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公共管理的特征 P4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其他会组织及公民为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及组织自身进行管理和优化的活动。
其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性
①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组织以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去推进、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将公共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强化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是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本质区别所在。
②公共参与性。
随着政治民主的发展,公民社会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社会组织及公民的权利意识、 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为了更好的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他们越来越多地要求参与到公共管理之中。
使得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不再是唯一的主体,而是还包括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私人组织以及公民。
2、效能性
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和管理程序相比,公共管更多地将视线放在了结果的取得上,强调投入要素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因而,公共管理提倡效能建设,在管理目标上追求包括经济、效率和效果在内的多元价值的有机统一。
3、回应性
公共管理过程可以说也是一个与社会互动的过程,这是公共部门以人为本、重视公众利益的具体体现。
对政府组织而言,它不再是传统公共行政中的封闭体系,而是具有高度开放特征的开放体系。
政府既要提供有效的制度平台和渠道,让公众能及时地向政府反映问题,同时政府也要对公众的需要作出反馈。
4、管理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公共管理非常注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这是由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
一方面,由于公共管理过程中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的出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公共组织要实现自身的优化管理,也要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手段。
5、法治性
法治在公共管理中体现为严格遵守规则的精神。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之间要实行对社会事务的合作共识,只能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
如果缺少相应法律保障,就难以规范多元主体之间的行为。
因而,实行法治是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我国公共管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P12、P14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又受时代趋势的影响,同时还得益于相关理论勃兴与引入所给予的强力推动。
一方面,“政府失败”的消极影响是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理实依据。
到20 世纪70 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 西方国在先后步入了经济相对停滞和低速发展时期,政府过度干预引起的问题越发显性化。
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政府的过度干预也是造成这场危机的幕后推手, 是导致滞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干预的重新审视,就成为公共管理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另一方面,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使传统公共行政学最终转向公共管理学。
一方面是受到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此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公共管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再次,相关理论的勃兴与引人也是推动公共管理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20 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长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大踏步向整体化迈进,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主要的趋势。
这种研究变化渐渐把政府管理带离了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式,也为公共管理范式
的产生奠定于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在我国的兴起归根结底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杜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使得公共管理学研究成为必然。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性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这就要求关于政府管理的相应理论研究能够跟上,进而为实践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另一方面又由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使得我国开展公共管理学研究成为必然。
(2)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19998 年,我国开始进行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
从而,我国政府的职能范围、干预经济的方式和程度以及自身管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我国政府改革的前景开始明朗起来。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于前几次改革问题的积累和当前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我国政府的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要不断将政府改革引向深入,避免改革再次陷入误区,就需要理论的不断创新和支持,这正好为公共管理学的兴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第二章
一、公共主体的多元性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地位 P24
从当前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看,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导趋势,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主体结构上,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
除此之外,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甚
至公民个人等政府体制外的力量,他们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程度、范围以及影响力上都得到了扩展。
2.在管理方式上,公共管理多元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合作开展活动。
由于受制于自身的或外部的种
种不可避免的条件缺陷,各公共主体不能单独承担起所有的公共事务,必须通过互动合作弥补其中不足,才能在社会问题及公共事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3.在主体地位上,政府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当前看来,政府的作用依然要明显强于其他
公共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就各主体间的关系和地位而言,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非政府组织是公共管理的新兴主体,全球治理下的国际组织是公共管理的辅助主体。
※ 为什么说政府依然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 P25
在公共管理的环境下,政府虽然不再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但是他的核心地位确实不容置疑的,政府依然主导着整个公共管理过程并承担着主要的职责。
在主体地位上,政府的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当前来看,无论是规模、权威性还是公共性程度,政府依然要明显强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这是他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为它能够凭借自身的规模和权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资源以保证公共管理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同时其完整意义上的公共性也能够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从而,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中最重要的组织,在公共管理多元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
同时,这种核心地位还体现在它要为其他管理主体参与公共管理提供制度化的途径和渠道。
只有这样,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不断增加。
