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桥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东石拱廊桥
周宁县泗桥乡赤岩村赤岩虹桥堪称是闽东石拱廊桥第一杰作,拱跨14.4米,建于清代1687年,后代两次重修。弧形的廊身,以及中央高耸的重檐歇山,非常优美。
金凯(色影无忌)
同处周宁县的纯池镇三门桥村三门桥,年代不详,上面的廊庙很新,当是最近才建的。这座桥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选址,特意建在两溪汇合处,左中右三个方向都可以上桥,一座桥顶两座用,真想得出来。
金凯(色影无忌)
位于寿宁县清源乡三望洋村的三望洋桥(又名万春桥),恐怕是最小的石拱廊桥了。看上去好像是谁家的过道一样,其实这里原先是交通要道,周围商铺云集。这座老桥始建年代已经无法弄清,因破损严重,1963年廊屋重建,石拱依旧。参与重建的人在廊屋梁上写道:“古石桥并雨亭不知建自何年,……无从查考。现石桥乃旧雨亭重建,特此说明,不敢隐没前人之功。”
鳌城浪子(寿
宁在线)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里村回村桥又是一座不对称的廊桥,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位于村内,1978年原样迁于现址。
(网络照片)
屏南县古峰镇古厦村花桥,建于清代1779年。中央神龛顶部屋檐下斗栱斜向交织成网状,形成所谓“网目斗栱”,是福建地方特有的作法。
金凯(色影无
忌)
屏南县棠口乡安溪村观音桥,建于清代。这座桥相对宽度很大,因为桥上整个建了一座庙,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叫作廊桥,而要叫庙桥了。
金凯(色影无
忌)
屏南县长桥镇官洋村庵前桥,清代1851年重修,如今静静地躺卧在公路旁。桥上有一块石碑,上写:“庵前桥乃我村亘古及今之唯一名胜古迹,……凡我全村男女老幼都应遵守护桥禁约,保护好庵前桥不受任何破坏。”
宁德市蕉城区虎浿乡梅鹤村沉字桥是一座优雅的三孔石拱廊桥,原建于宋代,清代1778年重修。当地传说,当年朱熹曾路过此处,觉得此处泉有墨香,将来必出大儒,于是就在在建的廊屋梁上题词:“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朱熹离开后,修桥木匠看到这一行字,以为是小孩涂鸦,想要将它刨去,哪想墨汁已沉入木心,只好作罢。于是大家就叫这座桥为沉字桥。数十年后,当地一孩童到此一游,见无下句,于是在旁边另一根梁上挥毫写下:“玄帝
位尊金厥寿永万年”。这个小孩叫做陈普,后来果然成为南宋一代名儒。
金凯(色影无忌)
蕉城区八都镇闽坑村岚翠桥是一座朴素而不失优雅的石拱廊桥,建于清代1880年。
(网络照片)
福鼎市管阳镇金钗溪村金朱桥,建于清代1733年,石拱跨径10米,以桥下金钗溪和当地大姓朱姓命名。
金凯(色影无
忌)
古田县大桥镇中村百花桥是一座与深受信仰崇拜的临水夫人陈靖姑神迹密切相关的桥梁,原为木拱廊桥,多次水毁后,1983年改为石拱廊桥。
林兴华:《闽
桥写真》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真武桥,始建于清代,1959年重建,拱跨31米。
(网络照片)
一、潭头——乐善街——乐善桥
二、晓阳——晓阳村——奈何桥(凤过溪)
三、甘棠——湄洋村——湄洋桥(东南方向九曲溪)
四、潭头——棠溪村——棠溪桥
五、穆云——玉林亭桥
六、晓阳——东阳——东阳红桥(东源红桥)
七、坦洋——真武桥
八、康厝——石尖村与岭尾村之间——积谷桥(明崇祯1628-1644)
九、范坑——上坪村南(坑溪峡谷)——洋坑桥
十、潭头——柘头桥
十一、潭头——坑源桥
廊桥遗梦:坦洋的真武桥
回复
∙2楼
∙2006-04-27 17:32
∙举报 |
∙
∙geniebin
∙富春揽翠
8
郑多金
其父郑惠福是坑底乡一带有名的木匠师傅,主持盖过86座房子,却不懂造桥。同村祖传建造木拱廊桥的匠师徐泽长决定物色衣钵传人时,郑惠福按当地习俗拜其为师,学习造桥技术,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造桥之旅。郑惠福手艺卓绝,一生共主持建造了11座廊桥,足迹遍布寿宁、福安乃至浙江泰顺等地,一生授徒过百,但最终只把绝技传给郑多金。郑多金19岁就跟随父亲四处奔走,协助修建过10多座木拱廊桥。造于1963年的福安潭头镇潭溪桥,就是由父子俩共同造的,至今桥内梁上还墨书“寿邑东山楼村木匠郑惠福、郑多金”。建造廊桥不但要求工艺精细,而且危险艰苦,造桥艺人为桥受伤甚至殒命的,不在少数;郑家父子仗
着一手绝活,折服当地同行,成为首屈一指的造桥巧匠。
郑多金于1967年主持建造了位于寿宁下党乡杨溪头村的杨溪头桥。据有关专家称,该桥是中国最后建的一座木拱廊桥。其后,浙闽山区纷纷铺盖公路桥,木拱廊桥逐渐丧失交通主干的地位,悄悄退出历史舞台。身怀绝技的郑多金从此找不到主持造桥的机会。眼见绝技的湮没,郑多金只能敝帚自珍,两个儿子也就不再学习“过时”的木拱廊桥建造技术。
回复
∙3楼
∙2006-04-27 17:33
∙举报 |
∙
∙geniebin
∙富春揽翠
8
2002年,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赴闽浙两地拍摄专题片《虹桥寻踪》,慕名拜访郑多金,并准备了木料,在坑底乡的小东桥不远处,请老人现场搭制木拱廊桥。6天后,郑多金就建好桥身雏形。随着节目的热播,郑多金认识到自己这门绝技的价值,“决不能让绝技在我手中失传,要让它流芳百世。”从此原本平静的晚年变得忙碌而充实:每天和弟弟郑多雄切磋造桥技艺,为上门求教的同乡后生传授技巧,会面省内外闻讯前来拜访的专家、学者......年已老迈的郑多金不遗余力地将造桥手艺发扬光大。然而,他心里还有个最大的遗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把造桥手艺尽授给弟弟郑多雄,却未能在实践中灌输真正的要领和诀窍。
“没能真正造起一座廊桥,就谈不上把技术学到家,这是我最担心的事。”忧心忡忡的郑多金,脸上沟壑般的皱纹越发深重。其实,去年郑多金曾经碰上一个修桥的机会。浙江泰顺县的仙居桥由于年久失修,桥身已破损不堪,当地政府部门筹资20多万元进行大修。为了把握难得的实践机会,已“封墨”30多年的郑多金带着弟弟应邀赶赴泰顺,往返奔波5趟,却最终被当地频繁的招投标商业操作拒之门外。
痛失机会的郑家兄弟对再造新桥的梦想几近绝望。“如今修桥造桥都要有经济实力参加投标。我们拿什么投?浑身技术却不如人家几个钱!”扼腕长叹之余,郑多金向记者坦言: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堪忧,眼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重圆造桥梦,向后辈展示真正的绝活和窍门,好让古廊桥修造绝技源远流长,为中国传统工艺界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