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哪些?你认
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2.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
3.不同阶层的群体收入差距拉大
4.国企与民企的资源分配问题,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不公平竞争问题。
5.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6.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房价偏高,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7.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突出。
8.过于偏重GDP的增长,不注重人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社会进步较迟缓。
9.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农业的比重较大,占用劳动力较多,生产效率较低。
10.城市化率低,人口城市化进度落后于城市面积的城市化。
对策:
1. 切实执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建设,吸引国内外投资,缩小区域差距。
2. 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重点实现人口的城
市化,不断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兴修现代化水利设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3. 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引导,提高民众的现金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通过税收政策,二次分配,缩小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
限制国企等垄断性企业的收入。
4. 给予中外企业,国企民企同样的发展,竞争,融资等环境,公平竞争。
5. 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发展现代教育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建设科技强国。
6. 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
切实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7. 转变发展观念,从单一重视GDP增长到注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主。
8. 国家要实行宏观调控,强力控制物价,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
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
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而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见附表)。
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本质上是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
我国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
在市场准入方面偏重经济性指标,忽视社会性
指标。
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
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政府存在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
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开支不足,一般经济建设开支过多。
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
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融资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其中相当多资金直接用于盈利性投资。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迟缓,金融参数失真。
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市场化融资的需要。
利率、汇率机制僵化,资金价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久拖不决,难以发挥扩大直接融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刺激过量开采。
煤、电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失真,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
土地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
土地产权主体和权利界定不清,保护不力。
土地供应方式过于行政化,导致地价严重扭曲。
土地使用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当混乱,各种“黑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猖獗。
缺
乏权威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域规划,导致地方各自为政、任意调整规划和贪大求洋。
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我国经济波动的“政治周期效应”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的时间。
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对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也很薄弱。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
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
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
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而城市财政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部分社会成员既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将引发不满情绪甚至过
激行为。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
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框架下,这种态势必将加剧对资源环
境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城乡贫困问题有所反弹。
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转型加速,在失业人口、流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贫困群体,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这也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客观经济规律的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
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
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
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贸易摩擦。
由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出口增长方式粗放,加之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已经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
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主要经济体和国际市场波动可能引发国内经济运行出现异常。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要全面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
国内弱势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同时还会进一步暴露现行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存在的缺陷。
此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威胁。
这种复杂局面必将对我国完善趋利避害的机制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来讲,宏观经济出现了很严重的矛盾,突出的问题就是长期高速增长累积下来的一系列的结构矛盾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经济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在目前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趋势。
中国从08年春天开始到09年春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0.6%到10.1%到9%到6.8%再到6.1%,这么长时期的持续下降,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那么由此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宏观问题是当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失业率持续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不活跃。
大量的企业停产、破产导致国民经济当中的就业岗位受到严重削弱,然后伴随着劳动力的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中国城镇劳动力2亿多人,4%是多少呢?2亿多人的4%差不多就是1000万。
2008年是4.2%,就是1000多万;2009年,预计的数据,政策目标是力争不超过 4.5%,就算控制住,达到这个政策目标不超过4.5%。
那从07、08到09,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是直线上升,从4%上升到4.2%再上升到4.5%。
除此之外,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开始让位
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所以同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直线下降。
我国劳动力的供给有三个世界第一(劳动力的增量,劳动力的存量,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劳动力的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直线下降的阶段。
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慢下来,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带来最深刻的威胁就是失业率的持续攀升,而失业率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它背后有更复杂、更宽泛的社会内涵。
失业问题就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导致的宏观层面的突出矛盾,就是中国当前实体经济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针对这问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做出调整。
我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结合并调整好其结合方式。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政策类型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治开支,包括政治购买和转移支付)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投资津贴)上升增加增加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下降增加增加增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由上图来看,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y0 ,利益为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
为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也可实行扩张
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
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y*,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y*,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使用的办法。
如图中所示,为了将收入从y0提高到y*,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
这两种政策结合使用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例如,上图中,IS和LM移动幅度相同,因而产出增加时利率也不变,若财政政策影响大于货币政策,IS右移距离超过LM右移距离,则利率就会上升。
反之,则会下降。
接下来这个表,给出了各种政策结合使用的效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 扩展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展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 4 扩展性财政政策和扩展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的情况,因此可用第三种组合,用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主要是: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8年下半年起明显下滑,到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到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
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等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而外需的萎缩和低迷状态又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目前,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
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量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
据统计,在我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到90%以上。
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也缺乏核
心技术和领军人才。
与此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
一方面,从劳动力供求总量看,一定时期内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也还很大。
另一方面,在就业上又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用工短缺情况。
2010年新春伊始,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问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调查,东部沿海地区有70%被调查的企业存在“用工荒”。
这一来是因为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特别是沿海外贸企业的订单增多,因此用工需求旺盛,更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熟练工、技术工;二来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工作选择、生活待遇、未来前途等有了新要求。
这就使得用工需求方与劳动供给方二者出现不匹配。
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一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很大;二来,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尚不健全,其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三来,粮
食连续6年实现增产,粮食生产基数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亦较大,粮食持续增收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都在加大;四来,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还很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保护耕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
五、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及时、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
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
这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
压力。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潜伏的财政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六、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据新华网、人民网2010年“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
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其中,特别是房价过快上涨问题从来没有像2010年这样备受关注。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
调查认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居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意愿,而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不足。
另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
大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