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P30
所谓分政府组织,是指在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取向,组织成员志愿参与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治性社会组织的总和。
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性。
非政府组织必须是制度化的正式组织,在组织内部要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并能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同时,还必须拥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能够对外以法人身份签订合同。
2、民间性。
非政府组织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独立于政府组织,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不受政府组织支配,有不受政府组织控制的独立决策权。
3、非营利性。
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最终促进公共利益在更大程度上的实现。
这是非政府组织与营利性组织之间的最大区别。
4、自治性。
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独立的自治性组织,他们按照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具有独立的决定权和支配权,不受政府组织、私营企业或其它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和态度的干扰。
5、志愿性。
非政府组织所展开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志愿为基础的,它们的成员大多是基于利他主义、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而自愿参与组织活动。
三、国际组织的角色和功能 P38
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国际组织的主体作用正在逐渐彰显。
作为多元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全球性法律法规的创制者
国际社会中不存在能够凌驾于各个主权国家之上的立法机构,国际法的编纂、国际公约的条款基本都是由国际组织订立。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组织实际上扮演着全球性法律规则的创制者角色。
2.国际合作的促进者
促进各国之间的共同和合作以解决共同关注的公共问题并处理全球公共事务是国际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
实际上,国际组织也确实在密切各国合作交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大多数的国际组织都可以看作是连接、沟通各个成员国的纽带和桥梁,它们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为多个成员国之间交换意见和开展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3.国际和平的维护者
和平解决各种国际矛盾和争端对于国际秩序的有效维护和国际交往的正常开展十分重要。
对于这些矛盾和争端的解决,不仅要依靠争端当事国本身的努力,而且也不能忽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几乎都将维持世界及地区和平作为自身的行动宗旨,很大程度上早已成为和平解决成员国之间争端的有效工具。
综上分析可见,国际组织对于关乎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却是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机制,推动着全球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因此,在全球治理中,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第三章
一、社会公共事务的特征(重点)P45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那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与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相关的社会性事务,主要表现为向国家、集体及个人提供相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在所有的公共事务中,社会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公共利益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直接的影响和决定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生活质量。
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明显的公共性、社会性、层次性以及发展变化的特征。
(1)公共性。
公共性是社会公共事务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承担者来看,社会事务主要是有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提供和管理的;二是从社会公共事务存在的价值看,这些事务集中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可见,公共事务是公共组织向社
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因而社会公共事务本身也就蕴涵了公共利益的价值属性。
也即是说社会公共事务体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
(2)社会性。
一般而言,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主要是从国家或公共组织的层面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特征进行的分析,社会性则主要是从社会的层面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的最后消亡(即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时,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必将与社会性高度融合,最终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性。
可以说,社会性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最本质特征。
(3)层次性。
社会公共事务所要解决和满足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和公共需求,所涉及的社会成员的范围也有大有小,由此,社会公共事务可行应的划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地方性公共事务和社区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
社会公共事务的影响范围和空间越大,其受众也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4)发展变化性。
从社会公共事务产生的原因来看,它的出现源于公共同题的出现和公共需求的产生。
由于公共问题和公共需求的变动性和阶段性,使得社会公共事务具也有了发展变化性的特征。
也就是说,社会公共事务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标准。
第四章
一、公共权力责任问题 P69
公共责任是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应该履行的职责、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相应后果,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
能否履行公共责任是公共管理合法性的前提与保证。
在实际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责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责任。
从责任的特点看,任何责任都是一种客观规定。
责任规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所谓客观责任是指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它源于法律、组织机构、社会对公共管理人员的角色期待,包括岗位责任、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
(2)主观责任。
责任不但是一种社会规范,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是社会意识中重要的范畴。
因而,客观责任只是公共责任的一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主观责任。
主观责任主要是指公共管理者自己本身对责任的感受与认同,是指公共管理者伦理的自主性,或称道德责任。
主观责任是在我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3)消极责任。
在公共管理中, 所谓消极责任是指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社会规定的义务,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以及违法行使职权等所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无论是岗位责任、法律责任还是政治责任,都存在追究消极意义上的责任问题。
总之,公共责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因而在实际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责任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多种价值判断标准。
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公共责任,其是否得到了其是否得到了有效地履行都只能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其最终评价标准。
都要以是否符合公众利益为标准衡量其相关人员的行为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
二、权力制约 P76
在人类的政治实践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制约公共权力的模式。
1、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权力制约权力,是指公共权力的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强调在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或者说在各种不同权力的关系和运作上的分权与制衡,即加强政府内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相互制约,通过三种公共权力之间在只能上的相互牵制,防止某一权力被某个人或某个公共组织所垄断、所滥用。
