糊化淀粉加入面团中,可改善其形态学特性。另外,在面条中添加适量预糊化淀粉,可减少面条断头,并可快速煮熟,尤以木薯磷酸交联淀粉效果最佳,其添加量为10%。 (3)预糊化淀粉保水性强,可用于提高烘焙食品质量。制作蛋糕时,加入一定量预糊化淀粉,调粉时易形成面团,且由于预糊化淀粉增加吸水性并提高产气能力,使蛋糕具有良好容积,并能增加成品新鲜度及结构均匀性,使产品松软、口感良好。张友柏认为,预糊化淀粉用于烘烤食品,可使蛋糕酥软,且在面包混料、操面、挤面、挤压、成型过程中可控制面团低温流动性和油脂粘稠性,还可延缓老化。李文钊,张坤峰等认为,T0098 变性淀粉(预糊化淀粉)对面包感官品质应用效果较好,并通过扫描电镜可知,预糊化淀粉能有效延长面包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保鲜期,其最适添加量为面粉质量2%。陶锦鸿,郑铁松等认为,预糊化淀粉应用于果料蛋糕生产,其包裹果料悬浮在蛋糕上,保证在加工过程中果料均匀分布于蛋糕;且在工业化生产时,蛋糕加入2% 特种预糊化蜡质玉米淀粉,既可增加蛋糕体积、又保存产品特性。蛋糕添加面粉质量4%磷酸酯淀粉可增加蛋糕体积,延缓蛋糕老化,显著改善蛋糕发泡体系持泡性能。林向阳,阮榕生等认为,添加木薯预糊化淀粉可促进面包水分结合方式,形成稳定状态结合水,改善面包持水性;但添加量大于5%后增势将减缓。另外,因预糊化淀粉能抑制蔗糖结晶,可用作西式糕点表面糖霜保湿剂。 (4)预糊化淀粉冷冻稳定性好,可用于稳定冷冻食品内部结构。加入适量预糊化淀粉于速冻食品中,可避免产品在速冻过程中裂开,提高成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对此,有人对冷冻汤圆皮进行一系列研究。陶锦鸿,郑铁松认为,将预糊化淀粉用于速冻汤圆皮,可改善工艺、提高稳定性,可用冷水直接调面替代烫面工序,容易控制面团品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均一。此外,预糊化淀粉具有良好粘弹性和保型性,可增强汤圆弹性,保持汤圆形状有助于避免汤圆塌陷。(5)预糊化淀粉是米果、薄脆饼干等休闲食品良好原料,优于普通淀粉。原因是用预糊化淀粉制成混合料坯时部分淀粉已吸水,烘烤时,这些水从淀粉颗粒中逸出,从而造成膨胀。而且,有时为了达到更佳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一、性能和特点:

