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我的论文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已经,国有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走过不少弯路,改革到了今天,改革的难点是什么,怎样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等问题已摆在大家面前。本文试图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难点问题的途径,处理改革与稳定的矛盾的方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思考

谈国有企业改革,已经不是要改还是不改的问题。实践证明,改革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管理科学民主化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是怎么改如何改的问题,这方面,我赞成有人提出的的将企业产权改革和公有资产产权改革相区别的观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公有资产的改革,而公有资产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公有资产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具体化问题,也就是责任主体是否到位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要从国有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说起,我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资产所有权责任不明确,资产经营责任不到位,劳动用工权力不到位。我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资产所有权责任不明确,资产经营责任不到位,劳动用工权力不到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步伐相对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率不高、财务管理无法跟上企业改革的需要等问题仍很突出。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从行业分布看,国有经济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二、国有企业管理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资产所有权不明确,也就是所有权虚化。国有企业的资产是谁的,是国家的,国家由谁负责,由老百姓负责,老百姓是一个群体,群体是无法承担某一个具体实体的具体的责任的,因此也就变成了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了。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无论是以资金的形式还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既然存在,就得有人掌管,有人经营,就存在掌管的责任和经营的责任。这种责任不落实到个体头上,不具体化,就不可能避免资产的流失和异化。因此,国有资产所有权责任必须明确到个体头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无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还是国家行政管理,责任的明确与落实才是根本问题,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机制,完善和配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资产经营责任不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无论从现实还是从理

论上讲,都是必须的。首先,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这种相互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明确企业产权和经营管理责任,否则,就势必形成自己给自己打分的自圆其说体系,这显然于企业的发展不利;其次,它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外在必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格局下,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壮大必须依赖于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经理人职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过去的国有企业的老板,大都是上级主管部门行政命令的,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其职务和薪酬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意义,没有具体的经济意义,是传统的官僚体制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其责任是模糊的,责任的履行也是不严格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经营管理人员,毫无疑问只能以市场的方式产生,因此,落实企业的资产经营责任,首先应当从落实企业经理人的聘用和奖惩制度入手,应当彻底抛弃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具体的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考核标准,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必须注意的是,落实企业资产经营责任要严格依照相关法规,制定相关的议事制度(工作制度),既要保障企业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又要保证企业经营者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第三,劳动用工权力不到位。这种劳动用工权力不到位是有客观原因的,国有企业的职工,传统意义上讲,他是企业的主人,理论上不是纯粹的工人,还有所有者的成分在里面(尽管这种权利是虚拟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拥有这样的双重身份,问题在于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职责和权利相互交织在一起,模糊不清,于是,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力受到传统体制和观念上的制约。用工权力不到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自主性能的发挥,也势必阻碍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管理效能的提高。因此,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使企业职工实现从“企业人”到“自然人”身份的彻底转变。

2、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建立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实现管人与管资产的相对统一,组建监事会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但在企业与监管机构的信息沟通上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问题:

①中介机构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目前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都经过各类中介机构的财务审计,但限于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不足

和有限的工作时间以及事务所对企业情况了解不深不透,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企业某个时点的一些财务状况,对这些财务状况形成的过程是否合理,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审计报告无法为深层次的企业管理服务。

②企业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企业的经营者更多的是考虑内部解决,避免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内部无法处理时,才会向监管机构报告。当派出的监事会与企业在相关问题上可能存在矛盾时,监事会了解情况会遇到阻力,滞后效应明显。

③制度执行不力,导致信息交流受阻。制度执行不力存在于监管机构和企业内部:企业内部制度的部分制订者更多的是考虑别人如何执行,没有考虑自己执行时受到的影响,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又忽视制度的存在;监管机构重视制度的制订,忽视制度的执行,对违反规定的处理、对制度执行的检查是不到位的,违规行为很难及时纠正;应时性的制度多,体系性的制度少。管理制度的出台,要考虑全面,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实际工作中的制度制订都是针对当时存在的突出问题,缺乏系统性和相关制度的融合性。制度内容有欠缺,执行不力,导致企业信息运行不畅。

(2)、难以妥善处理企业内部改革到位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是实际工作中面临多年而未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改革动力不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改革多年,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经营者缺乏改革的动力。国有企业改革,矛盾多,情况很复杂,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相当困难,稍有不慎,波及自身。作为经营者改革到位与否,与职务升降影响不大,与年度薪酬所得关系不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缺乏外在压力。不可否认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很多成功的事例,取得成功原因有环境所逼,经营状况恶化不改革很可能要破产;有为了干出一翻事业,经营者自加压力,在缺乏相应激励机制的条件下,完善企业的内部改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在,仍寄希望于企业经营者主观自觉性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

②无法突破内部利益集团的桎梏。部分国有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盘根错节关系网,部分经营者也深陷其中,改革必然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既伤别人,也伤自身,造成企业内部改革阻力重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