尽管在政治实践中,三权是交织的,不可能截然分开。
但不管实践中三圈如何交混,都无伤于清晰区分三权的那些理论原则的价值。
因为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理性的权力观;权力只要控制得当,就会有益于社会秩序,只有拥有理性的权力,才会有理性的社会稳定。
制度化的分配与制衡权力,正是这种权力理性的适当表现。
2、以道德制约权力。
道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丑与美、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它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保证对它的遵守。
以道德制约权
力,其核心心思想是通过道德修养的方式提高官员们的道德水平,使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私人性,发扬公共性的一面.其基本信念是,政府官员们的角色行为经常来自于个人的道德品质,来自于个人对美德的追求,因而不断地提高执政者的道德水准,将是促成优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具有内在性、柔性和前瞻性,强调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其实质是通过制约灵魂制约行动。
3、以权利制约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民主社会独有的一项约束公共权力的方式,其核心含义是将普遍的公民权利作为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的一种社会力量。
公民权力所及范围是公民自身意志可以支配的自治领域,公共权力应该充分保护这一领域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正是在这一领域内,权利享有优先地位,具有制约权力的能力,既具有免受国家权力干预和侵犯的能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
这一机制不仅体现了制约权力的根本目的,具有正当性的基础,而且弥补了上述其他两种机制的缺陷。
无论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还是以道德制约权力,都可能成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策略。
这两种权力制约机制在非民主社会也可能存在,统治者会允许权力监督,会提倡“为政以德”,但不会主张公民权利。
而以权利制约权力却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它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并与公民的主体地位相匹配的权力制约机制。
4、以社会制约权力。
现代民主政治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力量是可且容纳众多的利益同时存在,这意味着在公共权力的制约方面仅有政治体制的分权制衡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实现社会分权制衡,即以社会制约权力。
其主要含义是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依靠独立的、多元化的组织力量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一方面,社会组织因其独立性的发展趋势,会要求政府尽量少干预,从而维护其自治权;另一方面,它们会不断地向政府提出要求并力求对政府施加影响,从而提供了能有效保护公民权利、抑制等级体系和权力支配的控制机制。
综上所述,这几种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制约公共权力的方式,尽管制约权力的理念不同、相应的措施选择各异,但这四种机制在民主社会中是可以相互并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
只有综合的运用这些权力制约模式,才能更好地控制和约束公共权力,使其服务于公共利益,从而彰显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第五章
一、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公共物品(通过实例论证) P86
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给出的经典定义: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公共物品特征:
第一,不可分割性。
所谓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和联合消费的特点,它通常没有一定的计量单位。
第二,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
第三,非排他性。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价消费该物品,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而言,其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他,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以至在经济上不可行。
2、准公共物品 P87
同时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三个特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纯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既带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又带有私人物品的特性,但并不具有它们特性的全部,而是居于两者之间。
我们将这种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
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被称为公共资源性物品,如公有的草场、地下水资源、海洋资源等公共资源;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被称为俱乐部产品,如学校、公园、影院、高速公路、有线电视等。
二、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 P90 - 92
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适宜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公共性程度高的公共物品;
(2)不宜或不应由非政府力量提供的公共物品;
(3)非政府力量不愿意或无力提供且外部性大的公共物品;
(4)非政府力量没有能力提供和虽有能力提供但非竞争性程度高的公共物品;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提供和间接提供两种。
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是指公共物品由政府通过安排预算支出进行垄断性生产或建立营利性的机构进行生产,并提供给消费者使用。
政府间接提供公共物品是指政府利用预算安排和政策安排形成经济刺激,引导私人企业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
其实质是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引进市场和私人的力量。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采取何种方式,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公共物品的公共性程度。
纯公共物品一般应该由政府直接提供(如宪法、法律、政策等);消费具有完全排他性或很高排他性,也宜由政府直接提供。
(2)外部性的大小。
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越大,越宜由政府提供。
(3)提供成本和效率。
对于那些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采取间接提供的公共物品,应该考虑两种提供方式的成本或效率。
第六章
一、公共管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P112
公共管理环境即公共管理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环境,它是指围绕公共管理行为和活动这一全体的外部状况和形势,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管理系统整体运作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1)广泛性
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各种要素的总和,因此,凡是作用于公共管理组织系统的外部条件和要素,都属于公共管理环境的范畴。
(2)复杂性
公共管理环境是广义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
它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和作用不仅是广泛的,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的复杂性。
各要素本身以及这些要素之间构成纵横交织的关系,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差异性
构成公共管理环境的各种条件和要素,对于公共管理主体来说,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
各种不同的公共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公共管理手段与工具的选择,都是这种差异性的具体体现。
(4)变化性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公共管理环境更是如此。
今天的公共组织面临的环统与昨天不同,明天的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又与今天不同。
(5)互动性
公共管理环场各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作用于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组织通过各种公共管理方式、途径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因素,从而改造着客观世界。
公共管理环境与公共管理活动呈现出互动性.
二、公共环境对公共管理能力提升的意义(比较PM10和PM2.5标准)P113
公共环境对于公共管理组织的生存、发展,对于公共管理活动进行的质量以及公共管理的目标能够达成具有关键性影响。
良好或者良性的公共管理环境能够为公共管理组织提供更多的有利资源,将组织及其管理活动面临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水平,减少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