淀粉是人类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谷类食物的重要成分和食品生产加工中的主要原料。多年来,淀粉在肉类制品的加工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肉糜制品加工中一直用天然淀粉作增稠剂来改善肉制品的保水性、组织结构;作赋形剂和填充剂来改善产品的外观和得率。这种作用是由于在加热过程中淀粉的糊化而产生的。但某些产品加工中,天然淀粉却不能满足某些工艺要求。因此,人们利用淀粉的变性原理来改善其分子的基本特性,生产出能适应不同食品加工工艺要求的变性淀粉。如今,变性淀粉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肉制品中,因其优良的应用特性,成为加工肠类制品较为理想的辅料。 新鲜的肉中含有72-80%的水分,其余的固体物质大部分为蛋白质和脂肪。当肉制品受热时,蛋白质因变性而失去对水分的结合能力,而淀粉则能够吸收这部分水分,糊化并形成稳定的结构。因此,选择吸水性好、膨胀度高的淀粉,对于保证制品的持水性、改善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一般的淀粉相比,变性淀粉糊化温度低,制品中蛋白质变性和淀粉糊化两种作用几乎同时进行,肉类蛋白质受热变性后形成网状结构,变性淀粉能及时吸收结合蛋白质因加热变性而失去的水分,不会在内部形成小“水塘”,水分被淀粉颗粒吸收固定,同时淀粉颗粒变得柔软而有弹性,起到粘着和保水的双重作用。变性淀粉具有极高的膨胀度,吸水能力非常强,能够保持肉中及添加的水分。所以添加变性淀粉的肉制品,组织均匀细腻,结构紧密,富有弹性,切面光滑,鲜嫩适口,在长期保存和低温冷藏时保水性极强。 变性淀粉糊化后透明度非常高,所以制品的肉色鲜亮、外观悦目,能够防止产品颜色发生变化,同时可减少亚硝酸盐和色素的使用量。 应用在肉类制品中的变性淀粉主要有两大类。稳定化淀粉具有更低的糊化温度,更好的冻融稳定性,更好的透明度及弹性,减少了老化和脱水的倾向。特别适用于高档肉制品和需快速冻结的鱼丸、肉丸等,可充分满足这些产品对生产、运输、储藏以及超市零售系统的特殊要求。 复合变性淀粉具有很强的抗剪切、耐高温能力,粘结度更高,冻融稳定性更好,广泛应用于各种需长时间高温蒸煮的罐头食品或需长期冷冻保存的微波食品等。在低温条件下保水性能极佳,能有效提高产品品质并延长货架期。 国内外肉制品的品种极其丰富,门类较为复杂,而且变性淀粉在各类肉制品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有的门类中淀粉添加量可超过肉重的10%以上,如一些香肠制品中,但有的肉制品却习惯于不添加任何淀粉和非肉蛋白质。因此,要想在肉制品中正确有效地使用变性淀粉,掌握基本的肉制品分类知识是必要的。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国肉制品的分类方法,并将可用到变性淀粉的肉制品及其用量作重点介绍。 我国肉制品可分为腌腊、酱卤、熏烧烤、干制、油炸、火腿、香肠、罐头和其他共九大门类,而其中香肠、罐头和肉糕、肉冻等又可统称为灌制品。 l 香肠制品门类 生鲜肉或盐渍(食盐和硝石、亚硝酸盐类)肉的碎肉丝、碎肉片和肉馅的混合材料,再加上肉类以外的烹饪材料而制成的肉制品称作香肠。一般是将原料灌入牛、猪肠内或羊肠内制做而成。

淀粉的糊化、老化 对烹饪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概述 1、淀粉的一般特性: 众所周知,淀粉属于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根据其分子中含有的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的不同而分为两种性质差异很大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在水中加热糊化后,是不稳定的,会迅速老化而逐步形成凝胶体,这种胶体较硬,在115-120度的温度下才能向反方向转化。支链淀粉在水溶液中稳定,发生凝胶作用的速率比直链淀粉缓慢的多,且凝胶柔软。 2、淀粉的糊化: 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升至53℃以上时,发生溶胀,崩溃,形成均匀的粘稠糊状溶液。本质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态的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溶液。 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 3、淀粉的老化: 淀粉的老化是指经过糊化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老化是糊化的逆过程,实质是在糊化过程中,已经溶解膨胀的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类似天然淀粉结构的物质。 二、淀粉的糊化、老化的影响因素 (一)、糊化 1、淀粉自身:支链淀粉因分支多,水易渗透,所以易糊化,但它们抗热性能差,加热过度后会产生脱浆现象。而直链淀粉较难糊化,具有较好“耐煮性”,具有一定的凝胶性,可在菜品中产生具有弹性、韧性的凝胶结构。 2、温度:淀粉的糊化必须达到其溶点,即糊化温度,各种淀粉的糊化温度不同,一般在水温升至53度时,淀粉的物理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 3、水:淀粉的糊化需要一定量的水,否则糊化不完全。常压下,水分30%以下难完全糊化。 4、酸碱值:当PH值大于10时,降低酸度会加速糊化,添加酸可降低淀粉粘度,碱有利于淀粉糊化,例如,熬稀饭时加入少量碱可使其粘稠。 5、共存物:高浓度的糖可降低淀粉的糊化程度,脂类物质能与淀粉形成复合物降低糊化程度等。 (二)、老化 1、淀粉的种类: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易于老化,例如,糯米、粘玉米中的支链多,不易老化。 2、水:含水量在30%-60%之间,易发生老化现象,含水量低于10%或高于60%

预糊化淀粉指标及用途 一、产品介绍:预糊化淀粉是一种以天然玉米淀粉或木薯淀粉为原料,经过改良而成的一种用途广泛的变性淀粉,应用时只需用冷水即可调成糊料,免除了加热糊化的麻烦。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饲料、石油钻井、金属铸造、建筑、纺织、造纸等很多行业。 、技术指标: 三、应用领域: 1、在食品中的应用:溶解速度快和粘接性是预糊化淀粉的主要性质,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于节省热处理而要求增稠、保型等方面,可改良糕点质量、稳定冷冻食品的内部组织结构等。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主要 用于制作软布丁、肉汁馅、浆、脱水汤料、调料剂以及果汁软糖等。 2、在鳗鱼养殖上的应用:通常用于鳗鱼颗粒饲料制作的粘合剂,该粘合剂无毒、易消化、有营养;透明;直到鳗鱼吃完前,一直维持颗粒的整体形状;不被水中的溶质溶解;不粘设备。预糊化淀粉是最好的鳗鱼饲料粘合剂,一般添加量为20%。 3、在化妆品行业上的应用:爽身粉是一种常用的护肤品,一般用滑石粉、淀粉及其它辅料制成。现如今国 外用糊化淀粉来代替滑石粉和淀粉制造新型爽身粉,除了具有普通爽身粉的特点外,还具有皮肤亲合性好、 吸水性强等特点。 4、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一般的西药片是由药用成分、淀粉粘接剂、润滑剂等组成。其中的糊化淀粉除了起物质平衡作用外,还起粘合剂的作用。除了能满足医用要求外,还具有成型后强度高,服后易消化,易溶解及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5、在建材行业的的应用:高粘度预糊化淀粉在建材工业具有及其广泛的用途,用量很大,可以作为缓凝剂、保水剂、增稠剂和黏结剂。在普通干混砂浆、外墙外保温砂浆、自流平砂浆、干粉抹面黏结剂、瓷砖黏结 干粉砂浆、高性能建筑腻子、抗裂内外墙腻子、防水干混砂浆、石膏灰泥、刮涂补白剂、薄层接缝等材料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灰泥体系的保水性、坚固性、缓凝性和施工性有重要的作用。

预糊化淀粉有哪些用途 相信大家对预糊化淀粉不怎么了解,其实预糊化淀粉也是比较常见的哦!只是大家不注意罢了!那么预糊化淀粉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预糊化淀粉有哪些用途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预糊化淀粉有哪些用途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哦!下面请看具体的介绍。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加工简单,用途广泛的变性淀粉,应用时只要用冷水调成糊,免除了加热糊化的麻烦。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石油钻井、金属铸造、纺织、造纸等很多行业。 1、在食品中的应用:溶解速度快和粘接性是预糊化淀粉的主要性质,因此它可用于一些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的场合,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于节省热处理而要求增稠、保型等方面,可改良糕点质量、稳定冷冻食品的内部组织结构等。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于制作软布丁、肉汁馅、浆、脱水汤料、调料剂以及果汁软糖等。 2、在化妆品行业上的应用:爽身粉是一种常用的护肤品,一般用滑石粉、淀粉及其它辅料制成。现如今国外用糊化淀粉来代替滑石粉和淀粉制造新型爽身粉,除了具有普通爽身粉的特点外,还具有皮肤亲合性好、吸水性强等特点。 3、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一般的西药片是由药用成分、淀粉粘接剂、润滑剂等组成。其中的淀粉主要起物质平衡作用。新型的药片由药用成分、预糊化淀、润滑剂等级成。其中的糊化淀粉

除了起物质平衡作用外,还起粘合剂的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加入其他粘合剂所引起的不必要的副作用。由于这种新配方所生产的药片除了能满足医用要求外,还具有成型后强度高,服后易消化,易溶解及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4、在其它行业上的应用:预糊化淀粉快速溶于冷水而形成高粘度淀粉糊的特性使其在很多方面起到了成功的应用。如在金属铸造中作砂型粘合剂;在纺织工业中广泛地用作上浆剂;在建筑业中用作水质涂料等到;此外还可作为进一步变性处理的原料。如在淀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中,淀粉原料先经预糊化后再进行接枝反应,可使接枝支链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显著增加,而接枝频率却可大大下降。 以上就是关于预糊化淀粉有哪些用途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已经对预糊化淀粉的用途非常了解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预糊化淀粉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可以用于食品,在化妆品、制药及其它行业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哦!

先介绍一下变性淀粉的定义: 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与植物的种子,茎杆或根块中。资源充沛,价格低廉.但天然淀粉在高浓度时(如5%以上时)粘度高、流性差、成胶凝状,用水稀释后,会发生沉淀。为解决这种现象,必须对淀粉进行改性,即将原淀粉通过物理或化学或酶法处理,改变淀粉的糊化温度、粘度、透明度、稳定性、成膜性和膜强度等等。以适用各种应用的要求。改性以后的淀粉称为“变性淀粉”或“淀粉衍生物 简要说明一下变性淀粉在中国的情况。天然淀粉已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等领域。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淀粉的深加工—变性淀粉的研究、开发、应用得到了有利的推动。追溯变性淀粉的历史可以至十九世纪初,“英国胶”的诞生,我国变性淀粉的生产却是在本世纪60年代,而到了80年代后才有了很大发展,应用面也越来越广:从纺织、造纸,到食品、饲料、医药、建筑、钻井等方面 明一下原淀粉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淀粉是由α-D六环葡萄糖组成,以糖苷键将其连成多聚长链的均一多糖。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直链淀粉(Amylose),仅由D-葡萄糖单位以α-1,4-糖苷键连接并成卷曲、呈螺旋形的线状大分子,形成每个环有6~8个葡萄糖基。碘分子极易进入螺旋环内部,形成蓝色的络合物。若加热至70℃,蓝色消失;冷却后蓝色重现。另一类是支链淀粉(Amylopectin),是一种分枝很多的高分子多糖,分子比直链淀粉大,分子量在20万道尔顿以上,相当于1300个以上的葡萄糖单位组成。整个分子由很多较短的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链,再以α-1,6-糖苷键为分枝点,相连接成高度分枝状的大分子。其分子中90%为α-1,4-键;还有10%则为α-1,6-键,是分子的分枝处。与碘很难络合,所以遇碘仅呈现红紫色 请问直链淀粉的链部分断裂后,与碘还否有呈色反应? 并不是所有的直链淀粉遇碘都变为蓝色,而是要达到聚合度大于45才可以,所以直链淀粉的链断了以后,要看它的聚合度是否在45以上,如果以下则遇碘不变为蓝色 变性淀粉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变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的最早期领域之一,在高温肠和低低肠中都有用,主要是替代部分大豆蛋白和一些胶。在肉制品中起在乳化,增稠,保水等作用 淀粉的分子式为(C6H10O5)n,是由一薄层蛋白质包裹的存在于植物体的颗粒,颗粒外层为枝链淀粉,内层为直链淀粉。不同来源的淀粉,直链和枝链淀粉的比例各不相同。如玉米淀粉为2:8;粘质玉米淀粉(WaxyCornStarches)为0:10;糯米为0:10;高链玉米淀粉为7.5:2.5;小麦淀粉为2.5:7.5;马铃薯淀粉(Potatostarches)为2:8;红薯淀粉为1.8:8.2;绿豆淀粉为6:4。经显微镜观察,植物品种不同,淀粉颗粒的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其中,马铃薯淀粉的颗粒直径最大,聚合度也最大。 说明一下不同种淀粉的物化性质:供参考。 项目玉米种子大米种子小麦种子木薯块根甜薯块根土豆块根 颗粒形状多面体多面体镜片状铃状铃状卵状 直径(微米)6~212~85~404~352~405~100 平均直径(微米)16420171850 组成水分(%)131313121218 蛋白质(%)0.350.070.380.020.10 脂肪(%)0.040.560.070.10.10.05

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与植物的种子,茎杆或根块中。资源充沛,价格低廉.但天然淀粉在高浓度时(如5%以上时)粘度高、流性差、成胶凝状,用水稀释后,会发生沉淀。为解决这种现象,必须对淀粉进行改性,即将原淀粉通过物理或化学或酶法处理,改变淀粉的糊化温度、粘度、透明度、稳定性、成膜性和膜强度等等。以适用各种应用的要求。改性以后的淀粉称为“变性淀粉”或“淀粉衍生物简要说明一下变性淀粉在中国的情况。天然淀粉已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等领域。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淀粉的深加工—变性淀粉的研究、开发、应用得到了有利的推动。追溯变性淀粉的历史可以至十九世纪初,“英国胶”的诞生,我国变性淀粉的生产却是在本世纪60年代,而到了80年代后才有了很大发展,应用面也越来越广:从纺织、造纸,到食品、饲料、医药、建筑、钻井等方面。 不同种淀粉的物化性质:供参考。 项目玉米大米小麦木薯块根甜薯块根土豆块根 颗粒形状多面体多面体镜片状铃状铃状卵状 直径(微米) 6~21 2~8 5~40 4~35 2~40 5~100 平均直径(微米)16 4 20 17 18 50 组成水分(%) 13 13 13 12 12 18 蛋白质(%) 0.35 0.07 0.38 0.02 0.10 脂肪(%) 0.04 0.56 0.07 0.1 0.1 0.05 灰分(%) 0.08 0.10 0.17 0.16 0.3 0.57 P2O5(%) 0.045 0.015 0.149 0.0170 0.176 直链淀粉25 19 30 17 19 25 糊化温度(℃) 77~78 75 75 67~78 75 65~66 木薯淀粉特征 颜色: 木薯淀粉呈白色。 没有气味:木薯淀粉无异味,适用于需精调气味的产品,例如食品和化妆品等。 口味平淡:木薯淀粉无味道、无余味(例如玉米),因此较之普通淀粉更适合于需精调味道的产品,例如布丁、蛋糕和馅心西饼馅等。 浆糊清澈: 木薯淀粉蒸煮后形成的浆糊清澈透明,适合于用色素调色。这一特性对木薯淀粉用于高档纸张的施胶也很重要。 粘性:由于木薯原淀粉中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率高达80:20,因此具有很高的尖峰粘度。这一特点适合于很多用途。同时,木薯淀粉也可通过改性消除粘性产生疏松结构,这在许多食品加工中相当重要。 冷冻-解冻稳定性高:木薯原淀粉浆糊表现出相对低的逆转性,因而在冷冻解冻循环中可防止水份丢失。这一特性还可通过改性进一步增强。 木薯淀粉用途 木薯淀粉以原淀粉和各种变性淀粉两大类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及非食品工业。 变性淀粉可根据用户提出的具体要求定制,以适用于特殊用途。 食品 木薯原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配方中,例如焙烤制品,也应用于制作挤压成形的小食品和木薯粒珠。变性淀粉或淀粉衍生物已用作增稠剂、粘结剂、膨化剂和稳定剂,也是最佳的增量剂、甜味剂、调味剂载体和脂肪替代品。使用泰国木薯淀粉的食品包括罐头食品、冷冻食品、干混食品、焙烤食品、小食品、佐料、汤料、香肠、奶制品、肉及鱼制品和婴儿食品。 饮料

简述淀粉老化的原因,如何控制淀粉的老化? 日常生活中凉的馒头、米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得硬和干缩;凉粉变得硬而不透明;年糕等糯米制品粘糯性变差,这些都是淀粉的老化所致。 含淀粉的粮食经加工成熟,是将淀粉糊化,而糊化了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慢慢地冷却,经过一段时间,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俗称"淀粉的返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老化"是"糊化"的逆过程,"老化"过程的实质是:在糊化过程中,已经溶解膨胀的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类似天然淀粉结构的物质。值得注意的是:淀粉老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比如生米煮成熟饭后,不可能再恢复成原来的生米。老化后的淀粉,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米煮成熟饭后,不可能再恢复成原来的生米。老化后的淀粉,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也随之降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淀粉的老化首先与淀粉的组成密切相关,含直链淀粉多的淀粉易老化,不易糊化;含支链淀粉多的淀粉易糊化不易老化。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易老化,糯米淀粉老化速度缓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食物中淀粉含水量30%~60%时易老化;含水量小于10%时不易老化。面包含水30%~40%,馒头含水44%,米饭含水60%~70%,它们的含水量都在淀粉易发生老化反应的范围内,冷却后容易发生返生现象。食物的贮存温度也与淀粉老化的速度有关,一般淀粉变性老化最适宜的温度是2~10℃,贮存温度高于60℃或低于-20℃时都不会发生淀粉的老化现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烹调中还采用降低水分含量和低温贮藏淀粉制品的办法延缓和阻止淀粉的老化。需贮存的馒头、面包、凉粉、米饭等,不宜存放在冰箱保鲜室。因为保鲜室的温度恰好是淀粉变性老化最适宜的温度,最好把它们放入冷冻室速冻起来,就可以阻止这些食品中淀粉的老化,使之仍保持糊化后的α-型状态。加热后再食用口感如初、香馨松软。食品工业中将刚刚糊化的淀粉迅速骤冷脱水,或在80℃以上迅速脱水制作方便面、方便粥,这种食品吃时再复水贮存时不会发生老化现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利用淀粉加热糊化、冷却又老化的原理,可制作粉丝、粉皮、龙虾片等食品,选用含直链淀粉多的绿豆淀粉,糊化后使它在4℃左右冷却,促使老化发生。老化后随即干燥,可制得成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正常的食品生产和烹调,都不希望淀粉老化,因此人们研制出许多阻止和延缓老化的办法。例如向淀粉中添加糖、盐、蛋白质、脂肪、抗老化剂以及适应食品工业生需要,用各种工业方法制出的性能不同的多种改性淀粉,这些改性淀粉的出现也为烹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的原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烹调中利用加热的方法,能使食品中老化的淀粉发生一些逆转,这是由于热能加上水的润滑作用。使淀粉是加热绝不能使已老化的淀粉恢复成原来的型淀粉状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方便面是如何利用淀粉糊化与老化的温度与水份条件制作并保存的?

马铃薯淀粉基础知识 一、马铃薯组分 ㈠马铃薯块茎的形态结构 按球基体积百分比计算,外皮层约占8.5%,内皮层和维管束环占38.29%,外髓约占37.26%,内髓约占15.95%。 1-顶端 2-芽眉 3-芽眼 4-皮孔 5-基部 6-周皮 7-皮层 8-维管束环 9-髓部 10-环髓区 ㈡马铃薯营养成份表(500克马铃薯) 1.碳水化合物 (1)淀粉 淀粉是马铃薯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约占薯重的10~26%。

(2)糖 马铃薯中的糖主要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还含有糖的磷酸酯等衍生物,含量为干重的0-10%。 (3)其它碳水化合物 非淀粉多糖占马铃薯块茎的0.2%~3.0%,主要为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2.蛋白质类物质:酶、蛋白质 3.有机酸 马铃薯块茎细胞的胞液里含有多种有机酸,包括柠檬酸、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 4.矿物质 马铃薯块茎中的矿物质约占干物质重量的2.12%~7.48%,平均为4.36%.其中以钾为最多,约占矿物质总量的2/3;磷次之, 约占矿物质总量的1/10。5.抗营养因子和毒素 A.糖苷生物碱:α-茄碱和α-卡茄碱的混合物,又名龙葵素、龙葵苷。 B.蛋白酶抑制剂 6.酚类化合物 马铃薯中的酚类物质主要是绿原酸。酚类化合物与作物的抗病能力具有相关性。 二、马铃薯淀粉基础理论知识 淀粉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是由葡萄糖经缩合、脱水而组成的多糖, 分子式为(C 6H 10 O 5 )n ,它以颗粒状态广泛存在于许多植物的籽粒、块 茎、根中。 ㈠淀粉颗粒的形态及大小 在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是透明的,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不同植物的淀粉颗粒其形状、大小也有所不同。一般含水分高、蛋白质低的淀粉颗粒较大,形状较整齐;颗粒小的一般形状不规则。马铃薯淀粉颗粒多呈椭圆形和圆形,其粒径范围为15—100μm。 马铃薯淀粉颗粒具有轮纹,在2500倍电镜下观察,轮纹呈蚌壳形。

关于预糊化淀粉你了解多少 淀粉是日常家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产品,但是现在人们对于淀粉的需求量增大,市场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用途更广的预糊化淀粉出现了,这是在传统淀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的一种产品,相对于传统的淀粉产品,它具备很多的优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多渠道进行简单的了解,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那么关于预糊化淀粉你了解多少呢?作为消费者,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知道的。比如说这种变性淀粉的加工过程,是不是存在违规不透明的地方,还有就是这种产品的价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选购该产品的消费者需要掌握了解的东西,要不然很容易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生产该产品的公司之一的郑州魏立实业有限公司,公司向广大消费者承诺,所有的产品均是经过严格检验的合格产品。如果在食用过程中发生任何问题,公司保障会给大家做出合理解释。 目前预糊化淀粉运用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多个领域,该产品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被很多消费者称作是万能的淀粉产品。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加工简单,用途广泛的变性淀粉,应用时只要用冷水调成糊,免除了加热糊化的麻烦。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饲料、石油钻井、金属铸造、纺织、造纸等很多行业。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郑州巍立实业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技术企业,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粘芯胶、球团粘合剂等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出口至东南亚国家。公司成立至今,本着可尊,可信,共创,双赢的企业理念;质优价廉、互惠互利是公司的指导方针。为新老客商提供便利的沟通桥梁,为各大磨料磨具生产企业,建材型煤等企业和铸造类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如有需要可点击咨询。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变性淀粉的制备 1 引言备 淀粉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贮藏形式,是动植物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我国的淀粉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大的应用发展空间。天然淀粉不溶于水,其形成的淀粉糊易老化脱水,被膜性差,缺乏乳化力、耐药性及机械性,这些缺点限制了天然淀粉的广泛应用。通过变性不仅可以改变天然淀粉原有的性质,还可以赋予其以新的功能特性,从而充分扩大其应用范围,变性淀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化妆品、食品、饲料等行业。目前全世界的变性淀粉产量在500万吨左右,而我国2000年产量仅约为35万吨,具有关专家推测我国变性淀粉市场潜力至少在109万吨以上,大力发展变性淀粉产业迫在眉睫。 2 变性淀粉的分类与特性 天然淀粉的可利用性取决于淀粉颗粒的结构和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含量及比例,不同来源的淀粉具有不同的可利用性,现代工业应用中天然淀粉的直接利用率十分有限。在淀粉所固有的理化特性基础上,为改善淀粉的性能并扩大其应用范围,利用物理、化学或酶法处理(切断、重排、氧化、或在分子中加入取代基)以改变原淀粉的天然性质,使其更适于一定应用的要求,这些经二次加工改变了性质的淀粉产物称为变性淀粉。 根据加工处理方式的不同,可将变性淀粉分为物理变性淀粉、化学变性淀粉、酶法变性淀粉与复合变性淀粉4类。淀粉物理变性方法包括烟熏、预糊化、超高辐射、机械研磨、湿热处理等;化学变性方法有醚化、酯化、氧化、交联、热解、接枝共聚、糖甙键水解等;酶法变性主要是用各种淀粉酶处理淀粉,如?琢-淀粉酶、糖化酶、β-淀粉酶、异淀粉酶等;复合变性是采用两种以上方法处理淀粉,如氧化交联、酯化交联等,采用复合变性方法得到的淀粉产物具有多种变性淀粉的共同优点[7]。根据变性机理,淀粉变性所得产物又可分为淀粉分解产物、淀粉衍生物和交联淀粉3大类,其特性如表1。 javascript:resizepic(this) border=0> 3 变性淀粉的制备工艺 目前国内外制备变性淀粉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干法和湿法两种,湿法也称浆法,即将原淀粉分散在水相或其它液相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悬浮液,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与化学试剂进行氧化、酸化、酯化、醚化、交联等反应而生成变性淀粉;干法指原淀粉在少量水(通常在

预糊化(α-化)淀粉 1、糊化的含义: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53℃以上时,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不同淀粉的糊化温度不一样,同一种淀粉,颗粒大小不一样,糊化温度也不一样,颗粒大的先糊化,颗粒小的后糊化。 2、糊化的过程: 淀粉要完成整个糊化过程,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可逆吸水阶段、不可逆吸水阶段和颗粒解体阶段。 2.1 可逆吸水阶段。淀粉处在室温条件下,即使浸泡在冷水中也不会发生任何性质的变化。存在于冷水中的淀粉经搅拌后则成为悬浊液,若停止搅拌淀粉颗粒又会慢慢重新下沉。在冷水浸泡的过程中,淀粉颗粒虽然由于吸收少量的水分使得体积略有膨胀,但却未影响到颗粒中的结晶部分,所以淀粉的基本性质并不改变。处在这一阶段的淀粉颗粒,进入颗粒内的水分子可以随着淀粉的重新干燥而将吸入的水分子排出,干燥后仍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故这一阶段称为淀粉的可逆吸水阶段。 2.2不可逆吸水阶段。淀粉与水处在受热加温的条件下,水分子开始逐渐进入淀粉颗粒内的结晶区域,这时便出现了不可逆吸水的现象。这是因为外界的温度升高,淀粉分子内的一些化学键变得很不稳定,从而有利于这些键的断裂。随着这些化学键的断裂,淀粉颗粒内结晶区域则由原来排列紧密的状态变为疏松状态,使得淀粉的吸水量迅速

增加。淀粉颗粒的体积也由此急剧膨胀,其体积可膨胀到原始体积的50~100倍。处在这一阶段的淀粉如果把它重新进行干燥,其水分也不会完全排出而恢复到原来的结构,故称为不可逆吸水阶段。 2.3颗粒解体阶段。淀粉颗粒经过第二阶段的不可逆吸水后,很快进入第三阶段—颗粒解体阶段。因为,这时淀粉所处的环境温度还在继续提高,所以淀粉颗粒仍在继续吸水膨胀。当其体积膨胀到一定限度后,颗粒便出现破裂现象,颗粒内的淀粉分子向各方向伸展扩散,溶出颗粒体外,扩展开来的淀粉分子之间会互相联结、缠绕,形成一个网状的含水胶体。这就是淀粉完成糊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糊状体。 3、预糊化淀粉的特性:吸水性、保水性、粘性、弹性、分散性、可溶性 4、预糊化淀粉的应用: 4.1在预糊化过程中,水分子破坏了淀粉分子间的氢键,从而破坏了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使之润涨溶于水中,因此易被淀粉酶作用,利于人体消化吸收。预糊化淀粉的这一性质,可用于生产老人及婴幼儿代乳食品。 4.2预糊化淀粉吸水性强、保水性强、粘度及粘弹性都比较高。用在烘烤食品,用在蛋糕、面包中添加4%左右的预糊化淀粉,加水时易混成面团,包含水分和空气多,可使产品保持柔软蓬松,延缓老化。另外,可作为西式糕点表面糖霜的保湿剂,可抑制蔗糖结晶。在速冻食品中加入适量预糊化淀粉,可避免产品在速冻过程中裂开,提高成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基础淀粉知识及变性淀粉 中的应用 在酸奶 酸奶中的应用

Outline 主要内容 ?Starch in Food Systems ?淀粉在食品体系的功能 ?Carbohydrates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碳水化合物化学-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Native Starch Properties天然淀粉的特性 --不同原料的淀粉糊 --BRABENDER曲线特点 ?Starch Modifications 变性淀粉 --Starch cooking 评估淀粉不同的蒸煮程度 --Crosslink & stabilization 交联淀粉和稳定处理淀粉?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

?黏附?耐储存?黏结?乳浊剂稳定?撒粉?助流 ?泡沫保持 FUNCTIONS OF STARCH IN FOODS 淀粉在食品中的功能 ?胶凝?上光?保水?成模?保形?稳定?增稠 ?Adhesion ?Anti-Staling ?Binding ?Clouding ?Dusting ?Flowing Aid ?Foam Strengthening ?Gelling ?Glazing ?Moisture Retention ?Moulding ?Shaping ?Stabilizing ?Thickening

STARCH SOURCES不同淀粉来源

?Maize →Opaque, gel ?玉米→不透明, 凝胶?Waxy Maize →Clear, cohesive ?蜡质玉米→透明, 长丝 ?Tapioca →Clear, cohesive, slight gel ?木薯→透明透明,,长丝, 轻微的凝胶趋势?Potato →Clear, cohesive, slight gel ?马铃薯 →透明透明,,长丝长丝,,弱凝胶 COOK PROPERTIES OF NATIVE STARCHES 不同原料淀粉糊的特性

预糊化淀粉配方及建筑应用 产品介绍: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以天然淀粉为原料,经过变性改良而成。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包括:溶液增稠性、良好水溶性、悬浮或与胶液稳定性、保护胶体作用、成膜性、保水性、黏合性能、无毒、无味、生物相容性、触变性等。在建筑工业中(球团粘合剂、型煤粘合剂普通内墙腻子粉、石膏基腻子粉、墙纸胶等)可使施工性能提高,同时生产成本则降低20~40%左右。 1、很好的快速增稠能力,有一定的保水性。 2、用量小,极低的添加量即能达到很高的效果。 3、提高材料的抗下滑能力。 4、改善材料的操作性能,与普通的预糊化淀粉相比,施工操作更滑爽、手感轻松、不绵不沉、批厚抹平容易。 5、延长材料的开放时间。 二、技术指标: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三、应用领域: 高粘度预糊化淀粉广泛应用于钢铁球团、型煤饲料、铸造、石油钻井、瓦楞纸箱、建材涂料等行业。与其它建筑外加剂有很好的相溶性。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或CMC配合使用,能起到增稠作用,促进内部结构,具有更好的抗裂性、提高和易性,能明显减少羟丙基甲基纤维或CMC添加量。 四、参考配方(内强腻子粉Y型)(以下配方中,加入10公斤膨润土效果更佳)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1、将本品按比例加入辅料及助剂,干混均匀即可,施工时加入冷水调拌可使用。以上参数仅供参考,施工时为了安全应根据当地辅料具体情况,必须先做严格的可行性试验,以求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2、如果调和好以后,若在施工中发现刮不开,应减少预糊化淀粉添加量。反之,应增加CMC添加量。若调和好以后,施工中抱团太紧,是因为搅拌混合不匀。 五、钢铁球团粘合剂 主要生产黄糊精、白糊精、预糊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羧甲基淀粉钠CMS、核桃砂、合脂粉、合脂油、铸造脱模剂、封箱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